01.16 编辑部秒拒?您的文章可能落入了四个大坑!

您是否对自己精心雕琢、信心满满的文章却频遭编辑部直接拒稿而百思不得其解?本文可能会解答您心中的这个疑惑。

1月8日,Matter杂志最新一期刊登了Stacey M. Chin及Steven W. Cranford两位编辑撰写的评论文章4 Archetype Reasons for Editorial Rejection(编辑拒稿的四种典型原因)。作者们基于处理稿件的经验,与读者们分享了四种可能导致直接拒稿的文章类型。在发表论文,特别是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弥足重要的当下,笔者认为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为科研人员在项目立意和文章写作上提供参考。因此,特将文章核心内容整理归纳,并与笔者自己在稿件处理、同行评议和论文写作方面积累的经验汇总成本文。

编辑部秒拒?您的文章可能落入了四个大坑!


虽然优秀的稿件各有各的优秀,但“杯具”的稿件基本会涉及这四种研究类型:替换性研究(The Substitution)、累积性研究(The Incremental)、简单加和性研究(A+B = A+B)及过于精专性研究(Super Niche)

替换性研究

1. 概述

替换性研究是指仅修改或替换已发表工作中的一个或数个参数、条件的工作。宣判这类文章“死刑”的原因往往不是因改变参数条件本身,而是参数改变所带来的结果与原工作相似,无实质、突破性的进展或全新知识的呈现

2. 例子

某文已报道MOF-A化合物存储氮气的性质。提交的工作仍以MOF-A的气体存储性质为研究对象,但存储的气体由氮气变为氢气。若氢气存储的理化行为与先前文章无本质不同,那么即便MOF-A的氢气存储能力十分优异,这样的工作仍将被判为“替代性研究”。

3. 对策

编辑在判断一项工作是否属于“替代性研究”时往往会查阅文章的参考文献。若参考文献中包含有与现工作直接相关,特别是属于同一课题组发表的工作,编辑们便会留心对比前后工作的内容来判断当前工作是否足够新颖。

当然,“替代性研究”并不总导致拒稿。若参数的改变带来了全新或预料之外的结果,且文章清晰地解释了造成该结果的原因,这样的稿件是可能通过初次筛选的。


累积性研究

1. 概述

累积性研究是指基于已发表的某一研究,通过向前“跨出一步”而完成的工作。判定累积性研究有时会很困难且主观,因为不少科学工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要指出的是,累积性研究对科学发展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对先前工作的补充和修缮是完善某一课题的必需。只是这样的工作可能不入高水平期刊编辑们的法眼。

2. 例子

以电池领域为例。某工作通过向电极材料中引入新的界面层、掺杂不同元素或提高孔隙率等提高了电池的比容量或是库伦效率。但文章通篇没有呈现新的理念,仅仅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点(如比容量提高一点),这样的文章难逃被拒稿的命运。

3. 对策

Matter的两位编辑提供了两条判定工作是否为累积性研究的经验问题。第一,迈出这一步的动机是什么?

即文章是否清晰地说明了工作的意义,且这个意义要足够突出。其二,迈出的这一步有多大?这就是颇为主观的问题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跬步”可能不是高水平期刊的“菜”。

此外,作者们还指出了一种在投稿信(Cover Letter)中告知编辑和审稿人自己的工作是累积性工作的 “自杀”行为:列举大量已发表的类似工作,特别是本课题组先前的工作。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开门见山地告诉编辑这个投稿的工作早被做过了。另外,不要在列举的文章后面列出引用数。这些数据编辑或审稿人很容易就能查到,况且他们也并不感兴趣。作者需在投稿信里应强调当前工作的新颖性,而非先前工作的成功。投稿信的内容若照搬文章摘要,则失去了一次向编辑和审稿人推销自己工作宝贵机会。


简单加和性研究

1. 概述

加和性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或多个已被研究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而开展的工作。这种类型的文章是被Matter杂志拒稿的最常见类型。

2. 例子

先前已报道了一种柔性导电高分子材料A。投来的工作也关于材料A,但还涉及一种已被广泛研究过的磁性纳米颗粒B。这个工作将纳米颗粒B与高分子A复合,制备了既有柔性,又导电,还能利用磁铁吸引的复合材料A+B。这样的工作如何?拒稿!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解释:A+B = A+B。两个已被报道的工作叠加后没有产生“化学变化”,所得的结论完全是已知或可被预测的,这样的工作便是缺乏新颖性的典型。

3. 对策

如何才能避免落入“简单加和性研究”的坑呢?还用等式来解释。第一,A+B=C:两个因素结合后产生了新现象。第二,A+B = 2A+B或A+B = A+0.5B。两个因素结合后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这种情况下若文章能

系统地研究并清晰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则文章是有望通过初选的。

过于精专性研究

过于精专性的研究是指那些文章由于太过专业而影响力十分有限的工作。这样的文章可能设计合理、行文清晰、数据翔实、结论信服。但因为所涉及内容过于专业,能理解的同行少,实验条件苛刻,结论难以推广,导致潜在读者人群稀少。这与高水平综合期刊面向广大读者的影响力宗旨南辕北辙,因此将遭拒稿。

作者们认为有时以过于精专为理由拒稿是很艰难的。因为编辑们术业有专攻,可能会碍于自身眼界和研究经验,难以准确估计所投工作发表后的吸引力。这时,编辑们很可能要借助同行评议来定夺稿件命运。Matter编辑部遇到这种情况的原则是“when in doubt, trust peer review”(遇事不决,同行评议)。

结语

本文所列之四种文章类型可用如下漫画精辟概括:

编辑部秒拒?您的文章可能落入了四个大坑!


[创意:Lucas Landherr、Dee Nguyen;绘制:Dee Nguyen;图源:Matter]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文章类型只是众“杯具”中最常见的四种。笔者认为,“杯具”的文章并不代表文章质量差。相反,这些文章可能只是摆错了位置的金子。

希望读者们今后都能巧妙避开本文谈及的大坑,让自己出彩的工作早日见诸高水平学术期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