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古代帝王视死如生,从即位之初,就会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坟墓,在古人看来,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因此,他们在营造陵墓之时穷尽奢华,在阳间所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们要原封不动的搬到阴间,这也就是秦汉流行厚葬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野心,他的霸气也全部都体现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从他登基为秦王之时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39年,到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这浩大的工程都没有完工,秦二世登基之后,才草草收尾,将秦始皇葬入其中,盖棺定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占地约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大致相当于7900个现代足球场,仿照咸阳秦王宫的样式建成,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神秘的是,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虽然地表建筑已经因为战乱被大肆破坏,但内部却没人能够盗掘,即使是现在,由于科技的不成熟,担心发掘之后无法将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国家也没有轻易开工,因此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又珍藏了哪些珍贵宝物,秦始皇的尸身是否还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了2000多年。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不止一次描写了他所认识到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陪葬了大批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工期完成后,为了不泄露陵墓秘密,大批工匠被活活困死在了墓道中。

还有墓穴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一旦有人靠近,弓弩就会万箭穿心,置人于死地,另外墓穴中有大量水银,犹如地表的江河湖畔,又用“人鱼膏”做蜡烛,千年不灭,犹如天上繁星。如此一来,江河所至,日月所照,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司马迁把秦始皇陵描绘的有声有色,各种机关与细节也都能讲的明白,就好像他真的进去过一样。可问题来了,当年建造陵墓的工匠不都是被杀死了吗,司马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秘密?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

司马迁说不定还真看到过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除了废除了秦朝的严酷刑罚,秦朝的制度和典章被汉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当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正当所有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有一人进入了咸阳皇宫,将秦朝的法典与文献保护了起来,此人就是萧何!

作为王朝的帝王陵墓,在设计之初必定有设计图纸与方案,作为宫廷密档,外人自然是见不到,这种珍宝萧何自然不会放过,说不定成为了日后汉代皇帝陵墓建造的标杆,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翻阅宫廷旧档也是合乎常理,只不过后来这些图纸随着历代的战乱毁于战火,我们没见到,不代表司马迁没有见到。

对秦朝的暴政有些夸大其词

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39年,累计征发民工72万之多,要把这些人都杀死,我想有些夸大其词,并且有对秦始皇抹黑的地方。

工程的建造应该是分批进行的,毕竟没有哪一个工匠或奴隶能在工程中连干39年之久,当时的情形应该是,一批人做了一段时间,徭役期满再换下一批,如此反复,才会有72万人的记录。

而杀掉的工匠只不过是最后一批封土的人,对于之前在陵中务工的人来说,有部分秘密被他们带回了家,而且口耳相传的传了下来。

况且,工匠被杀掉了,监工总不至于被杀,当年秦始皇陵的总监工正是章邯,对于陵墓的秘密他应该了如指掌,他一直活到了秦朝灭亡,投降项羽后直到楚汉战争中才在与刘邦的作战中兵败自杀。当然,还有一些小监工,秦汉交替之快,有不少人也许摇身一变又成了汉朝的官吏,他们把这些秘密汇聚成册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司马迁的道听途说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周游各地,收集资料,了解民俗,许多历史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司马迁也只能通过民间的传说来甄别、判断,最后采用一种他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写入史书。

当然,我们并不是怀疑太史公治学的严谨性,只不过在汉代之前,由于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和秦朝统一中国对六国史料的破坏,使得许多史料都无从可考,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也许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就是司马迁遍访各地,通过民间的传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司马迁听到的也许有很多个版本,但他通过对历史的判断而记录下来了《史记》的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对司马迁所记录秦始皇陵的说法不能过于苛求,只能等待日后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秦始皇陵,到时候再对照《史记》,是真是假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