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孩子說幼兒園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怎麼辦?

就算是在家最乖、最開朗、最和善的孩子,都有可能對你說:


媽媽,今天小朋友都不跟我玩。


媽媽,我在幼兒園一個朋友都沒有。


當你聽到這樣的表達時,第一反應肯定是震驚,接著開始不安、害怕,如果你是個急脾氣,可能馬上拿起手機開始問幼兒園老師了。往往,你問到的結果是你家孩子在幼兒園很開心、很歡樂。於是你迷惑了,為什麼孩子要那麼說呢?


原因一:媽媽多看看我


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不得不與媽媽的分離而產生的焦慮作鬥爭。與親人、愛人見不到面時的思念,即便是情感成熟的成年人也會感到難受,何況是沒有經驗和智慧的小孩子呢?


孩子說幼兒園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怎麼辦?


整整一個白天,雖然幼兒園裡有很多玩伴,也有如媽媽般的老師,但你會發現,孩子最開心的還是你去接她的那個瞬間。就像久別重逢的戀人,孩子的分離焦慮在那一刻才得到釋放,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晚上的時光能與媽媽一同度過。


很正常地,你會詢問孩子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偶爾有一次,孩子說到自己在幼兒園裡不開心的感受時,你變得有些慌張,停下了手裡的事,專注地看著他,那種投入正是孩子期待已久的感覺,於是,他學到了如何讓你多看他幾眼。


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尋求媽媽乃至其他人的關注,這是人的天性,但如果家長對這種關注給予不夠或不合理的話,那孩子就會無意識地發展出一些策略來尋求關注。


當然,必須要提醒一下的是,判斷孩子是否在使用“被孤立”來尋求關注,要先通過其他途徑證明孩子是沒有被孤立的,如果客觀事實不符,那就有可能是主觀意願的表達了。


原因二:我只記得我感覺不好的


首先,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給你的手機定價出售,你會估價多少錢?電腦呢?一本書呢?汽車呢?衣服呢?房子呢?你會發現,你的估價往往會超過該物品的二手市場價格。


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會損失感到厭惡。這種損失不僅包括物品上的損失,也包括主觀情感上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失戀的痛苦比戀愛的美好強烈好幾倍的原因。


孩子也一樣,他們對損失的厭惡更加強烈,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承受損失的心理能量。


這就會導致他對不愉快經歷的記憶遠遠強於對開心經歷的記憶,因為記住這些不愉快經歷,能夠避免下一次類似的遭遇,這是一種學習機制。所以,當媽媽詢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時,孩子能脫口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原因三:我想的就是真的


有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找來十幾個三歲的孩子和四歲的孩子,給他們講了一個情境:馬丁當著約翰的面把一盒巧克力放在了衣櫃的左抽屜,然後約翰就離開了,馬丁又把巧克力放在了右邊的抽屜。


孩子說幼兒園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怎麼辦?

這時,實驗人員問兩個年齡段的孩子:約翰回來後,會在哪個抽屜裡找巧克力。基本上,三歲的孩子會說是右抽屜,而四歲的孩子會說是左抽屜。


做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約翰是不知道馬丁換了抽屜的,所以約翰會找左抽屜。但是三歲的孩子,他們認為他們知道了真相,那麼約翰也就知道了。這種將自己的想法當作別人想法的現象,叫做認知的自我中心性。


實驗表明,四歲是這個現象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到了四歲,孩子才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心理機制,那麼,孩子說的話,就要看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實的事實,這會在他表述個人經歷時,參雜很多主觀上的想象,做為家長,區分這一點,還是需要多多用心的。


對策一:愛TA,就告訴TA


中國家長的愛很含蓄,從來不用嘴說,甚至做的方式都讓孩子容易誤解。其實,表達愛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告訴孩子:我愛你。這與成人情侶夫妻之間的需求是一樣的,孩子也需要家長的直接表達來確定自己在爸爸媽媽心中的位置。

但如何說、何時說“我愛你”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要每天都說,最好是早起後和晚睡前,形成一種儀式,三週之後,孩子的大腦就會形成迴路,即便你偶爾忘記說了,他要麼提醒你,要麼自己腦補你對他說的“我愛你”,這個過程是讓他學會接受愛;


第二,要在他表現的很貼心、很愛你的時候,你要把這份情感反饋給他,讓他明白,這就是愛,如此,他也就能學會如何去愛。當一個孩子明白什麼是愛、如何表達和接受愛,那他自然就有安全感了。


對策二:多問問好玩的經歷


記憶是一種可塑的心理現象。如果你每天都詢問孩子美好的、有趣的、開心的經歷,那麼他相應的經驗就會被激活,他越是能回憶起愉悅的經歷,那麼他就會為自己勾畫一副愉悅的成長軌跡。


對有抑鬱傾向人員的一種治療方法,就是每天寫三件有成就感的小事,三個月後,抑鬱就會明顯減輕。對於成人如此,對小孩子的效果會更顯著,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之中,一切經驗就像橡皮泥一樣,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


對策三:交換視角,換位思考


儘管四歲才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一歲開始就教他體會別人的感受。比如,2-3歲的孩子一般會喜歡什麼就想將其據為己有,這會造成搶東西的後果,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你的東西被搶時是什麼感覺”,孩子回答後,就要去引導他體會別人被搶時也是同樣的感覺。


這個比較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培養孩子從他人視角和體會中看待事情。慢慢地,這會促進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培養他的同理心,這為他能夠多角度看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孩子在幼兒園說被欺負、被孤立,我們首先要求證是否屬實,如果不是真相,那麼,根據以上幾點思路和對策,為孩子建構一個美好的幼兒園經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