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慕容氏在歷史上究竟建立了幾個燕國?

釗君在此


相信大家對於金庸先生的名著《天龍八部》一定都耳熟能詳,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名叫慕容復。他自稱自己是大燕皇族後裔,別人練武功都是為了追逐武林盟主之位,而他不同,修煉武功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光復大燕。


儘管《天龍八部》只是一部小說,不是什麼歷史典籍,可金庸先生對於慕容復的人物設定卻十分貼近歷史上的慕容氏家族。因為歷史上慕容氏家族簡直就是擁有著如“小強”般的毅力,屢屢滅國,卻又屢屢復國。本文今天就來盤點下,那些由慕容氏所建立的大燕王國。



前燕


慕容氏的第一個政權,是公元352年由慕容儁所建立的前燕。不過,這個政權國號並不叫“前燕”,而是叫“燕”。既然人家明明叫“燕”,為何後人卻偏偏要叫它“前燕”?其實,是因為除了這個“燕”國之外,慕容氏還先後建立了另外四個“燕”國。因此為了將他們加以區別,歷史學家們就以他們的先後順序、地理位置,給它們冠上了前後、南北之名。


先講慕容氏的第一個政權,也就是“前燕”。前燕政權的開國君主雖然是慕容儁,但其父慕容皝時就以奠定了燕國的基礎。慕容氏是鮮卑族的一支,世代居住於遼河一帶,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就在周邊胡族紛紛進入中原之時,慕容氏卻選擇按兵不動,留在遼東故地,並且向西晉稱臣,以取得政治優勢。



在遼東潛伏數年之後,慕容皝鑑中原後趙政權內亂不斷,便決定起兵南下,入主中原。公元337年慕容皝自此燕王,揮師南下。在經歷慕容皝、慕容儁父子兩代,二十餘年的征戰後,前燕擊敗了後趙、冉魏,佔有了今天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因此,公元352年慕容儁登基稱帝,正式建立燕國。


然而,前燕和諸多胡人建立的王國一樣,都有著後繼乏力的問題。在慕容儁去世後,前燕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亂之中,國力迅速消退。此時,關中的前秦政權迅速崛起。最終,在前秦的蠶食與打擊之下,前燕於公元370年被前秦吞併。



不過,前秦的君主苻堅一直以仁義自詡,故其善待慕容氏皇族。這令慕容氏家族逃過了滅族厄運,也為日後的慕容氏復國運動埋下了種子。


後燕

上文提到,前秦在滅亡前燕後,並未對前燕皇族乾淨殺絕,而是善待他們。其中,苻堅對慕容垂最為看重。慕容垂是前燕皇帝慕容儁之弟,素有謀略,本是前燕大將,但遭人排擠不得不舉家出逃,投奔前秦。前秦苻堅素愛才,得到慕容垂後更大加重用,令其為將攻滅前燕,助前秦一統華北。


可慕容垂終究是前燕皇室,雖然表面臣服苻堅,私下卻一直在找機會復興燕國。公元383年,苻堅的百萬大軍慘敗於淝水之畔。這令慕容垂看到了苦苦等待的機會。於是,慕容垂向苻堅上表,要求前往河北,以穩定民心,並拜謁慕容氏宗廟。



苻堅同意了慕容垂的請求,慕容垂心中大喜。在辭別苻堅領兵東去後,便立馬起兵反秦,攻下了河北、山東等大片區域,一躍成為北方強權。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稱帝,宣佈恢復燕國,定都城於中山(今河北定州),即史書所稱的後燕。


然而,慕容垂雖然復國了,可是後燕並不太平。其雖然佔有了華北大部,可是中國北方在前秦崩潰後再次陷入了分裂,後燕四周皆是前敵。諷刺的是後燕此時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同為慕容家族的西燕。


西燕的創立者與後燕一樣,同屬慕容氏,西燕皇帝慕容永更是慕容垂之父慕容皝的堂侄,從血緣上講慕容垂和慕容永還是表兄弟。可是權力面前無親情,慕容垂一直以大燕正統自居,本不容慕容永僭越稱帝的行徑。加之慕容永聯合北魏對抗後燕的行為,更刺激了慕容垂的神經。是故,在392年消滅翟魏後,慕容垂便立即展開攻伐西燕的行動。



394年,慕容垂徵發步騎兵7萬,兵分三路自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石鼓山)、壺關、沙亭攻擊西燕。西燕慕容永為抵抗慕容垂入侵,集結了5萬精兵同後燕軍大戰於臺壁南。不料,西燕軍中伏大敗,慕容永只得倉皇而逃。後燕則連戰連捷,克晉陽,下長子,八月之內便攻滅西燕。


隨著西燕敗亡,後燕最大的敵人就由西燕變成了北魏。不幸的是後燕雖然數度出兵伐魏,可卻屢屢被北魏擊敗,慕容垂更是因參合之敗而悲憤去世。後燕在慕容垂去世後,能力平庸的慕容寶繼位,後燕實力迅速滑落。最終,公元397年,北魏攻破後燕都城中山,慕容寶兵敗身死。



北燕 南燕


儘管,後燕的都城被北魏攻破,可後燕卻並未滅亡,而是被分為了南、北兩國。


北魏攻破後燕首都中山後,後燕皇帝倉皇逃往老巢遼東。不過,慕容寶在逃到遼東後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國人便擁立慕容寶之弟慕容熙。只是,慕容熙統治無道,被馮跋弒殺。馮跋在殺害慕容熙後,便掌握了後燕政權,最後於407年廢掉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立為帝,史稱“北燕”。


公元397年,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見國都中山北攻陷,皇帝慕容寶出逃。於是就於南方的滑臺自立為燕王,後又稱帝,這就是南燕。可惜,此時的南燕只剩下了山東一隅之地,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在苟延殘喘了十餘年後,410年劉裕北伐攻破南燕都城,俘虜南燕皇帝慕容超。自此,慕容氏波瀾壯闊的復國運動就此結束。



因此,自公元352年慕容儁稱帝建立前燕起,一直到公元410年慕容超的被俘。慕容氏在六十年的時間內,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與南燕四個燕國。可能,會有眼尖的讀者說,為什麼北燕不算,其實上文已經交代了,北燕雖然也是燕國,可是國君已經改成了馮跋,所以並不能算慕容氏的燕國。因此,慕容氏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建立了四個燕國。


參考: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與中原王朝的不斷更替一樣,北方草原之上同樣也是各族輪流坐莊。

我們都知道,在秦漢時代,稱霸北方的是匈奴,那麼在匈奴之後呢?



鮮卑!

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鮮卑絕對是對中原王朝影響最大的北方外族,甚至於是對於整個中國歷史,鮮卑都有著他特殊的歷史地位!

關於鮮卑族起源,版本不少,最主流的乃是起源於東胡族,為東胡族一部,因生活於鮮卑山而得名為鮮卑。和他差不多的還有一個叫烏桓的民族,就是那個在三國時代被曹魏胖揍一次又一次悲催民族,他們乃是同源。



原本鮮卑只是匈奴的小弟,為其鞍前馬後,但後來匈奴被漢朝狂揍,南匈奴依附,北匈奴西遷,空出來的大草原就被鮮卑族給趁機佔據。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有草原就代表著興盛,鮮卑也是如此!

其首領檀石槐曾統一鮮卑各部,一度使鮮卑成為繼匈奴之後中原王朝最大威脅。不過在其死後,鮮卑陷入分裂,是故在混亂的三國時期,他沒能搞出什麼事來。



而到了兩晉十六國時代,五胡亂華,北方民族掀起了建國潮,鮮卑族也不甘落後。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

其中國名帶“燕”的都是鮮卑慕容氏所建立的,即前後西南四燕。請注意:這四國都叫燕國,什麼前後西南這些都是後人為了便於區分給加上的。(北燕的實際建立者是馮跋,漢人,故不算其中!)



至於為什麼慕容氏對“燕”情有獨鍾,乃是因為他們統治抵禦乃是遼西遼東一帶,即昔日春秋戰國時代的燕國故地!

其中前燕於公元337年建國,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於公元370年滅亡,歷三世三主,享國三十四年。



後燕於公元384年建國,396年亡國,由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乃是公認的正統!

西燕,384年—394年,由慕容皝的孫子,慕容垂的侄子所建!最後歸屬於後燕!

南燕,398年-410年,由慕容皝的小兒子慕容德所建立,最終為劉裕所滅!



慕容博勸說道:“當年的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是何等的英雄,想不到竟成了無後之鬼。”——《天龍八部》

七百多年,他們的後代出了一個叫做慕容復的傢伙!

當然,除了四燕以外,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吐谷渾。沒錯,這個在青藏高原即甘隴一帶晃悠的國家,也是慕容氏建立的。吐谷渾這個國名就是因為其建立者叫慕容吐谷渾。

至於慕容氏為何在跑到這邊來建國,其中還有一個故事。話說這慕容氏首領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慕容廆,一個叫慕容吐谷渾,兄弟倆同父異母,個個都是當世人傑。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雖然兄弟倆關係好,但是在權力面前,不免生出間隙。當大哥的慕容吐谷渾很早便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便率所部1700戶脫離部落。吐谷渾帶著部眾一路向西,最終來到了隴西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地。自此,吐谷渾建立!

(吐谷渾的國名是在慕容吐谷渾的孫子慕容葉延所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父!)

吐谷渾不斷髮展擴張,一度成為一帶西域最為強盛的國家,這個盛世王朝持續了三百五十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政權。



相比於他兄弟慕容廆的諸燕,吐谷渾顯然更加輝煌!

最終,吐谷渾為唐代李靖所滅!

相較於慕容氏,同為鮮卑部落之一拓拔氏那就要厲害多了,其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開啟了南北朝時代。


白話歷史君


燕國早就有,最早是周武王封其弟弟姬奭的封國,在今天河北北部,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都城在今天北京,所以河北才有了燕趙大地之說。燕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劉守光又層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一個大燕國,不過只有短短几年時間,燕國被晉王李存勖(後來的後唐莊宗)所滅,已經稱帝的劉守光父子被殺。由於劉守光倒行逆施,立國又短,五代十國沒有把他算在內,他也被給了個“桀燕”的惡稱。

在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之間,有一個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期間還曾經存在過五個“燕國”,它們大部分由鮮卑族的慕容氏家族建立。

1.前燕,建立者慕容皝,極盛時佔據華北大部分地區,370年滅亡於前秦。

2.後燕,建立者慕容垂,佔據華北大部分地區,398年被北魏攔腰截為兩部分,後燕在北部分苟延殘喘至407年被北燕取代。

3.北燕,建立者高雲,他是慕容家的養子。但是實權實際是鮮卑化漢人馮跋,高雲被殺後,馮跋取而代之。因此北燕不能算作慕容氏建立的,雖然他脫胎於後燕。436年滅亡於北魏。

4.南燕,慕容德建立,就是後燕南半部分啊,後來被東晉劉裕北伐所滅,時間是410年。

5.西燕,建立者慕容泓,統治今天山西大部分,滅亡於後燕,但是西燕未被列入十六國。

綜上所述,慕容氏建立了四個“燕國”:前燕、後燕、南燕、西燕,但是西燕不在十六國之內。




磨史作鏡


相信看過金庸老爺爺的《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個慕容復,一心要恢復大燕國。歷史上的燕國確實太多了。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嗎?肯定不是。

其實這個就要說到兩晉的時候了,我們都知道兩晉有有一段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其中慕容復想恢復的國家就是這個時候慕容家族所在的鮮卑族建立的燕國,但是慕容家族在當時也確實厲害,竟然一度建立了五個燕國:前燕,後燕,西燕,北燕,南燕五個政權。當時慕容家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顯赫一時。

而且建立這五個政權的都是慕容家族的人。公元352年慕容恪擊敗了冉魏武悼天王冉閔,這個時候北方大地基本上被平定了,於是慕容恪稱帝,建都薊(也就是北京西北部),史稱前燕。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慕容家族發展到了頂峰,慕容恪是十六國時期第一名將,他的弟弟慕容垂是十六國時期第一悍將,還有慕容恪的十八弟慕容德是十六國時期第一儒將。

後來慕容家族內部也是分裂,前秦強大起來,慕容恪也因病去世公元370年前燕被前期所滅。

公元384年淝水之戰爆發,前期戰敗,此時慕容垂在北方趁機復國,史稱後燕。這個時候慕容泓也就是慕容垂的弟弟,在黃河西北部復國,史稱西燕。後來被後燕所滅。

後來北魏開始崛起,397年後燕被北魏所滅,398年慕容德率領鮮卑族人又復國,自稱燕王,史稱南燕。

公元407年後燕大將馮跋擁立慕容雲稱帝,史稱北燕。後來被北魏所滅。

從此之後慕容氏的鮮卑族基本上就淡出了歷史的舞臺。而我們金庸老爺爺卻在數百年後的北宋搞出了一個慕容復,一心要恢復燕國。可是時間已經過去太久了。想要復國還可能嗎?


中國歷史研究所


慕容復,複姓“慕容”,歷史上能和“慕容”有關係的燕國出現在十六國時期。

慕容氏屬鮮卑族。有觀點認為鮮卑的先祖是源自於上古五帝之一的帝俊高辛氏,高辛氏的後裔中一支世居於東北,屬於東胡的一個部分。東胡受匈奴攻擊,慕容氏遷居於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的鮮卑山,從此在鮮卑山世居繁衍,並以鮮卑為族名。

慕容復的先祖在三國時期遷居到遼西,因為追隨曹魏討伐遼東有功而被封為王,此後以“慕容”為部落名稱,並且部落王族以此為姓氏。西晉時期慕容部已經佔據了遼東、燕北的廣大地區,部落首領自稱為“大單于”。

慕容復所念念不忘的先祖輝煌出現在十六國時期。在這個分裂的時代由漢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國家不只有十六個,其中慕容氏建立的國家有前燕、後燕、西燕、南燕。

慕容氏在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史稱“前燕”,建立者是慕容皝。前燕政權重農桑、興水利,強盛時疆域包括現在河北、北京、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以及遼寧的一部分,甚至有吞併中原之勢。前燕存在了三十三年,歷三帝,被前秦符堅所滅。

淝水之戰後前秦衰落,慕容氏又建立了後燕、西燕和南燕。後燕的建立者慕容垂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的兒子,同時也是前秦的冠軍將軍,在淝水之戰後集後舊部叛秦復國。後燕存在二十六年,被漢族政權北燕所滅。西燕也同樣是淝水之戰後前燕皇族慕容泓趁機起兵反秦所建立的政權。西燕同樣也被漢族政權北燕所滅。南燕是慕容氏建立的最晚的國家,也最短只有十二年,建立者慕容德是後燕宗室,也是殺前秦皇族符廣而立國。南燕滅於劉宋。

從分析看來,後燕、西燕、南燕都是燕國皇族慕容氏都是從前秦符氏手裡復國,慕容氏一向有復國的傳統,慕容復想復國也就不奇怪了。


沅汰


託《天龍八部》的福,姑蘇慕容不僅是一代武學世家,還是鼎鼎大名的燕國皇族後裔。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皇族,慕容氏並不是什麼大型皇族,其建立的政權也只是五胡亂華時期十六國中的小國而已

但要說慕容氏倒也是能折騰,滅國之後一直想著光復大燕,這一點倒是和《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是一模一樣,歷史上的慕容家到底建立了多少國家呢?

簡單來說,一共是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北燕五個


一代梟雄慕容龍城——實為虛構,但慕容是真的、龍城也是存在的!

前燕是十六國時代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儁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期的前燕,統治地區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歷經三世兩主的前燕,立國僅有十八年。由於其立國之處為戰國時燕國舊地,因此國號為“燕”。為了區別同期慕容氏所建立的其他諸燕國,故而稱為前燕。由於其王室姓慕容,又稱為“慕容燕”

337年,遼東公慕容皝自立為燕王。慕容皝隨後在342年,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國家漸穩,隨後建都於龍城(今遼寧朝陽)。隨後燕王慕容儁稱帝,建年號元璽,遷都於薊州(今北京西北)。而後幾年前燕平定了北方的局勢。甚至在枋頭之戰中,吳王慕容垂率軍大敗東晉權臣桓溫

只可惜,苦心經營多年的慕容氏,先是國內自亂陣腳,而後遇到了那個時代最強的國家——前秦,由於最強慕容氏豪傑慕容垂投降苻堅,前燕失去了最後的屏障,為前秦所滅

既然慕容世家的遺訓是復國,那讓我們看看他們做出了多少努力

雖然前燕為前秦所滅,但是慕容世家一直以來都期盼復國。慕容垂雖然投靠了苻堅,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燕國後裔,身上的復國重擔是什麼?無比強大的前秦,在失去中流砥柱王猛(病死)後,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隨後遭到姚氏和慕容氏的背叛,自己也在數年後被殺,慕容家重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作為鮮卑族的後裔,慕容氏擁有少數民族的特點,比如驍勇善戰,但是沒有家國意識和大一統思想,也註定了後期慕容氏建立的燕國,四分五裂不說,實力其實非常一般

一代英雄慕容垂在叛離苻堅後,攻下鄴城,建立後燕;可惜連年與北魏作戰,極大的消耗了慕容氏的實力,由於慕容垂之子(太子)並無太大能力,慕容垂以七十一歲高齡征戰沙場,雖然取得勝利卻也在歸途之中病逝,慕容垂的死標誌著燕國從割據勢力逐步退化成邊緣小國,分裂也自此開始

失去了慕容垂這道屏障,北方郡縣均為北魏所得,後燕被一切為二,慕容德南走滑臺建立南燕;後燕大將馮跋取代後燕建立北燕;同時期的西燕(由慕容儁之子慕容泓建立),短暫的存在11年,卻更換了7個皇帝,可謂是換得最為頻繁的了。

存在時間並不長,也沒有什麼政績的慕容燕國,為何廣為人知

或許,真的是如開篇所說,是託了《天龍八部》的宣傳,才讓慕容一族在那個國家更替頻繁、建國復國一念間的時代,為人們所銘記

不得不說,慕容垂一世英雄,無論是最早在前燕還是後來自己建國,他都是那個時代比較耀眼的存在。如若不是因為內訌,前燕應該能在慕容垂的經營和保護下,存在更長的時間,甚至說在那個亂世死守自己一方國土,可惜遠走前秦的慕容垂,直接導致了前燕為前秦所滅

當然,慕容垂之所以能後期復國,重新建立大燕政權,也跟苻堅的“老好人”性格脫不了干係,史評“功蓋諸葛”的王猛曾苦口相勸,讓苻堅不要相信這些外族,可惜苻堅始終覺得以德服人,會換來別人的真誠以待。正是抓住了苻堅這一弱點,慕容垂在王猛死後慫恿苻堅南下伐晉,並在其兵敗之後趁亂逃離,重新建立了燕國

慕容氏一族,自前燕慕容皝於公元337年建國,到公元409年,南燕為東晉所滅(慕容氏的大燕國累計建國近百年。而這一百年,也是慕容氏在歷史上最為風光的一百年,自此之後慕容氏再未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皇族的一員

如果說,慕容氏能團結一致,或許國家存在的時間會更久一些,只是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家族也不例外

雖然像慕容龍城、慕容博、甚至慕容復這樣的武林高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也沒有斗轉星移這一絕世武功,但慕容家處心積慮復國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他們也做到了

就讓我們記住這一個特殊卻由稍顯平庸的皇族——鮮卑氏慕容家族吧!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寫到了鮮卑慕容氏,其實鮮卑慕容氏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趁中原混亂之際先後建立數個國家,最早是慕容皝建立的前燕。

  慕容皝建立前燕,正式以慕容為姓氏。慕容皝之後,鮮卑慕容氏在北中國先後建立了後燕、西燕、南燕共四個政權,持續了七十餘年。

  慕容皝建立的“燕”國,史稱“前燕”。其全盛時期統治地區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歷三世三主,共三十四年。

  後燕建立者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慕容垂最初投奔前秦,後來趁前秦淝水之戰敗後發展起來。384年,慕容垂在滎陽(今河南滎陽)自稱燕王,建立後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後遷往龍城(今遼寧朝陽)。後燕全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但在395年參合陂之戰後,後燕被一分為二,開始衰落。

  十六國時期慕容泓繼前燕亡國以後建立西燕,定都長子(今山西長子縣)。盛時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

  南燕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臺。統治範圍包括今山東及江蘇的一部分。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二月廣固失陷,南燕亡。歷二帝十二年。


趙燕雲


相信大家對於金庸先生的名著《天龍八部》一定都耳熟能詳,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名叫慕容復。他自稱自己是大燕皇族後裔,別人練武功都是為了追逐武林盟主之位,而他不同,修煉武功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光復大燕。

儘管《天龍八部》只是一部小說,不是什麼歷史典籍,可金庸先生對於慕容復的人物設定卻十分貼近歷史上的慕容氏家族。因為歷史上慕容氏家族簡直就是擁有著如“小強”般的毅力,屢屢滅國,卻又屢屢復國。本文今天就來盤點下,那些由慕容氏所建立的大燕王國。

前燕

慕容氏的第一個政權,是公元352年由慕容儁所建立的前燕。不過,這個政權國號並不叫“前燕”,而是叫“燕”。既然人家明明叫“燕”,為何後人卻偏偏要叫它“前燕”?其實,是因為除了這個“燕”國之外,慕容氏還先後建立了另外四個“燕”國。因此為了將他們加以區別,歷史學家們就以他們的先後順序、地理位置,給它們冠上了前後、南北之名。

先講慕容氏的第一個政權,也就是“前燕”。前燕政權的開國君主雖然是慕容儁,但其父慕容皝時就以奠定了燕國的基礎。慕容氏是鮮卑族的一支,世代居住於遼河一帶,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就在周邊胡族紛紛進入中原之時,慕容氏卻選擇按兵不動,留在遼東故地,並且向西晉稱臣,以取得政治優勢。

在遼東潛伏數年之後,慕容皝鑑中原後趙政權內亂不斷,便決定起兵南下,入主中原。公元337年慕容皝自此燕王,揮師南下。在經歷慕容皝、慕容儁父子兩代,二十餘年的征戰後,前燕擊敗了後趙、冉魏,佔有了今天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因此,公元352年慕容儁登基稱帝,正式建立燕國。

然而,前燕和諸多胡人建立的王國一樣,都有著後繼乏力的問題。在慕容儁去世後,前燕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亂之中,國力迅速消退。此時,關中的前秦政權迅速崛起。最終,在前秦的蠶食與打擊之下,前燕於公元370年被前秦吞併。

不過,前秦的君主苻堅一直以仁義自詡,故其善待慕容氏皇族。這令慕容氏家族逃過了滅族厄運,也為日後的慕容氏復國運動埋下了種子。

後燕

上文提到,前秦在滅亡前燕後,並未對前燕皇族乾淨殺絕,而是善待他們。其中,苻堅對慕容垂最為看重。慕容垂是前燕皇帝慕容儁之弟,素有謀略,本是前燕大將,但遭人排擠不得不舉家出逃,投奔前秦。前秦苻堅素愛才,得到慕容垂後更大加重用,令其為將攻滅前燕,助前秦一統華北。

可慕容垂終究是前燕皇室,雖然表面臣服苻堅,私下卻一直在找機會復興燕國。公元383年,苻堅的百萬大軍慘敗於淝水之畔。這令慕容垂看到了苦苦等待的機會。於是,慕容垂向苻堅上表,要求前往河北,以穩定民心,並拜謁慕容氏宗廟。

苻堅同意了慕容垂的請求,慕容垂心中大喜。在辭別苻堅領兵東去後,便立馬起兵反秦,攻下了河北、山東等大片區域,一躍成為北方強權。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稱帝,宣佈恢復燕國,定都城於中山(今河北定州),即史書所稱的後燕。

然而,慕容垂雖然復國了,可是後燕並不太平。其雖然佔有了華北大部,可是中國北方在前秦崩潰後再次陷入了分裂,後燕四周皆是前敵。諷刺的是後燕此時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同為慕容家族的西燕。

西燕的創立者與後燕一樣,同屬慕容氏,西燕皇帝慕容永更是慕容垂之父慕容皝的堂侄,從血緣上講慕容垂和慕容永還是表兄弟。可是權力面前無親情,慕容垂一直以大燕正統自居,本不容慕容永僭越稱帝的行徑。加之慕容永聯合北魏對抗後燕的行為,更刺激了慕容垂的神經。是故,在392年消滅翟魏後,慕容垂便立即展開攻伐西燕的行動。

394年,慕容垂徵發步騎兵7萬,兵分三路自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石鼓山)、壺關、沙亭攻擊西燕。西燕慕容永為抵抗慕容垂入侵,集結了5萬精兵同後燕軍大戰於臺壁南。不料,西燕軍中伏大敗,慕容永只得倉皇而逃。後燕則連戰連捷,克晉陽,下長子,八月之內便攻滅西燕。

隨著西燕敗亡,後燕最大的敵人就由西燕變成了北魏。不幸的是後燕雖然數度出兵伐魏,可卻屢屢被北魏擊敗,慕容垂更是因參合之敗而悲憤去世。後燕在慕容垂去世後,能力平庸的慕容寶繼位,後燕實力迅速滑落。最終,公元397年,北魏攻破後燕都城中山,慕容寶兵敗身死。

北燕 南燕

儘管,後燕的都城被北魏攻破,可後燕卻並未滅亡,而是被分為了南、北兩國。

北魏攻破後燕首都中山後,後燕皇帝倉皇逃往老巢遼東。不過,慕容寶在逃到遼東後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國人便擁立慕容寶之弟慕容熙。只是,慕容熙統治無道,被馮跋弒殺。馮跋在殺害慕容熙後,便掌握了後燕政權,最後於407年廢掉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立為帝,史稱“北燕”。

公元397年,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見國都中山北攻陷,皇帝慕容寶出逃。於是就於南方的滑臺自立為燕王,後又稱帝,這就是南燕。可惜,此時的南燕只剩下了山東一隅之地,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在苟延殘喘了十餘年後,410年劉裕北伐攻破南燕都城,俘虜南燕皇帝慕容超。自此,慕容氏波瀾壯闊的復國運動就此結束。

因此,自公元352年慕容儁稱帝建立前燕起,一直到公元410年慕容超的被俘。慕容氏在六十年的時間內,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與南燕四個燕國。可能,會有眼尖的讀者說,為什麼北燕不算,其實上文已經交代了,北燕雖然也是燕國,可是國君已經改成了馮跋,所以並不能算慕容氏的燕國。因此,慕容氏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建立了四個燕國。

參考: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龍帥林vlog


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氏一直處心積慮恢復自家祖上建立的大燕國,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慕容家族的確曾開創過大燕政權,不過這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因為歷史上慕容家建立的以燕為國號的政權包括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和北燕

慕容氏出自鮮卑族:相傳三國時期一位名叫莫護跋的鮮卑首領率領自己的族人遷居遼西,由於配合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有功而被封為率義王並逐漸在今天的河北昌黎一帶定居下來,隨著同當地漢人的交往日益增多這支鮮卑部族開始向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過渡。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莫護跋見到後也給自己做了一頂,後來又索性以步搖作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在鮮卑語中步搖唸作慕容,久而久之莫護跋就以鮮卑語中“步搖”的漢語音譯詞“慕容”為姓。慕容部發展到莫護跋的重孫慕容廆手中時已基本完成了向國家形態過渡的全過程:慕容廆開始自稱鮮卑大單于並接受東晉冊封的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遼東公等官爵。

公元297年慕容廆第三個兒子慕容皝出生。據說其出生時眉骨隆起有帝王之相,門牙寬闊整齊,身高七尺八寸。年紀漸長之後的慕容皝表現得雄俊剛毅且富有權謀策略。333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成為鮮卑慕容部的新首領,剛一繼位的他就戰勝了鮮卑宇文部的宇文逸豆歸。此時在慕容部內部慕容皝的同母弟慕容仁有勇有謀兼具人脈,隱隱對慕容皝的地位構成威脅,而慕容皝對這位弟弟其實是相當猜忌的。就在慕容皝繼位的次年感覺自己不能為兄長所容的慕容仁自稱平州刺史、遼東公並聯合鮮卑段部、宇文部嚮慕容皝發起進攻。336年慕容皝擒殺慕容仁,消除了慕容部內部的隱患。隨後慕容皝又擊敗了段部和宇文部,到337年九月慕容皝正式開始稱燕王——這是慕容氏開創的第一個以燕為國號的政權,史稱前燕。

342年前燕擊敗了由羯族建立的後趙政權二十萬大軍,在解除來自後趙方面的威脅後建都龍城(今遼寧朝陽)。這一時期前燕在同夫餘、高句麗、宇文部的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352年十一月慕容皝之子慕容儁擒斬冉魏君主冉閔,河北全境至此盡歸前燕,前燕勢力得以大舉挺進中原。深感自身實力增長的慕容儁拋棄了東晉冊封的燕王旗號,開始稱帝並遷都於薊(今北京西北)。357年慕容儁又遷都於鄴(今河南安陽北)。358年慕容儁下令全國州郡檢查戶口,每戶僅留一丁,此外全部徵發當兵,擬拼集150萬大軍以滅東晉、前秦以統一天下。360年正月慕容儁在鄴檢閱軍隊,為出征東晉、前秦做準備,然而這次閱兵後不久慕容儁就駕崩了。

慕容儁死後十一歲的太子慕容暐繼位,由叔父慕容恪輔政。在慕容恪輔政時期前燕一方面保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另一方面在同東晉、前秦的戰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一時間東晉的滎陽、洛陽相繼陷落於前燕之手。然而在367年慕容恪病死後前燕國內政局出現動盪,東晉大司馬桓溫趁機在369年發動了針對前燕的北伐。桓溫乃是東晉著名的將領,加之前燕內部的動盪,一時間晉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打到了距前燕都城僅幾十裡的枋頭。然而這時晉軍因戰線過長而出現了糧草補給的問題,前燕將領慕容垂和慕容德趁機伏擊晉軍並取勝,同時前燕向前秦方面求救,前秦將領方面派苟池、鄧羌阻斷了晉軍的歸路,最後出征的五萬晉軍只有萬餘人得以返回。

枋頭之戰的勝利對前燕而言是可喜可賀之事,不過對實際指揮枋頭之戰的前燕將領慕容垂而言卻是喜憂參半——作為慕容皝第五子的他從十三歲起即隨父征戰,才兼文武,勇猛多謀,曾先後擊敗過鮮卑宇文部、後趙、東晉,幾乎打敗過當世所有名將。然而也恰恰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才引起了身為前燕國君的兄長和侄子的忌憚。枋頭之戰的勝利使他更加功高震主,自然也就更引起了此時的前燕君主慕容暐和輔佐慕容暐的上庸王慕容評的猜忌,迫於無奈之下慕容垂選擇出奔前秦投奔苻堅。

此時的慕容垂何其不幸——他熱愛他的國家,可他的國家並不愛他,甚至連他的骨肉兄弟都千方百計置他於死地。可以說他在自己的國家感受不到任何一絲一毫的溫暖,然而在故國未能體會到的溫暖竟在敵國獲得了:苻堅對前來投奔的慕容垂大力重用提拔,從未感受到一絲一毫溫暖的慕容垂意外獲得了苻堅的知遇之恩。然而此刻的慕容垂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苻堅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他不只是一個人,他還代表著整個鮮卑慕容家族的利益,而這恰恰是和苻堅一統天下的夙願矛盾的,因為苻堅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拿慕容家的前燕王朝開刀。儘管慕容垂的故國讓他感受不到一絲溫暖,可那也畢竟是故國,那裡畢竟還有他的親人,儘管這些親人曾那麼殘酷傷害過他。

苻堅打心底裡仰慕英雄,他絲毫不在意慕容垂內心的故國情結,恰恰相反他將這是為忠貞的表現。然而苻堅的仰慕並不代表著苻堅的手下也對慕容垂有好感,事實上苻堅的宰相王猛就一直勸苻堅早日除掉慕容垂,因為他非常清醒地意識到:慕容垂儘管也對苻堅的知遇之恩感佩於心,但終究不會久居人下。然而苻堅卻是一個把英雄情結看得比實際的政治利益還重的人——他寧願冒著自己的王朝被顛覆的危險,也不願意辜負慕名來投之人。從人性上而言:苻堅是偉大的;但從政治上而論:苻堅是愚昧的,最終他為他的愚昧付出了代價。

公元369年十一月王猛滅前燕,這時慕容垂的故國情結已不再是個問題,因為他的故國已不存在。從這時起直到淝水之戰苻堅落敗這段時間慕容垂始終以前秦臣子的身份為苻堅鞍前馬後鞠躬盡瘁,這也令苻堅認為自己沒用錯人。然而苻堅不知道的是其實慕容垂內心一直有一個復國夢,當然如果苻堅的前秦王朝真坐穩了江山,那麼慕容垂的復國夢就僅僅只是一個夢而已,然而淝水之戰改變了這一切:淝水之戰中苻堅不僅損兵折將,更嚴重的是這次戰敗激起了前秦境內那些原本被其征服的部族蠢蠢欲動之心。這時慕容垂內心的復國夢也被喚醒了,因為此時圍繞在他周圍的幾乎清一色都是昔日的前燕舊部——由此可見苻堅的心得有多大:居然仍讓慕容垂統領舊部,而不是將其舊部分散後重新整編。一時之間部下們群起勸導慕容垂趁機復國。

就在此時一個天賜良機送到了慕容垂身邊——戰敗的苻堅逃入慕容垂的軍營避難,慕容垂的子侄和部下紛紛勸他趁此良機殺苻堅而自立。然而慕容垂卻說:“當初我們被故國迫害,若非秦王收留豈有今日?王猛欲殺我,也是秦王一力護佑。國家興亡自有運數,若秦國衰亡、大燕復興乃不可逆轉之勢,那麼我當東返故土以興復大燕,至於秦之關中我絕不圖謀一寸土地。今秦王勢窮力盡來投,我不可忘恩負義落井下石。“收留了苻堅還不算完,慕容垂還幫苻堅收攏潰兵,一路護送苻堅返回洛陽。不過這時慕容垂已不再安心扮演苻堅手下的”打工仔“角色,他要去開闢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地了:公元384年他起兵反秦,建立後燕王朝。

慕容垂起兵反秦進而建立後燕王朝之際前燕末帝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自稱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在關中聚眾十餘萬。歷史上將慕容泓建立的政權稱之為西燕。慕容泓之弟慕容衝在平陽以2萬人起事,被前秦將領竇衝大敗於河東,於是帶8000騎兵越過黃河前去投奔兄長慕容泓,至此慕容泓、慕容衝兩軍合流。當年六月高蓋、宿勤崇殺死慕容泓,推慕容衝統領全軍。十二月慕容暐及長安城中的千餘鮮卑人被殺,慕容衝隨即宣佈繼皇帝位並以為慕容暐復仇的名義攻入長安。進入長安的慕容衝想就在長安定都,然而此時他的部下們卻一心想著東歸,386年二月左將軍韓延利用將士們的不滿情緒殺死慕容衝,擁立鮮卑貴族段隨為燕王。由於段隨不是慕容氏之人,聲望權勢不足以震懾部下,於是左僕射慕容恆、尚書慕容永殺韓延、段隨,立宜都王之子慕容顗為燕王。然而西燕政權的內亂並未就此終結:實際執掌西燕軍政大權的慕容恆和慕容永隨即爆發了矛盾,燕王慕容顗也在內亂中被殺,慕容恆隨即擁立慕容衝之子慕容瑤為帝。慕容永則殺慕容瑤,另立慕容泓之子慕容忠。到了386年六月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西燕政權的慕容泓、慕容衝、段隨、慕容顗、慕容瑤相繼死於非命後慕容忠也被殺了,慕容永被推為大將軍﹑大單于﹑河東王﹐率領部眾繼續東進。同年十月慕容永擊退苻堅之子苻丕,佔領長子(今山西長子縣)並在此建都稱帝。此後西燕政權逐漸穩定下來:疆域囊括上黨、太原、武鄉、建興(今山西晉城)、西河(今山西離石)、新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和河東(今山西運城)八郡,轄區人口七萬六千餘戶。由於慕容永是慕容廆弟弟的孫子,同前燕皇族的血緣較為疏離,因此他的稱帝行為被自視為正統的後燕慕容垂視為僭越之舉。394年八月後燕軍攻入長子,殺慕容永和公卿大將刁雲、大逸豆歸等30多人,至此西燕為後燕所滅。

在《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氏自稱前燕、後燕、南燕等國的諸位慕容氏人都是其祖先並言之鑿鑿地聲稱慕容氏的燕國為北魏所滅,事實上前燕是被前秦所滅,而後燕和南燕也都不是被北魏所滅的,不過導致後燕走向衰亡之路倒的確是由於北魏造成的: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後燕軍向北中國新興的北魏政權發起進攻,結果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此戰令後燕政權走上了日漸式微之路。396年後燕開國之君慕容垂駕崩,太子慕容寶繼位,其叔慕容德奉旨鎮守鄴城。397年北魏進攻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慕容寶北奔龍城。十月北魏攻破中山,至此後燕被截為南、北不能相顧的兩部分。398年慕容德率4萬戶南徙滑臺,稱燕王,他所開創的政權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南燕。次年滑臺被北魏攻佔,慕容德率眾向東攻取青兗之地,入據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400年慕容德改稱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二月廣固失陷,至此歷二帝十二年的南燕政權滅亡。

407年四月已繼任後燕國君的慕容寶之弟慕容熙在禁衛軍將領馮跋等人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馮跋等人隨即擁立了慕容寶的養子慕容雲,由此開創了北燕政權。事實上北燕同慕容氏的關係已不大——慕容雲是慕容家養子,同慕容氏並無血緣關係,其實慕容雲本姓高,是高句麗王族子弟。如果因為慕容雲已改姓慕容而視為慕容氏一族,問題是從一開始慕容雲就從沒掌握過實權。由於慕容雲是被馮跋等人擁立的,所以慕容雲在等級後以馮跋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實際執掌軍國大權。409年十月慕容雲被其寵臣離班所殺,馮跋又殺離班,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436年北燕被北魏所滅,至此源自於鮮卑慕容氏的諸燕政權徹底畫上句號,不過北燕其實已和慕容氏關聯不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慕容氏所建之國,通稱“慕容氏諸燕”,廣義的諸燕應為前燕、西燕、後燕、北燕及南燕共五國,狹義的諸燕是除北燕之後的四國。



一、先指出專家回答的諸多錯誤

最高贊回答極不負責,其引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先生是民國治學的大家)而非《晉書》、《魏書》等一手史料,可以一哂。

綜合了一下,其錯誤之處有如下:

【1】、“歷史上慕容氏家族簡直就是擁有著如‘小強’般的毅力,屢屢滅國,卻又屢屢復國”,屢屢二字很有意思,慕容氏確實曾經復國,不過滿打滿算也就復了兩次而已。

前燕滅亡後,慕容泓等建西燕;與此同時,慕容垂建後燕。

至於慕容德建南燕,並不算是復國,而是分裂,因為他稱帝時慕容家的正統還在龍城,寫作《晉書·慕容超載記》的史臣嘲笑他說:

慕容德以季父之親,居鄴中之重,朝危未聞其節,君存遽踐其位,豈人理哉!



意思是,慕容德作為後燕皇帝慕容寶的叔父,鎮守重鎮鄴城,北魏攻破後燕國都時,卻沒看到他勤王或自殺以守臣節,而在皇帝還活著、燕國還沒滅亡的時候,他就先在滑臺稱燕王,後在廣固稱帝,大逆不道、裂土不臣,也是醉了!

【2】、“前燕政權的開國君主雖然是慕容儁,但其父慕容皝時就已奠定了燕國的基礎”,此說有待商榷。

前燕的存亡時間,有兩種劃分方式,第一是按《晉書·慕容暐載記》:

始廆以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稱公,至暐四世。暐在位一十一年,以海西公太和五年(海西公,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即公元370年)滅,通廆、皝凡八十五年(公元285-370年)。

第二種是按東晉鹹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算起,至370年慕容暐國滅,共33年。

因此,你可以說前燕的開國君主是慕容廆,也可以說是慕容皝,說慕容儁就顯得勉強了,他只是慕容氏第一個稱帝的梟雄罷了!

再按照《晉書》載記來說,慕容廆是第一個記入正史的慕容氏,他在位時對外作戰常常大勝,對內則“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先是自稱鮮卑大單于,後來東晉朝廷也封他“加使持節、都督幽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進封遼東郡公,邑一萬戶,常侍、單于並如故”等。

慕容皝為其世子,即位後不過延續了他的基本國策,取得的勝利更多,吸納的流民更多,要說為慕容氏打下堅實基礎的,也該是慕容廆才對!

【3】、“在遼東潛伏數年之後,慕容皝鑑中原後趙政權內亂不斷,便決定起兵南下,入主中原。公元337年慕容皝自此燕王,揮師南下”,這隻能用胡說八道來形容了。

首先,慕容皝在遼東並不老實,專家說他是“潛伏”,其實人家高調得很。他東征西討,對外先後擊破宇文鮮卑、段氏鮮卑,對內殺掉作亂的慕容昭,討平自立的慕容仁等。

其次,以作者的意思,似乎慕容皝剛稱燕王,便率軍南下了。這也是荒謬之極。

必須要強調,終慕容皝一生,他都沒有南下,沒有南下,沒有南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們看看慕容皝自立為燕王后做了些什麼:

1、破段遼;

2、擊退來犯的後趙石虎;

3、迫使高句麗稱臣;


4、大掠幽、薊;

5、築龍城,並遷都;

6、滅宇文鮮卑;

7、治國理政等……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慕容皝死,慕容儁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慕容儁揮軍南下,慕容氏出盧龍塞,逐鹿中原:

明年,儁率三軍南伐,出自盧龍,次於無終。《晉書·慕容儁載記》



【4】、“慕容垂向苻堅上表,要求前往河北,以穩定民心,並拜謁慕容氏宗廟”,不全對。

慕容垂離開時恐怕並沒向苻堅上表,而是直接當面請求。





《晉書·慕容垂載記》:堅至澠池,垂請至鄴展拜陵墓,因張國威刑,以安戎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晉紀二十七》:垂心善其言,行至澠池,言于堅曰:“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詔書以鎮安集之,因過謁陵廟。”堅許之。

【5】、後燕滅西燕之戰。

《晉書·慕容德載記》:於時慕容永據長子,有眾十萬,垂議討之。群臣鹹以為疑,德進曰:“昔三祖積德,遺詠在耳,故陛下龍飛,不謀而會,雖由聖武,亦緣舊愛,燕、趙之士樂為燕臣也。今永既建偽號,扇動華戎,致令群豎從橫,逐鹿不息,宜先除之,以一眾聽……”



後燕為什麼必滅西燕而後可?簡單的說,還是西燕皇帝慕容永投錯了胎,他不是慕容氏皇族一系,慕容垂是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儁之弟,前燕末帝慕容暐之叔。慕容暐謀叛被苻堅所殺,皇族一系斷絕,有能力、有兵將、有威望的慕容家第二戰神慕容垂身負慕容氏中興之望,自然一躍而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反觀慕容永,他的爺爺是慕容廆之弟,因此,在前燕第一代時,便已是外人。

其次,論個人威望和個人能力,慕容永騎馬也追不上慕容垂;論兩國底蘊、人口等,西燕也不如後燕多矣。

第三,慕容永在慕容氏本族算是亂臣賊子,既有弒主(殺西燕之主慕容望、慕容忠等)之實,又有僭立(自己稱帝,年號中興)之疑。

綜上,慕容垂之滅慕容永,法統在握,更有大義名分。

【6】、“慕容垂更是因參合之敗而悲憤去世”,公元395年,北魏與後燕的參合陂之戰爆發。慕容垂之子慕容寶不敵北魏拓跋跬,數萬精銳騎兵被坑殺,這一戰打掉了後燕如日中天的國運,從此,北魏崛起勢不可擋。

公元396年,慕容垂親自討伐北魏,連連大勝,然而在行至參合陂時,祭奠亡卒,慚憤嘔血,於退兵路上病死。

【7】、“慕容寶在逃到遼東後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國人便擁立慕容寶之弟慕容熙”,這也是胡說八道,對歷史不瞭解到了極點。

慕容寶於398年被蘭汗弒殺,蘭汗自立,旋被慕容盛平滅。慕容盛在位三年,死於兵變。然後才是慕容熙即位,在位七年,間接死於馮跋之謀,直接死於慕容雲之手。

但要強調的是,慕容熙可不是國人擁立的,而是因其與太后丁氏(慕容盛的伯母,慕容熙的嫂子)通姦而上位。

《晉書·慕容熙載記》:及盛(慕容盛)死,其太后丁氏以國多難,宜立長君。群望皆在平原公元(慕容元),而丁氏意在於熙(慕容熙),遂廢太子定,迎熙入宮……初,熙烝於丁氏,故為所立。

“熙烝於丁氏”,“烝”意為晚輩男子和長輩女子通姦,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了。



【8】、“馮跋在殺害慕容熙後,便掌握了後燕政權,最後於407年廢掉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立為帝,史稱‘北燕’”,這句有幾個最簡單的史實錯誤。

1、慕容雲不是被廢掉,而是被近臣弒殺,然後馮跋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從此再也沒出過亂子。因此很有可能,慕容雲就是死於馮跋的陰謀,然後殺人滅口。

2、這也不是公元407年的事,而是公元409年。

3、比較有爭議的是,慕容雲原姓高,是慕容寶的養子,高句麗人。因此《晉書·慕容熙載記》說:

垂(慕容垂)以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僭立,至熙四世,凡二十四年,以安帝義熙三年滅(公元407年)。

很顯然史家並不承認慕容雲時期為後燕,因此按《晉書》的說法,北燕時期應自慕容雲而不是馮跋算起。

二、廣義、狹義諸燕的區別

之所以說廣義的諸燕應包含“北燕”在內,是因為北燕先有慕容雲,為慕容寶養子;後有馮氏,為慕容氏之臣子。

其版圖、官制、文化、都城等等,都是承襲自後燕,故而可以算諸燕之一。

而狹義的標準當然僅以血統為考量,慕容雲及馮氏與慕容氏皆無直接的血親,故而可以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