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揹負厚重期待的微課模式,怎樣才能變得更美好?

揹負厚重期待的微課模式,怎樣才能變得更美好?

“教室的網絡已經斷了很久了,竟然也沒影響老師上課嘛。”

聊到教學信息化時,學校信息中心主任笑道。這是個尷尬的場景,沒有人抱怨不是因為產品好,而是因為沒人用。那天我倆聊了很久,從硬件聊到軟件,最後大家都挺看好第三方的精品微課,認為碎片化地植入教學更符合老師的上課方式,能起到減負增效的作用。

真的可行嗎?

回來以後我又認真想了一個問題,如果微課真的有效,那自己兩年前看好的那些微課品牌,為什麼一直不溫不火呢?

(一)問題一:真的需要微課嗎?

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沒有微課,絕大部分的課程照樣上得了。

對老師而言,粉筆+黑板是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既有工作慣性的因素,也要怪微課製作的繁瑣。微課需要無縫嵌入到日常教學中,可自己製作的話,從選題、製作、錄製到實施往往需要幾天乃至幾周。平時精力有限,學科教學就夠吃力了,更別提應付各種檢查、評獎。若不是為了評職稱需要,有興趣主動探索微課應用的老師微乎其微。

對學生而言,自制力是最大的障礙。課堂上老師在場,又有學習紀律,尚且不聽,何況回家呢?他們普遍認為週末或假期就是難得的休閒時光,可這部分學生又恰恰是最需要拿出額外時間來複習補缺補漏的。此時花錢去補習班反而更有誘惑力了。

(二)問題二:微課普及的核心動力在哪兒?

真要大規模普及,要麼是行政力在推動,要麼是商業機構的運營。

官方一直在鼓勵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僅投入真金白銀採購大筆硬件,更用職稱評獎掛鉤多媒體應用比賽,全國開展“一師一優課”曬課活動,促進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普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可是平臺上積攢的資源,卻沒有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畢竟是為比賽制作的課件,帶著表演性質,何況還存在行政命令下只求量不求質的現象。汪洋大海里找適合自己教學的微課,遠不如黑板粉筆來得省力。

商業機構也曾經一頭腦熱地製作精品微課,洋蔥數學這類先行者已經沉澱了不少優秀微課視頻,問題在於商業模式沒跑通。資源的攝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類似於拍攝一集集的微電影,可是傳統採購模式認的是資源的數量而非質量,老師本身又沒形成付費使用這類視頻的習慣,所以近年來紛紛轉型求生。

市場經濟的引擎沒發動起來,依靠計劃經濟堆砌出的大量微課只能躺在數據庫裡,慢慢蒙塵。

(三)延伸:微課只是一個縮影

把視野放大一些,微課面臨的困境,也是整個公共教育資源面臨的困境。

國家十二五計劃以來,七年過去了,“三通兩平臺”的普及已經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成功的是網絡環境和硬件設備的高滲透率,但軟件應用依然乏力,信息化資源對教學形態的改變很少,甚至在普通老師眼裡,恐怕帶來的是更多的評獎之類“課外任務”。

深究其原因,無非也是項目制採購帶來的市場動作變形,比賽沉澱下來的資源也無法靈活應用,而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具有生命力,脫離信息化照樣上得了課。現有的各種區域級平臺裡,PPT課件也好、試卷也好、導學案也罷,都和微課一樣,看起來很美,實際用起來各種不順手。

(四)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信息化潮流浩浩蕩蕩,若說互聯網完全沒改變教學,也不盡然。

學科網模式,主打試卷資源。日常教研過程中,老師都會交流名校試卷,尤其是本地的、近期的高質量試卷。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主要靠熟人關係,現在網上逐漸有歸集此類資源的平臺。比如學科網這樣投入資源專門蒐集新試卷,供老師出卷參考,並依託試卷資源,進一步開發智能組卷功能。這已經改變了不少老師的工作習慣,他們對學科網的抱怨往往是高質量的新試卷還不夠多,但確實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了。

百度文庫模式,主打教育類資源。教育類用戶佔了百度文庫很大比重,大多是被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入口吸引來,尋找論文、課件、活動心得、試卷等等,加上積分換下載的付費虛擬幣模式,有人付費下載(包括平臺投資)也有人上傳賺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生態環境,類似的還有道客巴巴、豆丁網等,老師工作上有需要便隨時上網查詢找素材用,應用也是很普遍的。

米課模式,主打錄播類的職業教育。同樣是錄播課這種形式,圍牆外要比圍牆內成功得多,職業教育早就走向盈利良性循環了。舉外貿領域的米課為例,基本就是錄播微課(直播為輔),通過包裝網紅老師(乾貨文章內容營銷)、粉絲營銷、精準廣告(Youtube廣告等),微課課程的單價超過3500元/門,每年千萬級的收入對於小團隊來說相當豐厚,也能支持課程的持續打磨和升級優化。

(五)分析:成功運營的共同點

對比分析下,這幾種相對成功的資源運營模式,都有一些共同點。

1、無縫接入:符合用戶(老師/職場新人)的傳統使用習慣,只是利用信息化升級了其中一個小環節,提高了這個環節的效率。比如將對熟人的口頭詢問轉變成上網搜索下載。用戶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能(上網搜索)就可以輕鬆跨越信息化升級的門檻,在傳統場景下能夠事半功倍。

2、自動篩選:通過用戶的力量,將好的資源篩選出來,這從下載量、觀看量、留言評價等數據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更關鍵一點,這些用戶的動作是自發的,並沒有收到行政命令的干擾。運營者基於數據進一步優化引擎,讓好的資源越來越容易被看到,也就解決了老師在資源庫中大海撈針的難題。

3、自我造血:商業盈利是最核心的驅動力,不管資金來源於互聯網投資還是用戶繳費,只有資金持續不斷進來,才有可能分成給優質資源的提供方,鼓勵上傳更多好的資源。好的資源帶來更多營運收入或用戶增長數據(互聯網企業關注點),進一步促進了資金的回籠,形成良性循環,支撐其一個資源運營的生態環境來。

以上三個優點,恰恰是大部分區域資源平臺裡的微課資源所缺乏的。

(六)思考:如何將行政力與商業運營結合好

怎樣才能把微課資源經營好呢?我想還得結合上述已有成功案例的優點,把場景區分一下。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課中授課,主角是老師,難點是順應日常教學習慣、降低備授課工作量。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主角是學生,難點一是自我監督,二是日常課程銜接性(針對第三方微課而言)、預複習策略指導(微課僅是多種手段中的一種)。

總的來說,課中環節是核心突破點,牽一髮動全身。只有課中運用好了,才能有效滲透到課前課後。這需要行政力與商業運營的良好結合。

1、行政上,改變招標標準。政府採購依然佔進校資源的大頭,是滋養市場生命力的土壤。關鍵是改變過去為了拿標拼完關係拼參數的傳統標準,設定更適合市場發展的規則。

(1)從教師易用性角度出發,避免資源堆砌。最基本的易用性是對應教材大綱章節,甚至對應到具體書本的頁面(早期不少班班通廠家的配套軟件,現在的科大訊飛等體系化產品,已經在很多教材上實現了)。其次精品微課資源也需要新的評價方法,這個目前還是難題,可考慮選取老師群體樣本抽樣雙盲投票的方式。第三可以下放採購權限,鼓勵更微觀的校級採購。最後堅決不能以資源的數量作為評比標準了。

(2)將服務納入採購環節。買微課資源不是目的,教會老師使用才是最終目的,採購必須配套進校服務,服務要有考核標準,要和業務結算掛鉤。

(3)優化政策鼓勵資源。對於各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停止點擊量、上傳量的簡單考核維度,改為提供獎勵名額給區域級供應商自行設定評比標準,交由供應商去自行開拓促活,並開放已有公共教育資源供市場力量去二次加工,讓沉澱的精品資源有機會發光發熱。

(4)政府基金參與風險投資。政府轉向PPP模式以來,還沒看到很成功的例子,寄期望於政府兜底或下游機構行政力壟斷(零元中標)都不符合PPP引入社會資源活力的原意。這方面可以參考以色列政府的投資鼓勵政策,不僅有稅收優惠,還設定15%的投資損失保護機制。政府不兜底,避免好產品變成面向採購的畸形物,但同時又提供少量的風險補償,鼓勵資本方的投資。

2、商業上,引入運營機構打造生態圈

(1)專門成立運營團隊。企業思路需要轉變,從賣產品進化為賣服務。這樣就需要組建運營機構,負責線上線下的促活運營,並作為產品體系的核心,向前銜接銷售端,向後銜接研發端,把運營效果作為微課產品的迭代動力。

(2)從業務場景出發重構產品。早期的微課大多自立一套,並未跟教材做緊密銜接,事實證明微課無法完全替代老師教學,那麼就更需要放低姿態,做好“插畫師”的定位,適應各版本教材,並且和章節、頁面甚至段落銜接上,讓老師能在一體機上隨時取用,任意替換,讓學生能像點讀機一樣“哪裡不會點哪裡”。

(3)老師用戶靠進校服務。教師團隊的信息化素質參差不齊,再好的產品也需要普及推廣,進校培訓、協同磨課、樹立標杆、組織研討會都是切實幫助老師掌握新工具應用的手段,在服務學校的同時,也能掌握一手的用戶需求信息,促進產品優化。

(4)個人用戶靠社群運營。個人用戶是企業造血能力的關鍵,進校服務的重度投資是難以單純靠政府採購彌補的,只有通過課中環節延伸到課前課後,讓學生個人(家長)願意買單,才能實現資本要求的回報預期。這方面已進校的產品能得到學校背書,並能與實際課堂密切銜接,那麼運營企業關鍵要解決的就是家裡的監督問題,目前比較好的例子還是職業教育中的社群運營,打卡、直播答疑、輕輔導、積分系統等都可作為輔助手段,甚至結合到校內的一些綜合素質評價中。

(5)激勵用戶上傳。這一點很多地方的區域平臺都有想過,來自一線老師的精品資源更接地氣,是官方製作資源的有力補充,甚至代表著平臺的未來。問題是平臺本身沒有造血能力下,也無法直接補貼微課作者,導致積分之類規則的流於形式。因此根本上還是要跑通商業模式,早期靠投資,後期靠運營。

現在市場上已經湧現出不少精品微課資源,製作精美,講解生動有趣,如果能有效植入課堂日常教學,並和課前課後的預複習相結合,對提升學習效率的助益可想而知。畢竟信息化趨勢不可逆,未來在這個領域肯定會走出成功發掘資源金礦的企業。

(七)尾聲:知易行難

希望總是美好的,現實依然很艱鉅。

某天和一個創業朋友泡茶,下午昏黃的陽光從洞洞窗射入,外面的辦公室空了一半位置,這已經是觸底反彈後的回暖了,最差時刻裁到只剩4個人。歷數了前兩年的虧損以後,他點了一支菸,飽經滄桑地得出結論:

“打死我也不碰運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