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在國內,“師生關係”應該是與“婆媳關係”並列的難題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現代導師與學生的新型“HIRE(僱傭)”關係

在国内,“师生关系”应该是与“婆媳关系”并列的难题

導師和學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自有科學以來,偉大的導師無數(如Arnold Sommerfeld),偉大的學生(如de Broglie)也無數,但是,能稱為偉大的“師生”關係的卻少之又少。

即使那些成為佳話而傳頌的“師生”,也大都因“父子”、“兄弟”、或“夫妻”等親密關係。相反,師徒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找找身邊的例子不難。

尤其在國內,“師生關係”應該是與“婆媳關係”並列的難題。古有“母親和媳婦同落水先救誰”的世紀難題,現在有“導師和學生同被烤支持誰”的新難題,基本無解。

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而決定的。孔子應該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導師,弟子三千,收徒拜師的傳統代代相傳。

這種師生關係可以稱為“原子關係”,老師是“原子核”,學生都是“電子”,圍著老師轉。老師和學生之間是相互吸引的,老師與老師之間是相互排斥的(所謂的“門派”),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排斥的(所謂的“爭寵”)。

按照相對論理論,離原子核越近,電子的能量越高,跑的越快;離原子核越遠,電子越自由,也容易搖擺轉移。老師最喜歡那些圍著自己轉的學生,視為“嫡傳”,這些學生當然也得老師真傳,能力最強,比如孔子的七十二賢徒。

剩下的兩千多,有的只是掛名。大樹底下好乘涼,稍微有點能力的,大多搖擺在各導師之間變化,用著誰跟誰。近代的黃埔軍校也是一個原子核(蔣校長)和電子(各位將軍們)鮮活的例子。

在国内,“师生关系”应该是与“婆媳关系”并列的难题

如果按照“原子”模式發展下去,這個群體應該是很穩定的。可惜的是,這個社會變化快,思想不但啟蒙了,而且正在爆炸,“原子”不再穩定了,現在的師生關係也該升級了。

在国内,“师生关系”应该是与“婆媳关系”并列的难题

導師和學生都應該是“電子”,師生之間純粹是“電子與電子”之間的關係。套用常說的“僱傭HIRE”,現代的師生應按H-I-R-E相處比較好:

H,表示Human-being

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首先都是人,把對方當人看,這是最基本的原則。H 也可以表示Homogeneous。人與人沒什麼不同,生來平等,如同“電子”一樣,所有的電子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將人區分三六九等,就如同把“電子”區分開來一樣可笑。

I,表示Independent

在一定意義上老師和學生是相互獨立的,沒有誰養誰一輩子、誰為誰負責一生的要求。老師不能獨立,就會依賴學生,給人血汗工廠和榨取油水的嫌疑;學生不能獨立,就會依賴老師,給人啃老的口實。

同為電子,各自的命運各自把握。當然,I也可以表示Interaction,時刻相互作用,雖然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但相互作用不一樣了。

R,表示Respect

尊重是任何共存關係的前提,沒有尊重就不可能共存。一個電子佔了空間的一個位置,另一個電子就不能再來;一個電子自旋朝上,另一個電子就要自覺地自旋向下,否則大家就會分家。為何如此?這是自然規律而已。針尖對麥芒的師生,只能兩敗俱傷,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E,表示Electron

這是師生關係的核心所在。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別想著自己是“原子核”,甭想著別人都圍著你轉,更甭想強制別人圍著你轉。過去可以,現在不行了。

那麼,到底“電子”與“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據我所知,現在理論上仍無法精確處理這個關係,電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量子力學計算的難題,目前只能依靠一些“經驗”或“近似”方法處理。這也許是當前仍沒有找到師生關係的完美解決方案的根本原因吧?

在国内,“师生关系”应该是与“婆媳关系”并列的难题

但是,目前流行密度泛函理論,可以處理非常複雜的體系。按照此理論的觀點,電子還是電子,但體系的狀態依賴“電子密度”,即所有電子的貢獻,而不是針對某個電子。電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兩部分,一是Exchange(交換),二是Correlation(相關)。這或許是當前針對師生關係的比較好的思路。

首先,師生存在“交換”關係

各種形式的交換,不同的實驗室不一樣,如同現在發展的眾多“交換函數”。比如:思想與數據交換;投入與文章交換;基金與報告交換;補助與加班交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處在同一個“軌道”上的電子與電子之間沒有交換關係或比較弱,正所謂的“道同則相與謀”吧。“道”同,啥都好說;“道”不同,不可避免地要“交換”。

其次,師生存在“相關”關係

在理論計算中,“交換”函數一般比較好處理,很容易明確而量化,但“相關”函數卻是個迷,也是最難做的部分。師生之間,取什麼形式的相關、相關多少都是學問,至今無解。但有一條,這部分無法忽略!正所謂大家雖然不能同呼吸,但一定是部分共命運,一旦為師生集體就沒有了選擇,相關到底,只不過有強有弱而已。

事實上,西方國家的師生關係一開始就是上述的“電子”HIRE關係,與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原子關係不同,現在還是要向西方看齊為好。

可能會有人問,誰是“原子核”?這本來不是個問題,因為在密度泛函理論框架下,是不需要“原子核”的,電子自身的狀態就決定了該體系的一切本性。大家都是電子,好也好,壞也好,這就是一切,原子核只是個衍生物。有,可以讓人看到你的結構到底怎麼樣;沒有,絲毫不影響,幹嘛要讓人看呢?

但,國內的現實決定了一切以“原子核”為中心,電子再厲害,也要看“核”在哪兒,“核”指到哪兒,“電子”們就要跟著打到哪兒。要你攻佔“SCI”、“NSFC”、“名山大河”等等陣地,跟上的“電子”,“核”保護傘下好生活;跟不上的“電子”,要麼消失,要麼另謀出路。

這也許是“電子”們為啥覺得挺難受的原因吧?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13-897593.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