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这句话是谁先提出来的?

无影145591586


作为曾经的教师,斗胆说几句。

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谁都知道,这句话是勉励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陈老的勉励没错,但是作为对教师工作的一个标准来要求,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句话作为标准就太绝对了。不科学,不严谨。

事实上,现在这句话几乎成了压在老师头上的一块大石头,学校在用,家长也在用,一时间,老师迷茫了。

真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吗?

这个要看标准,就是怎么算是教会了,如果说把学生都教成轻松上清华北大,哪怕是都上二本,那教不会的学生就太多了!

如果把学生教成有一定知识(不谈分数),懂道理,掌握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方法的有用之人,那么还真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被教会

——这就是标准不同。

因此,应该说在不谈分数的情况下,的确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如果加上分数的门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

老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所以要有教师证,有教师节。就是身在老师的队伍里,也还是有不得其法的。这是事实,但是,所谓的不会教,其实还是要客观的看,第一是不是不好好教?第二,是不是需要改进方法?

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是态度问题,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老师,如果是第二种那只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

我坚决反对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要求一个老师“无所不能”。况且他所面临的学生就真的不一定就是能“教好”的。把学生的问题强加在老师的身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先冷静一下,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应该是:

家长鼓励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努力总会进步。

老师要不断自醒:我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样一句话,相向而行和相互对立,结果会完全不同。


步武堂


当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吃良心饭,干良心活。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时下,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老先生在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好,还是自身的感受也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并没有错。教师教悔学生好与坏,是否教好,都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切身体会,老师只要用心付出,孩子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就是老师教好了。

如今,老师教的好与坏,更多时候,我们评价的标准无非就是成绩,或者称之为分数。我从来不相信那个老师会,故意把学生引入歧途,不用心教育和引导孩子。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定要学会适应,老师只要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意,把满腔的爱倾注给学生,孩子就会“亲其道信其师”,就不会出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更没有教不好的老师。

就目前而言,孩子难教,学生难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教育和老师引导,抑或家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熏陶,老师的帮助,


俺油菜


我认为,这句话有些偏离。因为他违背了教学教育的一些规律。首先,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不一定!暂时避开小学不说,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每届学生致少有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十的学生是厌学的。一是基础差,二是坏习惯,三是问题生。这三点决定了这些学生读不完三年就跑了。在九义教育下,不允许赶学生,但他们因种种原因而自动退学,家长打不转,学校请不回,这类学生交给专家不知道能否使其转变,在一线教师里没有那个不怕这些学生的。


其次,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这句话对老师的打击和蔑视。教师难道就是如此?在同一个班级,同科目同一个教师上课的学生,为什有的考八九十分,有的考两三分或十多分呢?是教师偏心吗?是教师没有能力不会教吗?肯定不是。相反,教师对差生付出更多,优等生倒付出少些。作为教师没有哪一个不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个个优秀的,可是就是不能,有的付出多收获不一定多,有的付出少反而收获多。教师的这种职业就是与其他不同,所以用管企业的方法菅教育是行不通的。我想,把教不好的学生归结为老师不会教有些不得体。有哪个高手(专家)能收下所有的学困生及问题学生去开班办学,与这些可以教得变的学生打交道,体会后再写出长篇大论供同道们学习借鉴,非常感激!


清风夜禅


这句话应该出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

陈先生作为知名教育大家,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自励、一种自我严格要求。如果拿这句话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甚至是某些领导和家长训斥评价老师的工具,无疑是非常可笑和令人气愤的。


先说这句话的合理性。作为老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轻言放弃,都要问问自己是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学生,有责任心,不轻易对学生丧失信心。

另外,假设“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绝对正确的,学生没有了个体差异性,都是老师的主观原因,那各个学校还那么不择手段地抢什么好生源啊?以此类推,医院里的病人不能全部康复,也只是因为遇到了“不会治的医生”。何其荒谬!


不要说我等一介普通老师,就是美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雷夫,他的学生也有锒铛入狱的,他也承认自己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他认为,那不是他作为老师的失败,是那个学生自己的失败。

老师没有那么大的神力,能够拯救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多么“优秀”,多么“骨干”,教育理念多么先进,仍然会有很多“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还带着家庭和社会影响的痕迹。不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归到老师这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力充其量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因素。

孔子那么伟大的教育家,都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你能说孔子不会教吗?那你来教教看!


世上职业千万种,放眼大千世界,没有警察敢说大街上有罪犯,就是源于警察无用;没有医生敢说医院里有治不好的病人,就是因为医生无能;也没有政府官员敢说闹市里有乞丐,就是因为市长不会管。

但是,我们的教育就敢说,学生“教不会”,是因为老师“不会教”!

如果把这句话作为一种激励,我十分赞同,如果把这句话作为一种评判,我十二万分鄙视!


赞天地之化育


大家好,我叫风尘舞剑客,专注情感,教育问答,希望能跟你们一起探讨该领域的话题。

编首语:一个人把工作的价值看得越高,由此激发的动力就越强,在工作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越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了学生观,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主要教育理念之一。他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初衷是鼓励自己好好从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从目前的思想和现状而言,这句话不能片面的用对或不对来理解,它仅仅是相对的。

教好每一个学生,什么是教好?有进步就是教好,有转变就是教好。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好的标准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先坦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师,但在教师中有不会教的,也有教不好的,而把“教不好的学生”归功于“不会教的老师”过于绝对和片面,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记忆力好,有的学生理解力强,在同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接受很弱,这难道都是老师的问题吗?

所以,这句话说得过于绝对了,应该依据情况而言。

结束语:教师,应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不论针对怎样的学生,都要全心全意地去教育,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胡说评教育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说的。


的确作为曾经的老师,我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也经常听到人说这句话。好多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简直把这句话当成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校长、教研室的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唐僧口中的咒语。

的确在这句话出发点是好的,教育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但是哪个老师不是想把自己自己学生教好呢?不过就是好老师也不是把每个学生都能够教好的,我小学数学老师很好,不过没有把自己儿子教好,他儿子成绩很一般;我初中校长教学很厉害,不过他儿子学习成绩也一般。。。。何况作为圣人的孔子也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教好了啊——弟子3000,贤者72。



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好”的标准。做个好人,不危害社会的人是好人,一直帮助别人的人也是好人。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好学生往往就等于分数高的,而且只是教学时候的好,不管学生以后发展如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好的教育教学应该是为了学生终身受益来说的,不是短期急功近利的分数,往往现代教育有拔苗助长的成分,把学生积极性都压榨干了,好多一到大学就放任自由不学习了。

让一个心思不在学习上的人去学习,他真的感觉就是像坐牢一样。聪明的人不一定心思都会花在努力学习上,好螺丝都不一定要用在火箭上才发挥作用,汽车、自行车上的螺丝同样事关安全。用分数定学生好坏就如削足适履,何况现代教育老师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大能够大条件不具备因材施教的条件,那就不能够一刀切的分数来考核定论学生“好坏”。

教育是一个需要家庭(个人认为上小学前的几年家庭教育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学校、社会、媒体(单独说是特意强调)、国家等共同协调作用的。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你,你认为呢?


做有良心的事情


这句话是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来的。这话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在一些教育家和优秀的老师看来,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教育几个孩子自然不在话下。好比一个武学大师,要打倒一个莽汉,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教育好那些顽劣的学生,对于多数普通老师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好比一个才练了几年的武师,也许会被那个莽汉打得屁滚尿流。所以你跟这个武师说,那个莽汉很容易打倒,他当然不相信。所以,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境界的人眼里,他的解读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作为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应该来平静的对待这样的观点和评论,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教育家,这是不太现实的。现实中能够成为教育家和优秀老师的都还是少数人。对老师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我是一名教师,我来说说吧: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平心而论,当初陈老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绝不会想到日后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我认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一但得到发扬光大,就有可能成就他的一生。而教师由于受性格,学识,方法,能力及教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得到全面发展。倘若如我猜想,那么陈老先生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现在之所以让老师一提起这句话就心生厌恶,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有关部门的个别人,社会上一些人和个别家长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一种绑架,把学生没学好的全部责任都推到了老师身上,让老师特别是一线老师苦不堪言。这极不公平,也毫无道理。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同身受。希望大家不要再用这句话去绑架老师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育人。


一芈


出处的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对于领导

对外或者对上以及写报告、论文什么的可以说,但是对内如果你真这么说只会引起教师们很大的反感。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信吗?走过场、做样子啥的也得接点地气不是吗?

可以提倡并发扬这种“精神”(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精神),但是不要那这句话去评价!虽然教师们在你们面前是弱势群体,但是一个团队的建设是离不开精神方面的认同的!

对于教师

同样的,写论文、做讲座、写报告以及开会什么的可以写,毕竟“上有所好”,而且这么写会让某些人觉得你的“态度”很好。

在实践中则尽量践行这种精神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有些孩子善于学习,有些人善于活动,有些人善于组织,有些人善于沟通,有些人善于其他方面的特长,甚至有些人就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但是却时刻关心关注着这个大集体……

即使选择了这份工作,那就尽全力去做好吧。

你不一定非要让每个孩子都变得很优秀(实际上谁也做不到)但是你却可以尽量不要让那些不优秀的更加不优秀。这个操作相对容易一些,不是吗?起码让他们知道“对的”应该怎么做。

对于家长

各位家长可别真的相信这句话!

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你就应该相信另外两句话: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好爸爸胜过一百个好老师。”

其实这两句话才是真的,我们可以发现,所有优秀孩子或许他们优秀的地方各有不同,或许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各有不同,或许他们的家庭条件也相差悬殊,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有很多可取之处,或者说是“独到之处”!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能只考学校只考老师,但是也不是说非要让你拿起课本来辅导孩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思想、态度、习惯、做人、独立等等这些教育一样可以影响到孩子的知识学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干扰”的,而这些,任何老师都无法确保能够凭一己之力解决!

写在最后:你的孩子是你自己的,你的孩子对你孩子的老师来说是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你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你心可真够大的啊!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谁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另一个说法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霍夫斯基说的。但都没有找到充足的依据。

其实这句话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态度。

首先看这句话更多的是用于哪些场合?这句话被引用,大都是某些教育名家,或者学校的领导校长们。那么大家应该明白,这句话适用于激励老师的。它的落脚点在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不在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于让我们教好所有的学生,而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我们看这句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是在强调学生的可塑性,也更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与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他是在教我们反思:当我们面对我们的教育的失败产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不会教的地方”有哪些?我们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艺术作出怎样的改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是积极的。

我们还要看到,这句话的辩证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能够教好的标准是什么?换言之,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个学生,他的成绩可以不好,但是他的品德行为是端正的。他成人了,他成长了,也等于我们把他教好了。另一种情况,一百分的卷子,他以前考30分,现在考到四十五十分了。他进步了,也意味着我们教育的成功。所以标准的不统一,其实是我们能够教好学生,留有空间和余地的。所以作为老师们也不必大为惊慌。

最后,我们看到很多人是把这句话用错了地方,尤其是一些家长们和社会人员,把他作为绑架老师的一根绳索,认为老师应该是万能的,学生没有学好,一定是老师的责任。这种理解是极其荒谬的。我们一定要在这里为老师们说话!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况且神也没有教育好所有的百姓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