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懷念我的爺爺華陰時腔老藝人段轉娃(四)

文/雷鳴(段育民)~華山戲法當代傳人

懷念我的爺爺華陰時腔老藝人段轉娃(四)


懷念我的爺爺華陰時腔老藝人段轉娃(四)


懷念我的爺爺華陰時腔老藝人段轉娃(四)


皮影時腔又稱碗碗腔是華陰古老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時腔流行於秦隴一帶,在陝西尤以二華地區最盛行,為群眾喜聞樂見,故又稱華劇。早期的華陰皮影時腔的有關史實,無籍可考,根據現在的民間藝人回憶,只能瞭解到清末民初以後的一些情況。民國初中期,皮影時腔相對老腔而言更為盛行。經常演出的班子有十多個,當時最有名的藝人有三娃(即家娃、來娃、安娃)最有名的箱主有三坤(即西坤、耀坤、丙坤)、演唱藝人除三娃外還有記事、長命、灶火等。這些藝人的演技都很高超。唱、拉、彈、打無所不精。其中有些演技已無人繼承。家娃有兩個徒弟,一個叫同州、一個叫安運,他們演唱的基本功都很紮實。特別應該提出的是華陰東鄉的藝人長命,對華陰以後時腔的繼承發展貢獻很大。他後來雙目失明,但還能靠記憶唱幾十本戲。生旦淨醜無所不通。他是長才等著名藝人的啟蒙師父。長才還有一個舅父叫德潤,演技也很高。後來,長才等人就主要跟他學戲,在徒弟裡,史長才、段轉娃和王平安最為傑出。史長才最大,段轉娃最小,師兄師弟一起學藝到二十歲左右。長才和轉娃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唯獨平安家裡小康日月,少年時就有一定的文化教養,能讀能寫,因此在學藝中進步較快。至於長才和轉娃因為目不識丁,只能靠師父逐句地教唱,死記硬背,拿下一本戲至少也得花費幾個月的功夫。在舊時,師父收徒弟不能草率,先要送禮,接收時還要焚香、給師父行三叩九拜的禮。在傳藝中,徒弟若是失誤和漫不經心,就要遭到體罰,人稱這為'忤孽教',師父體罰徒弟的方式一般是頂樂器。由於悟性的差異,轉娃受到的體罰最多,而且往往頂的是大鼓。每逢出門演戲,徒弟要小心的服侍師父,必須學會吹(燈),拉(驢)打(鋪),由於長才等三個徒弟對師父殷勤扶侍,師父對他們也是悉心傳藝,從無保守。他們三個很快地掌握了全部的傳統演唱技藝,各自顯露出了自己卓越的才華,很快達到了獨立的演出水平。他們到二十歲左右,就能各自領銜出臺了。在民國十年前後,長才等三人都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名氣,他們各自找下箱主分班領戲去了。當時長才領的是張自強的箱,取名叫'強盛班';平安領的是衛忠臣的箱,取名叫'三勝班';轉娃領的是張耀坤的箱,取名叫'坤聲班'.平安的名箴手叫趙灶火,後來接了衛忠臣的 箱。當時的箱主都是地方土豪,藝人因為一沒錢置戲箱,二因要找個地方靠山,就得領他們的箱,用箱主的名義唱戲。箱主一般並不一定索取報酬,破損了還得補充,主要圖個名。這樣,箱主就與藝人結成了一種特殊的依存關係。

在解放前夕到解放後的一段時期,長才,轉娃,平安是時腔舞臺上的三顆明星,他們在藝術上各有千秋。史長才是小留村人。1880年生,後來遷移到渭北,他為人木訥,不好應對,但學戲悟性極高。他的哥哥叫長娃,是個有名的打後槽的,兄弟合班演戲,都不識字。長才長於旦角戲,人稱他有天生的女娃嗓子。纏綿委婉,但早期因理解不了戲文影響到他的藝術效果。箱主張瑞叉(張自強)看到這裡,就專給他請了個所謂'提馬頭籠,,的(就是秀才一類人)給他教戲文,很快地提高了他的文化素養。此後,他在演戲中的文學韻味不斷得到加強,逐漸進入到高雅的藝術境界,群眾對他的評價是'字文好,有味'.尤其是一些有知識的上層人對他的唱腔更為鍾情,不少人以能哼幾句長才的時腔為風雅,當時的社會名流如王潤亭,薛廣池、潘淵、張浩青等,都是他的戲迷。長才的唱腔聲情並茂,尤其以三不齊句式唱的最好,他常唱的有李十三的'十大本',還有蘇秦拜相、張儀拜相、劈山救母、龍風還、楊龍開弓,林姑妹,陳姑趕船,風儀亭,回明珠和四本蛟龍駒等。收麥是長才的籤手,技術特高,他一手可以挑四個不同動作的皮影、栩栩如生。他的兒子叫鎖兒也是個好籤手。長才的戲在華陰西部一直到華縣一帶最受歡迎,當時華縣有句俗話說:'過紅白事,沒有西鳳酒、夫水蒸饃、長才戲、不算是過事'.解放後,長才參加了革新社,不久雙目失明,但還能背唱三十多本戲,因身體多病,長才到一九五七年去世。

王平安是原華陰班坊人,少年時家境比較殷實,有一定文化修養,但出於對時腔皮影戲的熱愛,他不顧社會的偏見,毅然走上了民間藝人的道路。他的個性強,把家,勤勞,可是演唱十分認真,自抄劇本,揣摩劇情,演出從不丟戲忘句。登臺後,精神充沛,聲音渾宏,一本戲演完,不喝一口水,不吸一袋煙。戲班子開堂打的極好,他的月琴鏗鏘有力,叩人心絃。長於'黑紅戲',常唱的有三十多本戲,最拿手的要算紅葉詩,珊瑚塔、白玉鈿、和平使者,忠義俠、窮人計等。平安在解放前當過保長,在偽軍裡惹下了對頭,遭到吊打,後被逼得多年背井離鄉,到華縣唱戲。解放後,參加革新社,但不久嗓子壞了,就停止了演出活動,後隨移民到渭北,死時約八十歲左右。

段轉娃是興樂坊人,一八九七年生,。少年時從班超故里班訪村過繼到文化名村興樂坊段姓人家為子,他不識字,早期跟來娃的戲班子,來娃死後,就領了來娃的戲,很快就唱紅了。他的戲路很寬,生旦兼長,尤長於演黑紅戲。他的唱腔寬厚剛毅,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學藝中才略識些字。他憑記憶、毅力,苦學苦練,學會了近百本(折)戲。拿手好戲有《金沙灘》、《周仁悔路》選場。《拜土臺》、《梅花簪》、《玉虎墜》、《古城會》選場、《蛟龍駒》(四本),《夢紅兒遊地獄》、《出樊城》、《秦英徵西》、《觀春秋》《兵火拉傘》、《十王廟》、《林英哭五更》。《玉燕釵》、《火焰駒》、《紫霞宮》、《九蓮燈》、《金琬釵》,《二度梅》《蘇秦拜相》、《張儀拜相》、《重臺》選場、《珊瑚塔》(四本)等。 其每次開戲之前,先吹一段喇叭,因而當地人有順口溜雲:“轉娃兒的戲,吥唧唧,不吹喇叭不開戲”。被譽為“華陰三傑”之一。

拿手戲有二度梅,戰樊城、珊瑚塔,蛟龍駒,玉虎墜,白玉鈿,金碗釵,苦接頭,梅花簪,周仁回府,司馬拜臺等二十多本,解放後參加了革新社曾獲得戲曲會演一等獎。但以後年老多病,體力不支,演出活動受到影響,活到一九六四年就逝世了。

革新社的成立,給皮影藝術帶來了空前的繁榮,除了演傳統戲,還創編和移植了許多現代戲,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演出活動陷入了困境,革新社就名存實亡了。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皮影戲才又重新活躍起來。這時,史、段、王等著名老藝人已相繼下世,他們的第二代傳人,又重新佔領了皮影時腔的舞臺。其中主要的藝人有:史長才的徒弟趙雙河,段轉娃的徒弟劉德娃,王平安的徒弟楊興耀,衛存才的徒弟楊護國,灶火的徒弟魏肉,還有鎖兒、任浪漁、興保等時腔藝人。他們的班社活躍在民間,有的演唱水平較之從前的師父還有所發展,奉軍還獲得陝西省皮影會演的二等獎。但總的形勢是班社都在走下坡路。時腔樂器的配奏方面,解放前後的幾十年裡也出了許多名手,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五方坡上村的衛存才,存才的硬弦月琴特長,亦能演唱,他先後跟長才、轉娃等多家班子演奏。早年家境貧苦。轉娃把他固定到自己的班子裡,把他買下,使喚了'鐵拔',他才娶了個妻子。因他少年時學藝的悟性極高,多才多能;綽號叫'胎裡會'他離革新社後,又先後到陝西省戲曲劇院,甘肅省戲校,甘肅雜技藝術團參加樂隊,一直工作到退休。這前後,月琴三絃上的主要藝人還有張月照和福臣。'打後槽,,也是皮影戲不可缺少的角色。段村的董忠運,紅巖的孟安運都很出色。八十年代後期,時腔皮影每況愈下,興耀,護國、浪漁等許多較有影響的藝人相繼下世,到九十年代初,偶而登上時腔皮影舞臺的只有衛興保,趙存智和劉德娃了。後槽,,也是皮影戲不可缺少的角色。段村的董忠運,紅巖的孟安運都很出色。八十年代後期,時腔皮影每況愈下,興耀,護國、浪漁等許多較有影響的藝人相繼下世,到九十年代初,偶而登上時腔皮影舞臺的只有衛興保,趙存智和劉德娃了。

下面是1954年錄音今天分享給大家

感謝馬寶平老師提供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