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德國空軍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戰略轟炸機?

生活360x


二戰德軍的空中堡壘,解密“獅鷲”He-177轟炸機

歡迎關注【軍事解密】,更多好文章等你來閱讀!

由於二戰中的德國軍方沒有及時認識到戰略轟炸的重要意義,因此福克-伍爾夫Fw-300、容克斯Ju-390、梅塞施米特Me-264 、霍頓Ho-XVⅢ等其他專門的戰略重型轟炸機的研發也一直被忽視及拖延,加之其高層的朝令夕改導致科研——生產——決策體系的混亂, 最後德國一直處於盟軍重型戰略轟戰機的轟炸之下,正如我們所瞭解的那樣,德國節節敗退、輸得一塌糊塗,已是一片廢墟……

——題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的地空一體作戰模式無疑為今天空軍在作戰系中舉足輕重地位的建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德軍之所以能夠開創這一先河是建立在它那遠超時代的強大航空工業的基礎上的。尤其是在航空設計方面,更是領先了時代半個多世紀,直至現今再翻出來看當年德國的一些先進飛機設計方案,不免讓人為之瞠目結舌,作為在納粹德軍

唯一可用的四發重型戰略轟炸機型,He-177“獅鷲”轟炸機承載著德國人的痛苦和厚望,擁有的超強攻擊能力和在其強大載重能力基礎上進行的最早的空地導彈的應用,使其在世界軍事及兵器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雖然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戰術空軍,但缺少戰略轟炸機是它主要的,甚至是致命的缺陷。為此 ,1936年,德國就有了研製遠程戰略轟炸機的1041計劃, 對其性能提出了要求——最大平飛速度達到540公里/小時,並帶2000公斤炸彈,航程達到6700公里,並將這樣工作交由享克爾公司執行,研製出性能更好的He-177重型轟炸機。

不過,當時德國空軍部和航空技術局還有更加愚蠢地要求,在保持水平轟炸的同時,兼顧60度角的俯衝轟炸能力,他們認為,“沒有俯衝能力的轟炸機根本不值得生產”。這種飛機集高速、大航程及俯衝轟炸能力於一身的要求完全超出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不但使研製進度大大延遲,而且種下了日後He-177存在眾多技術問題的先天缺陷。

1939年11月,首架原型機He-177V1在首飛,由於發動機油溫過高致使He-177只飛了2分鐘就著陸了。不過出於戰爭需要,德國空軍顧不得飛機存在許多問題,很快就與亨克爾公司簽訂了生產合同並要求,從1940年夏開始要向軍方提供He-177重型轟炸機120架/月。但德國工業原料嚴重缺乏的現實讓該合同暗淡起來。

隨著西線德軍“閃擊戰”頻頻勝利,很多人認為戰爭很快結束,不需要再給空軍添置什麼新“玩具”,已晉升為空軍上將和德國航空工業生產總負責人恩斯特·烏德特下令推遲批量生產He-177轟炸機的計劃。

可是德國人並沒高興多久,不列顛空戰和“海獅計劃”的失利打了德國空軍的臉,而隨後盟軍戰略轟炸機對德國本土的重重空襲更加大了希特勒的憂慮。於是, He-177又回到了德國空軍的視線,於1942年開始重新生產,為時已晚。更要命的是,德國空軍依然痴迷於俯衝轟炸戰術,而並沒有像盟軍那樣做出一個系統的戰略計劃,所以註定He- 177的悲情命運。

He-177重轟炸機其整體結構配置在當時堪稱先進,其機身為長筒形,機翼為全金屬懸臂式中單翼,機翼上有加熱除冰裝置,起落架為可收放式後三點起落架,主起落架為雙輪,向內摺疊收入機翼,後起落架為單輪,向後收入機身尾部,所有起落架的收放均由液壓操作。同時重型轟炸機還配備最為獨特的發動機,這也是德國空軍對重型轟炸機能進行俯衝轟炸逼出來的——亨克爾公司安裝雙聯動耦合發動機,這種方案就是用前後或者左右排列的兩臺發動機來驅動一個螺旋槳,使四發的重轟炸機從外形上看就像是一種雙發中型轟炸機,從而滿足軍方提出的高速以及能進行俯衝轟炸的要求。另外,為了該機能更好地進行俯衝轟炸,設計人員還對He-177的機體結構做了加強,並在原型機上加裝了俯衝減速板和福勒式副翼。

儘管採取種種措施,然而He-177卻一直不能完全達到設計標準,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雙聯動耦合發動機的可靠性非常差,一直問題不斷——首先安裝雙聯動發動機的機艙空間本來就非常小,而起落架的液壓裝置還必須硬擠在裡邊,結果導致液壓裝置漏出的液壓油一接觸到灼熱的排氣管就燃燒起來;其次是回油泵太大,當飛行高度超過6000米時,油就會產生空泡從而導致潤滑失效,第三是高壓噴油泵的洩漏。由於發動機的位置離機身太近,沒防火隔層,各種電氣線路之間靠得太緊等都增加了發動機空中起火的危險。在亨克爾公司製造的8架原型機中,就有He-177V4、He-177V5兩架飛機因為發動機著火而墜毀,其他幾架也經常出現空中起火或發動機過熱問題,因此,人們戲稱He-177轟炸機為希特勒的“空中打火機”

此外,He-177還存在機體過重、不明原因的振動等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設計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加大尾翼、增裝發動機空氣冷卻系統、提高尾輪的著陸緩衝能力等,但是由於起初的設計指導思想有誤,所以這些試圖讓其儘快投入現役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

He-177重轟炸機總共生產了1094架,改進型先後有He-177V系列、He-177A系列、He-177B系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架由He-177A-5經過專門改裝而成的He-177-V38重轟炸機,因為它被計劃用作德國高度機密的原子彈項目和FX1400空地導彈的載機。

二戰中,德軍以“裝甲兵團+Ju-87俯衝轟炸機”組合席捲西歐,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德國統帥部和軍方高層, 使他們愈加將注意力集中到戰術空中支援上。甚至於到戰爭後期, 孤注一擲的希特勒還強He-117重型轟炸機必須具備俯衝轟炸能力, 這幾乎毀了德國唯一可用作戰略轟炸機。1942年9月,高傲的帝國元帥戈林也不得不承認“叫四發轟炸機俯衝,這簡直是胡鬧!”

德國空軍中裝備He-117重轟炸機的聯隊有KG50、KG1、KG100和KG40。在西線,He-117主要用於對英國的報復性轟炸,He-117常用的戰術就是高空出航,到達目標區後進行俯衝轟炸,利用俯衝獲得的高速躲避英國戰鬥機的攔截,但由於發動機致命的過熱問題長期難以解決,不得不提前返航,沒取得多少顯著戰果。在東線,“大材小用”的He-117轟炸機執行反坦克和對地支援任務時容易起火,飛行員們對此滿腹怨言,幾乎沒幾個人喜歡駕駛糟糕的“獅鷲”出征。

由於二戰中的德國軍方沒有及時認識到戰略轟炸的重要意義,因此福克-伍爾夫Fw-300、容克斯Ju-390、梅塞施米特Me-264 、霍頓Ho-XVⅢ等其他專門的戰略重型轟炸機的研發也一直被忽視及拖延,加之其高層的朝令夕改導致科研——生產——決策體系的混亂, 德國人要想研製出真正實用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恐怕需要比美國人更長的時間。最後德國一直處於盟軍重型戰略轟戰機的轟炸之下,正如我們所瞭解的那樣,德國節節敗退、輸得一塌糊塗,已是一片廢墟……

與盟軍重轟炸機相比,德國He-177不是對重要經濟、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而是加載50-75毫米加農炮來執行諸如對地支援、反艦和反坦克等救火任務,這無疑是在純粹浪費作戰資源。最終,隨著戰爭局勢的惡化,本土防空的緊迫需求榨乾了德國空軍的每一架戰鬥機, 也榨乾了德國航空工業的全部力量。過短的研製時間 ,缺少成熟的技術驗證,He-117只留下了一堆原型機殘骸和幾個引領世界航空科技發展的方案。

戰後,一位美國軍官這樣描述對德國戰機的印象:“他們已經嘗試了人類想象力能及的、所有設計和佈局,這讓我感到了深深的驚駭。”但對工程師們來說,這些努力對逆轉戰局其實毫無意義。在二戰末期,德國始終面對著一個困境:首先,江河日下的戰局和日漸枯竭的資源,迫切呼喚能扭轉戰局的“超級武器”問世;另一方面,開發“超級武器”不僅存在孤注一擲的風險,又難免加劇德國自身的資源危機。也正是因此,在“浪費資源就是犯罪”的大環境下,He-117轟炸機並未挽救奄奄一息的第三帝國,反而加快了它的滅亡;至於所有成果則在戰後被對手俘獲,淪為了美蘇兩國試驗室中寶貴的報告和數據。


軍史解密


軍工資源產能不足以支撐重轟是表面原因,缺乏需求是本質原因。


這麼想,當時諸如蘭開斯特 B17這些四發重轟都是怎麼行動的?漫天遍野啊~一般都是十數架組成一個大編隊,每天出動大幾百甚至上千架次才能對德國一些重要工業城市起到一定打擊效果

然而德國人被炸得最慘的1944年反倒是德國軍工產能最高的一年,換句話說,二戰時期那種缺乏精度,也容易被防空炮火襲擊的戰略轟炸其實是投入和回報比非常低的玩意,也就是英美怕死人,而且本土已經安全無虞,因此才玩這個套路。

但這種成本回報比的玩法德國人壓根不需要啊,拿著個去炸誰?英國?英國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已經玩過了,根本沒用。蘇聯?那麼大的縱深,而且巴巴羅薩開始之後,蘇聯還把工業都丟到烏拉爾山東邊去了,戰略轟炸機飛到半路就能被人家全劫了打下來。還不如老老實實用俯轟配合陸軍。

簡單的說,二戰時候重轟縱然如英美一樣財大氣粗的投彈都沒起到決定性作用。德國這種財力一方面支撐不起,另一方面壓根沒目標去炸,也炸不到,所以他們壓根不重視。但也不是沒有,比如HE-274,然而這玩意並沒有什麼卵用,也沒量產。


瘋狗的輕武


相比美英型號繁多(B-17、B-29、蘭開斯特)的轟炸機,二戰德國空軍確實在遠程轟炸機方面落後太多,唯一能拿出手的是HE-177重型轟炸機。這是一款雙發重型轟炸機,擁有高達5500公里的航程,至少從表面數據看性能並不弱可以達到戰略轟炸的水平。

德國空軍的強大讓世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表現在斯圖卡俯衝而下,把地表能動的裝備都轟個爛。早期德國空軍閃擊歐洲各國以BF-109、Ju 87開道,He-111、Do-17中型轟炸機跟進轟炸,效果如何看二戰初期德國戰果就很明顯了。

由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在新式裝備研發過程只能偷偷摸摸進行的德國,二戰初期打的是質量+戰術取勝的路線。而且歐洲大陸也就巴掌大點地方,對於戰略轟炸機的需求其實並不明顯,以中型轟炸機加上斯圖卡的精確打擊基本夠用。因此二戰前期是現實的因素制約再加上戰場上需求並不迫切,所以德國人對於戰略轟炸也是持可有可無的心態。

但是到了全面入侵蘇聯時德國人發現再以原來的傳統打擊方式已顯不足,蘇聯國土廣袤,原指望閃電作戰速戰速決的德軍陷入拉鋸戰。對於蘇聯這麼大的國家而言,如果沒有戰略級大規模持續轟炸摧毀戰爭潛力基本沒有戰勝的可能,因此1942年HE177開始重新生產(1939年首飛,前期因為對於戰事過於樂觀以及缺乏原料未沒有批量生產)。

不過空軍在戈林領導下似乎對報復作戰戰比系統的戰略轟炸更有興趣,德國空軍依然熱衷於直接支援和戰術轟炸,戰略轟炸只是基於簡單的報復心理,這也註定了He-177的命運不會有大的變化。He-177系列重轟炸機總共生產了1094架,而且這種機型早期型號引擎容易著火,因此空勤給它取了個綽號叫:德國空軍的打火機、燃燒的棺材。

由於發動機過熱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該機很少參與實戰(飛行員也不願送命),就算出擊也是高空出航,抵達目標區域俯衝轟炸(利用高速躲避攔截),搞的很現代防區外作戰一樣。其次承擔了試驗性質更濃的作戰模式,掛上FX1400滑翔制導炸彈和Hs293反艦導彈執行反艦攻擊和海上巡邏任務,二戰期間這種武器打擊效果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德國HE177這種類型的遠程轟炸機就算大量生產也起不到大的效果,隨著戰局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原材料缺乏、生產製造效率提不上去,以二戰末期德軍黑科技而言就算能生產出更好的機型也沒有時間進行測試和有效使用。因此,要想對蘇聯後方進行戰略轟炸達到擊誇目的基本沒戲。


河東三叔


二戰德國為何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這個問題估計也有很多喜歡軍事的朋友想過討論過,其實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和當時德國海軍沒有發展航空母艦是相似的情況。二戰德國空軍在戰爭初期閃擊波蘭和橫掃法國期間,主要使用的轟炸機是容克JU88中型水平轟炸機和容克JU87俯衝轟炸機兩種機型。這兩種機型在這兩場二戰德國摧枯拉朽式的戰役中均發揮了不錯的作用,戰績優異。同時期二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既定的戰略部署和計劃是滅掉歐洲大陸主要敵對國家,同時和英國人締結和約並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最終實現為德國擴展足夠多的生存空間實現所謂第三帝國的美夢。有這一主要政治原因加上二戰初期已有的JU88中轟和JU87俯轟已經很管用了夠用了,自然沒必要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因為元首沒有戰略目標需要炸啊!再說了,二戰德國的戰備資源和軍備生產研發能力就那麼多,戰場上陸軍打敵國哭爹喊娘,空軍已經實現德意志的天空,元首的戰略部署似乎就要實現了,再浪費有限的資源去發展當時沒鳥用的戰略轟炸機不可能的!


好名都被浪費了


事實上德軍有開始發展大航程、大載彈量的重型轟炸機,例如FW200型四發重型轟炸機以及後續的升級型FW400型重型轟炸機,但是德軍始終都未建立像英美那樣上千架重型戰略轟炸機的戰略空軍,其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的工業無法在滿足前線各兵種對於各型武器裝備的需求時同時發展一支強大的戰略空軍。

尤其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前線巨大的武器彈藥的消耗量佔據了大部分的德國工業生產,尤其是對於坦克的生產,一直無法滿足前線的需求,而當時對於德軍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而對於空軍反而是在削弱中,為了補充前線部隊兵員的缺額,希特勒下令抽調空軍的人員加入地面作戰部隊,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反觀當時的英國和美國的空軍則在大規模的擴充中以增加對德國本土的轟炸。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對於德國空軍的過度使用,讓德國空軍不僅無法持續的發展壯大,反而愈加弱小。在東線希特勒經常在整建制的德軍部隊被蘇軍合圍時禁止其突圍,然後讓德國空軍來執行空中運輸的任務,由於合圍圈內機場狀況惡劣加上週圍蘇軍防空火力的強大讓德國空軍損失很大,尤其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對被圍的德軍第6集團軍的空中運輸讓德軍的大型飛機和機組人員蒙受極大的損失,而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這種死守毫無意義,只是讓陸軍和空軍付出了很大的損失。



隨著盟軍對德國本土的大規模空襲,德國空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抵抗盟軍的轟炸機群,開始全力發展和生產戰鬥機了,那些價格昂貴的重型轟炸機德軍已經不再迫切需求了,德軍需要強大的戰鬥機聯隊來重新奪回在東西兩線的制空權。


戰略論


戰略轟炸機伴隨的是戰略空軍,而德國空軍實質上就是個戰術空軍,和戰略轟炸壓根不搭邊。

我們看這兩種空軍都是咋用的,戰略空軍執行的是戰略轟炸、戰略打擊,比如英國美國那種幾十上百架重型轟炸機,每個飛機帶幾十上百枚炸彈去對敵方工業區、大城市進行戰略轟炸,削弱敵方戰爭能力的用途。而戰術空軍不一樣,打的是戰術。比如德國空軍,壓根就是配合陸軍在行動的,地面坦克推進,天上飛機為坦克開路,這叫戰術空軍。想讓德國空軍發揮出威力,要配合陸軍。

有人會說了,德國人對英國大城市進行過戰略轟炸,但是這種戰略轟炸更多的帶有報復意味,而且,所用機型和戰略轟炸機壓根也不怎麼搭邊。看下美國人英國人對魯爾區和日本的戰略轟炸,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德國人的HE111,也就掛四千公斤炸彈,至於俯衝轟炸機,更小了,掛兩顆炸彈,投出去就沒了,然後就用機槍開始打了。而B17、B29就完全不同了,這類飛機在動輒幾十顆炸彈,B29可以搭載2萬磅的炸彈進行轟炸。

德國一直都是重視他的戰術空軍,而對於戰略空軍壓根也沒啥思路。前期產能也不夠,根本就沒法支撐戰略空軍,所產的轟炸機裡壓根也沒戰略轟炸機的位置。而後來到了蘇德戰爭,蘇聯把工業都挪到烏拉爾山了,德國人也來不及去弄戰略轟炸機了。

另外,戰略空軍去執行戰略轟炸,必須要有絕對的制空權,你得保證你的轟炸機飛過去能夠暢通無阻,飛一半被人打下來了,這有啥意義?比如廣島長崎的核爆,日本壓根就沒有攔截的能力。如果日本防空火力夠用,戰鬥機夠用,美國可能去轟炸麼?而戰爭後期,德國是被別人戰略轟炸的,制空權也完全喪失。那麼問題來了,他就算有戰略空軍,他炸誰?壓根就沒了用武之地了。

簡單總結就是,前期德國空軍思路都在戰術方向,也抽不出生產力去組建戰略空軍,後期則是毫無用武之地,根本就沒地方沒空間沒能力去戰略轟炸了。可以看出,前前後後,壓根沒有戰略轟炸機的空間了。


軍武文齋


非常簡單,只有兩個字,沒錢。

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如果要滿足大航程,大載彈量,以及強自衛火力,這種轟炸機肯定是需要四個發動機,這種飛機的造價十分昂貴,是當時德國無法負擔的。

德國在一戰後進行的軍事變革中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場軍事變革的核心是用內燃機作為動力,改變了戰場上的機動方式和速度,使戰爭的節奏加快,戰場從平面轉向立體,地面上的標誌是各種坦克,而天上的標誌就是飛機,海上的標誌就是航空母艦。但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開始重整軍備的時候,這些武器都還很不成熟,和不成熟的武器相配合的是不成熟的使用方法。當時如何使用這些新式武器有著各種設想,在飛機上影響最大的是杜黑的制空權和米切爾的空中國防論。

這兩本書對於空中力量有了一些非常誇張的設計,認為單純用空中力量就可以打贏一場戰爭,尤其是杜黑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計算公式計算出來如何用幾百件飛機就可以把一個國家炸投降,這種想法是太超前了,真正只是用空軍把一個國家炸投降的戰爭一直到科索沃戰爭才得已實現。

為了達到這個把這個目的,重型轟炸機必不可少,當時杜黑提出要大量使用燃燒彈和毒氣彈一類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於敵方的城市和平民進行無差別轟炸,以破壞對方的戰爭潛力,從而達到使敵方投降目的。

不過,在德國的戰爭實踐中,德國的禿鷹軍團在西班牙曾經多次實施這種無差別轟炸,其中有一個小鎮被被毀滅後,畢加索畫了一副油畫,成為傳世名作,不過我忘了這幅畫的名字了。但是總體來說,德國對於西班牙共和派進行的這種無差別轟炸並沒有達到杜黑所要達到的效果,反而是德國空軍和地面部隊配合所取得的效果更大。

一方面是耗資巨大,而效果不明顯,加上後來在德國當時重型轟炸機的高層支持者空軍參謀長韋佛爾由於事故喪生以後,德國就再沒有人提出發展四發重型轟炸機了。況且當時德國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法國波蘭這種體量的國家,對於這種國家,德國當時裝備的容克88,海因克兒111這些飛機就已經可以夠用了。所以德國也就不再研製類似於B17和蘭開斯特這樣的重型戰略轟炸機,而且把自己變成了一隻戰術空軍。


紅色手電筒


德國是二戰時期軍工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在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發明瞭很多新式的武器。例如世界上第一款突擊步槍,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然而德國的戰略轟炸機技術卻一直比較落後,德國只有一款大批量生產的重型轟炸機,這款重型轟炸機就是HE177轟炸機,HE177轟炸機的生產數量只有1000多架,無論是戰機性能還是生產數量,都不如同時期英美兩國的重型轟炸機。

HE177轟炸機的航程達到了5500公里,二戰時期的戰機航程普遍較近,5500公里的航程在二戰時期已經達到了戰略轟炸機的標準。如果單單從數據來看,HE177轟炸機的數據並不亞於美英服役的重型轟炸機。不過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HE177轟炸機的問題非常多,反而不如斯圖卡轟炸機更加的實用。

HE177轟炸機一直被髮動起火的問題困擾,很多飛行員在駕駛HE177轟炸機飛行的時候,都因為發動機過熱而導致飛機起火,最後白白丟掉性命。德國的很多飛行員都拒絕駕駛HE177轟炸機,他們認為HE177轟炸機是“德國空軍的打火機”。實際上HE177轟炸機的問題不僅是發動機起火這麼簡單,HE177戰鬥機在設計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使用的過程中更是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德國人一直喜歡俯衝轟炸機,因此在設計戰略轟炸機的時候,德國仍然保留了俯衝轟炸的能力。戰略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有明顯的區別,德國人將戰略轟炸機設計成俯衝轟炸機,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HE177轟炸機的失敗。

而且德國人沒有發現戰略轟炸機的巨大用途,他們並沒有將戰略轟炸機集中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因此戰略轟炸機在德國人手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再加上HE177轟炸機的裝備數量有限,德國的戰略轟炸機在二戰時期發揮的作用非常微不足道,很多人甚至認為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


軍武小咖



薯烤條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大陸軍思想的影響

德國崛起,走的是一條鐵與血的道路。而在這條艱辛的崛起之路上,為德國保駕護航,披荊斬棘的是德國陸軍。所以在德國的歷史上,陸軍擁有至高的地位。但這也導致了大陸軍思想在德國軍事界的盛行。

德國空軍作為德國軍界的一分子,也沒有跳脫出這種思想的影響。自納粹上臺,德國空軍正式重新建立以來。德國空軍一直以來都奉行以支援地面軍隊作戰為主的作戰思想。因為這種作戰思想與德國陸軍的閃擊戰理論相輔相成。

德國空軍在以以支援地面軍隊作戰為主的指導思想下,其作戰飛機大都是與地面部隊協同作戰的中短途飛機,沒有航程特別長的遠程飛機。戰略轟炸機更是無從談起。

德國造不起,也養不起戰略轟炸機

在沒有核武器的情況下,單憑几架轟炸機的話,是無法取得什麼大的戰果的。想要戰略轟炸起到效果,就必須派出大規模轟炸機群才行。這點可以從二戰中,英美對德國和日本的大規模戰略轟炸中得到印證。

可要造出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得耗費大量的鋼鐵;要讓轟炸機群能起飛執行任務就要有充足油料保障。

而鋼鐵和石油,恰恰是二戰中德國最短缺的。

由於沒有足夠的鐵礦石冶煉鋼鐵,德國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鋼鐵,用來建造坦克和裝甲車。而處於德軍食物鏈末端的德國海軍,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將主力艦項目下馬,轉而去建造噸位小的潛艇。

油料的短缺情況比鋼鐵更加嚴重。甚至出現了油料供應了陸軍部隊,空軍飛機就無法起飛作戰,海軍艦艇就無法遠洋作戰的現象。例如,在諾曼底登陸當日,德國空軍因為缺少油料,就只有一架BF109起飛作戰。

沒有足夠的鋼鐵和油料,德國就算有心打造戰略轟炸機部隊,也是有心無力。

不靠譜的領導

二戰前和二戰絕大部分時間內,德國空軍都是處於赫爾曼·戈林的控制之下 。可是戈林的眼光實在是不咋地。

1936年6月,空軍參謀長韋佛因事故身亡,繼任的凱塞林決定廢除之前韋佛極力支持的研製烏拉山轟炸機(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的計劃。這一舉動在德國空軍內部的爭論很激烈,於是就不得不由戈林定奪。戈林說:“元首隻會問我共有幾架轟炸機,而不會問是哪種。”於是,德國的戰略轟炸機設計方案就這樣胎死腹中。

戰爭一開始,在與歐洲大陸的中小型國家作戰時這個毛病還不顯。因為這些歐洲中小型國家就巴掌大塊地方,德國的飛機就算是短腿,覆蓋起來也是毫不費力。

可蘇聯作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2240.22萬平方公里,是西歐的數倍。而且蘇聯也非常擅長利用自己戰略空間巨大的優勢。面對這樣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國度,德國空軍那些小短腿飛機就算拼了命也無法深入蘇聯縱深。這時候德國空軍短腿的毛病就暴露無遺。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