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唐宋時期能湧現那麼多偉大的詩人,而現在稱得上詩人的都幾乎沒有?

黃基成


沒有一個偉大的靈魂便沒有偉大的詩人,詩人為民鼓與呼並抒發自己心臆而創作才的是好詩,這些詩人要在允許其宣傳宣揚的環境下才能出現,唐宋時期湧現不少偉大的和優秀的詩人,是一個上行下效現象給予他們發揮呈才的環境。現在稱得上詩人幾乎沒有,原因是有多少人及寫詩的人有真正的靈魂,靈魂被金錢扭曲,被禁箇又怎能寫出令人心動和共鳴的詩。軍人要有軍魂,詩人要有詩魂,好詩界定不是什麼古詩古詞藝術形式來界定,而是詩是否有靈魂,如聞一多,徐志摩,顧城等等的自由體新詩就是好詩,偉大的詩人不是以新詩舊詩而論。


廣少1571


現代詩不算,只論古體詩的話,離我們最近的一位詩人是——毛澤東。

郭沫若對毛澤東詩詞地位的評價是:經論外,詩詞餘事,泰山北斗。

我是非常認同的,他的詩有吞吐宇宙之氣象。

舉幾個例子:

1: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3:今日長纓在手,何時敷住蒼龍?

好,回到題主問題,為什麼在寫古體詩上今人不如古人,曾經也有人就這個問題,問過寫得一首好古體詩的毛澤東。

他大概是這麼說的:寫詩應該以新詩為主,舊詩寫是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題材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唐宋出詩人,主要得益於科舉制度,那時通過科舉是整個社會最主要的上升渠道,於是整個社會,但凡有條件,都想讀書識字,走科舉之路。

於是這條路上,擠滿了當時整個社會最聰明的大腦,他們沒有抖音可以刷,沒有綜藝可以追,全部心思幾乎都放在瞭如何更好地吟詩作賦上。

最聰明的人最專注的做一件事,你說怎麼可能會做不好。

那唐宋之後,為什麼後來的朝代之人又做不好了呢?

元朝就不說了,取消了科舉制。

明朝開始八股文開始盛行。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住了詩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於是也就難再出大詩人。

現代社會呢,沒有八股文的束縛。但大家也沒有作詩的動力——寫詩能換得幾分的功名呢?

如今的行業數量百倍千倍於古代世界,那些最聰明的大腦散落在各行各業中。

所以如今,不出題主所說的那種詩人是非常正常的。



飛鳥讀書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首先看,唐詩,宋詞,元曲,清朝有什麼?你可能會說,清人有也詩詞曲,是的,但清朝有那一種文學體裁能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

民國時期的某些名作,現在讀來多少有點拗口,至少有點違和的感覺吧。

不同時代,語言語法各異,加之官方語音各代不同,表現在字裡行間,各具千秋,所以就有了與各朝各代相符的文學體裁,有限的文字,相同的山川,一樣的風花雪月,堆造出文學的高峰,之後就難以逾越,新中國成立之後,有散文,雜文,自由詩,朦朧詩也曾流行過,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生活物資的豐富,交通工具的快捷,很多古人特有的情懷得已化解,而要用現代白話文寫出古文的意境,疊加一些文人騷客硬生生總結出來的格律,無異於削足適履。

按照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騷客的所謂正統標準格律,唐後怎麼會有宋詞?宋後更無元曲。只有勇於超越,逆流而上,創造一種全新文學體裁,才有可能再現輝煌。

再看現在文壇,窮酸而又迂腐,貽笑千古之怪聖層出不窮,狗屁胡說之作熠熠生醜,互吹自擂之徒如魚得水。這樣的現實,怎麼可能出現偉大的詩人?


天地之悠悠ing


個人覺得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現在的我們要學習很多學科,比如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等等,這樣用在文學方面的時間、精力就會很少,(部分對文學根本就沒有興趣)。再來說說古時候,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孩子們的啟蒙讀物(沒有現在這麼多課程),作詩要學習笠翁對韻等,可以說那時的孩子們就是在長期的文學薰陶下長大的,自然在寫詩、寫詞等方面有一定成就

其二:現在的我們娛樂活動多種多樣,有人選擇喝茶、打牌、釣魚、蹦迪……,很少人願意抽時間去看看書,看看古詩詞,更別提去下功夫研究怎麼寫好詩詞歌賦(

風氣決定

其三: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天賦,(並不是說今天的我們比古人笨),某些人一點就透,某些人就是下再多功夫也難及別人

其四:現在如果問小朋友的夢想是什麼,有人恐怕脫口而出是當明星,網紅,一部分會說將來想當個科學家,醫生,很少會有人選擇將來做個詩人


369963馬永才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其實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

古代詩詞講究工整押韻,五言七律,無論時代多久,只要尚在流傳,就不會更改內容,而現代詩稱為詩人的不是沒有,而是現代詩人的作品不易廣為流傳,現代文的詩中也不乏佳作。現代詩最為不易流傳的一個特點就是字句自由,篇幅過長,容易更改,到了這個人口中這樣,那個人口中又那樣,雖然意思不變。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文翻譯塞繆爾的那首《青春》,曾經有四個的中文版本,其中流傳最廣、最為著名的當屬王佐良先生的版本。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宏偉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這樣簡練有力的詩句,勝過千言萬語!




在下雙林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唐宋的詩詞發展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高峰,出現了一批的著名詩人,尤其是在這一批人中,有李白,杜甫等領軍詩人更是錦上添花,使中華詩詞享譽中外。

第一,是文言具有簡單凝鍊的表達性。當時流行的是文言,考試寫文章更加嚴格,後人笑稱為"八股文"。而詩人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寫出好詩,更要進一步的提煉,濃縮文字。所以有些作品字字珠璣,千古流傳。五四運動以後,推廣了新文化運動,流行了普通話,文言不在民間使用了,只停留在了教科書裡,停留在一些詩詞愛好者的心裡,有些現代詩也有寫得不錯的,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等,但是與唐宋詩詞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

第二,是中華漢字的巨大魅力,漢字是世界上最有表現力的文字。古人創造了漢字,給予漢字無窮無盡的表現力,其它各國的文字都不具有這個優越性。中華詩詞為什麼這麼美?有平仄聲音的韻律之美,有漢字的多義回味之美,有漢字的一字多音之美。像在一個寺廟門上的一幅名對,"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就是運用了同字不同音,同字不同意的美妙之處,字母文是無論如何也表達不了的。

第三,就是現代人也有寫詩的人,但是由於主要還是普通話,怎麼去提煉也不如文言提煉後的凝鍊,一字可以表達多種的含意。所以說現代人沒有能夠達到唐宋時候的水平,沒有能夠超越唐宋時代的高峰,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討論。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唐宋時期詩人輩出,著名詩人也不少,而偉大詩人並不多,也就李白、杜甫和蘇軾三人而已(蘇軾是否偉大,至今沒有定論)。

唐宋時期詩人輩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科舉考試考詩歌創作,這是政策導向,讓讀書人拼命學習寫詩。宋朝開創者是武將出身,特別重視文化人,所以社會上對寫詩作詞非常追捧。李白是一介布衣,居然娶了宰相的孫女,可見詩人的社會地位之高!

第二,儒家傳統文化的作用。在儒家基本經典中,就有《詩經》,孔子說:不學《詩經》,“無以言”。在儒家文化裡,韻文地位特別高。讀書人(儒生)寫詩是很高雅和有精神追求的事。

第三,初等教育階段,良好的韻文教育發揮了基礎作用。讀書人一入學,都要學習“作對”,背誦《詩經》和名聯,為寫詩作詞預備。

第四,讀書人取得功名,做官後,寫詩成為職業習慣,影響、帶動一方百姓。據說宋詞名家范仲淹,做官的時候寫的詩詞比退休後的作品量大、優秀。

總之,有詩詞文化傳統,群眾基礎好,教育打基礎,還有科舉考試這個指揮棒,導致寫詩的讀書人社會認可度很高。

如今則不然。現在稱得上詩人的人也不少,甚至著名詩人也有一些,就是沒有偉大詩人。為什麼“退化”了?

首先,因為社會生活發生了鉅變。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變了,藝術就跟著變化。

其次,文學體裁自身的演化,韻文讓位給散文(指的是不合轍押韻的文章),如今的文壇小說為王,寫詩沒有那麼風光了。

第三,傳統文化影響力很低,尤其是《詩經》所代表的韻文傳統,影響力比其它儒家經典更低。如果不是唐詩宋詞,可能古詩的在當代的地位就所剩無幾了。

第四,與作協領導人的身份有關,作協主辦的刊物(如《中國作家》《收穫》《北京文學》《江南》等等)也主要發表小說。創作導向明顯傾向於非韻文。新中國的三位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巴金和鐵凝都是小說家。地方作家協會主席(比如北京市作協主席劉恆、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浙江省作協主席艾偉、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上海市作協主席王安憶等等),也大多是小說家。


慈善文化研究


我認為在唐宋時期能夠湧現出那麼多的優秀的詩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經濟發展

這和唐朝國力的昌盛分不開,人民生活富足,而且大唐在當時有很多的外國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它具有精神自由,兼收幷蓄的大國氣度。開放自由的創作環境,才有時間和心情去創作藝術,此外得之不易的安定更讓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所以有感而發出現了許多的詩歌和詩人。

二 社會環境

宋朝雖然沒有唐朝富足,但宋朝也國力強盛,只不過宋朝在武力方面稍弱。從宋太宗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整個國家輕武重文,更多的文人士大夫,以文取勝,而且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在宋朝,文學能夠快速的發展起來,詩詞方面創作極為繁榮。湧現出了很多有名的詞人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

三是進入仕途,獲得尊重的途徑

無論在唐朝還是宋朝,如果一個人的詩歌寫的非常好,文名很盛,就會得到統治階層的欣賞。比如唐朝的李白,他的,詩歌寫得好,名氣很大,就得到了賀知章的推薦,朝廷直接,就下詔讓李白入仕,供奉翰林。再比如說宋朝的蘇軾,他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所以對蘇軾委以重任,勤加栽培。蘇軾的文名很盛,當時蘇軾寫一首詩,第二天,第三天就會傳到京城,婦孺皆知,人人吟誦。他們是人人效仿,追捧的對象,就像我們現在的明星一樣。社會的認可度非常高!

當然,我們現在社會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詩人出現呢?我覺得現在多元化的文化現象,文學形式多樣,不拘泥一種文化形式的傳播。而且寫詩也不能進入仕途,不能創收利益,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他不是大眾文學而成了小眾文學,所以能夠真正沉靜下來,潛心創作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現在能夠稱得上詩人的人就越來越少。







在水的一方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種是,時間跨度問題。

我們都知道,唐代和宋代從興起到衰落一共有幾百年的時間。而現代也僅僅不過幾十年,雖然我們覺得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居多,但如果僅僅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裡唐宋時期所出現的詩人也並不多。

第二種是現代詩歌的展現形式與古代不同。

現代詩

寫法自由,更適合抒發現代人的情感。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古詩

語言凝練,內涵豐富。“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因此,由於詩的風格不同,而又加上我們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從而造成現代的詩人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不過古人。

其實現代的詩人,比如汪國真,席慕蓉,徐志摩,木心等,都還是不錯的,相信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他們也會成為後世人的崇拜對象。

第三種,也是最能接近提問者意思的就是,之所以覺得現代詩人不如古代詩人,是因為人們覺得現代詩沒有古代詩那麼有意境。

古代的讀書人想要實現人生的價值,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考取功名 ,入朝做官,從不考慮文字以外的其它營生,只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座右銘。

因種種原因落了榜,或又因種種原因被迫出了仕途,就深受打擊,常借景抒發心中的不如意和感慨。所以古代會出現為數眾多的空懷壯志不能實現,優國憂民而又略帶惆悵的詩句,讀來讓人感慨又感傷。

古代的人生活簡單,娛樂活動極少。文人騷客最感興趣的事就是聚集做詩,互相切磋,比評,也推動了詩歌的不斷髮展,並使詩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現代人生活節奏之快遠超古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重心,大部分人的創作都抱著一種重在參與消遣的心態,真正潛心去吟詩研究詩的人少之又少,不像古人那樣有大把時間只搞創作。

最後,就是靈感的枯竭,相對於前人來說,後人所能表達的新意總是在不斷減少的。偶然智慧之光垂青,佳句偶得的事情畢竟是極少數,不具有普遍意義。

雖然如此,筆者仍然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品的積累,對美的發掘,現代詩未必就不能超越古典詩歌,當然,現在看來,這是一件相當“任重道遠”的事。


小說家我夢


首先是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層次自然會有差異,這是歷史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不同歷史階段對應不同文化形式的必然。二是相比現代,古代物質生活不夠發達,閒時生活相對比較“無聊”,生活節奏比較緩慢,讓人更能靜下心來感悟事物,易於觸發詩詞靈感。而現代人雖有大把時間,卻被如網聊、遊戲、電影、架乘、等豐富的物質生活所佔用。物慾橫流,浮躁攀比使得現代人靜不下心,對事物無暇顧及,無法感悟。三是不同社會人們對詩詞文化的重視度不同,古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會作詩詞者自然得到尊重和仰慕,這激勵著作詩詞者熱情高漲。而現代人是要卡里錢多才能氣自華,作詩詞者往往被嗤之以鼻,這自然打擊了現代人創作詩詞的熱情。因此現代詩人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