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并没有看走眼,刘禅是千古一帝?

深夜守望者的港湾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的嫡长子,注意是嫡长子。于223年称帝,263年亡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并留有此间乐,不思蜀的笑谈

回顾一下刘禅当政时期的举措,确实没有演义中所表现的那么差,但也谈不上好吧,最多是个平庸而不色令智昏的君主罢了。

刘禅于223年成都称帝,由诸葛丞相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24年,刘禅下令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

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南征后开始六出祁山伐魏,一出败于马谡失街亭,二出为郝昭据守于陈仓,三出占领两郡后回防汉中,四出中魏离间计,受刘禅之令,加上粮草不足,无奈退兵,五出星逝五丈原。自此刘禅开始真正的临政。

234年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

公元240年越隽郡夷人作乱,刘禅在平定叛乱的同时,下令对越隽郡进行开发,并建设到成都的道路,使蜀汉对该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242年蒋琬计划攻取上庸,刘禅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与民休息,不赞成北伐。后被蒋琬以联结羌胡人说服,

246年蒋琬病逝,刘禅遂终止打上庸的计划,积极平叛

249年亲迎夏侯霸投汉,以亲戚之名打消夏侯霸的顾虑,拉近感情

258年,宠信宦官黄皓,姜维进言不从,姜维怕被报复,沓中屯田,不回成都

263年,不信姜维,不做准备,被突袭,诸葛瞻战死后,在尚有六郡之力,南中请求带兵守护成都,姜维未败,剑阁未失的时候选择投降。除了懦弱没啥好说的,居然还能洗白为百姓着想,照这种说法来看,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也是避免生灵涂炭嘛,当年抗日也是无意义的?亡国之时,换位思考下,是否还能洗?

总的来看,放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可以作为一个重视民生的君主,但就算是在和平年代,从晚期来看,他也不会是一个明君。更不说千古一帝了


简族


首先,我们先看看刘禅的功绩。

在位41年(在整个三国时期最长的)。诸葛亮在刘禅即位后12年后死去,刘禅成功守住了刘备的基业长达39年。
这个地图还不能真切反应当时的环境,魏有户

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由于蜀汉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而蜀汉又实行的是军事优先体制,所以,随着战争的推进,蜀汉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而曹魏和东吴却因战争较少,经济逐渐恢复。蜀国的经济时3个国家中最弱的。人也少,能在强大的魏国中挺住已经不错了,何况刘禅还有政治上的的亮眼做法。

1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渭滨病逝。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临危不乱,从容处理事情。有条不紊的能让国家进行下去,这点就是明君的做法。

2执政中与人民休养生息,懂得避其锋芒,发展经济。

3知人善任,看人有眼光。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一起治国。

4就是宠信黄皓,导致宦官干政这点的确是其政治生涯的污点。但看看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的国君,刘禅还是算是个明君的。

康熙大帝这样的皇帝也会喜欢奢靡,导致国库空虚。所以维骏君还是觉得刘禅还是比较好的皇帝吧。欢迎评论。


维骏君


你见过哪个千古一帝最后亡国了;你见过哪个千古一帝有后人为他找借口得。失败的人找接口,成功的人找方法。有这样一种人: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总是为自己得傻逼行为找理由。他们也为其他失败者傻逼找理由,用来间接证明自己也是千古一遇得奇才。失败的人总喜欢找一些自己愿意相信看起来又合理的理由做借口。

刘备选择阿斗并不是看走眼了,而是刘备死得时候只有刘禅一个儿子成年了。刘封不是亲儿子,而且背叛了刘备——导致关羽得死亡,荆州得丢失。刘永、刘理都是未成年人,而且最为关键得是,自己底下得部将都不认这两个,而刘禅是从长坂坡到荆州到成都;虽然傻,但是底下得部将都认同这位太子得地位——毕竟都是熟人,叔叔伯伯得。

刘禅缺实是扶不起得阿斗,刘禅只能算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不然在白帝城托孤得时候,纵横天下四十年,阅人无数得刘备,能一眼看出马谡是什么货色,难道看不出刘禅什么货色?刘备对诸葛亮说:刘禅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并不是试探,而是自己得基业真的不想毁在他手里——毕竟这是自己四十年得心血。

白帝城托孤,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赵云。这是刘关张之外,被认可得第四个兄弟,就连关羽都说:子龙,亦吾弟也。刘备对赵云的托付是:对于刘禅,望以子侄相待。就是希望赵云能把刘禅当自己的儿子亲侄子一样看待,保护他教育他。毕竟刘禅是赵云从长坂坡里救出来的。刘禅是真的千古一帝的话,他的老父亲就不会这么托付了,而是让刘禅放手干了。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这很正常,这人要不就是脑子缺根弦,要么就是爱找借口的人;失败者也得找点接口,这个借口只不过高级点。


嘟嘟读读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然而不听诸葛劝谏,用错阵法,被火烧连营,然后退守白帝城,不就就有了托孤之事。

那么托孤,托谁呢,必然就是我们的刘阿斗同学,为何呢?

首先,刘备作为正统的皇室宗亲,自然有长幼尊卑之顺序,阿斗作为长子,皇位无可厚非;其次,此前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假意摔之,只是为了拉拢人心,刘备在败军之际,还不忘了阿斗,自然可以看出阿斗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我们再来看,阿斗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是!他很听话,无为而治,原先的政策,人才变动没有改变,依然是诸葛亮独揽大权,这也为后来的蜀汉延长了存活时间。

阿斗不仅无错,可以说阿斗还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虽已经亡国,但是乐不思蜀这等典故想必人尽皆知,他为什么会乐不思蜀呢?刀子架在脖子上,你还能说想家?可见大智若愚。

事实证明后来阿斗也最终善终,虽亡国,但是也做了一个富家翁,何乐不为?


飞翔的青鱼


刘备选刘禅继承蜀汉皇位确实是最佳选择,刘备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至少他不是一个庸主。但是说阿斗是“千古一帝”请恕在下实在不敢苟同。

虽然刘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但是他绝对是一位聪慧的仁君。纵观刘备的几个儿子,刘封(义子被赐死)、刘禅、刘永和刘理,还真只有刘禅最有资格当后主。

无论在众多书籍文献还是影视剧作当中,刘禅被塑造成了一个没有能力的昏君,他听信谗言,老是“拖后腿”让诸葛亮和姜维无功而返。从这些迹象来看,刘禅确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刘备去世的时候,他之前的儿子都不在了,只有虚岁17岁的刘禅最大,这位生于帝王之家的皇二代本来就没经历过什么磨练。刘永和刘理就更小了,恐怕也只有10来岁,大家说不让刘禅继位合适吗?

再者说,其实刘备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们才华远不及诸葛亮,所以曾托孤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辅佐就尽心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

我们暂且不论刘备此番话是否虚伪,或者只是试探诸葛亮的意思。至少我们知道刘备心里也很清楚,刘禅虽然是那时候几个儿子中最适合的人选,但是让不满17岁的刘禅继位确实嫩了点。

而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后世对他最好的评价。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过要取代刘禅,也没有当帝王的野心。相反的,诸葛亮对刘禅是赞誉有加,“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是诸葛亮给阿斗的评价。

这样的刘禅其实继承蜀汉最合适不过了,刘禅的在位时间从公元22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64年投降,他总共当了41年的蜀国皇帝。在三国时期的十一位皇帝中,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要知道,蜀国一直是三国当中实力最羸弱的国家,他也始终支持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可惜蜀国以谯周为主的群臣极力反对北伐,谯周还发表了《仇国伦》来论证北伐的得失。所以刘禅当年投降并不是他的个人意愿,而是群臣们的意愿而已。

刘禅在位期间,蜀国的整体局面是相对很稳定的,他礼贤下士、治理有道还宅心仁厚。在国力弱、压力大的情况下,他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要知道,刘备去世的时候,留给他的可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

有人说,刘禅在被封为“安乐公”后,司马昭曾设宴款待刘禅,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让司马昭的群臣大笑不已,也让后人耻笑。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刘禅说思念蜀国,恐怕他不会有活到64岁并得到善终的好结局吧。这是刘禅的聪明之举,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笔者认为刘禅虽谈不上“千古一帝”,但刘备选择阿斗并没有看走眼,刘禅重视民生,他是当之无愧的的仁德君主。

我是“醉爱谈历史”,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各位网友指点和批评,如果大家也喜欢历史、喜欢三国的话,欢迎关注我。

醉爱侃足球


说起刘禅,大家习惯性的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但问题是,刘禅执政四十年里,蜀汉的政局却是三国中最稳定的,这期间蜀汉先后换了四个执政官,但刘禅却始终稳居皇位、掌控大权,没有出现权臣和皇帝火并的情况,也没有被架空或废黜;相反,刘禅的权力在这四十年里是越来越大,而蜀汉在这四十年里,甚至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里,都始终能够保持稳定局面。

我们再来看一看同时期的曹魏,在曹睿死后,曹氏皇权基本就被架空,后面两个权臣相互火并和残杀,最后更是沦落成司马家的傀儡;至于东吴,孙权在世的时候,太子和鲁王为争夺权力就大打出手,在孙权去世后,皇帝和权臣更是火并得一塌糊涂。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君臣相互残杀那更是家常便饭,被杀被废的皇帝那是数不胜数,甚至很多开国之君都被权臣所害,至于全家死于非命的权臣,恐怕也是多如牛毛。

大家知道,弱势皇帝在面对权臣的时候,心中恐怕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一则皇帝知道自己驾于不住权臣,二则害怕权臣会起谋逆之心。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能力和实力比自己强、做事又强势的下属时,恐怕都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而言,很多领导在面对一些仅仅只是资格老的下属时,都会感觉驾驭不住而想把这些人给开除或是边缘化掉。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皇帝无法克服心中的恐惧,自然会觉萌生削亦反,不削亦反,甚至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念头;当然,如果皇帝始终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格局,那么被权臣所替代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刘备死后,刘禅独自面对权倾朝野、甚至甲仗百人上殿的诸葛亮,说心中不害怕那肯定是骗人的,但他却能够克服自己心中恐惧,给予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又通过和张飞女儿联姻,加强外戚吴懿和吴班的权力,以达到对诸葛亮的制衡。反观曹丕和曹睿,他们以强势皇帝登基上位,在面对还并非权倾朝野的司马懿时,内心的恐惧就无法抑制,于是一再压制司马懿,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带甲上殿的诸葛亮,恐怕早就开始火并了吧,就更不用说曹爽和建文帝了。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能够通过分化政权和军权来平衡蒋琬和费祎,后又用内廷黄皓来钳制姜维的军权,这种政治手段和魄力,绝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能做出来的,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是蜀汉的文武大臣个个品德高尚所能实现的!事实上,以弱势皇帝上位,却能够和权臣达成默契和平衡,在保持政局稳定的同时还能一步步收回大权,执政期间百姓更是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科举制度出来之前,只有两个半皇帝,其中两个分别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蜀汉后主刘禅。剩下的半个,则是汉文帝刘恒。


我是赵帅锅


把刘禅称为干古一帝,依阿岔看就是开玩笑,也过了头。

对刘备来说,选刘禅接班,也不是从头到尾就明确的事。他也并不是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甚至可以说,连满意这个标准也没有达到。刘备其实考虑过选大儿子刘封接班。但是一一

一丶刘封不是亲生儿子。

二丶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各派势力支持刘备选亲儿子,不支持刘封。

三丶刘禅是亲儿子中的长子,还是张飞的女婿。大臣们也都支持选嫡长子接班。

至于刘禅作皇帝,直到最后投降。那也不是个人能力问题。没投降前,因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势力影响力大,他其实没有乾纲独断的机会,大家自然也看不出他到底怎么样。

投降这个事,他是听从自己信住的老师的建议,那人也仅是个书生。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他的这个选择其实倒是很明智。识时务,减少战乱,于自己,于蜀汉人民,于整个国家,也都算是不错。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一

大好事。


阿岔视角


自古老子英雄儿一般至少是个好汉。而且刘禅又不是真的被摔过,智商没问题。但千古一帝,就不要口欠了。

个人认为,刘禅可比齐桓公。

首先,刘禅用人上基本没毛病。诸葛亮,大贤臣。齐桓公对管仲也就是如此了。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以示纪念,然后参考了诸葛亮的意见,先后起用了蒋琬和费祎为大将军执政。国力日渐恢复。费祎遇刺后,按理说应该由董允接班,可惜没活到费祎遇刺。于是任命姜维接替费祎为大将军,任命接替董允为侍中的陈祗为尚书令。武官姜维打仗,文官陈祗治政,也没毛病啊。陈祗死后,樊建诸葛瞻董厥共同执政,这几个人,也没毛病啊。

其次,政策上没毛病。刘禅坚定支持诸葛亮,让诸葛亮放手干,并十分尊重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刘禅主动要求蒋琬应该将幕府设在汉中,效法诸葛亮司机北伐曹魏。姜维的几次北伐他也是支持的,是姜维自己打不过陈泰邓艾,这有啥办法。

然后,政治上也没毛病。诸葛亮街亭战败,请辞丞相,刘禅很配合,贬后又找机会复职。姜维段谷打败于邓艾,请辞大将军,刘禅又来了一次。姜维弹劾诛杀宦官黄皓,刘禅也算是非分明,让黄皓谢罪,不过没杀他。

最后,投降也没毛病。邓艾偷袭成都,基本上第一时间委任诸葛瞻组织歼灭战。可是歼灭不成反被歼,诸葛瞻父子殉国。此时的成都基本上只剩下非战斗人员了。刘禅一直是认同北伐恢复江山的,能打肯定是打了。此时大军都在姜维手里,抵挡钟会,一旦回援钟会的大军可能也要跟着打到城下了。南中的军队或许是上策,但是能不能在城破前赶到还真是问题。众人给刘禅的方案,刘禅应该是都认真考虑过了,都否定了,起码说明他不是传闻中的傻子,有认知和思考能力。不过,最后只有谯周的投降建议被采纳了。刘禅从时局出发可能真的是看不到机会了,毕竟就算歼灭邓艾,被邓艾打开的缺口会带来更多的魏军进去蜀中腹地,到时候灭亡是迟早的,东吴也可能介入,最后苦的还是百姓。事实证明,当时降魏,的确不失为一个上佳选择。乐不思蜀的典故,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虽然挺没骨气的。

总的来看,刘禅最大的黑点是晚期宠幸宦官黄皓。其实宦官黄皓干政的能力很有限,诸葛瞻和董厥都没把这当事儿。但是对于蜀汉小国来说这的确不是好事。

记得当年刘备死前曾经有句名言,现在想来真的给他儿子立了一个超级flag。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真的是神乎其神。


秋山三国


刘备选择阿斗无所谓看不看走眼,因为当时刘备身边只有这么一个亲生儿子,将事业托付于刘禅,很正常。有些人认为刘封、刘禅的名字合起来是“封禅”二字,这说明了刘备有心当皇帝——天啊,刘禅出生的时候,赤壁之战还没有爆发,刘备前途不明,脑袋别在腰带上,这时候你让刘备有这个信心觉得自己能当皇帝?他能活着就不错!

刘封本是继子,“封”未必就是刘备起的,所以“禅”这个字其实与“封”无关,刘备是以此对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宣布,这才是我是正式继承人,我死后,你们继续辅佐他。这时候刘禅还是个婴儿,刘备能知道他有没有才?只是刘备为了让刘禅成才,让诸葛亮亲自当他老师,一个人父的义务也是尽到了。

没想到后来刘备混出了一番事业,219年自立为汉中王,于是刘禅当上了王太子; 220年,刘封被刘备赐死;221年刘备称帝,刘禅当上了皇太子。古人成年取字,刘禅字“公嗣”,很难说没有为自己继位粉饰正统的心里在里面。

刘备选择阿斗有没有看走眼先不提——“千古一帝”?秦始皇能冲破兵马俑从骊山爬出来掐死你……刘禅何德何能,就能当上“千古一帝”了?刘禅没有《三国演义》里说得那么差劲,但宠信佞臣、举国而降,怎么也称不上千古一帝吧?


隐语


尽管刘禅仅是中常之君,但不失为仁德。

刘禅统治蜀汉政权41年时间,在位之长可见其却有过人之处。刘备逝世后,刘禅接任的蜀汉政权是个乱摊子,伐吴失败后,元气大伤,诸葛亮总领蜀国内政外务,可谓是权倾朝野,刘禅多次劝阻诸葛亮不要北伐,北伐势必将本就羸弱的蜀国拖垮,当然诸葛亮没有听取,即便如此,刘禅还放诸葛亮一搏,可见其信任。

刘禅未能远小人,但他亲贤臣,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是刘禅近臣。诸葛亮因操劳过度逝世后,为避免重蹈覆辙,刘禅将内政外务分配交给蒋琬、费祎,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

如果说刘备是仁厚,那么刘禅是仁德,魏延因涉嫌谋反被诛杀后,刘禅将其厚葬。夏侯霸投降后,为消除其顾虑,说这是上一辈的事情,并且命两个儿子认夏侯霸为舅舅。

其实刘禅着实可以成为守成之君,奈何在三国末期,强过吞并弱国,要想保全祖宗基业是不可能的事情。刘禅投降后,虽然乐不思蜀,却不失为一种智慧,最终得以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