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編者按:自從茶語網刊登《最高稿酬1000元/篇!茶語網面向全國茶友長期徵稿,刊登即付稿酬》的文章後,得到了廣大茶友的熱烈支持,茶語網編輯收到了不少茶友的投稿。從即日起,茶語網微信、app和pc等平臺將連續發佈茶友們的投稿。

歡迎大家添加微信號(ID:cywcxe2)踴躍投稿,在茶語網平臺上玩得開心。

以下發布的是茶語網約稿第一篇文章《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作者其人,仗幾分愛好,半路出家,莽莽撞撞闖進茶葉圈。九零後小研狗一隻,現就讀於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主攻茶經濟貿易與文化方向。

性格比之頭春茶,淡薄不耐熱鬧,常有一搭不接一搭之狀況。方圓生活裡,讀點書、喝碗茶、碼碼字,是在時間隔板上鑿開的一道口子,任思想偶爾透透瘋。

正文如下: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登徒子好色賦》 宋玉

兩千多年前,宋玉以一篇《登徒子好色賦》成功洗白自己,同時宣揚了登徒子好色之名,並意料之外地捧紅了隔壁家的美女。“東家之子”自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美女的經典形象,引人無限遐想。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東方有美人,遺世而獨立。身披五色錦,香遠且益清。溫吐呢喃軟語,低嗅果香蜜意。青梅弄裡一回頭,萬籟俱靜,只留怦怦心躍聲......”

《東方美人賦》 柒柒

兩千多年後,臺灣白毫烏龍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風味意蘊,在素尚清雅淡泊的中國茶裡舞出綺麗之姿,毫不謙遜地拿下茶界“東家之子”的桂冠,以“東方美人茶”稱之,而今慕名者紛紛不絕。

美人的修煉史,我們今天一探究竟。

輕揭珠簾看牡丹

卸下濃妝,東方美人茶所呈現的是臺灣白毫烏龍的本色。

白毫烏龍歸屬六大茶類中的半發酵青茶,即通常所說的烏龍茶系。然比之於傳統意義上青茶的半發酵,白毫烏龍以通常60%,有時達到75%-85%發酵度的特點在傳統青茶類中顯得“右派”,而近於紅茶的全發酵,故在口感上已無典型烏龍之韻,常給人以紅茶之誤導。

追溯其創制史,你會發現過程充滿“非我所願”的戲劇張力,也會對其“紅茶之誤”多一份釋解。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誤入藕花深處

白毫烏龍茶誕生在日據時代的臺灣,至今也只有八十多年,卻見證了臺茶在近一個世紀裡的掙扎與生存。

“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是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臺的總體政策,臺灣作為日本的海外農場,依靠前期英國人外銷打下的茶業基礎為日本創匯創收。初期,日本在臺仍以烏龍茶生產作為臺茶的主體。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爆發的經濟危機極大地衝擊了臺灣烏龍茶的外銷市場。與此同時,英國利用工業化紅利在殖民地印度發展的紅茶成為世界茶葉的後起之秀,迅速佔領國際市場,臺茶乃至整個中國茶葉的外銷市場嚴重縮水。

在生存交困之際,日本政府不得不向市場妥協,在臺灣全境大力發展紅茶,從資金到機械都給予莫大的政策鼓勵與實際支持。時任臺灣北埔鄉的鄉長、新竹州議員、新竹州紅茶同業合議員的姜瑞昌先生就是這個時期的一名小規模茶葉從業者,擁有當時千畝的新竹優質茶園。

1932年初夏,姜瑞昌的茶園遭遇小綠葉蟬的侵襲,受害的茶芽失綠變紅,嚴重者呈紅褐相間狀,焦枯似火燒。姜瑞昌心疼不已,卻又不忍丟棄,差人迅速採回,連夜趕製。由於時間緊迫,當時基本按照臺灣烏龍茶的工藝來做,只是姜瑞昌根據茶青已經受損紅變的狀況稍做調整。這在閩北烏龍的製作工藝中叫做“看青做青”,也是茶葉加工中的最高秘訣——看茶做茶。

搶救下來的茶青經過一夜的忙碌總算加工完了。但是茶青受損導致做出來的幹茶碎末較多,且因氧化程度不一而出現多種顏色。在當時茶農看來,這樣外形並不勻整,色澤也不均勻的茶肯定是“難登大雅之堂”了。適逢政府組織鬥茶賽邀請他參加,姜瑞昌不敢怠慢。當年家裡除了這蟲茶也沒有新茶了,他只能硬著頭皮帶著新做好的蟲茶去臺北參賽,沒想到竟意外收穫一致好評,最後以高價賣出,想來他本人也十分驚喜。

如今我們細思,姜瑞昌的蟲茶雖在加工製作上大體都沿襲烏龍茶的傳統工藝,但小綠葉蟬刺吸茶青而導致的提前氧化,讓茶的發酵度較一般的烏龍茶重,實質上近於紅茶了。在當時政府及整個產業都鉚著勁兒轉型紅茶生產的大環境下,姜瑞昌的茶受到青睞倒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情合理了。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那時訊息遠不及現在發達,姜瑞昌返鄉後跟鄉鄰說及這樁奇遇卻被指為吹牛,並把他的蟲茶戲稱做“膨風茶”,“膨風”在臺灣俚語中就是吹牛之意思。後來報紙登出了此事,大家才知姜瑞昌所說屬實,但是“膨風茶”的名號卻已不脛而走,因此沿襲了下來。

白毫烏龍就在烏龍茶向紅茶轉制的產業轉型中產生,是工藝探索中的過渡產物,與其說它是驚喜亮相,倒不如稱其是“誤入藕花深處”的美麗意外。

一朝選在君王側

在成為茶中“東家之子”前,白毫烏龍以“膨風茶”的俗號漸為人所識。如果你問臺胞東方美人的名字由來,總離不開這樣一個細節飽滿的故事。

據聞後來一位英國茶商將產自臺灣島的膨風茶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女王見其外觀豔麗,色彩斑斕,立即讓人當場沖泡。只見茶葉落入水中不久,五彩的茶葉在水中翻動,旋轉而下,就像中國仕女的舞姿一樣夢幻婀娜,猶如絕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女王不禁端起茶杯品嚐,讚不絕口,想到她來自東方的臺灣島,因而贊其為“Oriental Beauty”,東方美人茶則取自“Oriental Beauty”的英譯。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這個故事讓東方美人茶的成名大有種“一朝選在君王側”的傳奇況味,但細究之則發現歷史總愛揭人短。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1837年―1901年),東方美人茶在女王死後31年(1932年)才誕生,二者中間遺落的三十年時間讓哭笑不得。

若將故事女主角換成伊麗莎白二世(生於1926年),一則當時她並不是英國女王,二則那時年僅6歲的她還只是幼童,說她品鑑並賜名未免牽強了些。究其根本,東方美人茶的名稱和故事是為了便於茶葉的傳播推廣而打造。故事營銷僅是產品宣傳與產業發展的一類手段,或許我們如此深究倒是矯枉過正了。如果產品價值與價格在合理的螯合範域內,因故事而增添一份品飲的美感體會也是好的。

為誰辛苦為誰甜

關於產地

東方美人茶初制於臺灣的臺北文山地區,後來隨在臺的客家茶商遷至苗栗地區,如今東方美人最負盛名的產地是臺灣新竹縣的北埔鄉和峨眉鄉。很有意思的是,這些產區雖然都生產東方美人茶,卻在叫法上有所不同。產於新竹縣峨眉鄉的名“東方美人茶”,而新竹縣北埔鄉產區依然沿用傳統名稱,名“膨風茶”,且獲原產地標誌。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關於五色錦

“五色錦”一詞也是我個人的描述性詞彙,用來說明東方美人茶的外觀色澤特徵,在茶葉審評中通常專業地描述為“芽尖白毫顯露,枝葉連結,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綠色為烏龍茶做工下正常葉片髮色,白色是茶葉幼芽茂盛的毫,黃、紅、褐三色即是因蟲害所致程度不同,經制作加工後氧化差異而帶來的呈色上的錯落繽紛。

關於果香蜜意

“果香蜜意”是我對東方美人茶典型內質特徵的描述,當地茶商說這一品質全得益於小綠葉蟬的功勞。小綠葉蟬以刺吸茶葉嫩芽新梢中的汁液為食,當地人將其稱之為“著涎”。茶樹經小綠葉蟬“著涎”後,因受刺激激發了自身的應急機制,體內的兒茶素和咖啡鹼含量都會增加,並釋放出以茉莉酸為基礎的一系列香味物質。而有研究意外發現,咖啡鹼含量越高的烏龍茶,品質反而越好。小綠葉蟬的唾液與這些產生出的香味物質及咖啡鹼等經過烏龍茶工藝的一系列反應轉化,最終形成了東方美人獨特的芬芳蜜和熟果香的氣質。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小綠葉蟬又名浮沉子,成蟲長約2.4-3.7毫米,身體呈黃綠色,生命力極強,一年發生的代數因各地氣候差異而不一,在安徽繁衍約10代,在沿海地區一年卻能繁衍17代,四月上旬一代若蟲盛發,半個月至一個月發生下一代。小綠葉蟬喜溫暖怕冷溼,在低溫多霧的高山生態茶區,往往難覓蹤跡。而臺灣因溫暖溼潤的亞熱帶氣候,常得小綠葉蟬青睞,一般到4-5月初夏臨至時,它已經盛發2~3代了。在臺灣新竹、苗栗地區,每年的5-7月間,是小綠葉蟬最為活躍的時期,即成了當地製作優質東方美人茶的生產季。

小綠葉蟬之於東方美人茶,是一個甜蜜的生命之吻。

關於採摘

在臺灣當地,凡是生產東方美人的茶園,為了給小綠葉蟬的生存活動創造良好環境,其茶園培管過程絕對不能使用農藥,在培植端就限制了東方美人的產量。

其製作始於採摘。在臺北,東方美人茶的採摘季一般從4月持續到12月,其原料必須採用手工採摘的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多以青心大冇和白毛猴(臺茶17號)為主要原料品種。我們所見,其品種個頭較一般的烏龍茶品種要小,不似想象中好採。

加之,茶的好壞決定於小綠葉蟬的叮咬程度,高品質的東方美人茶在採摘標準上幾近嚴苛地步。蟲不咬的不能採,蟲咬食過度的也不能採,更添採摘之艱難。曾聽到過產區製茶的朋友說起,每一次採摘東方美人的茶青時,必須要有一個單獨的“哨兵”領著所有采茶的人,他專門負責幫大家挑選符合採摘標準的茶青。茶園14個專業採茶工,採了5個多小時,僅得12斤葉子。朋友稱其為“一次挫敗的戰績”。

茶人專欄丨登徒子說書:美人倚東方

毫不誇張地講,這是目前所見所聞的配置最豪華的採摘隊伍,要求最嚴苛的採摘方式。因此,採茶工錢很高,除非是大茶園要趕製茶葉,否則當地茶農茶商不會僱工採茶,通常是全家總動員。東方美人產量稀少,高採摘成本貢獻較大。

反思前夜風雨急

斑斕之色一改茶葉清麗素淡的時裝風格,綺靡之香突破茶葉清幽雅緻的高冷氣韻,東方美人茶因此奪人眼球。近年來,隨其引發的熱烈與追逐,市場在其狂熱中似有些飄然,品質降低,價格走高,無序競爭,亂象逐生,東方美人的聲譽面臨巨大危機。人多有“忘其美而噱‘膨風’”的傾向,“‘膨風茶’膨風之實名不虛傳”之聲漸大。

從創制與品質得見,東方美人其美,確有美得其所處;其珍,確有所得艱辛處;其特,也確有其值得樂道之處。如何讓美人之美美得真實與理智,避免行業在市場誘惑中過度營銷,而不是以前的言過其實,導致目前消費者不信其實。讓市場重返健康,讓產品品質與價值相稱,讓茶農艱辛有所回報,這是行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周琳,包小村.關於東方美人茶興衰的思考[J]. 中國茶葉,2017,39(02):6-7.

[2] 福安市"東方美人"茶研發與推廣課題組,林光華,陳玉成,餘成法,林鴻,蔡文發,全漢洲,鍾生髮,鄭瓊鑾.東方美人茶加工工藝及適製品種試驗初報[J].福建茶葉,2009,31(02):16-17.

[3] 劉姝瀅.東方美人茶的“膨風”史. 三聯生活週刊,2017-2-19.

圖片/茶語網

備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茶語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