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諸葛亮聽從魏延出兵子午谷的計策,那之後的三國的歷史發展會怎麼樣呢?

逆襲裴


引用偉人一句話,可以窺視出諸葛亮內心真實的戰略想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是什麼?估計大家沒有真正意義深層次思考過。

是長安城?

還是曹魏關中的數萬鐵騎?

在奪地和滅敵兩者,諸葛亮有自己的考慮。

顯而易見,魏延的子午谷計謀只是單純的奪取長安城,諸葛亮最終目的當然也是奪取關中平原,但擺在他面前首要考慮的難點就是如何殲滅曹魏的數萬關中主力。如果不殲滅,即使得了長安城也是一座空城,很容易被數萬鐵騎反攻回去。子午谷奇謀不存在可不可行,是絕對不可行。

所以諸葛亮的謀略比魏延不止高了一個層次。

假定諸葛亮的目標真是曹真帶領的關中主力,那麼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也可以描述大概。

如圖所示:

1,趙雲疑兵在箕谷引誘曹真。這裡的“疑”字很有研究價值,是兵少裝多,還是兵多裝少,都可以用疑字。大家普遍認為是兵少裝多,但有個疑問,趙雲不是主力,馬謖不是主力,魏延也不是主力,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力去哪了?而且兵少裝多並不能引誘敵軍,這不符合兵法。鑑於諸葛亮的目的是吃掉曹魏主力,那麼我大膽假設趙雲是兵多裝少引誘曹真進埋伏圈。趙雲軍就是第一次北伐軍的主力。

2,關中不止曹真一支部隊,還有一支偏軍張郃。如果包圍網被張郃撕開,很容易造成埋伏失敗,達不到戰略目的,所以馬謖的戰術目的就是在街亭阻擋張郃的救援。

3,諸葛亮北伐,關中西涼數郡響應,諸葛亮派魏延等去接收城池,以免出現郡守後悔。

諸葛亮千算萬算,從他戰後一句話來看:“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說明兩條戰線,趙雲主力敗給曹真主力,馬謖偏師敗給張郃偏師。而這一人,講得就是趙雲,趙雲失敗的影響比馬謖更大。而諸葛為了保趙雲,忍痛捨棄了馬謖。

估計阿斗也從中斡旋保了趙雲吧。

說回子午谷奇謀。假如諸葛亮聽從了,而且成功實施。諸葛也就得到一個空城而已。對方殺個回馬槍,魏延就涼了。


銫媒體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等一次北伐曹魏兵出祁山,假如當時從斜谷道進兵,採用第五次北伐的路線進兵結果會如何?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形勢最好的一次,各方面因素都對蜀國有利。

第一; 當時在長安督軍的是夏候㮊,《蜀書 魏延傳》裴松之引《魏略曰》夏候㮊怯懦又無謀。《魏書 夏候惇傳》裴松之引《魏略曰》夏候㮊沒有武略,沒有軍事才能,而好經營自己的家業,家裡養著很多歌伎小妾,到魏明帝西鎮長安,有人勸諫曹叡說夏候㮊沒有軍事才能,才把他調往京師當任尚書。

第二; 《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引《魏略曰》開始魏國只知道西蜀有個叫劉備的,劉備死後西蜀好幾年沒有動靜,所以長安隴右祁山方面沒有設防守備,諸葛亮大軍突然出現在祁山,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地區更為恐慌,所以三郡同時叛魏響應諸葛亮。

第三; 《蜀書 魏延傳》說;在諸葛亮出兵前魏延就建議,讓諸葛就從斜谷道進兵,而他自己率萬人出子午谷,十日可到達長安,而魏國授軍至少要二十多天才能到達長安。也就是說魏國援軍要一個多月才能到達長安。

第四; 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這時期在宛城,督都荊州和豫州諸軍事。而此次的援軍將領曹真和張郃,諸葛亮贏他們應該沒問題。

在這麼多有利的條件下如果從斜谷道進軍,攻下長安應該沒問題,就算沒攻下長安也在長安城下了,以諸葛亮的才能,打敗曹真張郃應該不難,再不濟也能像第五次北伐那樣,兵臨渭水與魏軍隔水相對,然後在渭南屯田等待時機,諸葛亮五次伐魏就是第一次和第五次形勢最好。

第一次伐魏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在魏國沒設備的情況下,沒有把長安定為主攻方向,而是把隴右地區定為主攻方向,把長安定為次攻目標。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很明顯,他就是想先平定隴右地區,然後再從散關道進攻陳倉,最後到達長安,等魏國援軍到達後,諸葛亮這時候應該己經意識到戰略失誤了,所以試探性的派馬謖去守街亭,如果能守住最好,守不住就撤退。

從那裡看出諸葛亮是試探性防守街亭呢?我們看一下地圖

1.街亭失守後,諸葛亮主力大軍在祁山武都郡,守住了街亭道和散關陳倉道的二條路口,如果說諸葛亮真的有決心和魏軍一決雌雄的話,完全可以守住祁山武都郡和魏軍對抗,根本沒有撒退的必要。

2.《袁子曰》街亭兵敗諸葛亮屯去數里而不救,就是諸葛亮意識到戰略失誤後,覺得這戰已經沒有必要再打下去了,所以才不救。

3.諸葛亮建興六年冬,第二次出兵祁山從散關攻陳倉。建興七年,第三次出兵祁山,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建興九年,第四次出兵祁山。建興十二年,從斜谷道進兵。

我們從諸葛亮後面四次出兵的情況看,就能說明諸葛亮是意識到第一伐魏的戰略失誤,沒有在魏援軍到達前先攻取長安,而貪戀隴右之地,在魏國援軍到達之後這戰就沒法打了。而且此次戰役戰線過長,箕谷到街亭這距離有多長?兵力少還分兵三處,只要魏軍滲透過來,隴右地區會得而復失,所以之後北伐都沒有再到過街亭,如果是正確的話之後北伐,肯定還會去守街亭。

諸葛亮只是試探性加僥倖心理去守街亭,萬一能守住呢?再或者說如果張郃不去攻街亭,而是從散關來攻祁山武都呢?只是派小股部隊去騷擾街亭,那麼街亭就守住了,所以說諸葛亮並沒有下定決心一定要守住街亭。而且街亭只是小敗,王平屯兵山谷之中,鳴鼓自守收羅殘兵,應該也只損失五六千人,而諸葛亮主力還在祁山武都方向,守住三叉路口,真正的戰略要地還在諸葛亮手上,沒有遭到損失,完全可以與魏軍決戰嘛,為什麼要退兵,就是諸葛亮知道戰略失誤,已經沒有再戰的必要了,最終馬謖作為此戰失誤的犧牲品。

所以諸葛亮之後北伐己經開始改變戰略,以祁山武都陰平為據點,以長安為主攻方向,但是都不能得手,到了第五次北伐終於採用了魏延當初的建議,從斜谷道進兵結果形勢一片大好,兵臨渭水與司馬懿隔水相望,司馬懿戰敗後堅守不出,諸葛亮大軍與渭南農民交雜屯田,以為長久之計,不幸的是諸葛亮病死。

這就足以說明魏延的戰略思想正確,就算魏延不出兵子午谷,只要諸葛亮等一次北伐從斜谷道進兵,攻下長安是決對沒問題的,只要攻下長安蜀國就有秦國的實力,有了長安地區隴右地區加上四川平原,蜀軍就不用再為糧草而發愁,人口增加兵力增長,然後再吳蜀聯合兩路夾擊魏國,諸葛亮之後還有姜維,以姜維的才能平定中原是綽綽有餘的。可惜諸葛亮就是不聽魏延建議,非要走了一圈彎路之後,最終才回到魏延的正確建議中來。到了最後諸葛亮終於走對了路,又因為天不假年為時已晚,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哀衰!痛哉!惜哉!


蘭臺令史


瀉@悟空小秘書 藥,這個口水話題又來了,那我換個角度談談吧。

子午穀道路非常艱難。所以魏延說的給他一萬精兵,他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可以一舉拿下關中。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計劃,但也等於是用這一萬精兵去冒險。實際上,就是把這支部隊置於死地,又希望能夠僥倖取勝。這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個,這個計劃是脫離漢中基地的補給線,進入無後方作戰狀態,而且這條路的交通條件無法持續供應後勤物資,只能因糧於敵,或者乾脆依靠野掠來補給。

第二,因為是無後方作戰,沒有辦法長途運輸來補給物資,只能讓戰鬥兵自己攜帶糧食,這就決定了物資是比較緊張的,數量也不可能很多,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那麼,除了行軍路上的消耗,到長安城下之後,就必須迅速攻克長安,否則就要沒飯吃了,更不用說打仗的事。

滿足這兩個條件後,有無可能取勝呢?可以參考的例子是鄧艾偷渡陰平。但鄧艾能夠成功的條件包括:

第一,鄧艾偷渡陰平的同時,魏國還有諸葛緒和鍾會兩路大軍在正面牽制,而且成功迫使蜀漢放棄漢中,收縮主力部隊,與鍾會相持,從而無法在得到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後迅速回援成都。

第二,鄧艾遠道而來,長途奔襲,利在速戰,也就是找到蜀漢留守成都的主力兵團,進行決戰,並且一戰而勝。當時曾有人建議率軍到綿竹阻擊鄧艾的諸葛瞻,讓他堅壁清野,憑險據守,鄧艾軍進不能戰,退不能走,師老兵疲,糧食耗盡,再抓住機會出擊。

但鄧艾運氣好,諸葛瞻沒有聽這個建議,而是出城野戰。諸葛瞻肯出城,這仗鄧艾就已經贏了一半。這時候的鄧艾軍已經完全處於絕境,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都是為生存而戰,上來就是拼命的,所以士氣要比留守成都的蜀漢二線部隊高很多。

第三,鄧艾軍到了成都城下,如果蜀漢君臣能夠閉城固守,堅守待援,等外地援軍逐步集結起來,鄧艾也已經師老兵疲,無心戀戰了。然而鄧艾運氣好,蜀漢君臣決定開關投降。這就讓鄧艾立下了不世之功。

既然鄧艾能夠成功,是否意味著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也有可能成功呢?未必。

首先,魏延攻擊的是關中長安,即使他能順利地在糧盡之前抵達長安城下,還得長安守將無能到諸葛瞻這種連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都沒有的地步,肯出城和魏延軍野戰。但當時鎮守關中的是曹魏的駙馬夏侯楙,並不是特別的無能,不至於像諸葛瞻這樣沒有軍事常識的出城野戰。在這種情況下,魏延總不可能用一萬人強攻長安城吧?

其次,曹魏的地盤分兩部分,也就是關中和關東,關中對曹魏而言,算是半壁江山,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這時候曹魏的都城在洛陽,就在關中的旁邊,曹魏更不可能疏忽大意。所以,關中是長期駐紮著重兵集團的。就算長安守將無能,願意出城和魏延軍野戰,魏延軍是否能戰而勝之,也是很成問題的。

第三,就算魏延軍到長安城下之後,曹魏軍隊肯出城野戰,而且魏延軍也能像鄧艾軍一樣,一舉戰勝魏軍。那麼面臨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在諸葛亮率領的主力部隊尚未突破天水一線的情況下,蜀漢方面是無法對魏延軍進行大規模有效支援的。而魏軍這邊通往關中的道路就平坦多了,可以迅速抽調軍隊反攻關中。這種情況下,魏延能夠堅守多久?

本質上,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和鄧艾的偷渡陰平計劃一樣,都是孤注一擲的賭徒計劃,要麼贏要麼死,是完全沒有給自己留任何後路的。這就不光需要自己這邊三軍用命,還需要自己的運氣足夠好,更需要的也是決定性的因素是,對手要足夠蠢。

但鄧艾面對的是蜀漢主力都已經被抽調到正面戰場的前線來和鍾會相持,留在成都的沒有什麼經驗豐富的老將,也沒有什麼熟悉軍事的高級將領,而魏延則沒有這個機會。

實際上,姜維在知道鄧艾偷渡陰平之後,並沒有迅速回援成都,就是沒有想到蜀漢留守成都的君臣和將領如此無能,如此愚蠢。因為在任何稍微有軍事常識的人看來,鄧艾都沒有什麼成功的機會,所以根本不需要姜維第一時間回援。結果他還是高估了諸葛瞻和蜀漢君臣。


蕭武


本人駕車從四川成都到山西太原,走正好是諸葛北伐的路線,好在現在是高速公路。至今仍為川中子弟兵不懈北伐的精神所感動。親身走過秦嶺的時候,看到這裡山高雲深難測。

從地理位置來看。夾在秦嶺和劍門關之間的是漢中平原,是諸葛亮多次屯兵之處。翻過秦嶺不到百里就是西安。從秦嶺最後一個隘口出來就是平坦的關中平原。開車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達西安。

遙想諸葛當年,即使採納魏延之計,奇兵翻越秦嶺直達西安城下不是沒有可能,但最有可能的可能,這支奇兵無法佔領西安城。當時的長安可是中原重鎮,城堅刃利,即使蜀漢精銳兵臨城下,遇城市攻堅戰也難逃覆滅命運。

歷史雖有偶然性,也得遵循科學。諸葛亮步步為營,想集中軍力在渭水邊,再發動進攻是理智和穩妥的。


先啟歷史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魏延提出子午谷計謀是不可行的,不要說在古代,放在現在也不行,(1962年)中國打的麥克馬洪線邊界就無法守住,被印度強佔多年,)首先魏延提出的子午計劃有幾點不可行,1.子午穀道路萬分險峻,不要說人鳥都飛不過,2.魏延提出萬人精兵邵使通過了子午谷也是十損七八,也沒有充足的武器和糧草,無力再進行攻城作戰,並且也無生還的希望,還有投敵的河能,3魏延提出一萬精兵等於抽走了漢軍3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這樣大削弱了主力軍,因為3到4個人才能選出一個優秀的精兵,在古代作戰精兵作戰可以以一當十當百,而劣兵百不如十如一。4.戰略配合問題,首先魏延什麼時候能通過子谷,諸葛亮什麼時候能出斜谷,兩軍怎麼配合,怎麼會師,能不能會師,會師之後軍隊戰力如何,後勤補給如何,魏軍如何阻擊,這多未知問題,所以諸葛亮否定子午谷計謀是正確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子午谷試一下,讓你帶上一百精兵用現代的工具(不用電動工具)模擬通過子午谷,看你能不能通過,如果通過又是什麼感受。


龍飛東海


其一,按照三國志記載的子午谷之計,有很小概率能成功截斷潼關,之後上演馬超與曹操在渭水平原征戰的舊歷史,希望諸葛亮表現比馬超好一點。

其二,有更大概率失敗,未能成功截斷潼關,而被迫在要隘未曾奪下,沒有根據地的情況下,於渭水平原與源源不斷趕到的曹魏主力展開會戰。相比歷史上在祁山展開的戰鬥,這次戰鬥的地點更靠近東邊,曹軍主力能來得更快,更能發揮曹軍騎兵優勢,並且曹軍有長安這樣的城池可以依靠。那麼一旦失敗,損失只怕比歷史上的街亭之戰要大得多了。

當然,就算敗了,只要別弄成主力全軍覆沒,那後幾年的歷史還是差不讀的。馬謖或許能保下來,以後多個參謀。但也許吳懿吳班什麼的甚至魏延自己掛在這次戰爭中,那麼以後的幾次北伐比歷史更慘。


巴山夜雨涮鍋


子午谷後來明朝有人走過。全被殲滅。蜀漢當時兵本來就不多還分兵?就算攻下長安也沒用啊。諸葛亮與比自己兵馬強多倍的魏國抗衡還有勝利實屬不易。易中天品三國有些也偏激了。他是向著魏國的。


龍麟1988


魏延一出祁山時,提出了‘出隴右走子午谷’,丞相出斜谷,雙管齊下。而未被丞相採納,是因為魏延即走捷徑、冒全軍覆滅之風險,且糧草不濟,道路險要,其想法‘有戰術價值而沒有戰略價值’,且長驅直入而無增援,倘若仲達包抄,則全軍覆滅。魏延要抄近路,若魏兵佔據高處,居高臨下,蜀兵必敗。丞相兵出斜谷,出祁山,乃穩紮穩打,此效‘明修棧道,暗度渡陳倉’之法。


花呈現春情



愛無悔1376


怎有如果,當日就算魏延成功奪取長安,仍有不少問題要解決,最重要的是東吳的行動,他們也要全力攻魏,才能令魏國陣腳大亂,當時魏的國力比吳蜀都強,祗有吳蜀配合,一步步入侵,不犯大錯誤,才有可能成功擊倒曹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