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大学》,一部教育国人两千年的经典

偶翻笔记,看到自己手抄的《大学》。“四书”,常看常新,概不能外。单单第一句,让我久久不能释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为十五岁之后的学习。十五之前学待人接物,学御,学算术等生活技能,学射箭等武技。统称之为小学。而大学不再限于技能和技巧,而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伟大目标,让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多有汗颜。我的大学,更重于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本身是老古人小学的范畴。不读诗书者,怕是一辈子都是小学生了。

明明德,是要将光明正大之品德彰明于天下。如此宏愿志向,绝对不亚于“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菩萨。试问,有哪个学子敢立如此大愿?立此愿者,多为吞吐万物,成大气象者。成此愿者,哪一位不是著书立说,或功名出人,或教化传人。外如释迦牟尼,马恩列等人,内如孔,孟,朱,程,王阳明,毛等人。凡人达不到将自己认为的光明正大之品德畅行天下,但至少能做一位将众人公认的品德的践行者,传播者。海因不弃滴水才成其大,所以自己这一滴水的功能务要发挥。在明明德之上,个人的功能不能小视。

亲民,本意为新民。在于革新民思,在去除旧弊。大学首句便讲到了不因循守旧,而是要常学常新。此句不能单独理解为革新百姓之念,还要对照下文的修己。修己才能治人。要以自己的革新,引领诸人的革新。所谓孔子守旧礼之说,在此句即知荒谬。所谓改革,传统学术之中屡书不绝。孔子说这一句新民时,写到了成汤使用的脸盆之上刻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商王开国时就在说新的意义,可见“新”在国内三千年不止。

止于至善句,犹使人沉思。每日间思虑光明布之宇内,在革新民意,究竟要做到什么样子呢?止为目标之意,是要将目标定于最完善上。此目标为修己治人的完善境地,修己至善已是极难,更何况治人!

《大学》之首句,是大学开篇之句,是提纲挈领之句。可详思虑。

世面上书最便宜不过不收版权的诗书论语,多数人藏一套装点门面,少数人认为古书看不懂,更有甚至认为没有配图价钱便宜不合胃口而弃之不顾。世上的真东西偏偏就在最卑微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