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看出刘邦是忘恩负义小人后,他劝韩信造反,可惜韩信不是那块料

看出刘邦是忘恩负义小人后,他劝韩信造反,可惜韩信不是那块料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反叛刘邦,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去了,叫韩信跟着去,韩信却说他病了,没去。

刘邦一走,有人就向吕后告密,说是韩信也要反。这么大的事情,得让刘邦知道啊,得请示他怎么办啊,可是兵贵神速,等请示回来,一切都晚了,说不定天下就是韩信的了,干脆,老娘做个主吧。

吕后与萧何商量后,就派人去骗韩信说,刘邦平叛回来了,陈豨被干掉了,大家都去祝贺,你也应该去,韩信就去了。他一去,就被萧何命令武士绑了起来,拖到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后来还被灭了三族。

砍头前,韩信说了这辈子最后一句话:“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于栽在一个女人手里,天意啊!”

韩信为什么这么说?那个叫蒯通的,给他出了什么计谋呢?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改称叫蒯通,因为汉武帝叫刘彻,他得避他的讳。

有人说,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实则不然,他虽然为韩信出了个大主意,“建议”他别给刘邦打工了,自己当老板,但没有证据表明他是韩信的人。

当然了,不排除韩信听了他的建议、成功后他投入韩信怀抱的可能。

但是也有人说,这个人只是唯恐天下不乱,借此圆他一个当纵横家的梦而已,因为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感觉太爽了,他要的,也许只是这种感觉。

所以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就体验到了翻手为云覆手雨的爽。

那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命部将武臣率军攻赵,“善为长短之说”的蒯通劝范阳县令徐公投降武臣,徐公说你几个意思?我乃国家公务员,是吃公家饭的,岂能投降那帮乡下人,我傻呀?!蒯通说不错,你确实傻,因为你没看清形势,难道你没看到,江山就要易主了?你这个公家饭,还能吃几口?所以,你若是聪明人,就趁早换个吃饭的地方,否则西北风都没得喝,就算你想投降,人家还不一定要你呢。

那时的武臣,已经自封为赵王。劝动范阳县令后,蒯通又去武臣那里游说,得到武臣首肯。

范阳县令投降后,其他各县纷纷步其后尘,武臣不战而下三十余城。

看出刘邦是忘恩负义小人后,他劝韩信造反,可惜韩信不是那块料

蒯通嘴皮子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那以后长达五年时间,直到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接近尾声,蒯通再也没有“露面”,仿佛人间蒸发了。

这是因为在这几年里,他都没有发现“明主”,没有发现值得他辅佐的人,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在他眼里不是平庸之辈,就是人格有缺陷,与其为这些人卖命,不如当个哑巴,不给任何人效劳。

也许有人要说,蒯通你傻呀,刘邦不是“明主”吗?那么多牛人都为他效命,比如萧何,比如张良,比如韩信,比如这个比如那个,可以说,当时最牛的人,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到刘邦碗里去了,这个事实本身,就能说明一切,而且那时候的刘邦,已经陆续搞定了众多势力,就剩一个项羽在垂死挣扎了,其他人都看到了这点,唯独你认为刘邦也不值得辅佐,你眼瞎啊?

事情就是这样,不但他认为刘邦也不是值得辅佐的“明主”,他还是当时,唯一认为刘邦是个忘恩负义小人的人!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个看法居然没错!

可是,就这样在家当个宅男,也不是个事啊,既然是男子汉大丈夫,就不应该像个娘们儿。所以后来,他选择了韩信。

所以,当他看到和项羽PK的刘邦屡吃败仗,而项羽也占不到便宜,灭掉赵国和齐国的韩信实力大增时,他站出来劝韩信说,刘邦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你不要再帮他了,再帮他就是为虎作伥,你自立为王,和他们两个三分天下吧。

那时候的韩信,的确已经具备三分天下的实力,如果加上蒯通的辅佐(韩信灭掉齐国,就是采用了蒯通的计谋),加上他自己作为杰出军事家的本领,最后弄个一统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况他自己就是个“谋战”派,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可是,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果然不出蒯通所料,当韩信帮刘邦在垓下搞定项羽,全歼项羽十万军队,项羽自刎而死,回到定陶的刘邦来到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后来又改封他为楚王(原来是齐王)。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既然如此,那就老老实实地当这个楚王吧(项羽当初是楚王,而项羽是被韩信干掉的,如今刘邦又让韩信当楚王,刘邦的用心,真是良苦啊)。

没想到屁股还没坐热,公元201年,就有人告他谋反,刘邦便用计把他逮了,韩信说了一句:“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值得玩味的是,刘邦自始至终没有说韩信谋反,而是说“有人告你谋反”,直到韩信被他抓了,感叹“狡兔死良狗烹”,刘邦依然是那句“有人告你谋反”。

大概因为确实没有证据(很难说告韩信谋反的人,不是刘邦授意的),所以回到洛阳后,刘邦只好赦免了韩信的“罪”,改封他为淮阴侯。

从王降为侯,这个落差有点大,不过命算保住了。

直到那时,韩信才明白刘邦怕他的军事才能(他曾说刘邦最多能指挥十万兵,而他越多越好),于是经常装病不参加朝会,也不愿跟刘邦出行,对于自己如今的遭遇,难免不发几句牢骚,直到后来真的有了反意。

可那时已经晚了,他错过了最佳时机——蒯通若有知,不知会是什么心情?

看出刘邦是忘恩负义小人后,他劝韩信造反,可惜韩信不是那块料

韩信萌发反意,就与本人开篇提到的陈豨有关。

事情源于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跟他说“知心话”:“你深受陛下宠信,所以当有人告你谋反,第一次陛下肯定不相信,但是第二次,陛下就会有所怀疑了,第三次,陛下一定会派兵围剿。到时候我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咱们里应外合,保证能夺取天下。”

没想到这个深受刘邦宠信的陈豨,后来真的反了,刘邦亲自带兵平叛,让韩信跟着去,韩信装病不去,却暗中派人对陈豨说:“你尽管干,我在京城帮你。”

韩信说到做到,甚至假传诏书赦免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准备等陈豨那边一有好消息,就发动这些人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事情败露,他反而“栽在一个女人手里”,被砍了脑袋。

从很多事情来看,具有雄才大略的韩信,有时候头脑简单得不可思议,比如他临死前说的那句“后悔没听蒯通的”,难道他就没想到,这句话会要蒯通的命吗?

当平叛回来的刘邦得知了他的“临终遗言”,果然诏令齐国把“齐国的说客”蒯通抓了。好在蒯通巧舌如簧,当刘邦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唆使韩信谋反,蒯通说:“我承认确实劝过他,可是他没采纳,不然陛下怎能灭掉他?他落到如此下场,是自取灭亡!”

当刘邦命人煮了他,他说各为其主(尽管韩信不是他的主),我当初只知有韩信,而不知有陛下您,所以我只能为韩信尽忠,刘邦听完,只说了三个字:放了他。

蒯通最终能够死里逃生,很大程度上是侥幸。

老天爷是吝啬的,对很多人,它只给你一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估计“头脑简单”的韩信连这个都不明白,所以,他才会在失去最佳机会后,试图再“人为”地制造一次机会,可是,这种人为制造的机会,怎么能与天赐良机相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