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中國情懷:推進全人類和諧共處、共生共榮

中國情懷:推進全人類和諧共處、共生共榮

今年是被譽為“中國第二次革命”的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在改革開放進入“不惑”之際,中國與世界各國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的博大情懷日益彰顯,愈放光芒。從“上海五國”機制到今天擴員的“上合組織”,再到立意謀求全人類共生共榮的“一帶一路”倡議,無不鮮明體現了中國對人類共生的深遠情懷。在剛剛結束的“上合組織”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為東道國最高領導人發表了題為《弘揚“上海精神” 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其中倡導的“上海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情懷”、“中國智慧”,這些思想和主張閃耀著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輝,照亮了上合組織未來的發展道路,更為“世界怎麼了”這一時代之問,作出了中國的時代回應;也為破解“世界將會怎樣”的世紀難題,提供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 “中國情懷”踐行新型發展觀,推動人類社會共生共處

從太空遙望我們世代居住的地球,猶如藍色寶石般美麗,人類文明進步孕育了具有高級智慧的生命而顯得更加高貴、耀眼。然而,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戰爭動盪一直不斷。從投石時代的衝突演進到今天“無人投彈”的高級別戰爭,這種形式及手段足以毀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探究極具智慧的人類為何要進行你死我活的戰爭這一人類難題時,可以發現,終極目標在於謀求“生存權”,繼而爭得“發展權”。如何有效破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難題,21世紀的“中國情懷”倡議各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在謀求自身生存發展的同時,不損壞他國利益,“自利利他”;當遭遇發展瓶頸時,不剝奪他國的生存資源,而是通過創新手段、相互協調發展路徑、開放和共享,來創造全人類綠色和諧的發展機會。當人類社會能夠通過和諧手段,實現“各國經濟社會協同進步,解決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共同繁榮”的夢想時,全人類的共生共處也將水到渠成。

在追求經濟發展繁榮過程中,“中國情懷”主張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新型合作觀,助推人類共榮。儘管美國抱持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影響著當今世界發展質量,但各國聯繫日益密切的現實決定了各國利益日趨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中國情懷”倡議各國在謀求本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實現互利共贏為目的,堅持開放原則和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將他國經濟發展繁榮視作本國經濟發展進步的機會,將世界各國視作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夯實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發展經濟的重要前提在於生產,實現生產跨越式進步的要素在於分工協作,提升經濟活躍指數的關鍵在於互通有無。因此,自私自利、短視封閉的經濟貿易政策,不僅無助於一國經濟繁榮,更有損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當今時代,世界經濟仍受困於復甦乏力的泥淖,在共同經濟困難面前,有些國家試圖構築關稅藩籬,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姿態,這是破壞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行為,其效果將是“損人不利己”,必將遭到世界各國的堅決反對。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中國情懷”理念,始終堅持在經濟貿易活動中續秉持開放原則,倡導互利共贏,落實相互融通的諸項舉措,最終達成人類共榮。

  • “中國情懷”倡導新型安全觀,實現全人類普遍安全

人類生來具有對周圍環境的恐懼,從對自然的恐懼,到對其他人的恐懼,甚至對遙遠且神秘的宇宙的恐懼,由此催生出人、國家對安全的普遍追求與獨特情懷。在人類社會追求安全的過程中,除以發展更高、更精、更尖的武器系統來保證國家安全外,還通過結盟來確保部分國家不成為本國安全的威脅,並以集體安全模式強化國家集團的安全。在當今時代,各國對安全目標的孜孜追求沒有變化,確保自身安全的手段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質變。如果說之前先發打擊他國即可確保自身安全,那麼,如今打擊他國的物質手段在重創敵對國的同時,也將極大影響自身安全,甚至可以說,自人類社會進入核武器時代,地球就失去了絕對安全的天堂,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遭受核戰爭的打擊。此外,冷戰結束並不意味著核武器隨之而逝,相反,核武器擴散趨勢日加明顯,核武器小型化使其更具實用性,這些都將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更為嚴峻的事實是:冷戰國際格局走入了歷史,但冷戰思維仍在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發揮效用,構建新的安全集團、延續集團對抗模式的安全政策取向沒有消失,這種對自身絕對安全的追求無助於提升人類安全係數。相反,樹立敵對國家、集團將使自身陷入敵意包圍,反而加大自身面臨威脅的指數。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只有“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集團對抗,反對以犧牲別國安全換取自身絕對安全的做法”,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社會對安全的普遍追求。

  • “中國情懷”主張新型文明觀,滋養不同文明和諧共生

“中國情懷”是對中國古老文明歷久彌新實踐智慧的高度概括和現實表達。以中國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經歷了漫長而悠久的歷史滌盪與檢驗,更突顯其間蘊含的“中國智慧”。在對不同文明的共處之道上,“中國情懷”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共生觀”。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鑑”。在對世界各文明的認知中,“中國精神”主張文明沒有優劣之分,更無高下之別,有的只是不同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在認識自然、改造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人與人關係的不同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不同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這些都是對世界文明發展、繁榮、多樣化的重大貢獻。因此,不同文明間應該是平等的,相互間應該加強對話溝通,借鑑彼此的閃耀點,尊重相互間的差異,包容和理解其他文明形態中的異己之處。交流、對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同樣可以搭建起不同文明間溝通的橋樑,進而化解文明間的隔閡。“儘管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願望激發行動,行動推動進步,“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胸懷將滋養著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諧共生。

  • “中國情懷”與時代之問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由“美蘇共治”進入“美國獨大”的時代,部分地區陷入紛爭不斷的困局。奧巴馬宣稱“美國不是世界警察”,特朗普宣佈美國從重要國際組織“退群”,習慣於美國“領導”的西方各國甚至陷入恐慌境地。如何“亂中求治”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時代難題。自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以形式和內容各異的條約、國際法、規章、規範等聯結在一起,在不同時代構築了不同的國際秩序,以不同的手段治理國際社會面臨的時代問題。當前,國際格局再次進入大調整、大變動時期,國際秩序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這洶湧激盪的變革時代,各國如何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實現和平共治成為新的時代之問。“中國情懷”主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解決了千年來困擾中國人溫飽的問題,這是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也是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但西方社會嚴重誤讀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強調以所謂名義GDP數值衡量中國的發展,忽視中國人口的龐大基數,僅從體量來認知和定位中國,視中國為“超級大國”,應該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則從另一個視角來誤判中國,一方面擔憂中國取美國而代之,進而“以美國之道還治美國之身”;另一方面則呼朋喚友,高調宣稱應“遏制”與其自身相異的中國。面對這紛繁的國際聲音,“中國情懷”從全人類共生、共處、共榮的立場出發,主張在全球治理問題上,拋棄少數國家“閉門會議”的獨斷模式,而取“共商共建共享”之路徑,以和平手段協調解決相互間的矛盾,經由“改革”而非“革命”完善全球治理,最終使各國意識到彼此是命運相連,利益攸關的共同體。

當前國際社會仍面臨諸多難題,貿易保護主義呈抬頭之勢、單邊主義興風作浪、文明衝突論仍不時沉渣泛起,但“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胸懷全人類的“中國情懷”必將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雖然任重道遠,但只要胸懷全人類,其前途必可期。

(作者系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