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紀念土樓“入遺”10週年|《人民日報》報道:《千年土樓 活態保護》

紀念土樓“入遺”10週年|《人民日報》報道:《千年土樓 活態保護》

原載《人民日報》2018年05月22日第6版頭題

福建龍巖永定區,兼顧文化傳承和民生改善——

千年土樓 活態保護

□ 鍾自煒

核心閱讀

傳承客家千年文化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已有十年,客家土樓這一“活態文化遺產”日益為人們所熟知。福建龍巖市永定區用文化為土樓注入新活力,嚴格劃定了保護紅線。客家土樓現狀如何?怎樣實現既傳承保護好,又兼顧旅遊發展和民生改善?

凝望土樓,跨越千年滄桑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適應聚族而居,反映了客家人的文化和傳統家族倫理

走進享有“土樓王子”美譽的振成樓,彷彿走進了一座藝術殿堂。整棟土樓按照八卦原理佈局,每卦關起門戶自成院落,打開門戶全樓貫通。振成樓分為內外兩環,外環樓是四層的架樑式土木結構,內環樓是二層磚木結構的仿西洋式建築,形成了“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作為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定土樓魅力幾何?在振成樓的第三代主人林日耕心中,這是一個永遠道不盡的問答題。

“土樓不僅是藝術殿堂,還是一本歷史傳記。”林日耕介紹說,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其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大遷徙相關。南遷入閩的客家先人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中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利用山間狹小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構築了土樓這種節約、堅固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多彩社會。”林日耕說,每座土樓,幾十戶人同宗同族,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庭院、共水、共井的和睦生活,“這種聚族同樓而居的生活模式,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族倫理和親和力。”

坐擁2.3萬多座土樓的永定區,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被稱作“土樓王”的承啟樓,是圈數、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樓;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馥馨樓,已有1200多年曆史,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永定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千年土樓就此蜚聲海內外。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舞動文化,彰顯魅力內涵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申遺”成功,對於千年土樓而言,只是邁入嶄新一頁的第一步。

“土樓保護,應是活態的保護,不是靜態的封存。”永定區旅遊發展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說。

事實上,“申遺”成功後,土樓旅遊並沒有立刻迎來預想中的井噴。“土樓的基礎建設、保護維修有待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土樓的文化品牌和底蘊沒有充分展示出去。”永定區旅遊發展委員會這位負責人說。思路決定出路,永定隨即出招。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首先,推進保護維修。2008年永定相關部門著手編制的《福建(永定)土樓保護規劃》,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的傑出項目獎;2011年制訂“世遺”土樓五年維修計劃,規劃籌措8000多萬元對23座“世遺”土樓進行全面維修。

隨後,更大的旅遊文化軟實力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文化土樓”成為別樣風景。

“提升土樓品牌,需要挖掘其文化內涵。”永定區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說。近年來,立足本土深挖客家韻味。永定先後推出的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歌劇《土樓》和交響樂《土樓迴響》被稱為“土樓三部曲”,在海內外興起“土樓旋風”。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讓文化舞動土樓,永定跨界合作實現“借船出海”,加大創意文化開發力度。永定開發了《土樓探險》手機遊戲、《土樓探險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圖書,《大魚海棠》等20餘部影視作品以土樓為題材或場景……今年還引入AR技術,開發AR永定土樓家訓館等文創衍生品,讓遊客打破時空限制,全面瞭解土樓歷史文化。

讓文化舞動土樓,產業交融釋放“乘數效應”。目前,客家博覽園建成開園;以客家文化為特色的“福建土樓永定客家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有序推進……一條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永定之路”日漸清晰。

文化為核,為土樓注入嶄新活力。據統計,2017年,永定土樓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522.8萬人次、同比增長10.1%。

傳承發展,注入嶄新活力

嚴控保護紅線、嚴控遊客流量,立足保護下推進開發

人氣急升中,土樓吸引的不僅是遊客,還有不斷迴歸的村民。如今在洪坑景區,近八成講解員都是本地人。

“節假日,平均每天要接待六七批遊客。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洪坑村慶成樓的林足清夫妻,原本在廈門打工,如今都被土樓旅遊公司聘用。

“伴隨文化旅遊帶來的經濟增長,如何調和居民回鄉就業、土樓遊客承載能力和開發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為不可迴避的課題。”一位相關負責人說。

傳承文化,發展經濟。面對兩難,永定以“嚴控、引導、合力”三招破題。嚴控保護紅線,明確規劃保護的核心區、緩衝區和發展區;嚴控遊客流量,重點土樓最大程度保護原生態特色。引導村民發展,2008年啟動土樓居民安置房建設,在保護區外興建土樓風情街,統一規劃、管理攤位店鋪,促進就業。

統籌保護合力,採取“以獎代補”的政策,讓部分從事商業活動的土樓居民恢復生產,舉辦走古事、打新婚等民俗表演活動,讓遊客體驗古樸的客家風情。

立足保護下推進開發,如今的土樓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樓”,景區居民人均年增收達4000元以上。永定還將繼續推動從觀光遊向深度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從政府做旅遊向社會辦旅遊的轉變。

傳播開來,才能傳承下去

□ 葛亮亮

永定對土樓的系列保護措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土樓文化的傳播。開發手機遊戲、出版系列圖書、合作拍攝影視……永定區向社會充分展示了土樓的文化底蘊,保護中開發,土樓被注入新的活力。

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令人歎為觀止的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就是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

如何實現文化遺產的良性保護,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和探索。永定土樓的保護以文化傳播和傳承為切入點,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實際上,做好文化傳承和傳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保護共識,才能不斷提高遊客和相關人士的保護意識,從而構建起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良好生態。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今年的主題是“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的確如此,文化遺產只有傳播開來,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纪念土楼“入遗”10周年|《人民日报》报道:《千年土楼 活态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