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作为政治的灰色地带,间谍永远充满神秘。

就像龙一样,在平头百姓的口耳相传和历史与文学的交汇处,大众想象过其千万种模样。

中国夏朝时就有了间谍,《左传》里记载了“使女艾谍浇”的故事,浇是夏朝太子,女艾便是历史上第一个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左传》里的女艾

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了间谍小说。1821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费尼摩·库珀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间谍小说《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詹姆斯·费尼摩·库珀

说到底,不管是写《左传》的左丘明,还是后来陆续的间谍小说家,均未见过真正的间谍,笔下的间谍,多少掺杂了个人臆想。

时间来到一战前夕的英国,英德矛盾一触即发,国内陷入空前仇德情绪。

在当时,电影刚出生不久,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英国人在银幕上制造了一种潜入国内大搞破坏的德国人,丑化德国。

于是,早期间谍片诞生。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1913年的[O.H.M.S.]里,德国间谍正在作恶

间谍从文字里活跃到了银幕,臆想被进一步放大。

早期间谍片里的德国间谍,因为是政治宣传的产物,观众看完后,空生一腔爱国的热血,并没有记住其分毫。

其看着更像是脸谱化的反派,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在1935年希区柯克拍完[三十九级台阶]后,有了很大改观。

严格来说,[三十九级台阶]的男主并不算真正的间谍。

其是一名来伦敦度假的加拿大青年,阴差阳错卷入了桩德国间谍案,顺水推舟,反而给英国情报处帮了大忙。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三十九级台阶]的间谍

但就是这种阴差阳错,观众看到了间谍的神秘,仅只是冰山一角,便已欲罢不能。

而希区柯克则凭该片解锁了新的电影类型——政治惊悚片。普通人卷入间谍活动而成为业余间谍,成为其固定套路。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西北偏北]和[擒凶记]正是遵循这种模式

但间谍在希胖的镜头里,只是业余,不是专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专业间谍如何行动,仍没人见过。

而当银幕上的间谍和观众的幻想保持共鸣时,大众依然相信电影里是真正的间谍。

这种夸张在二战后达到了极致,007便是代表。

二战结束,欧洲老牌资本国家开始衰落,间谍片诞生的英国也没能幸免。

昔日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贵族范,在战后兴起的各种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下,无人问津。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当时美国的西部片风靡世界,牛仔作为文化形象,在全球大行其道,1952年的美国西部片[正午]

英国人自是不服气,美国有牛仔,我们也有自己的间谍。

于是1962年,英国导演特伦斯·杨借鉴伊恩·弗莱明的小说,将一个专业间谍带到了银幕。

便是著名的詹姆斯·邦德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伊恩·弗莱明,英国前特工,007小说作者,1962年的[007之诺博士]是该系列开山之作

然而,专业间谍詹姆斯·邦德仍旧是幻想的夸张,和真正的比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不论是初代的肖恩·康纳利,还是后来的罗杰·摩尔,或是最著名的皮尔斯·布鲁斯南,都是风流倜傥,帅字贯穿始终。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肖恩·康纳利,罗杰·摩尔,皮尔斯·布鲁斯南

而现实里,因从事情报工作,间谍长相要求并不能出众。

并且,邦德并不擅长打架,他靠的是背后Q博士强大的科技,几件科技感充盈的道具便让敌人乖乖就范。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太空城]里的迷你望远镜,[金枪人]里的PPK手枪,装子弹的“中华牌香烟”

即使是动手,也是充满英伦范的优雅,像[择日而亡]

里的邦德,打架是击剑。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择日而亡]

说到底,邦德是不服气的英国人向世界重新展示大英帝国荣光的宣传栏。

得益于二战后经济复苏,消费主义抬头,银幕上开着阿斯顿·马丁,喝着马提尼,西装革履的詹姆斯·邦德,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广告。

但邦德深入人心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

冷战

区别于常规战争,冷战的主力,只能是间谍。

加上上层有意无意的反间谍宣传,在当时,间谍几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阴谋论盛行,草木皆兵,阵营两边人心惶惶,仿佛间谍已渗透到日常生活。

而在当时,就连爱因斯坦也曾被传出来是苏联的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当然,这纯属的过度敏感

井喷的间谍片便成为恐慌情绪宣泄的出口

冷战时期,各国都在拍间谍片,且间谍的对象依据阵营有明显划分。

苏联阵营拍的间谍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风格类似朝鲜1965年[看不见的战线]

主要讴歌的是人民战士,其间谍如刚诞生之初一般,脸谱化严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看不见的战线]

美国阵营这边,迎合的更多是市场,间谍片中充斥的则是对对立阵营的猎奇。

冷战孕育了间谍片成熟的电影市场,而007显然是该时期间谍片的幸运儿。

截止到冷战结束,007系列电影共拍了16部,不但制作方赚的盆满钵满,詹姆斯·邦德也写进了时代记忆。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1989年的[杀人执照]是冷战结束前,最后一部007电影

冷战结束后,传统间谍片显然有些跟不上时代。

1995年,一名新特工伊森·亨特进入了观众视野,对于长期受邦德浸淫的间谍片,无疑一股清风。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1995年[碟中谍]上映,其间谍主人公,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伊森·亨特

美国人生产的间谍伊森·亨特就跟美国特有的杂糅文化一样,取百家所长。

但阿汤哥的美颜本质上还是违背了真实间谍的特性,属于和邦德一样的超级英雄

而碟中谍系列的故事发生在全球,牵扯的是各国的间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冷战后一家独大的美国“世界警察”的心理。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碟中谍之神秘国度]里的出现了英国军情六处的影子特工

电影工业的进步,让[碟中谍]里的伊森·亨特比邦德更加酷炫,观众看间谍,也是在看视觉奇观。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碟中谍之神秘国度]里用投影打造空无一人的走廊,伊森也因此混进克里姆林宫

进入新千年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们了解到世界真实的模样。

随着脱敏期结束,冷战间谍活动的资料也被政府公开,真正的特工究竟如何行动也不再成为秘密。

人们也终于知道,银幕上的间谍,并不真实。

但杰森·伯恩出现了。

2002年上映的[谍影重重]里,观众看到一个其貌不扬,凡是都以追求隐蔽和事态最小化的间谍。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马特·达蒙扮演的杰森·伯恩

其不但异常能打,还有着过人的头脑,能将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用品化作杀人利器。

最重要的是,比起前辈,伯恩更会伪装,其标志性的灰黑夹克,来去无影,不留痕迹的行事风格,像极了资料中描述的真实间谍。

观众喜欢真实。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伯恩还号称“世界上最难追踪的人”

重启的007同样遵循这个模式,要知道,特工出身的007之父伊恩·弗莱明,其第一本007小说《皇家赌场》里的邦德,本就是真实间谍的面目。

其是个体格健壮,相貌普通,性格冷漠,过着在刀口上舔血日子的中年男人。

每天出生入死,杀人如麻,亲人朋友经常死去,自己也时常在生死边缘晃荡。

丹尼尔·克雷格完美还原了小说,其有血有肉,会失败,有有缺憾的童年,不能触及的伤疤,打架拳拳到肉,时常灰头土脸。

像现实的间谍一样真实,像平凡大众一样普通。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007:大战皇家赌场],邦德被反派捕获,一脸狼狈

你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间谍

[007:大破量子危机],詹姆斯·邦德不再高脚杯喝起马提尼

有人说,新版的邦德像个蓝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蓝领阶级日益壮大的今天,新版邦德已然成功占领了银幕。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每个时期,银幕上都有特定的间谍。

其变迁,是电影工业的发展,亦是观众审美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