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民國初,策動復辟清朝的除了張勳還有他,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讀過歷史後,我們都知道。清末,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接受孫中山等革命黨的共和主章,逼迫清朝皇室下野退位,革命戰果終獲成功。但袁世凱也不是省油的一盞燈,在成功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不滿於民國憲法的各種制約,於是,就踏出了最冒險的一步,利用手中權柄,自己弄了個皇帝噹噹。結果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是知道的。可就在袁世凱當皇帝把命都給落下來的時候,他的一個手下也淡定不起來了。1917年,張勳帶著一幫辮子軍浩浩蕩蕩抵達北京,並通電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覆闢”,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提出“宣統復辟”的口號,史稱“張勳復辟”。而和他一夥策劃這次變動的還有一個當時的重量級人物,他就是康有為。下面由小山同志給大家講解這個事情。

民國初,策動復辟清朝的除了張勳還有他,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一直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 溥儀復位。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民國二年(1913年)結束在國外15年的遊居生涯,至此歸國。袁世凱邀請他到北京任職,但康有為記恨袁世凱當年出賣戊戌變法,更恨袁世凱乘著革命危機逼垮了清朝,所以拒絕了。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大總統。康有為通電大總統黎元洪,請求“以孔子為大教,編入憲法,恢復跪拜禮,在全國擴建祭祀祠堂“等。北洋民國政府未採納。

民國初,策動復辟清朝的除了張勳還有他,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清朝運動,擁立 溥儀 復辟登基。溥儀發佈“即位詔”,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恢復清朝舊制。並特封康有為為 弼德院副院長 ,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忠勇親王。但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遭通緝,潛逃上海。張勳兵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溥儀第二次退位。

民國初,策動復辟清朝的除了張勳還有他,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1924年,軍閥馮玉祥率兵進入北京,把溥儀趕出了皇宮。溥儀被迫遷往天津。康有為致電北洋政府當局,說是“挾兵逼宮”,“何以立國?” 1925年,康有為從上海去天津“覲見”溥儀,表示了對清朝君主的忠心。之後,返回上海,隱居茅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