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京東Q2財報解讀: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

京東Q2財報解讀: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

昨晚,京東發佈了一份漂亮的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京東淨收入達到1223億元,同比增長31.2%,創下單季淨收入新高,用於技術研發的投入為27.81億元,同比猛增79.8%,這也是京東連續3個季度技術研發投入增速超過70%,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幸運的是,京東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並未影響自身穩定的盈利態勢,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錄得淨利潤為4.781億元,連續9個季度實現盈利。退一步講,即便重回虧損狀態,也無法動搖京東向技術京東轉型的決心。

京東穩定的利潤水平,確保技術研發投入不束手束腳,而技術對無界零售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加持,又能促使京東淨收入保持高速增長,減去研發開支仍處於盈利狀態,有足夠本錢繼續支撐技術研發,技術研發反哺業務發展,最終形成正向循環。不得不說,All in技術的京東已找到無界零售的突破口。

京東未來12年全面發力技術化

自建物流是京東20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決定,不僅為其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出色的用戶體驗超過任何競爭對手,也使其成為員工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京東擁有超過17萬員工,其中一半以上是配送員和客服。隨著京東的快速發展,員工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管理成本和難度也將隨之增加。

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曾表示,京東未來員工數會超過100萬,自己有信心和能力管理好100萬人。不過,無論是從京東未來還是時代潮流來看,百萬員工那一幕都不可能實現,因為京東已著手改變。

一方面,對於未來12年成為純粹技術公司的京東而言,技術掀起效率革命是必然趨勢,最少的人辦最多的事才能體現高科技,而不是一味靠人海戰術。另一方面,AI時代來臨,那些枯燥重複、技術含量低的職業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用劉強東的話來說,未來機器人將可能替代今天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藍領工作。

對於擁有龐大配送隊伍的京東而言,擁抱AI勢在必行。當然,這並非簡單的壓縮成本考量,相反大步向前的京東仍在不斷招人,只不過員工規模增長較過去有所放緩,而是著眼未來,倉儲、分揀、幹線運輸、末端配送等全流程均能實現智能化操作,有助於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京東Q2財報解讀: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

事實上,去年2月,劉強東在京東開年大會上就勾勒出一幅未來圖景。他表示,第二個12年,京東要用技術把過去12年的商業模式每個環節進行改造,力爭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商業體。京東研發費用主要投入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核心技術上,應用於智慧物流、智慧供應鏈、AI售後服務等領域,既服務自身零售體系,也可以對外技術輸出。

除了對顯而易見的倉配體系進行改造,技術還可以用於定價、補貨、售後、個性化推薦等諸多環節。比如,基於大數據,京東在全站應用“千人千面”,實現了精準化、個性化的全面推送。再比如,Y事業部打造的智慧供應鏈組件不僅可以洞察市場、智慧選品、優化定價,還能提高智能消費預測、智能補貨全面自動化。

劉強東喜歡技術投資這項長期業務

一路走來,你會發現京東對零售業未來和自身發展節奏始終保持獨到的思考。前者體現為從“十節甘蔗”到“第四次零售革命”的蛻變,後者則是京東在不同時期總能找到對應的增長點。

今年6月,劉強東透露京東擁有3條增長曲線:過去10年是第一條曲線,以3C、家電為主;現在進入第二條曲線,主要是新品類的成長,比如大客戶、生鮮等新興業務和對外賦能;兩三年之後,京東將進入第三條曲線,主要是以技術拉動和供應鏈服務作為核心增長點。

的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3C、家電都是京東核心品類,隨著品類的不斷豐富和對外賦能的提速,京東用戶規模和結構日趨完善,淨服務收入也迎來快速增長,今年二季度達到驚人的118億元,同比增長51.0%,這些都在劉強東的運籌帷幄之中。因此,我認為他對京東第三條曲線的預言很有可能應驗,基於智能供應鏈、數據服務和門店科技等驅動的零售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京東業績新的亮點。

不過,技術拉動成為增長點相對容易,想要迎來全面爆發,則需要更多耐心和時間。劉強東將其定義為“長期業務”,他認為京東目前做的物流供應鏈和技術投資都是要20年才能看到效果。考慮到11年前京東自建物流乾別人不願乾的髒活累活,且無懼各種不解、質疑,堅持獨闢蹊徑,如今在技術投資這一關乎未來成敗的重大決定上,京東同樣擁有遠超常人的決心和毅力。

京東Q2財報解讀: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

劉強東已亮明自己的態度:喜歡長期業務。可以預見的是,眼下京東大手筆發力技術研發只是起點,未來將繼續堅定投入,投資高科技就是投資未來,有助於獲取更大的成長空間,不會因一時的股價波動而輕易動搖。

不可否認,京東技術研發投入縱向對比表現搶眼,但橫向對比則暴露出差距,這也就解釋了其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眾所周知,國內外主流科技巨頭不吝嗇投資前沿技術,數據顯示,2017年BAT技術研發投入分別為129億元、160億元、174億元,亞馬遜、微軟則均超過200億元。

相比之下,京東67億元技術研發投入並不算高,但如果考慮上述巨頭利潤率向來不菲、京東利潤率保持低位,其在總營收佔比提升到2.4%已實屬不易。好在京東把技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後奮起直追,技術研發投入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同比增長49.4%,高於騰訊的47.37%、亞馬遜的40.63%,更遠超百度的27.36%、阿里的23.73%、微軟的8.75%。

近3個季度以來,京東持續加碼技術研發,增幅均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如果按照年增長49.4%來計算,不出4年京東技術研發投入將超過百度,躋身一線技術大廠行列。

京東發力技術化路徑逐漸清晰

今年京東618走到第15個年頭,啟動發佈會隻字未提“優惠”“促銷”等字眼,而是全程聚焦技術,儼然京東技術實力大閱兵。此舉釋放出明確信號:京東致力於成為一個零售科技公司,核心是技術開放賦能。表面上看,京東二季度淨收入再創新高,與風風火火的618大促不無關係,但深究內在,體量巨大的京東依然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技術的助攻。

過去10多年來,亞馬遜基本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秘訣之一便是不斷把賺來的錢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去,不介意徘徊在虧損和盈利的邊緣。京東試圖以技術為驅動拓展業務邊界,與亞馬遜頗為神似,但其野心更大,想要成為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無疑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時間來積累、驗證。

在提出“All in技術”和“零售即服務”兩大戰略的1年多以來,京東落地路徑逐漸清晰,可以總結為定戰略、搭班子、拼執行。

定戰略方面,今年7月,劉強東提出京東技術“ABC+XYZ”的戰略構想。A指AI,B指Big Data,C指Cloud Computing,X指X事業部,Y指Y事業部,Z指Z計劃,主要尋找人機技術工作之間的平衡。簡單來說,在大數據的基礎上,AI不斷進化,通過雲的方式,在行業和消費端全面應用,不斷迭代升級。

搭班子方面,隨著AI浪潮席捲整個中國互聯網,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BAT在硅谷、西雅圖等人才重鎮大規模招兵買馬,京東也不甘示弱。去年9月底開啟瘋狂挖人模式,短短4個月便招攬申元慶、周伯文、薄列峰、彭健、裴健,隨後又吸納鄭宇、周志華兩大幹將,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之快可見一斑。

京東Q2財報解讀:為何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

拼執行方面,技術賦能強調賦能者能力和被賦能者需求的匹配程度,技術普適性是基礎。因此,京東技術架構佈局從應用創新向立足基礎科學、研究顛覆性技術轉變,注重核心技術能力的對外開放。今年4月,京東發佈AI開放平臺Neuhub,儘管上線時機晚於BAT、微軟、谷歌等國內外巨頭,但並非優勢全無,線上線下豐富的消費場景、最完整價值鏈最長的零售數據是其優勢所在。

比如,基於用戶、門店與庫存“三通2.0”模式,京東與沃爾瑪實現線上線下深入融合,今年“8.8購物節”當天,京東到家平臺上沃爾瑪銷售額同比猛增500%。再比如,京東金融風控體系利用深度學習、圖計算、生物探針等AI技術,可以幫助銀行信貸審核效率提高10倍以上,客單成本降低70%以上。

結語

在“零售即服務”的戰略指導下,京東對於技術研發的投入被用於各個可能成為零售基礎設施的模塊中,為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引擎。今年二季度京東淨收入再創新高,說明技術驅動下的業務煥發新面貌已被用戶感知,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京東無懼影響利潤和股東波動,持續加碼技術研發,目的是保證自身技術體系的先進性、創造力,帶動整個行業的成長。可以預見的是,京東未來可以跑得更快、更遠,技術開放賦能行業也將帶來更寶貴的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