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藤校和美國名校——什麼才是衡量好大學的標準?

點擊右上角,關注翻臉猴,瞭解中產階層的閱讀方向。

美國大學可以分為五類。

  • 第一類,優秀的私立大學,比如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
  • 第二類,優秀的州立大學,比如伯克利、密歇根大學、伊利諾伊大學。
  • 第三類,優秀的文理學院,它們通常只有本科教育,比如威廉學院、衛斯理學院。
  • 第四類,普通的私立大學和州立大學,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學、加州州立大學(即SUC系列,有幾十個校園)、硅谷地區的聖塔克拉拉大學。
  • 第五類,野雞大學和語言學校。

這些大學,特點完全不同,(除了野雞大學)我們會逐一介紹它們的特色。當然,中國人喜歡名校,因此我們先從名校講起。

什麼學校算是實至名歸的好大學呢?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大學的名氣,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很多人都認為常青藤聯盟(Ivy League)裡的大學(有時也被簡稱為“藤校”)就是好大學的代名詞,雖然他們未必清楚常青藤聯盟都有哪些大學。很多人會把斯坦福和麻省理工誤以為是藤校,甚至會把約翰∙霍普金斯和杜克也誤以為在其中。

藤校和美國名校——什麼才是衡量好大學的標準?

我發現近年來中國的家長提到“藤校”這個詞,甚至比美國家長還要多,而20年前大家並不太在意“藤校”這個詞,哈佛就是哈佛,耶魯就是耶魯,沒有人刻意要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在南加州大學或者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工程的人,自豪感比耶魯的還強不少。而這二十年的變化,說明中國家長和學生還是太在意大學的虛名了。

在國內,“985”“211”這類的提法隨處可見,很多人要刻意強調自己所在的大學屬於其中的哪一類。同樣的,在20多年前,雖然有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教育部直屬大學和地方所屬大學之分,但是大家並不刻意強調自己在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今天,我們有時太注重虛名了。

講回到常青藤聯盟,它包括八所大學,即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夕法尼亞、康奈爾、達特茅斯和布朗。和美國的各種大學聯盟一樣,常青藤聯盟原本是一個體育聯盟,即上個世紀50年代成立全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NCAA)時,美國東北部一些原本相互間經常進行體育比賽的大學組成的一個聯盟。由於這8所大學歷史都非常悠久,而且除了康奈爾以外的7所大學都是美國建國前成立的老牌大學,因此人們後來就忘記了常青藤作為體育聯盟的屬性,而把它看成是美國老牌名校的專屬稱呼。

當然,一個巴掌伸出來五個指頭肯定不一樣長,常青藤聯盟的8所大學,其水平也是高低不一的。通常人們把歷史最悠久、最出名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這3所大學,合稱為“HYP”,或者“Big Three”,中國的家長喜歡稱它們為“大藤”。另外5所大學有時被稱為“Lesser Five”,對應地被稱為“小藤”。

個人認為,大藤中的耶魯大學的地位有點被拔高了,也就是說它的名氣要高於水平,而小藤中的哥倫比亞大學(哥大)被低估了。無論從今天的社會影響力、科研水平、錄取的難度,以及歷史上產生的名人數量,哥倫比亞大學都遠遠超過耶魯。常青藤中通常排名最後的三所,康奈爾、達特茅斯和布朗,和大藤的三所就相去甚遠了,事實上它們在沾大藤和哥倫比亞的光。

藤校和美國名校——什麼才是衡量好大學的標準?

在美國,很多頂級大學並不在東北部,當然也不可能在常青藤聯盟裡,因此常青藤的象徵意義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即成為頂級私立大學的代名詞。中國人在對美國大學不是很瞭解的情況下,選擇大學喜歡看排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從整體上講,排名前10的大學肯定比排名100開外的強。不過排名第3的是否比第10的好,就不好說了。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感性認識,我把《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本科排名前十的大學列舉出來,它們是:

普林斯頓、哈佛、芝加哥和耶魯(並列第三)、哥倫比亞、MIT和斯坦福(並列第五)、賓夕法尼亞、杜克和加州理工。

藤校中的另外三所,達特茅斯和約翰∙霍普金斯、西北大學並列11名,布朗、康奈爾和萊斯、範德比爾特並列第14名,也還不錯,但是和三所大藤略有差距。

此外,對於研究生來講,衡量科研水平的方法和衡量本科生教育的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如果把大學按照科研水平排名,得出來的名次差別很大,這裡我也把該雜誌對世界大學的排名列出來,前十名分別是:

哈佛、MIT、斯坦福、伯克利、牛津、加州理工、劍橋、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約翰∙霍普金斯。

後面這個榜單就是國內常常說的世界大學排名,因為各國大學的本科生水平很難衡量,只能比科研了,它對於研究生的參考價值比較大。

從這個榜單看,全世界科研水平最高的大學都在英語國家。除了劍橋和牛津,英國的帝國理工、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也排進了前20名,除此之外的16所,都是美國的大學了。中國的清華和北大分別排在第64名和第65名,和它們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相符。

但是任何排名都只能從個別幾個維度衡量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標,比如新生的入學成績、畢業率、教授的工資水平,院士的數量等等,它們確實從各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的水準,但是很難評估各個大學的特色。

大家在選擇大學,並且在大學讀了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後,都不能迴避一個問題,就是我在大學裡是否過得好,是否學到了有用的東西,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打下了各種基礎,否則一所大學的名氣再大,和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經常講,一所真正的好大學,是讓它的畢業生在今後不需要提大學的名字,就足以證明自己,甚至這所大學,能夠從畢業生的身上沾光。這說明它真的把人培養好了,如果是反過來,一所大學的畢業生在人前總需要提母校的名字,才能顯得自己有水平,那麼這四年的大學生涯算是耽誤了。如果要靠沾大學名氣的光才能在社會上混,那麼在這個大學過去攢下的老本,過一段時間就會被吃光的。

美國有一項頗為有趣的調查,就是學生在畢業後過一段時間,問問他們如果再選擇大學,是否還會選擇自己所上的大學。有些名牌大學的學生給出的是非常肯定的答案,有些則對自己的學校評價不高。

在美國,學生對自己大學評價最高的前三所是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哈佛。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它們是實至名歸。這裡順帶說一句,在美國,人們有時會把大藤3所大學的首字母“HYP”(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與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的首字母“MS”放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新的詞“HYPMS”,代表這5所超一流的大學,它們也被稱為“超級5強”,代表了美國大學的最高水平。

藤校和美國名校——什麼才是衡量好大學的標準?

如果說大學的名氣(或者排名)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來衡量一所大學好不好呢,我認為好大學需要滿足這樣四個條件:

1. 它是培養未來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注意,我說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

2. 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要產生出對人類文明有影響力的發明和發現,也就是說,別人提出課題,自己按照別人的思路研究不算。

3. 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推動社會的進步,歷史上的北大曾經是這樣的地方。

4. 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