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名字一借80年,你常吃的“金針菇”竟然是個新物種!

在超市和火鍋店,人們常常會看到、吃到一種菌蓋很小菌柄細長的白色或淺黃色食用菌,人們都把它叫做“金針菇”。可是,要是細究起來,它竟然是個新物種!

目前,金針菇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它不但鮮美可口,而且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種功效。有關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金針菇產量達261萬噸,在我國食用菌的第4位。

我們都早已習慣把它當作“人工菌”來對待,可在自然生境中,這種真菌喜好低溫,常在冬季出菇,故又名“冬菇”。在外形上,野生的“冬菇”與栽培的“金針菇”完全不像是一家人,甚至看不出他們有什麼親緣關係。可事實上,科學家早年正是利用從冬菇個體上分離得到的菌株,經過大量人工馴化、雜交、選育等過程,最終獲得了具有重要食用經濟價值的“金針菇”。

名字一借80年,你常吃的“金針菇”竟然是個新物種!

上圖冬菇野生個體;下圖為栽培白化體 “金針菇”。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在形態特徵上,由於我國、日本等地分佈的“冬菇”,與歐洲分佈的毛腿冬菇十分相似,因此人們就將東亞野生的冬菇和栽培的“金針菇”都冠上“Flammulina velutipes”(毛腿冬菇)這一學名,沿用至今,一用就用了80多年。生物的分類,最怕“認真”二字。果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真菌幾十年的大咖來較真了!

原來,冬菇屬物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人們曾對該屬的物種多樣性開展過一些研究,發現分佈於東亞的“金針菇”與原初描述於歐洲的毛腿冬菇存在差異。但由於研究深度不夠,人們對東亞的“冬菇”或“金針菇”的分類問題並未解決。

名字一借80年,你常吃的“金針菇”竟然是個新物種!

冬菇屬(Flammulina)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多年野外標本採集和菌種分離積累的基礎上,這個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楊祝良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研究了歐洲、東亞和北美洲該屬的標本和菌株,根據形態解剖、多基因分子系統發育、交配型基因及基因組SSR分子標記遺傳結構分析所得證據,發現該屬共有12個物種,我國有6種、是該屬物種多樣性中心。

名字一借80年,你常吃的“金針菇”竟然是個新物種!

餐桌上的金針菇

重點來了!要知道從東亞“冬菇”馴化而來的“金針菇”與原初描述於歐洲的毛腿金針菇,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為此楊祝良團隊給“冬菇”或“金針菇”起了一個學名,即“F. filiformis”。至此,金針菇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借用80餘年的身份證,終於可以還給毛腿的歐洲老東家了。

名字一借80年,你常吃的“金針菇”竟然是個新物種!

菌農採收金針菇

研究還發現,近年來韓國和日本相繼公佈的“Flammulina velutipes”的基因組數據所用的測序菌株皆應為“F. filiformis”。此外,研究還發現這個屬的另一新種,即芬蘭冬菇。這項“糾錯”為冬菇屬的物種多樣性認識、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以及為今後基於基因組、基因工程等手段精準挖掘和利用該屬種質資源提供了基礎性的科學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