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武大教授用大数据“种田”,一年半数时间在田间

武汉晚报10月11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吴江龙)9月底,武大史良胜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ET农业大脑”亮相2018年云栖大会。实际上,武大师生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已有8年尝试。

武大教授用大数据“种田”,一年半数时间在田间

11日,记者联系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系史良胜教授。史良胜说,在中国的很多农村,种田的不少都是六旬以上的老农,“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帮助农民增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8年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史良胜开始相关研究。“糖料蔗是我们食用糖的主要来源,我和学生们到广西崇左市糖料蔗产区,同时利用地面仪器、无人机和卫星,搭建农情多源监测系统。我们已能快速准确解译糖料蔗形态、干旱、营养、产量等特征,并对农田进行实时水肥管理和预测,最大程度节约用水和肥料。”

从甘蔗到水稻、小麦……在湖北省武汉、荆门和荆州等地,史良胜团队利用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采集数据、开发基础模型和算法。

史良胜举例说,运用卫星+无人机+手机的手段,他们可以收集到海量的作物、水文和气象等基础数据,“农户通过手机拍照,将拍摄的作物图片发送给我们,结合过境的卫星以及监测无人机,系统能利用算法自动诊断出农田的各类状态,并快速发出管理指令——这家农户,请于哪天施用哪种肥料多少斤”。最大的好处就是农民少操心,田间管理更加科学;根据前期的研究和实验,这套系统在水稻种植上,能够帮助农民节约肥料30%左右。

今年年初,史良胜团队开始和阿里云合作,在青岛1万亩的菜地里进行实践,“数据会被收集至阿里云云端,再由数据融合系统计算出更精准更科学的农田管理操作”。

28岁评上副教授,30岁评上正教授,史良胜说自己已带了八届研究生,他们都参与到大数据种田的实践中来,“如今我们一年中半数时间都在田间,我还会带着学生继续’飞’上天看、’蹲’进田里测、’扎’进实验室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