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對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怎麼看?

三羊人物誌


不直接評價,講個有趣的故事,講個漢武帝曾因一匹馬而對一個西域小國發動長達多年戰爭的故事。

公元前104年,距離漢朝與北方強敵匈奴的漠北決戰,已經過了十五年,這一年,漢武帝56歲,他統治下的王朝正如旭日一般,雄踞東方,放眼海內,他似乎已經找不到對手了。

但就在這一年,在遙遠的西域,一個叫大宛的小國,因為一匹馬,就激起了漢武帝極大的憤怒。以至於他立刻組建了遠征的軍隊,要遠涉大漠和雪山,趟平這個西域的彈丸之國。

什麼樣的馬,讓漢武帝如此的動心呢?這種馬,就是名滿天下的汗血馬。

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原產於土庫曼斯坦。據說,這種馬體型高挑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更有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等等優點,可以說是馬裡的極品,馬中的阿斯頓馬丁了。

漢武帝非常喜歡馬,他曾經寫過《西極天馬歌》表達自己對馬的喜愛,以及把馬作為他宏偉帝國理想息息相關的戰略資源的情愫。"天馬徠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汗血馬無疑是漢武帝非常喜歡的馬匹。

很多年以前,當從西域返回長安的張騫向他介紹這種傳說中可以流淌出像血一樣鮮紅的汗的寶馬的時候,漢武帝就十分想得到它。《漢書》記載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雲。"

一開始,漢武帝打算以和平手段得到汗血馬。

他派遣使臣,帶黃金二十萬兩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都,求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毋寡以汗血馬為大宛國寶而拒絕,漢朝使節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罵,並把金馬擊碎,掉頭而去,毋寡因而大怒並殺死使團,奪走金銀財寶。

先禮後兵,先禮的結果是小小的大宛國居然殺死了漢帝國的使者,於是,盛怒之下的漢武帝決定,後兵。以當時漢帝國橫掃匈奴、消滅南越、閩越,暴打西南夷,睥睨天下的實力,大宛拿什麼抗衡呢?

大宛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它和漢帝國之間的距離。大宛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的費爾干納谷地,距離漢帝國腹地幾千裡之遙,中間夾雜著無數的大漠、雪山和無人區。

等漢朝的軍隊不遠萬里來到大宛,早已經精疲力竭,而且補給根本跟不上,不用打大宛就贏了。事實也完全和大宛國王想的一樣,漢帝國發動的這次戰爭,一開始十分不順利。

漢武帝派自己親信的大舅子李廣利帶兵進攻大宛,一路上,李廣利發現他們面對的敵人不止有大宛,還有西域上一連串不太服從漢帝國的小國,他們紛紛堅壁清野,不支持漢朝的軍隊西進。

於是李廣利只能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走,打下一個地方,補給一些糧草,繼續走,等他的軍隊走到大宛的時候,只剩下了幾萬的餓的要死的人了,面對大宛的銅牆鐵壁,李廣利很識趣的撤軍回家了。

一徵大宛的失利,讓漢武帝這個極為自信的皇帝大為震怒,這一年他56歲了,已經開始逐漸走向他經常犯錯的老年了。他給李廣利補充了幾萬軍隊,要求他再攻大宛,而且這次他下了死命令,不攻破大宛你們就都別回來了。

李廣利軍團再度出征,可以說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漢武帝下了血本。這隻軍團有十萬頭牛、三萬匹馬、眾多驢和駱駝以及充足的糧草,此外,他還徵調了十八萬大軍為李廣利軍團防守側翼,防止匈奴和其他小國的干預。

一句話,不成功便成仁,面子、大宛國土和寶馬,漢武帝都想要。

這次的戰爭結果沒有意外,面對漢帝國的精銳之師,西域小國們紛紛被向砍瓜切菜一樣的滅掉,其中輪臺國甚至被漢軍屠城。最後,大宛國在漢軍的圍攻下發生了內亂,大臣和貴族們殺死了國王毋寡,獻出寶馬,向漢帝國投降了。

漢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汗血馬,漢帝國也爭回了面子和國際聲譽。但歷史上對這場因為馬而引發的戰爭一直褒貶不一,也有觀點認為漢武帝為了一匹馬和自己的面子勞師遠征,可以算得上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為漢武帝晚期漢王朝的經濟大衰退和政治混亂埋下了禍根。


煮酒君


第一,文景之治造成社會道德底線缺失,人們為了錢而不知禮義廉恥。這是漢武帝鹽鐵專營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民營企業家非常有錢,但當國家需要民營企業家支援的時候,只有一個人給國家交錢,其他人假裝不知道,這是漢武帝生氣的主要原因。

第三,看下面這段文字,就知道經濟改革在漢武帝時已經迫在眉睫:

【從《史記.貨殖列傳》看時代變革】

人們學習歷史,卻從來沒有向歷史學習過。[悠閒][悠閒][敲打][敲打]

是不是也是這樣?[耶][耶][耶]讀歷史書如果沒讀過《貨殖列傳》的就不算讀過歷史。

《貨殖列傳》記錄了52位企業家發家致富的事蹟。[抱拳]明確指出:

“追求富裕生活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發展經濟是硬道理”、

“政府應該遵循“道”這個市場規律辦事,一方面尊重自由市場經濟,一方面按照供求關係的變化調控價格和稅收,防止形成民營壟斷”、

“對於完全自由市場經濟下的老百姓人人掙錢而不擇手段,政府應該“善者因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殖,生也,生資貨財利。

文景之治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造成社會財富極大豐富,而且,藏富於民。

但是,這種“藏富於民”逐漸形成的不是全民“均富”,而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道德敗壞,人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整個社會笑貧不笑娼。

和如今何其之相似。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追逐掠奪,不避法禁。”

啥意思?

男的整天聚集吃喝玩樂唱歌跳舞,白天聚集去搶劫殺人,晚上挖墳盜墓,製作假貨,私鑄錢幣;長得帥的就去演藝圈夜場當歌舞藝人。[捂臉]女的彈琴唱歌跳舞,拖著漂亮的鞋子到處逛吃逛吃,傍大款,向權貴富人獻媚討好。人人經商,刺繡織錦不如倚門賣笑……為了賺錢,根本不怕法規法律。

文景幾十年,各地培養了大批富豪,富豪又壟斷市場,而數冶鐵、販鹽、採礦為最,幾乎和房地產一樣。

列舉二千年前的一些富豪名單:

1、陶朱公范蠡,經營實業和放貸;

2、白圭,百貨,囤貨,低買高賣。

3、猗頓,販鹽;

4、郭縱,冶鐵。

5、烏氏倮,畜牧業;

6、巴寡婦清,採礦業;

7、蜀卓氏,冶鐵;

8、程鄭,冶鐵;

9、孔氏,冶鐵;

10、曹邴氏,冶鐵;

11、田叔,盜墓業;

[捂臉][捂臉]得出一個啥結論?大多數發財的機會都是要控制住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還有一些發財致富的事情需要靠不擇手段,比如盜墓居然也會成為當時的知名企業家……[捂臉]😂

那麼,繼續讓私人老闆壟斷並控制著剛需市場,還是由央企控制市場?這就給文景之後的漢武帝出了一個難題……

[耶][耶][耶]

人們讀歷史,卻從來不向歷史學習。

今天呢?

第四,對外戰爭是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方法。至於說他窮兵黷武,怎麼說都可以,而他當時解決西漢人民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育培訓,而是打通世界貿易和對外戰爭。


終南高揚


漢武帝並不是窮兵黷武。

關於遠征匈奴

當時匈奴確實對漢朝的國家安全構成了比較大的威脅,所以遠征匈奴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件事本身不能算是窮兵黷武。這就像有人都打到你家門口了,你不想還擊嗎?還擊怎麼能算是窮兵黷武呢?

作為對比,經常有人說,漢文帝、漢景帝時匈奴也是經常來犯啊,怎麼沒見他們像漢武帝一樣發動戰爭呢?其實這與漢初的白登之圍以及當時漢匈雙方的力量對比有關係。

但凡有點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對匈奴的持續騷擾,正常反應都會是採取軍事手段。當年漢高祖劉邦剛剛統一中國時,韓王信投靠匈奴,將馬邑拱手送給匈奴人,劉邦大怒,決定親自領兵,收拾韓王信。結果中了匈奴人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匈奴包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脫險之後,劉邦便採取陳平、劉敬的建議,轉而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

劉邦死後,匈奴的單于還寫信調戲過呂后,呂后迫於匈奴力量的強盛,也不得不忍氣吞聲。

到漢文帝、漢景帝時,匈奴的力量仍然強於漢朝,並且漢朝國內諸侯國林立,中央政府的權力不夠集中,國內形勢不穩定,還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國內還亂成一團,哪還能顧及到匈奴的事情,只得繼續奉行高祖和親的政策。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立國已有六十餘年,經過文景兩朝實施與民休息的政策,國內經濟恢復、人口增長,並且經過文景兩帝的“削藩”,已經基本解決了漢初諸侯國的問題。

當國家強盛、內憂基本解決時,自然就要開始考慮清除外患的事情,而當時最大的外患便是匈奴,對此,漢武帝採取了三手措施:

  1. 繼續和親並與匈奴貿易以迷惑匈奴,甚至要求在貿易過程中寧負漢人、不負匈奴人;

  2. 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3. 採納王恢的建議,實施“馬邑之謀”,試圖以逸待勞、誘擊匈奴。

所以可以看出,漢武帝一開始對匈奴也不是一味地發兵出擊,也很講究策略,並不是一味靠武力、窮兵黷武式地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馬邑之謀”的實施也讓漢匈關係徹底破裂,所以漢武帝也很難再繼續選擇和親的政策,只能選擇武力解決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漢武帝選擇以軍事手段解決匈奴問題是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的,不是窮兵黷武。

後人對漢武帝窮兵黷武的評價

可能後人認為漢武帝窮兵黷武,主要是因為除了對匈奴的戰爭,他還發動了對南越、西南夷、遼東半島及朝鮮等的戰爭。然而,這些戰爭是對中國版圖的又一次拓展,將其放到整個歷史進程中看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其實講漢武帝窮兵黷武,不如說他有點好大喜功。歷史上有幾個取得偉大功績的帝王不好大喜功呢?在漢匈戰爭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他有些飄飄然了,出現了一些好大喜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為了獲得汗血寶馬,派李廣利兩次出征大宛(一開始是和平索取,後來使節被殺,才發兵出征大宛);

  2. 為了長生不老,多次去泰山封禪,修建建章宮;

  3. 為了訓練攻打西南夷的水師,大興土木修建昆明池、柏梁臺。

輪臺罪己,老年反省

雖然漢武帝做的這些大事都有正當的理由,也很有意義,但是這樣集中地去做,確實勞民傷財,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甚至像之前的秦始皇、之後的隋煬帝的類似做法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但漢武帝畢竟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趁桑弘羊提議在輪臺屯兵的時機,發佈《輪臺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錯,及時調整政策,重新回到與民休息的道路上來,避免了危機的發生。

因此司馬光評價漢武帝“晚而改過”,“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綜合以上各點,漢武帝雖然有過,但其功遠大於其過,且晚年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並進行彌補,是一位偉大的帝王,遠征匈奴的做法對後世貢獻巨大,絕不是窮兵黷武。


逗歷史


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不但有失公允,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在當時的局勢,匈奴人的狂妄自大,是中原每一個人都無法容忍的,況且不斷擾亂邊關,殺我同胞,掠奪財物,是可忍孰不可忍。

歷史上所謂的“文景之治“,只是給當時的大漢政權帶來了短暫的喘氣的機會,緩解了大漢集團與老百姓之間的一些內部矛盾,對老百姓安居樂業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文景之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與外族勢力的爭端,只是一味地忍讓,以和親的形式緩解了與外界的矛盾,從而更加助長了匈奴人的囂張氣焰,以致於不把漢人放在眼裡,猖獗一時,橫行霸道於北方邊關,使邊關百姓受盡欺凌,流離失所,無以聊生。

漢武帝正是順應歷史的潮流,站在風口浪尖果斷地出擊,遠征匈奴實乃是國之大計。既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也給外敵的入侵實施嚴厲的打擊,震懾了邊關,使外族各泒勢力再不敢輕舉妄動,犯我中華。

漢武帝遠征匈奴,有功無過,不應該受到苛責。在中國的歷史上,如果沒有漢武大帝的遠征匈奴的豐功偉績,中國的領土會如此的完整?中國的幅員會如此的遼闊?中國的邊關會如此的寧靜?或許,中國的歷史也將會改寫?


用戶22954642155


多謝網友“三羊說史”邀請回答。

窮兵黷武,這四個字在成語詞典裡是貶義詞,同時又是那些有高端權力男人的追求,窮兵黷武一般有另一個成語配套使用——好大喜功。當年應該怎麼對匈奴?即使現在看來也是個兩難選擇:

第一,如果繼續忍,估計就是提前出現一個“宋朝”,經濟巨人+軍事侏儒。有人為宋朝算過一筆經濟賬,認為每年向北方孝敬一點東西,比直接開打所用的軍費少得多,所以議和對宋朝是一種理性選擇。當然,北宋初年也嘗試過武力解決北方問題,搞不定,此後乾脆就和平道路走到底了。回到西漢,漢武帝接班的時候,西漢經過幾代皇帝臥薪嚐膽苦心經營,積累了相當不錯的經濟基礎。此時,漢武帝可以選擇宋朝那種“和平”道路,但他沒有——是個男人估計也不會忍,而是選擇了武力剿滅。

第二,如果開打,漢軍很難徹底消滅匈奴。消滅匈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漢匈大戰經歷了幾個階段。為了鞏固每一次勝利,漢武帝曾實施移民實邊,但遇到天然障礙——雨量不足的天然分界線。所以,儘管漠北大戰漢軍取得勝利,也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單于也跑掉了。等到漢匈大戰20年後再開鑼,衛青與霍去病等名帥已經過世,過去的能戰之兵也老了,結果漢軍三連敗。

漢匈大戰,漢軍較少打殲滅戰,擊潰戰居多,又不能深入長期佔領匈奴的地盤,難以鞏固軍事勝利。外不能取得徹底勝利,內卻弄得民不聊生。對匈奴的作戰,只有巨大的投入而幾乎沒有經濟回報,幾十年打下來,之前積累的家底掏空不說,還對老百姓徵收重稅,弄得“寇賊滿山,天下動搖”。最後,漢武帝下罪己詔,宣佈罷征伐匈奴。這是很沒面子的事兒,但漢武帝做到了,他還是個偉大的皇帝。

漢匈大戰的最終結果,西漢是失敗的。可要不打吧,歷史上提前出現一個宋朝。你是漢武帝,怎麼選?


腦洞大開的歷史


確實是窮兵黷武!但不是在對戰匈奴上面!對戰匈奴這件事漢武帝完全是沒有選擇的!想打也得打,不想打也得打!而且漢武帝反擊匈奴實際損失不大,只損兵數萬人,這麼點人口對於大漢帝國來說完全就不是問題!但是在位期間不僅打擊匈奴,還同時掃西域滅大宛,收雲貴平交州,這就有點急於一時了!比如,漢武帝收大宛的目的是取得大宛的汗血寶馬,漢使求購不成被殺,漢武帝發兵滅國倒也是民族尊嚴,不可不戰。但是收雲貴百越交州這些事完全可以放緩腳步交給後世去做(秦國收巴蜀用了一百多年開發,移民實邊),因為這些地方沒人,必須移民實邊,於是漢武帝強迫人口大量遷移,大量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荒蕪之地,然後惡劣的自然環境又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出生嬰兒夭折。這是造成漢武帝時期中國人口直接減半的主因,有兩千多萬人因此死亡,這不得不說都是漢武帝的太過追求自我功勞,無視百姓生死!


優己


漢武帝被認為是千古一帝,但也有很多人說他是窮兵黷武,根本不配這個稱號。尤其近年,經常在各種渠道看到有人說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

真的是這樣嗎?

恰好相反,漢武帝不是窮兵黷武,也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無愧於千古一帝!

從幾個方面來看:

1、漢武帝通過對匈奴的戰爭,極大的擴大了疆土,削弱了匈奴。

2、漢武帝的進攻戰略,從根本上消除了北方隱患,令漢朝在後期保持了長時間的強盛。

漢武帝畫像


1、漢武帝開疆拓土,極大削弱了匈奴

漢武帝之所以進攻匈奴,不是一些所謂“史學家”汙衊的“好大喜功”,而是因為匈奴有犯邊的傳統。

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秋冬季沒有太多東西可吃,而且一旦遭遇雪災,就更加嚴重,所以經常侵犯漢朝的邊境,進行搶劫、屠城,以獲得他們需要的資源,漢初由於國力衰落,一直採用的是防守跟和親的方式。

匈奴

但這些方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匈奴還是會經常侵犯邊境,劫掠、屠城都是常事。而且,由於漢朝都城長安的北面並沒有多少屏障,匈奴人只要騎馬一天就可以兵臨城下,對漢朝是個致命威脅。

所以漢武帝下定決心,要擊敗匈奴,解除匈奴對都城的威脅,解決匈奴犯邊的問題。

漢武帝對匈奴的進攻分為幾個階段:

1)進攻河南

漢軍進攻

從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進攻戰爭。這次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領一萬騎兵攻擊匈奴,但並不成功,除了衛青小勝,斬殺數百匈奴人之外,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損失7000人,李廣則全軍覆沒,可謂慘敗。

衛青劇照

但第一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漢武帝退縮。第二年,漢武帝就再次派兵攻擊匈奴,這次並沒有像之前一樣4路軍隊齊發,而是由第一戰唯一獲勝的衛青帶領三萬騎兵,這次衛青不負所望,擊殺匈奴數千人。

一年後,即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再次出擊,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佔領了黃河南岸的土地,奪得匈奴上百萬的牲畜。漢武帝因此建立朔方郡、五原郡,並遷居內地人員到這兩個郡。這場戰役,不光是奪得了河南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給長安增加了屏障,讓匈奴再也無法直接威脅長安。

衛青進攻右賢王

三年後,即元朔五年,衛青率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虜右賢王所轄的十多個王爺,奪得上百萬的牲畜,俘虜匈奴15000多人。這一戰,鞏固了朔方郡的安全,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並且將匈奴切斷為左右兩個部分。

第二年,漢軍再次出擊匈奴,擊殺匈奴一萬多人。而18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帶800騎兵,迂迴數百里,出現在匈奴的大後方,擊殺匈奴2000多人,俘虜單于的叔父、王后,並俘虜匈奴的相國等諸多要員,被封為冠軍侯。

2)進攻河西

在穩固了黃河南岸以後,漢武帝發動了對河西地區的攻擊。

霍去病劇照

兩年後,元狩二年,霍去病率1萬騎兵攻擊匈奴,在6天內連破匈奴五個王國,越過焉支山,斬殺匈奴9000多人,俘虜王子、相國等多人。

隨後,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擊,張騫、李廣、公孫敖同時出擊,霍去病攻下祁連山,擊殺匈奴30000多人,俘虜匈奴王5人,王子59人,相國、將軍多人。

而同年秋天,渾邪王因屢次戰敗,單于震怒,想要斬他,於是他投降漢朝,由霍去病接應,擊殺8000多有異心的人,接收了渾邪王部落數萬人的投降。

這一系列戰役下來,漢朝完全佔領了河西走廊,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切斷匈奴的右翼,連通西域,開啟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

3)漠南無王庭

奪取河南、河西之地後,漢武帝組織了第三次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決定跨越沙漠,去漠北攻擊匈奴,殲滅單于本部,給匈奴毀滅性打擊。

元狩四年,即河西之戰兩年後,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跨越沙漠去找匈奴決戰。這一戰,衛青擊敗匈奴單于,使其帶幾百人逃走,殲滅、俘虜匈奴19000多人。而霍去病迂迴1000多里,擊敗匈奴左賢王,殲滅匈奴70000多人。

這一戰之後,匈奴元氣大傷,此後“漠南無王庭”。而連續的幾次作戰,漢朝奪得河南、河西之地,將匈奴水草最肥美的土地基本搶走,擊殺匈奴超過15萬人,並將匈奴趕到苦寒的漠北之地,導致匈奴生活條件艱苦,人口、牲畜都大量減少,正式走向衰落。正如匈奴人唱的“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2、漢武帝的戰爭保證了漢朝長期的強盛

這場戰爭,漢朝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光是元狩四年與匈奴單于的戰役,損失的軍馬就超過數萬匹;而為了應對連年征戰的耗費,國內加重稅賦,百姓也過的很苦;而攻佔河南、河西之地後,新設置了朔方郡、五原郡、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等,遷徙大量百姓入住,對百姓影響也很大。這些事情,造成了國庫的虧空,影響了百姓的生活,為此漢武帝晚年還曾經下過“罪己詔”。

因此,有很多人說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並因此說,漢武帝根本配不上雄才大略這些詞,甚至是個昏君。

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漢武帝一朝的情況來看,連續多年的征戰,對國力、對百姓都有巨大的影響,新開拓的領土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經營,去開荒的百姓也過的不好,可以說,戰爭帶來了大量的壞處,甚至從當時來看,似乎還要超出獲得的好處。

但是,如果拉長眼光,將視線放到更長遠的未來,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通過這些戰爭,漢朝基本將匈奴最肥美的土地搶走,擊殺匈奴大量人員,並導致匈奴大量部落投降,拓展了領土面積,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減少了當時對邊境的威脅。

而在其後,匈奴由於失去了最肥美的土地,被迫居住在苦寒的漠北之地,碰上了幾次惡劣天氣,就完全扛不住了,公元前71年和公元前68年,漠北的兩次雪災,導致匈奴人員、牲畜大量死亡,對他們國力再次造成打擊。而其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且南匈奴投降漢朝,而北匈奴則在漢朝的持續攻擊下滅亡。

於是,歷史上曾經佔據大量國土面積,擁有超過40萬騎兵的北方大國,就此落幕,此後再也不能對漢朝形成任何威脅。即便是漢朝經歷各種動盪,到了三國時期,內部征戰不止,匈奴也無法對中原形成多少威脅。

漢武帝繼位時地圖

漢武帝之後的地圖

也就是說,從短期看,漢武帝的征戰,確實對當時國力形成了影響,也影響了當時百姓的生活品質,這也是司馬遷等人詬病他的關鍵因素。

但是,從長遠來看,由於漢武帝打擊匈奴的戰略,導致匈奴逐步衰落,最終幾近滅國,消除了漢朝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讓漢朝獲得了數百年的安定環境,可以說漢武帝功勞巨大,無愧於雄才大略和千古一帝的稱呼。

3、為什麼這麼多人貶損漢武帝

貶損漢武帝的原因,有好幾個:

1)司馬遷被漢武帝執行了宮刑——也就是閹割,這件事情讓他懷恨在心,對漢武帝多加貶損。雖然司馬遷一直被文人稱讚,但實際上,他也難免有自己的個人情緒和好惡。對漢武帝的恨,讓他對漢武帝沒多少好印象,利用春秋筆法貶損他是必然。就如同他大肆推崇的李廣,其實一生對匈奴的進攻戰都沒有勝績,卻被他吹為國士無雙。。。

2)漢武帝的戰爭,短期內帶來了壞處,影響百姓生活和國力,但長遠來將卻帶來了巨大好處。然而,世界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短視的,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非常少。司馬遷還有很多文人,因為他們的短視,看不到長遠的好處,所以以短期的情況來貶損漢武帝。就如司馬遷,他在世時,也只能看到漢武帝后期的弊端,卻看不到匈奴衰亡,漢朝的長期強盛。

對漢武帝抨擊很強烈的,還有另一個司馬,那就是司馬光,他認為漢武帝窮兵黷武,打了沒有必要的戰爭,相應的,宋朝採用的就是司馬光他們的戰略,跟遼國保持和平,結果呢,因為他們的短視,被滅國了。

這就如那個經典的名句:夏蟲不可語冰。因為生長在夏天的蟲子,一輩子都活不到冬天,永遠沒有能力知道世界上還有冬天,更不用說還有冰雪這種東西。

願我們都如漢武帝一樣,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看透眼前的迷霧,直到遙遠的未來。


楓飛如雪



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之人可能不知道“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句話,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奴採取的都是忍讓低下態度,用和親的方式來維持這脆弱的和平,即便如此,匈奴也不定時進入漢朝境內掠奪一番,已經成為新興漢王朝的心腹大患,高祖、文帝、景帝三代都想消滅這個巨大威脅,奈何開國之初,天下百廢俱興,才一直隱忍不發,文景之治就是為了消滅匈奴而準備,漢武帝時代萬里擊匈奴就是在實現之前帝王的心願,還有人認為這是毀了文景之治的基業。

民族自信心是一種很重要的精神信仰,有了民族自信心那麼這個民族自然無往而不利,如近代鴉片戰爭後中國受了百年國恥,至民國時,民族自信心消失殆盡,甚至有人部分大師提出漢字無用論,影響甚大,差點廢除漢字,而漢武帝時代,打出了一個民族的血性,給以民族自信心,從此以後這個民族以“漢”為名。

再看看漢武帝時代窮兵黷武的成果吧,東並朝鮮半島北部,西置西域,南吞百越,北擊匈奴,將秦始皇時的中國疆域擴大了近兩倍,奠定了漢地基本範圍,後世大一統王朝都以是否恢復舊漢故地為硬性標準之一,這種開疆拓土,利在千秋萬代之功又豈是簡簡單單的窮兵黷武可以概括的,而且匈奴威脅巨大,為了徹底杜絕這個威脅,持續用兵,苦了當代人,富澤後代人,也是長遠之計。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能與秦始皇並肩的漢武帝並非浪得虛名,又豈非簡簡單單的窮兵黷武呢。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總體來說,漢武帝平定匈奴是利大於弊的,徹底解決邊境問題。使得武帝以後的帝王沒有後顧之憂。應該是給漢朝留下了一個安定局面。

漢武帝登基的時候,文景二帝給他留下了雄厚的物質的基礎。讓漢武帝有巨大的經濟實力進行大規模的平定匈奴的戰爭。加上漢武帝本身雄才大略,又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名將。所以滅匈之戰很成功,在漢武帝有生之年基本平定匈奴。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 夷狄 , 夷狄 居外以奉中國。”這是我國封建的思想,也是華夏一統是歷代帝王的功績。在漢武帝的滅匈奴之戰經歷了這幾個主要階段戰役,即河套戰役 ,陰山戰役 ,陰山戰役第二階段,河西戰役,秋季戰役。以及漠北和西域大戰。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漢朝邊界的戰亂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與匈奴交戰44年。數年的戰爭耗盡文景兩代所有積蓄,導致國庫耗空,百姓窮困,怨聲載道。再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本身窮奢極欲。致使武帝晚年國家動亂。朝政不穩。甚至太子被迫自殺的慘劇。也使得漢武帝深刻反思,最終寫下《輪臺罪己詔》:既往之悔”。他宣佈:“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可見。漢武帝對於大規模的戰爭給國家造成的民生凋敝也頗為後悔。

對於漢武帝時代的文治武功超過秦始皇,以後的帝王也很難有超越他的。但他的窮兵黷武也讓後世的史家倍加指責。司馬遷評價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一代史家司馬光言: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但後世皇帝李世民對漢武帝評價頗高: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可以說在後世以宋為界。宋以前對武帝評價高,宋以後評價低。

站在今天的立場上來看。主要看你自己站在誰的角度看問題,如果站在漢武帝的角度,平定匈奴。而且是自大漢開國以來都沒有平定的邊境的動亂,基本解決了邊界的安定問題,才有:“有犯明漢者,雖遠必誅”只有在漢武帝時期才有這樣豪邁的語言。才給後世留下最輝煌一頁。但這種輝煌代價太高了,,四十多年的戰爭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僅僅在前期14年的戰爭中,西漢軍民傷亡十多萬,損失幾十萬匹戰馬,但你站在大漢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漢武帝的時期的生活真是太苦了,民間的私營經濟基本官營了。算緡、告緡、平準、均輸、鹽鐵專賣等等的經濟政策,使得民間沒有了經濟活力。普通人生活比文景時代差的太遠,可以說。匈奴的傷害太遠,但漢武帝的戰爭讓普通人破產就在眼前了。尤其是漢武帝的鼓勵人們告發,隱瞞財產或申報不實的,財產沒收,戍邊一年,告發之人獲得被告發之人的一半財產做獎勵。徹底使得全國中產之家全部破產,如果不是武帝晚年改過,全國造反就在眼前了。

但必須指出的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總體來看,漢武帝的功績是大於過錯的。漢武帝對於中華民族的功遠大於過。


清水空流


沒有在漢朝前赴後繼打垮匈奴,五胡亂華可能就提前發生了,當時漢民族還沒有完全形成,按後來的歷史推演,甚至有可能亡國滅種。正是因為打垮匈奴,漢民族贏得了幾百年的時間發展壯大,才得以在後來的數次劫難中沒有消亡,香火延續。因此稱武帝是千古一帝絕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