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九千岁魏忠贤为何没有唐朝宦官们的威风?

只是一只鱼


因为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力,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作为天启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贤确实权倾一时,这个有着“九千岁”之称的权臣当年可谓是意气风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再厉害的狐狸,离开了背后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风的倚靠。他的威风来自于背后的皇帝,一旦没有了这个靠山,也就没有了一切。


其次,崇祯是个很聪明的人,在天启帝病床前,就对魏忠贤表达了重视和感谢,让魏忠贤有了“这个主子不错”的感觉,让魏忠贤以为他可以继续他“权利滔天”的生活。崇祯帝上台后,先是继续麻痹魏忠贤,虽然不怕魏忠贤,还是害怕处理不当,出现狗急跳墙的事,毕竟宫中魏忠贤党羽不少。

因此崇祯刚上台的时候,对魏忠贤表现的恩宠有加,让魏忠贤放下警惕,而且即使是后期想要向他动手的时候,也是先从他的党羽动起,当魏忠贤感到不对的时候,崇祯又会对他说我知道这不是魏公公的错,你放心,只是他们做的太过了,我没办法给魏公公你面子,不得不办他们。就这样魏忠贤对崇祯的警惕心一点一点放下。魏忠贤对崇祯是抱有幻想的,他以为崇祯还会器重他,得依靠他,就像天启帝一样。当他还在观察崇祯,等崇祯器重他,没有想到等来的是崇祯给他定的罪名,他输了;


再次,大明王朝,虽然阉党和东林党等事件,搞得元气大伤,但是全国上下还是以朱家为正统。魏忠贤再怎么样风光,也只不过一个太监,因为身份、地位等因素,魏忠贤还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大多数人提起魏忠贤都是一个反面的人物,但是宁远之役魏派启用并不是心腹的袁崇焕,出任辽东经略一职认可东林党人推荐的熊廷弼,魏派也并未完全的否决,可见最起码魏氏还是忠于大明的。天启皇帝临终对崇祯的嘱托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魏忠贤对大明的忠心,还是被天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天启那么重用魏忠贤。然而最终,崇祯皇帝还是没有把天启老哥的话当回事,在东林党的怂恿下,收拾了魏忠贤,打破了大明政治格局的平衡,也为自己身陨、大明国灭埋下了祸根。

天启帝死后,魏忠贤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新上任的崇祯皇帝联合东林党,开始对他下手了!弹劾他的奏章纷纷而下,天真的崇祯皇帝想要 以此立威,作为臣子的魏忠贤自然也不敢作起大风浪,作为皇权之下的棋子,既然走进了权力的漩涡,他就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可笑的是魏派一散,东林党重新回到了大明政治舞台的中心,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几年的时间掏空了大明的家底,党争的极速加剧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纵使崇祯帝再励精图治也于事无补,空谈误国,就这样的一批人把大明推向了深渊。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菜菜cc


明朝宦官专权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的形成是皇帝利用皇权赋予自己身边宦官部分权利,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其主要原因:一是皇权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例如外戚集团、文官集团、武将集团,通过赋予宦官权利来增强自身势力,从而对抗外来势力威胁;二是皇帝出于平衡权利考虑,通过人为扶持宦官势力,充当自己代言人,推向前台对抗外来势力,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历史上的最严重宦官专权时期有:汉朝为对付外戚集团的而扶持的宦官势力,唐朝为对付武将(藩镇)割据而扶持的宦官势力,明朝为对付文官集团(东林党)而扶持的宦官势力。

明朝宦官专权就属于第二种,纯粹是皇帝为了应对文官集团(东林党)对皇权的挑战,扶持宦官作为自己代言人来与文官集团争权的。

那么明朝宦官专权为什么没有唐朝那样威风呢?

首先,宦官专权的权利来源是依靠皇帝的授权,通过授予宦官的权利去制衡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势力。最终的结果是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拥有和外部势力同等的权利,尾大不掉,反过来再次对皇权造成威胁。

汉朝的宦官专政,宦官势力在消灭外戚势力之后,一家独大,失去制约;曾经在外戚权利争斗中出于下风的皇权,再次在于宦官权利争斗中处于下风,甚至依靠宦官的支持。

唐朝的宦官专权,通过授予宦官权利制衡武将割据同时,宦官拥有了军权,形成新的武将专权,最终致使皇帝不得不屈服于宦官势力。

明朝的宦官专权,皇帝通过授予宦官权利制衡文官集团,由于与文官的争斗主战场发生在朝堂,宦官的权利主要来自对文官的分权,皇帝自身权利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宦官们必须依靠皇帝而存在,离开皇帝的支持,宦官与文官争斗中始终处在下风。

所以说,明朝的宦官专权完全是以皇帝作为后盾的,无论怎么跋扈都很难对皇帝造成威胁。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但是对皇帝始终是非常忌惮的,离开皇帝背后支持,早都被文官们打回原形了。


安定郡小书生


李世民如果知道他的不肖子孙们的作为,能从棺材里被气醒。唐朝的“阉乱”始于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

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监李辅国帮助李亨登位称唐肃宗。安史之乱平息后,性格懦弱的唐肃宗,将军政大权都托付给了李辅国。不仅掌握国家政事,连节度使任用也是由李辅国委派。到了唐肃宗儿子唐代宗上位后,甚至让李辅国当上了宰相。虽然代宗对其独揽大权十分不满,因李辅国掌握军权,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自李辅国后,唐朝进入宦官专权时代,相继出现逼宫弑君的俱文珍、王守澄,以及大宦官仇士良、田令孜等,几乎到了晚唐已经不是李氏江山,而是权宦产业的状态。

由此可见,自李辅国起,各代宦官大权独揽,掌握了军权。甚至能够委派节度使,连皇室禁军“神策军”,也落到了宦官们的手中。

而明朝时,虽历经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大太监,虽权倾一时,跟唐朝的他们的前辈们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



朱元璋时,对太监比较提防,只是干些传旨、跑腿之类的杂活。并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刻为铁牌,挂于宫门。

而到了明英宗时期,太监已经掌握了部分权力,太监王振将铁牌摘下。忽悠明英宗亲征,被瓦剌所擒。

而大太监冯保算是个难得的好太监,跟重臣张居正是政治盟友,两人合作的倒是融洽。

而在明熹宗时,重用魏忠贤,虽然也权势熏天,但也只限于掌握特务机关东厂和皇帝秘书机构——司礼监。



而明朝对于军权控制很严,明初设五军都督府节制,后来军权属兵部节制,地方上由总兵统领,所有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即使皇帝昏庸溃烂,依然是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者。



明朝阉党虽盛,依然处于皇权的框架中,他们始终无法掌握明朝的枪杆子。


史海寻踪


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 宦官手里有兵,离皇帝又最近,废立皇帝自然如同游戏一般!应该说,唐末,大多数的皇帝是任由宦官摆弄的!

明代在朱元璋时期,老朱规定太监是绝对不可以参政的!但明成祖夺取天下后,为了监视众臣民和巩固自己的皇位,他设立了大名鼎鼎的东厂,这时,宦官权势开始增强。到了著名的“文宣之治”中的明宣宗,他为了平衡和制约内阁的权力,开始设立“内书堂”,专门教宦官读书,这就基本扫清了宦官从政的文化障碍。产生了著名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简单而言,一个是负责替皇帝写批示,另一个则是给文件盖章,以便于使文件生效。到了魏忠贤时,木匠皇帝忙于木工设计,文化程度也不高,哪有心思管理朝政,索性让老魏帮忙处理,但每次,木匠皇帝都会对老魏说:“好好干,莫欺我”,言外之意就是,若是做了不利于木匠皇帝的事,照样盘老魏!老魏对木匠皇帝还是有敬畏之心的,所以他弄死木匠皇帝的后代(包括出生和未出生的)时,不敢“明地里搞”!

需要注意的是,老魏的上位方式和唐末的宦官们不一样,唐末的宦官,凭借的是拥立有功,而老魏呢?先是生活所迫(其实是他自己所迫)横刀自切入宫,然后在宫里,攀附了老太监魏朝,并改姓魏,接着再次“横刀”——夺了魏朝的相好,也就是木匠皇帝的乳母客氏!和客氏结成“对食”,最后在客氏的帮助下,他成功搭上了“木匠的车”,在施展“连哄带骗”的技能后,成功让皇帝授权管事,但他自己没多少文化,无论做什么“大事”都得让手底下的子子孙孙们效劳!而他自己虽然大权在握,但没掌握兵权,他自己的想法也“单纯”,把木匠皇帝这么哄下去,自己就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换了其他皇帝就不行了,所以他要做的是维护好这个木匠皇帝,不能让他有闪失……老魏自己也有称帝的心思,但手底下那帮人,很清楚他是什么货色,都不怎么同意!何况民怨沸腾,他能称帝或者废帝吗?

所以,老魏不如唐朝那帮宦官的!


身在情长在²⁰¹⁹


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而明朝的宦官也就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宦官时代,分别是东汉,唐朝,明朝,其中唐朝的宦官是权利最大,且最嚣张的。

唐朝时期,宦官权利很大,原因有很多,其中唐朝的皇位继承制不稳定是一方面的原因,唐朝的宦官也是抓住了这一个制度的空子,在唐朝的历史上,居然有13任皇帝都是宦官立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宦官实力是有点强的,起码说明了他们脑子好用,另外他们还擅长抱团,为自己的联盟建立坚不可摧的外壳。

另外他们还掌握了一部分兵权,这个在于唐朝的藩镇割据,使得皇帝不信任朝臣,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比较亲近的人,自然获得了皇帝的重用。

废立皇帝,手握兵权,权利那自然是大的。

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就是想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由于事务繁多,难免力不从心,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到了明成祖时期,内阁正式成立,内阁其实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他们的权利来源于皇帝,

虽然如此,皇帝还是不放心,就让司礼监的太监来牵制内阁,太监的权利同样也是来源于皇帝,内阁和司礼监都是皇帝集权的产物。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死了的时候,凄惨万分。以下材料就是体现。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明史.张居正传》

这则材料就充分说明了皇权的至上,内阁也好,司礼监也罢,他们的荣辱全部取决于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魏忠贤称为九千岁,但他的权利也是皇帝给的,比起唐朝有兵权的宦官,确实只能说是一个空架子。





尘风溪川


应该这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皇权不断在加强,其他任何影响到皇权的势力都在被削弱,包括太监的权力。历史的走向同样也表明了太监的权力一点点在削弱,尤其是明清时代,不管多么嚣张权势多么大的太监,宫里只要两尺宽的条子就可以轻松要了你的命,清朝更是发生过慈溪的贴身太监安德海被打死的情况,足见太监权力的式微。

朱元璋是个权力的怪兽,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太监所有的权力都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明朝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紧紧围绕如何巩固皇帝的权力来设计的,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缔造了没有任何势力能干绕皇帝的体制。

唐朝皇帝还属于带头大哥,本省也受到很多文臣武将和各种制度的约束,大家都皇帝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到了明朝皇帝就是君父说白了皇帝就是你爹,所有人都是打工仔而且是乖儿孙。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觉的皇帝是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也就更不可能发生太监侵害皇帝的事情发生。


昭烈名臣


唐朝宦官掌握朝政,皇帝是傀儡;明朝宦官狐假虎威,皇帝是老虎。



早在唐太宗的时候,李世民给宦官立了规矩,不许给三品以上官位,这个时候宦官是地位最为低下的时期,没有任何影响力。 唐德宗把拱卫京城的神策军改为由宦官领军,皇帝的生命安全由宦官完全掌握,宦官对军队从监督职能转变成统领职能,宦官开始手握军权。



从唐宪宗以后,宦官完全掌握了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变成傀儡。唐王朝中后期102年间一共10个皇帝,除了最后一个是朱温拥立的,其他都是宦官所决定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明朝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对付文臣的工具。宦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狐假虎威,真正的老虎是皇帝。明朝的中央集权是很厉害的,明朝宦官拼命哄着皇帝玩,皇帝不理朝政他们才有机会作威作福。皇帝一发威,宦官虽时被抛弃,始终改变不了棋子的命运。



大太监刘瑾够被明武宗从宫门内传张小字条就抄家灭族了。魏忠贤权倾一时气焰嚣张,可在皇帝面前只能坐以待毙引颈就戮。 明朝的宦官不论怎么嚣张和暴横都不能威胁到皇帝宝座的稳固和皇帝的人身安全。唐朝宦官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立皇帝,还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皇帝废掉或软禁,甚至可以把他杀死。

为什么呢?因为 明朝的宦官没有兵权,唐朝的宦官掌握兵权。“枪杆里边出政权”,谁有兵权谁说了算。明朝宦官权势无论多大,都是来自于皇帝之手,皇帝一句话就可以让他失去所有。而且权力再大的宦官都无法掌握禁军,没有造反的兵权。九千岁魏忠贤再厉害,也不过是皇帝的家奴,要看皇帝的脸色吃饭。


非常道毕延河


宦官最初是指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刚开始并非都是阉人,但是这些宦官每天居住在皇宫里,极有可能给皇帝带了“绿帽子”,所以,自从东汉之后,宦官便都是阉人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监”。

皇子从小在皇宫中长大,除了御林军是纯爷们,其他的都是女人和太监,但是御林军是皇帝的心腹,根本不可能被皇子挖墙脚,所以皇子只能把太监当成心腹,皇子兄弟们,有篡位的可能,皇子的母亲及母亲的家族,有可能摄政,东汉最出名的就是外戚专政了,皇子成为皇帝之后的臣子,也有可能佣兵自立,甚至把控朝堂,让自己这个皇帝名不副实。

而太监呢?太监是阉人,不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余阴,所以对权利也就不是那么的热衷,顶多非常喜欢黄白之物罢了,不会篡位,就算是篡位成功了,谁会服气一个太监呢?费力不讨好罢了,所以皇帝对太监很放心。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汉朝、唐朝、明朝就是我国历史上太监专政较为严重的三个时期。但是要是说太监权利最大,甚至可以轻松搞定皇帝,那就必定是唐朝了。

唐朝的太监专政几乎贯穿了唐朝的整个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特别是自称“欺压皇帝的老奴”李辅国,多么有恃无恐的人才能给自己起这种称呼,吊炸天啊!李辅国将太上皇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最终使得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凄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就连当今皇帝肃宗想要看看自己的父亲,都被李辅国所阻挠,最终留下一生的遗憾,从此管中窥豹,可见李辅国权利之大,当然,也有肃宗软弱无能的原因。

当时天下所有的大事都要先经过李辅国的手,李辅国决定之后,才会呈现给肃宗,肃宗的职责就是“乖乖的嗯一声”,如此李辅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皇帝。肃宗的江山被李辅国曲线窃取了。

明朝也有大太监“魏忠贤”,为何明朝太监的权利没有唐朝大呢?主要区别就是两个字“兵权”。

明朝的太监是没有兵权的,没有兵权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权利仿佛镜中水月,皇帝昏庸一点,那权利就大一点,皇帝只要稍稍清醒一点,那太监的权利就可以顷刻之间被收回,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不就被刚刚上位的皇帝轻轻松松搞定了吗?

唐朝太监可是有兵权的,唐朝大将哥舒翰为了防备吐蕃建立了一支军队,安史之乱的时候,这支军队派了一千人保卫京师,仅仅一千人就保护了皇帝,可想而知战力卓越,因此被皇帝编为禁卫军,还把京城周边的土地封为这支军队的封地,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皇帝如此信任禁卫军,禁卫军也必定以命相保,只要出现一丁点差错,必定提头来见,如此皇帝几乎可以稳稳的待在皇宫。

 但是这么优越的环境被二傻子唐德宗李适给搞坏了,甚至还坑了之后的诸多皇帝,李适将这支部队一分为二,左神策军和右神策军,分别由宦官来担任这支军队的主帅。这么重要的权利居然交给了太监,这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吗?果不其然,最终唐朝后期太监凭借神策军居然有了可以随意切换皇帝的功能,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唐朝就这样被这些阉人给玩坏了,气煞我也!


荡漾飞剑


很明白的事,宦官乱政是自古有之,典型例子比比皆是。

甚至很多皇帝都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不得宦官干政,更是连权限都严格限制。

明朝已经是封建皇朝的倒数老二,前朝的案例自然不会视为不见。

不但如此,官僚系统也有很大的发展,譬如近代的内阁制逐一分化了一人独大的可能性。

虽然制造了党争之类,奈何生不逢时,党争若是良性,那是天下之福,可惜明朝是封建皇朝,虽有萌芽却迈不过槛。

对宦官的限制,官僚系统的进步,二者有力钳制了魏忠贤的权力索取。

即便他是立皇帝,九千岁,但依然只能靠权谋维持,肮脏且龌龊的权谋维护自身的威望,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名正言顺。


鸿哥iouyh福小铺


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唐朝宦官的权力是因为手中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北衙禁军,所以他们可以无视一切,甚至废立皇帝也是他们一句话的事。而明朝宦官的权力则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皇帝信任他们,他们就可以权倾朝野,皇帝不信任他们,那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将整个宦官集团扫除。明朝皇帝虽说经常几十年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朝政,有什么政策指令直接跟首辅大臣和司礼监的宦官吩咐就好了,根本不需要上朝。而唐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任何权力,生死全都掌控在宦官的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