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在所有关于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传说中,最令人称奇的一个传闻是:花剌子模人只要将好消息报告给他们的国王,就会得到赏赐,而把坏消息报告给他们国王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有苦自己兜。

成吉思汗的铁蹄迟早会踏上中亚的土地,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然而,喜欢听好消息的花剌子模人似乎对此并不在意。当横跨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的古尔王朝向花剌子模人献上高贵的膝盖,当罗姆苏丹的塞尔柱突厥人在花剌子模人面前低下倔强的头颅,当呼罗珊区域的波斯人跟在花剌子模人后面唯唯诺诺,低头哈腰时,这个喜欢听好消息的帝国似乎以为自己真的已经控制了伊斯兰世界,整个地球的中心就在他们的脚下。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左:蒙古人,右:花剌子模士兵

在上一篇文章中,谈艺大致介绍了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的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今天,我将重点为大家介绍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时与当时的中亚霸主,花剌子模人的较量。这场关键性的战役将决定未来几百年欧亚大陆的命运,也让蒙古人的帝国征服从东亚圈的小格局转变为了世界性的征服,这场世纪性的战役虽然由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突发事件引起的,但历史的蝴蝶效应却让我们在观察后来的一系列历史变化中惊得目瞪口呆。

花剌子模人的世界观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欧亚大陆里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一个以多片绿洲为据点,从事农耕生产的国家。由于这些生产基地之间没有大范围的结合部,不存在相关利益上的过多交集,一般遇到什么大事,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自行消化解决。这也就印证了我开头所说的那个传闻,国王只想听好消息,不听坏消息,大概也与这个实际情况有着联系。按照常理来说,像花剌子模这样松散的国家组织是不具备在中亚与其他国家抗衡的,但恰恰又是他,最终成为了这一地区的霸主,这其中自然还另有一番道理,且听我细细说来。

花剌子模人的发家史,始终是围绕在东西方贸易的主干通道上展开的,在这条贸易通道的中亚地段,曾经兴亡更迭了几十上百个民族和国家。但这些势力始终无法长期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对该区域强大的控制力,大部分都只在百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被其他势力取代了。花剌子模虽然建国称霸中亚的时间很短,但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却很长,用不严谨一点的话说,他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钉子户,尽管外面风骤雨急,花剌子模却始终屹立不倒。他依附过波斯人,阿拉伯人,马其顿人,贵霜人,突厥人,契丹人,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用三姓家奴这个词来挖苦吕布,也不知道他老人家会用什么词来评价花剌子模了。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全盛时期的花剌子模

农耕文明下发展起来的花剌子模原来是可以本本分分的倒腾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过着男耕女织的和谐田园生活。只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再低调的明星也躲不开万能的狗仔队。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始终是该地区各方势力的争夺焦点,花拉子模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必须在大国夹缝中游走苟且,在这种高压持续不断的外部环境下,花剌子模人逐渐找到了他们独到的谋生方法:谁强跟谁混,谁弱跟谁斗,十足是个锦上添花的高高手,落井下石的急先锋。也正是在这种强烈忧患意识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才让这个看似松散的国家有着极强的韧性和凝聚力。

成吉思汗的愤怒

在亚洲的东端,蒙古战马的铁蹄已经把金国人的骄傲深深踩踏进了泥堆里。蒙古人和成吉思汗都相信,再加一把力,整个东亚都将成为蒙古人的放牧场。蒙古人执行全民皆兵和全兵皆民的政策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虽然将他们送上了征服者NO.1的宝座,但另外一个后遗症也出现了。长期的对外征伐,蒙古人传统的生产模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掠夺,然而,即使是掠夺来的财富,他们同样没有能力来消化,为了获取更多的战备物资,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性就愈发明显,成吉思汗将掠夺的财富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输送,换取其他物资的手段在与金国开战后,越来越显得必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丝绸之路中的花剌子模

然而花剌子模人却明显是在往成吉思汗的命门上捅,他们阻绝了蒙古人向西的商业通道,不仅影响了成吉思汗在东亚的军事行动,甚至是直接威胁到了蒙古人的生存。花剌子模不愧是个老江湖,在中亚摸打滚爬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早就洞察了一切利害的关键所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要人家的命。但成吉思汗的命,可能很硬。一场蒙古人和花剌子模的生死大战就此展开了。

蒙古人的大迂回和闪击战

从成吉思汗发表的那套信誓旦旦的开战演说来看,蒙古人之所以攻打花剌子模,似乎就是为了替被讹答剌城地方官杀死的那500个商队成员报仇。不过,当成吉思汗的大军刚刚踏上花剌子模的国境,他们的狐狸尾就露了出来。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大军分成4支,一支往南打,一支往北打,一支留下来攻打讹答剌城,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取花拉子模河中一带重镇不花剌城,也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不花剌城是连接都城和东方重镇撒马尔罕的腹心枢纽,成吉思汗率主力直接攻打不花剌城的做法,和阿拉丁·摩诃末玩的都是同一个套路,要么不搞,一搞就是往对方命门上捅。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路线

成吉思汗采用的这个军事战略,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本土战争里,基本上都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主要的进攻策略。对于这种过于突入对方腹地,且是主力部队深入的情况很少能够见到,即使是汉代霍去病的深入追击匈奴,也只是相对小的突击部队展开的战术进攻,在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全局上看,汉代的主力部队还是以集团对抗为主。

而基本上都是以骑兵为主的蒙古部队,则完全又是另外的一种打法,因为具备了骑兵的快速机动,他们有条件利用速度优势展开闪击战,以快进快出的打法来打乱敌人的防御阵线。成吉思汗利用3路分支部队在花剌子模的河中地带左冲右突,就是为他大军深入不花剌城作的铺垫,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花剌子模是一个以条条河流串联的绿洲带来发展生产的农业国,当成吉思汗的其他三支部队在河中一带四面开花搞出大动静的时候,这些相对联系不紧密的城市或人口聚集地就只能各自龟缩起来,有点各扫门前雪的意思。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河中地区地理环境

随着不花剌城的陷落,花拉子模人口最密集的河中地带就全部落入了蒙古人手中。那个依然顽强抵抗的撒马尔罕城,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成吉思汗所采取的这种迂回闪击战,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但仍然有一个疑惑始终困扰着许多的历史爱好者,因为据史料记载,花剌子模全国拥有40万精锐骑兵,这些骑兵同样是身经百战的作战老手,为什么无法歼灭成吉思汗的大军呢?而且众所周知的是,中亚一直是优良马种的出产地,如果把蒙古马比作奥拓的话,那中亚马就是奥迪了。中亚马爆发力强,速度快,配上重型的手持兵器,要真是跟蒙古骑兵硬碰硬正面得干一场的话,那蒙古骑兵瞬间成了渣渣。但还是拿车来比方,中亚马这两奥迪车只要稍微点一点油门,就能轻松把蒙古马这辆小奥拓甩出去好几里地,而蒙古马就算把油门踩到底,发动机冒黑烟也是赶不上的。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蒙古马和中亚马的区别

但中亚马的弱点在于,虽然动力澎湃但耗油大,爆发一波之后就立即疲软下来,耐久力不行,蒙古马这辆小奥拓呢,虽然动力不行,但强在持久力好,等中亚马累的不能动了,蒙古马的耐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成吉思汗的这种多面开花,主力部队迂回到撒马尔罕的后部进行军事打击的战术,其实也是为了避开与花剌子模骑兵的正面硬杠。而另外一个导致花剌子模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把精锐的骑兵全部分散在各个绿洲里,因为中亚马缺乏耐久力,长途支援其他队友的能力明显不足,只能一个个困在原地干着急,最后一个一个的被收拾了。

结语

蒙古马的伯乐是蒙古人,蒙古人的伯乐是蒙古马,这对好搭档终于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形成了可怕的战斗力。蒙古人对花剌子模的进攻最后以全面胜利告终,最终汇于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在它们流经区域中间形成的众多绿洲,曾是花剌子模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此时已经变成了蒙古人的牧场,花剌子模的末日即将来到,而蒙古人却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在后来的军事攻击中,花剌子模人一退再退,最后退到了高加索地区。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布哈拉(不花剌城墙遗址)

也因为蒙古人对花剌子模的军事进攻,将这里原有的秩序和势力平衡打破,花剌子模就像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被蒙古人重锤敲碎后,生活在这个瓶子里钦察人,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就像水一样朝着四面八方流淌出去,他们所到之处,蒙古人也紧追而至。蒙古人的铁蹄顺着这些人的脚印来到了小亚细亚,来到了罗斯诸部和阿拉伯半岛,更大规模的西征即将开始。

中亚霸主花剌子模覆灭记,40万精锐铁骑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骑兵?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一定要加关注哟!关注不吃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