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在澳門的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葡萄牙人伯多祿•卜加勞(Pedro Bocarro)開設了一家鑄炮廠,主業生產銅炮和鐵炮。卜加勞炮不僅滿足澳門當地的軍需,還遠銷東南亞。卜加勞炮出色的性能,引起了明朝的關注,因此出現了葡籍僱傭軍。

小夥伴們對卜加勞炮或許比較陌生,它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這就是紅夷大炮。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明朝傳教佈道,開展經貿活動,明朝把這些人稱為“紅夷”,因此,葡萄牙人使用的一種火炮,自然也被稱紅夷大炮。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紅夷大炮是種前裝滑膛炮,炮長1米,口徑100-130毫米,炮重1噸,彈重數公斤,有效射程500米。炮管配有準星和照門,可以根據彈道,提高精度。炮身的重心處配有炮耳,以此為軸調整射擊方向,與傳統的明朝火炮相比,紅夷大炮性能明顯佔優,是難得的攻防利器。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的推動下,朝廷啟動了紅夷大炮的軍購計劃,先期購得四門炮。經過測試,效果良好。徐光啟讚歎:“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二年後,朝廷再次購買了22門炮,和紅夷大炮隨行的,還有23名葡籍炮手和1名技工。一行人抵京後,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亞在試炮時,意外炸膛,不幸身亡。葡萄牙僱傭軍遭遇“開門黑”,預示著這支炮隊不祥的命運。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明軍在寧遠取得了對後金的重大勝利,紅夷大炮表現出色,重新受到朝廷的垂青。先前因炸膛事件遭到彈劾的徐光啟復起,採購紅夷大炮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採購了紅夷大炮七門,大小槍械33支,葡籍炮手、技師和造炮工匠等31人隨行。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炮隊行進途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皇太極不甘心失敗,避實擊虛,繞道龍井關、大安口,進犯京畿。炮隊在涿州與後金軍遭遇。炮隊進城,據城固守,放炮試射。後金聞炮遠循,涿州和炮隊有驚無險。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葡籍炮隊抵京,大炮安置在京城各個要害,明思宗親自賜名“神威大將軍”。朝廷支付給炮隊首領貢薩握德謝拉年薪銀子150兩,每月補助15兩,其他人給予年薪100兩、月補十兩的待遇,當時六品官的俸祿是240兩,普通士兵的軍餉只有48兩。

葡籍炮隊一方面在京訓練明軍炮手,另一方面在徐光啟的授意下,主動要求前往遼東助戰。朝廷很滿意葡籍炮隊的表現,同意了炮隊的請求。徐光啟安排葡籍炮隊屯駐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協助自己的學生登萊巡撫孫元化練兵造炮。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登州靠近北京,又與後金隔海相望,是攻守俱佳的理想地點。孫元化在登州建立鑄炮和訓練基地,他試圖建立一支火器精良、訓練有素的炮兵部隊。

在鑄炮基地,葡籍技師採用炮管冷鑄技術,改良了紅夷大炮,射程是原先的三倍,彈重提高到十公斤。葡籍炮手和技師不斷來到登州,人數增至40餘人。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後金組織船隊,渡海攻打皮島。先期抵達的13名葡籍炮手在炮臺和戰船上架設紅夷大炮,隨同明軍共同對敵。僅17日當天,葡籍炮手開炮19次,轟擊後金船隊,造成六七百人死傷,“神炮諸發,虜陣披靡,死傷甚眾”。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雙方激戰十餘日,後金軍打得十分頑強,船隊打散後,重新聚集,再次投入戰鬥,先後共有四次。在紅夷大炮和明朝水師的打擊下,逐漸不支,被迫撤退。朝鮮史籍記載了後金的敗狀,“扶傷盈路,不可勝記;柞滷俱漂,草木渾腥”。

第一次皮島戰役,明軍取得了勝利。後金死傷萬餘人,戰船、物資損失巨大。後金軍隊不習水戰,缺乏重型火炮的短板,是導致失利的重要原因。此後六年,後金不敢踏入皮島一步,可見當時戰敗後,給後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八月,後金圍攻大淩河。孫元化派孔有德率炮隊渡海馳援遼東。船隊半途遭遇風暴,渡海增援計劃受阻。孫元化又催促孔有德一行從陸路經山海關,增援遼東。孔有德一行至河北吳橋,雨雪交加,軍中缺糧,士兵飢寒交迫,怨道載道。

他的一個士兵與當地山東望族因一隻雞產生糾紛。孔有德統率的遼東兵駐守登州期間,與山東本地明軍素來不和,孔有德又對被殺的皮島總兵毛文龍抱有同情。多重因素疊加,相互使用,促使孔有德煽動士兵扯旗反明。叛軍氣勢洶洶,殺回山東。

孔有德手下有紅夷大炮20餘門,大將軍炮三百餘門,炮彈充足,戰力強悍。 “百炮齊射, 炮矢如雨”,“對城攻打, 準如設的”,“城垛盡傾, 守垛者無處站立”,在登萊地區激戰18個月,席捲大半個山東。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次年五月,叛軍圍攻登州,城內的耿仲明因弟弟參與皮島兵變,正在關禁閉。他收到孔有德圍城的消息,秘密聯繫遼東舊部,策劃響應叛軍。他乘夜與孔有德取得聯繫,打開城門,叛軍一擁而入,與明軍展開巷戰,殺聲四起,槍炮隆隆。

城內葡籍炮隊也受到波及,周圍的明軍或逃或降,葡籍炮隊孤立無援,即便如此,葡籍炮手依舊堅守炮位,與叛軍展開激戰。這對師徒互為攻守,技術嫻熟。這場炮戰,是當時東亞火炮技術含金量最高的戰爭。

葡籍炮隊人少寡助,力敵不支,包括隊長貢薩握德謝拉在內的12人戰死,15人重傷。叛軍感念葡籍人員的師徒之情,將倖存人員交給受傷的傳教士陸若漢。在他的帶領下,一行人返回澳門。陸若漢因傷不治,在廣州逝世。

明朝軍隊裡的外籍僱傭軍,打得後金死傷遍地,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

孔、耿二將率領殘部3600餘人,攜紅夷大炮十餘門以及大小火器,帶領萬餘百姓渡海投奔後金。後金得到這批人才,如獲至寶,操炮製炮技術突飛猛進。相比之下,明朝火炮專業人員在此次兵變中損失殆盡,快速發展的火炮事業戛然而止。

戰死的葡籍炮手受到了朝廷的追封撫卹。葡萄人在明朝火力大躍進時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援。明朝先後從卜加勞鑄炮廠購買了80餘門紅夷大炮。在明末紛亂的時局下,葡籍僱傭兵展現出極高的技術水準和職業素養,受到了明朝,甚至對手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