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奶瓶VS主義


以魏徵為銅鏡,這麼虛假,這麼勉強,這麼冠冕堂皇的話你也信。身為皇帝,身邊有個人天天橫挑鼻子豎挑眼,有時還跑到寢宮干涉私生活,還得裝做很高興的樣子,心裡能不悶氣嗎?砸墓碑就是出一口惡氣。

魏徵經常跑到寢宮上諫

在李世民心裡,魏徵就像剛出爐烤紅薯,拿著燙手,丟掉就失去充飢的美味 。

魏徵精明強幹,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但魏徵又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以直言敢諫著稱,李世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國家強盛壯大離不了他,恨的稍有不當,魏徵便不顧觸犯龍顏,在大殿上直接指出來,還有很多次正當李世民和皇宮嬪妃嗨皮時,魏徵竟然跑到寢宮指責其不當行為。魏徵擔任宰相期間,有記錄的上諫多達兩百多次。

貞觀十年,李世民最寵愛的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李世民對她魂牽夢縈,食不甘味,為了緩解朝思暮想之苦,在宮中搭了個高臺子,終日扶欄眺望皇后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瞻仰。李世民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能看清,魏徵回答很乾脆:“看不見。”李世民有點急,用手指著說:“昭陵就在那啊,怎麼看不見呢?”魏徵回答說“以為陛下看獻陵呢!” “獻陵”是李世民父親李淵的陵墓,魏徵提醒李世民:你連生養你的父親都能忘掉,怎麼一個女人就放不下呢!李世民我知錯就改,忍痛拆掉了這個臺子。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崇尚奢靡、縱慾誤事、暱小人疏君子、沉迷遊獵、無事興兵、加重徭役等錯誤做法,點明瞭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提醒皇帝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還賞賜魏徵黃金十斤、良馬二匹。

魏徵多次上諫李世民,勸其善始善終。沒想到自己差點沒能善始善終。

死前推薦的人是水貨

魏徵在去世前,秘密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頂替他的宰相位置,沒想到兩人太不爭氣,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篡位謀反,杜正倫被罷官,侯君集被斬首。李世民認為魏徵晚節不保,結黨營私;另外李世民聽說魏徵把他向皇帝上諫的文書送給史官諸遂良記錄,李世民認為他在暗箱操作歷史記錄,不顧皇帝的龍顏,為自己博取身後的好名聲。一時生氣,砸了魏徵的墓碑,出了口惡氣。

後來李世民冷靜下來,覺得這事做的有點過分,會影響自己虛心納諫的好聲名,大臣們對這事也有看法,於是在貞觀十九年又重新為魏徵樹碑,恢復其家族的待遇。

與其他皇帝相比,李世民有起碼的道德底線,算是一個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