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記總後三六0七工廠建廠紀事


青春的歲月象條河 

歲月的河啊匯成歌

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撥動著人們心絃的歌

一支奮進的歌

一支難以忘懷的歌

......

——《一支難忘的歌》

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全國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蹉跎歲月》的主題曲的歌詞,這是一支充滿深情、奮進和喜悅的歌,也是一支滿載辛勤、汗水和淚水的歌。三十多年來,每每聽到這支難忘的歌,回想起在那個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我們這一批支援三線建設的知識青年,從大城市來到大山溝裡,用忠誠與信仰、理想和信念、青春和熱血譜寫出一曲難忘的生命之歌,總是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3607 廠與外界聯繫的隧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響應黨中央三線建設的偉大號召,有一批熱血青年從全國各大城市來到位於武當山麓、漢水河畔的均縣(今丹江口市)浪河鎮的一個小山溝裡,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艱苦創業,興建起一座座以保障軍隊和國防建設需要的軍需工廠。其中,就有以被裝機械為主的綜合機械廠——解放軍第三六0七工廠。

三六0七廠退休職工孫軍親歷了當年火紅年代的軍工創建之路,以親身經歷講述當年建廠伊始的艱辛歷程。

1966年,我從武漢解放軍後勤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武漢3604軍工廠計劃科任計劃員,翌年得知3604工廠要選拔一部分人員去鄂西北包建三線工廠,我主動向領導請纓,報名參加均縣三線工廠建設,得到了廠領導的批准和讚賞。

1968年2月5日,在得到上級領導批准後,我打起揹包,離開了生活了多年的大武漢,踏上了遠去均縣三線建設的漫漫征程。我從武漢西站乘火車一路西行到達丹江(均縣政府所在地),又從丹江坐輪渡到均縣草店鎮的石板灘碼頭,下船後,孤身一人揹著行囊,邊走邊打聽,走了7裡山路來到草店汽車站。當時一路車馬勞頓,又渴又餓,在車站旁邊的飯鋪裡要了一碗麵條,正狼吞虎嚥地吃著,車站內慢騰騰開出一輛班車,一打聽這車正是要經過此行目的地——丁家營的最後一趟班車。我連忙丟下沒吃完的半碗麵條,抓起揹包三步並著兩步跑到班車前邊,向司機出示了單位證明並說明情況,司機很熱情停下車,讓我去車站補一張票,就這樣,我坐上班車,沿著彎彎曲曲的老白公路緩緩前行,大約過了兩個鐘頭,班車在一座帶有茅草棚子的小橋前停下來,下車一打聽,停車地方正好是丁家營公社大門口,於是,我便走進去問路,公社的通信員王貴明同志熱情的給我指路,他告訴我說,從公社辦公室後山的小路走一里路就到2387工程籌建處了。

當時交通、通訊都非常落後,籌建處的領導和同志們都不知道我已經到均縣了,因此,無法來人來車接。但,當我突然出現在籌建處的那一刻,領導和同志們都感到非常驚喜,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洋溢在大家的臉上。當時,籌建處剛成立不久,條件簡陋,連辦公帶住宿都是租借在丁家營公社燈塔大隊部裡。這個大隊部土改前曾是當地的地主葉合群的花園小土樓,小土樓一共兩層,樓上鋪著木地板,做住宿用。沒有床,同志們找來稻草鋪上就當床了,連籌建處的正副指揮長安道海和孫聖德兩位老同志都跟大家一樣打地鋪,現在回想起來令人唏噓不已。

土樓一樓是籌建處的辦公室,旁邊一間小偏廈作為食堂,偏廈面積不大,裡邊壘了一座大土灶,顯得格外狹窄。開飯的時候,領導和我們大家一起盛好飯菜就蹲在屋外邊吃邊聊,頗有北方農村的那種粗獷豁達的味道。當時感覺那環境確實太艱苦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對於我們走慣了水泥大馬路的年輕人來說,還真有點吃不消了。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老廠區遺址

初到籌建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徵購土地,徵用範圍就是燈塔大隊的從後營子(五隊)到賀家溝(六至八隊)的農田、坡地,後營子地勢較平為生活區,賀家溝溝口狹窄,溝裡寬敞,符合靠山隱蔽的方針,規劃為生產區。徵地開始了,每天從早到晚丈量土地,走田埂,進山溝,爬山坡,核實佔地面積,跟老鄉們商談青苗補償的問題。每天翻山越嶺走幾十裡山路,一到晚上上床了才感覺到腰痠腿漲的,一覺睡到天亮,爬起來又去幹活,感覺雖然累點,但精神飽滿,人很充實。我堅持幹了兩個多月,將籌建處所有用地面積全部落實到位,並與各小隊核對統一後簽訂了書面協議。接著到大隊、公社、區裡和縣上相關單位逐級審核蓋章,最後上報湖北省批覆後下達批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批文一到我們就可以動工建設了。籌建處進入開工前的準備階段,首先是“三通一平”工作,隨著對外聯絡的事項越來越多,為加快辦事進度,亟需解決交通工具。不久,上級調來兩輛小吉普(解放戰爭年代繳獲的戰利品),一輛是蘇式吉普,一輛是美式吉普,同時又向均縣五交化公司申請購置了兩輛自行車,作為處裡的代步工具。這些今天看起來土老帽的車輛,在當時的丁家營可是獨一無二的先進玩意。因為我和處裡的總會計師劉榮貴同志會騎自行車,處領導就安排我倆到丹江去接自行車。我們騎著新車從丹江過輪渡,走丹土公路、老白公路到處裡,全程有60公里。一路上山路崎嶇難行,一會上坡下坡,一會拐彎抹角,我倆一路上相互照應著,小心翼翼,生怕把公家的新車給摔壞了。經過三個小時的行程,終於順利到達了丁家營,完成了領導交辦的任務。

新自行車買回來後還真派上了用處,一天處裡的會計李澤惠同志騎車到浪河鎮銀行取備用金,因為沒有騎過山路,走到李家灣下坡時,把胳膊摔斷了,幸好被老鄉發現並及時通知了我們,進行了救治。後來,我和劉榮貴回想起從丹江騎自行車能安全回到目的地,我們都感到有點後怕了。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這年六月份,上級又劃撥一輛中吉普給處裡,這一次領導派我和司機張慶海同志到武漢接車。到武漢3604廠接到車後返回山裡,隨車來籌建處的還有3604廠的孫躍文科長和新分來的朱元義、李鋒三位同志。車行到光華縣(現老河口市),因連日大雨引發上游山洪暴發,大橋被淹沒,車過不了漢江,只得繞道丹江碼頭過渡船。過渡以後,車沿著丹土毛胚路慢慢開到新廟河水庫的山坳裡,沒油了。天色漸晚,雨又不停,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路上,既沒有車,又沒有電話,怎麼辦吶?經過短暫的商量,決定由我和孔科長兩人步行到龍河公社求助,剩下的同志原地待命,看護好車輛。

我和孔科長冒雨順著丹土路一路小跑,向龍河公社所在地急行軍。到公社要經過一座漫水橋,平時水少咋不覺得,現在卻是水流湍急,我倆跳進齊腰深的洪水,渾濁的激流從身邊衝過去,腳下稍有不慎,就會被洶湧的洪水捲走,我和孔科長相互幫扶著這才走出咆哮的激流,摸黑來到龍河公社求助,公社裡值班員也沒辦法,只好給2341籌建處打電話請求援助。當時的2341籌建處選址在土關埡的207微波通信站的山下,聽說我們有困難了,馬上答應派人送一扁桶汽油來,但因當時他們處裡的車出差去了,只得讓人抬著扁桶步行送油。土關埡到龍河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天已經黑了,為了節省時間,我和孔科長不顧疲勞向土關埡方向趕過去,迎接一下兄弟單位派來送油的同志。

當我們接到抬著扁桶的兄弟單位的同志時,雨水、汗水和著淚水順著眼眶止不住往下流,在我們孤立無援之時,是兄弟單位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還有什麼情誼比這更難忘呢?

天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當我和孔科長抬著一扁桶油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到停車處,新分來的兩位小同志手裡拿著匕首呆在車裡不敢下來,見到我們回來了這才急忙下車說:你們去了那麼久可把我倆給嚇壞了。頭次進山溝就遇到這樣的事情,真是兩眼一抹黑,荒山野嶺的地方,狼來了麼樣搞?幸虧我們帶了防身的武器。說著收起手裡的刀子。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2018年3607老廠作為拍攝電影拍攝外景基地

1968年5月份,接到上級通知,要求我們2387籌建處重新選址建廠,原來在土關埡選址的2341籌建處,因是被裝生產單位,物資週轉運輸量大,要遷到丁家營靠近襄渝鐵路線的地方來,由於十分靠近我們籌建處,按照當時三線規定的“山、散、洞”原則,兩個籌建處必須遷走一個留下一個,為了兄弟單位早日建成投產,為了軍隊建設的需要,我們毅然選擇了另外選址遷移。

是年六月,2387籌建處緊急動員全處人員參與選點工作。我和孔科長分到一組,我倆踏遍了浪河區的山山溝溝,白家溝、貓子溝、韓家溝、大溝、串塘溝和青石鋪等許多溝溝岔岔,都留有我們的足跡。最終大家一致選中了浪河公社五一大隊戴灣這個地方。這裡依山傍水,完全符合“靠山、分散、隱蔽”三原則。交通便捷,緊靠老白公路;取水方便,瀕臨丹江口庫區支流二道河;生活服務方便,距浪河鎮只有一山之隔。如果在臨近老白公路的那一面山坡,鑿穿一個山洞進去,那裡邊就是一個難得的世外桃源,別有一番洞天。

不久,2387籌建處的選址方案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批准,籌建處立即著手準備開工建設事宜。因為之前的選址換點耽擱了大半年時間,按照籌建處的計劃安排,徵地與“三平一通”工作將同時推進,

開工在即,首先搭建工棚,採用油毛氈鋪頂、蘆蓆圍牆,四面透風,冬冷夏熱,儘管如此,在當時也算是我們的“別墅”了。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來到戴灣後,籌建處領導還是把新廠址的徵地任務交給我辦理。那時候的農村還是屬於集體經濟,人們的思想覺悟普遍較高,有了燈塔大隊的經驗,再加上這裡田少坡多,落實和簽訂土地補償協議很快達成了,幾乎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扯皮拉筋的事情發生。

2387的籌建工作得到了武漢軍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孔慶德副司令員親自來到我們籌建處慰問、視察,現場解決困難,確定了三線軍用變電站就建在我們籌建處附近,取名“戴灣變電站”,專門為浪河、丁家營範圍內的五廠一庫一院提供電力保障。同時,也為這幾家軍工單位在襄渝線上申報了客貨運站點。孔副司令一行視察完畢後,又風塵僕僕地離開了籌建處,但他那種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和果斷幹練的行事方式,至今令人難忘。

1968年10月,“三通一平”工作開始了。

第一項任務是路通。處領導分給我的任務是帶領民工連打山洞,這是我們籌建處的第一大工程,關係著基礎設施建設和今後新廠與外界進出交通的大事。打山洞需要專業技術員和專用工具,當時襄渝鐵路尚未全面開工,哪裡去找這些技術員和工具?不久,上級派來一輛軍用車,車上載著一名叫歷德富的鐵道兵施工排長和各種專用設備,為開通山洞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設備的支持和保障。

籌建處成立了打山洞專業小組,由高國春任組長,劉仁義任技術員,我和韓守橋、朱傳德任民工連指導員。專業小組中除張總工以外,我們當年都只有二十多歲,也都沒有成家。開工第一次打了50個炮眼,由我們五人負責接雷管、填埋炸藥和點炮,每人點10炮;哨聲一響,五人同時點炮,快速點燃後迅速撤到安全區,炮放完後,要記好炮響的次數,核對排查有無啞炮。這是一項膽大心細的工作,第一次放炮心情有點緊張,但不知道害怕,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放完炮,進山洞,出石渣,打風槍,再填埋炸藥,點炮.....反覆重複著這項高危險、重體力的活,一個班下來,整個人糊得像個麵人,分不清鼻子和眼睛了。就是在那些打山洞的艱苦日子裡,從天津大學分來的劉仁義同志,在最簡陋的工棚裡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新娘子是來自天津體院的大學生。婚禮上沒有鞭炮,沒有鮮花,沒有紅地毯,更沒有闊氣的場面;婚禮簡潔明快,處領導代表全處同志們做了簡單的發言,新郎新娘對著毛主席像三鞠躬,散發了一些水果糖、紙菸。那一天中午,伙房特意做了幾個像樣的菜,領導也特批了兩瓶酒,算是對小劉他們的婚禮祝福。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有一天,歷排長接到電報說遠在山東老家的妻子要來處裡探親,平時沒聽他說過結婚的事情,怎麼突然冒出個妻子來?過兩天曆排長被叫到領導辦公室,處裡準備安排車到丹江火車站去接他妻子。當時工期正緊張,工地上離不開歷排長,但人家大老遠從山東老家趕來人生地不熟的,不去接咋行?歷排長撓撓頭,從貼身衣兜裡取出一張黑白照片交給領導,滿臉通紅地說這就是自己的妻子,拿著照片去車站準能找到她。說完就去工地上忙自己的事情了。處領導終於“按圖索驥”把歷排長的妻子接到籌建處,經過一路上的瞭解才得知,歷排長是在新婚第六天就接到來湖北的命令,探親假還沒過完就直奔這兒來了。

就這樣,在大家日夜奮戰、苦幹加巧幹的情況下,歷經半年多的艱辛施工,土法上馬,1969年4月,通往外界的山洞終於打通了,為下一步建廠開闢了通道。

第二項任務是水通。隨著工程建設的推進和人員的增加,籌建處亟需安裝自來水,以解決基建和生活之需。安裝自來水就要在山頂上修建一座蓄水池,因山高坡陡、林深樹密,水泥、砂石、磚塊等建材運輸難度很大。為了不耽擱整體工作,全處總動員,搶時間,趕進度,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業餘時間,人人參與運砂石、運水泥的比賽活動,大家熱火朝天地幹著,沒有筐子用水桶、臉盆盛,沒有麻袋用米袋子、面袋子裝,肩扛背馱地往山頂上運送,以確保工程材料的需要。

在全處幹群的大力支持下,山溝裡終於結束了沒有自來水的歷史。

第三項任務是電通。這項工作在鄖陽地區電業部門的大力協作下,加上當地民工兄弟的全力配合,按照規定時間建好了戴灣變電站,並且接通了籌建處的配電室。

1969年6月,工廠廠房建設進入總攻階段。由武漢中南設計院設計圖紙到位,從廣東、江蘇過來的建築施工隊進場。按照“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先行建設廠房,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好人好馬上三線,爭分奪秒建三線”、“小雨當晴天,大雨頂著幹”,加班加點、大幹特幹,奮戰九個月,全面完成所有廠房的基本建設任務,“不能讓毛主席在北京睡不著覺”。那年那月,人們的精神飽滿、熱情高漲,夜以繼日地忙碌在建設工地上,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1970年4月15日,解放軍第3607工廠正式開工投產。針對山溝裡相對閉塞落後的情況,為豐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工廠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逐步建起了包括菜場、糧店、郵局、商店、澡堂、電影院、圖書室、儲蓄所、幼兒園、學校、和衛生院等基礎服務設施。每天廠區的馬路上奔跑著拉菜的“雙排座”、送職工進城的大客車和拉產品的140大貨車,一派繁忙,好不熱鬧。

考慮到山溝裡信號差,職工收看電視困難等情況,工廠架設了電視差轉檯,每天轉播電視節目和播放錄像節目;每週放映一場電影,定期舉辦文藝晚會、歌詠比賽、書畫大賽等富有正能量的活動;開展運動會、趣味體育比賽、棋類比賽、卡拉OK演唱會、時裝表演、群眾舞會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娛活動。“零七”人用勤勞的雙手將工廠建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國家二級企業,把寂靜的小山溝建成了繁華熱鬧的小社區。

進入1990年代,為貫徹軍委“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保軍轉民”方針,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型,工廠先後在臨近的老河口市和襄陽市建立了分廠,1997年總廠搬至襄陽市。2005年,3607走完了歷史賦予她光燦燦的36年曆程,最終因資不抵債而破產倒閉,令我們這些全程參加過建設的老“零七”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歷經四十多年的風雨,而今的老廠已是人去樓空、門可羅雀。昔日熱鬧的生活區,難以見到行人;曾經機器轟鳴的生產區,鐵大門早已鏽跡斑斑,門前已是衰草連天;當年種植的雪松依然虯勁蒼翠,嚴嚴實實地遮蓋著破敗的小樓;當年開鑿的山洞依然守在那裡,撫摸著洞中那一道道清晰的鑿痕,那些人歡馬叫、群山沸騰的場景恍惚就在昨天,只不過早已沒有往日那種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寒風襲來,落葉紛飛,3607彷彿有重回到過去的荒涼。歷史往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時候,那就讓歷史在這裡沉思吧。

撫今追昔,回顧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再唱那支難忘的歌。在那個火紅年代的三線建設中,我們這一代無愧於那個時代,無愧於國家和人民!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火紅年代||這家廠曾經是全軍唯一生產軍用縫紉機的企業

電影《定親》在湖北3607廠拍攝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