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历经沧桑的“铁打桐城”

安徽省桐城市,自古河埠陆驿发达,被誉为“七省通衢”。三千年前的周朝,这里有一个因盛产油桐树而得名的古国——桐国。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桐城自古被誉为七省通衢

桐油因其干燥迅速、防水性好等特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而,桐国烽烟不断。

烽烟过后,该地建县。历任汉朝、隋唐,终于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桐城之名正式载入史册。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桐城的地名在唐代最终确定

久居纷乱之地,桐城人摸索出了一套自保的本领。明代,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座圆形城池在这里诞生了。根据清代《桐城续修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县陈于阶筹银两万一千二百两,改桐城土城为砖城。城围六华里,高三丈六尺,设六座城门。城墙之高大、城池之坚固堪称江淮之首。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古地图所绘的圆形城墙

据史料记载,明末起义将领张献忠在八年间六次围攻桐城,始终未能得手。因此,人们称它:铁打桐城。

但坚不可摧的古城墙,现在不见一砖一瓦。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古城墙的老照片

这是因为抗战期间,日军利用轰炸机摧毁中国重要战略城市。桐城高大的城墙,无疑是最醒目的轰炸标志。为避免日军轰炸,保证城内居民安全疏散,1939年春,桐城拆城,老城墙就此全无踪影。

一座形制创新的古城,为保百姓平安而建,又为保百姓平安而拆。

进士故里,院士之乡

桐城有一座状元桥,是进入桐城文庙的必经之路。元明清三代,共有数百名进士从这里走出桐城,出仕入朝。一个源自桐城的文学流派随着进士举人的足迹而广布清代中后期的朝野。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文庙门前的状元桥

至晚清,当时因认同而自称桐城派的学子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传世作品2000余种。素来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

桐城派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无不注重教书育人。曾国藩作为“桐城派”的中兴之士,兴建、修复了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书院。他的弟子吴汝纶因为学贯中西的才能,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曾国藩

1902年,江淮大地上诞生了安徽省历史上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学堂里聘请了外籍教师,设置了全新的英语课、体育课,并且可以男女同校。少年朱光潜正是在这里开始学习桐城派的文章。这所学堂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桐城中学。

现在,从状元桥走出的,是新时代的科学家。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东明教授重回故乡桐城

今天,我国桐城籍院士就有15人,还有3名外国院士,因此,桐城被人们称为“院士之乡”。

2018年,桐城东部新区重点建设工程即将全面施工。高铁站、高新产业创业园、特色小镇、生态公园等都将出现在这里。许多高科技创新项目正在进行。

从古城文化名城到科技创新名城,桐城就这样从古至今走出了一条融合、创新之路。

方志档案

桐城派是中国道统和文统的继承者。他们发现了中国文字表达的奥秘,在写作中如何用字用词用句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并在创作中对理论进行了有效地实践。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桐城学派四祖

(从左至右: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一起被后世尊为桐城派“四祖”。他们继承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融合前人文学理念和技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整套完整、严谨的古文理论系统。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刘大魁《海峰诗集》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乡续辉煌

姚鼐名篇《登泰山记》

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文章要有美感,要有变化,要艺术化。而姚鼐则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至今仍是评判文章的重要标准。

中国影像方志

《桐城篇》

播出时间:9月2日 21: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