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中國人被稱為“華夏子孫”,難道夏朝之前還有1個華朝嗎?

安琪兒露露


我們中國人自稱自己是“華夏子孫”。這裡的“夏”很好理解,就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民族。那麼,“華”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也指某一類族群,比如說,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華”族(或者說“華朝”)呢?

(黃帝雕像)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夏”族的構成。

“夏”族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由於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當時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我們知道的歷史中,炎帝部落在這裡發展起了輝煌的農耕文明。

居於炎部落西北部的黃帝部落羨慕炎帝部落優良的生活條件,與炎帝部落打了一仗,最終,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

不過,中國古代的戰爭,一開始就和西方古代不一樣。西方古代一個部落或國家打敗了另一個部落或國家的時候,一般會把那個地方的人殺光或者攆走。但中國古代一般都具有比較高的融合能力。也因此,炎黃融合在一起了,他們同住在中原地區。

在此之後,炎黃部落戰勝蚩尤部落,再之後,中原地區建立了夏朝,然後商朝替代夏朝,周朝替代商朝,到那時候,華夏族也就差不多完全成型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歷史上顯然是不存在一個“華”族的。因為沒有這樣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域。再說了,果真有一個“華”族,它肯定比“夏”族還大。因為它排在“夏”的前面嘛。但“夏”族已經佔據了中原地區,那這個“華”又住在哪裡呢?

(炎帝劇照)

有人說,不對呀,明明《左傳》中曾記載,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把“華”與“夏”並列在一起,你怎麼說“華”族不存在呢?

但是,我們又得看到,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又有解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裡雖然依然把“華”和“夏”並列在一起,但是,孔穎達不是從地域上來說的,而是從文化上來說的。他說,“華”講的是禮儀,“夏”講的是服飾、衣冠,並以此借代整個中原地區的物質生活。

孔穎達的解釋,其實給予了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讀“華夏”一次的可能性。什麼可能性呢?

其一,“華”與“夏”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的中原地區。孔子所說的“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一種互文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說,“華”就是“夏”,“夏”就是“華”。到了後來,甚至我們只說“華”,不說“夏”了。比如,我們現在都只是說“中華”,但是並沒有人說“中夏”。

其二,“華夏”一詞是一個偏正結構。“華”是用來修飾“夏”的。在這裡,“華”是華麗、華美這樣一些意思。我們知道,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的一塊肥沃的土地,不但能夠出產豐富的糧食,還是非常宜居之地。也正因為這樣,才引起了周邊民族的覬覦和反覆爭奪。可以說,這裡完全是一塊肥肉。而這個“華”字,正是表達了對“夏”這塊地域的讚美,或者說是嚮往。

(孔子浮雕)

其三,“華夏”是對中原之地禮儀之邦的肯定。正如孔穎達所說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首先是因為中原地區物產豐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有了物質上的保證後,文化禮儀才能跟上來。而中原地區之所以能夠被稱為“中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禮儀”。

而且,古人對“禮儀”是極為重視的,我們從“華夏族”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本來炎帝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區,更富裕。為什麼作為入侵者的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以後,我們後人更看重黃帝部落,就是黃帝部落更重“禮儀”。再比如,周朝作為入侵者,取代住在中原地區的商朝。也是因為周朝非常重視禮儀,並且整理出一套“周禮”,作為維繫整個社會秩序的重要規則。因此,西周為後人廣泛推崇,把它作為最能代表“華夏”精神氣質的一個朝代。

以上三種解釋,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表示,可以這樣表述,什麼是華夏族?就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達的民族。


張生全精彩歷史


“華夏子孫”中的“夏”並不是指夏朝,同理,華也不是指華朝,中國歷史上沒有華朝,雖然有夏朝,但華夏二字早在夏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眾所周知,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朝,但中國的起源並不是出自夏朝,而是出自更為久遠的上古時期。我們被稱為“華夏子孫”,同時也被稱為“炎黃子孫”,華夏即是炎黃,炎黃也是華夏,華夏與炎黃有相同的意義,也有不同的意思。



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主要是因為上古時期的炎帝、黃帝和九黎族的蚩尤,在那個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在華夏大地上,有諸多的原始部落,為了彼此的生存,展開了戰爭,逐漸形成了三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分別是炎帝、黃帝和蚩尤。

黃帝打敗了炎帝,合併了炎帝的部落,所以稱為炎黃,之後炎黃部落又打敗了九黎族的蚩尤,統一了華夏大地,形成中國的主體民族,炎帝與黃帝及蚩尤部族共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體民族,在當時稱為“炎黃”或“華夏”。



炎黃很好理解,就是炎帝與黃帝,不好理解的是華夏,華夏是怎麼來的?

相傳在距今7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區,有一個叫華陽的地方,出生一個女子叫華胥,據說華胥喜歡四處遊玩,並且在當時的母系社會,是以女子為部落首領,而且是逐水草而居,華胥得知有一個叫燧明的人,用火燒東西吃,於是華胥便去了燧人氏居住的地方,認識了燧人氏,不久之生華胥便生下了伏羲,華胥回到華陽後,教華陽人如何使用火燒飯,因此華陽人讓華胥主政國事,不久華胥又生下女媧,後人稱她主政的國家為華胥國。



華胥是伏羲與女媧的母親,更是比炎黃二帝早了5000多年,華胥氏是炎帝與黃帝的祖先,他的兒女伏羲與女媧更是創造了整個華夏族,所以華胥氏也是華夏族的祖先,華胥就華夏,華夏中的“華”就來自華胥氏,在當時被稱為“華族”。

而歷史上的“夏”最早是來自於夏后氏,夏后氏是一個氏族部落,當時由夏后氏為首的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聯盟的名號叫做夏,夏的開創者是禹,而禹的祖先來自於黃帝的次子昌意,從昌意傳到禹已經有200多年,禹死後,他的兒子啟便建立了夏朝。



夏在當時不僅僅是作為部落和朝代的名號存在,當時身在中原地區的華族,將中原之外的氏族稱為:戎、狄、蠻、夷。為了區別中原之外的氏族,華族對外自稱為“華夏”。

為什麼自稱華夏?

華族上文已經講過,來自於華胥氏,稱為華族,而夏這個字,在當時是“人”的意思,華夏意思就是華族人,是為了區別戎狄蠻夷而對外自稱的一個名稱,這就是華夏的由來。



但是在歷史不斷的演變過程中,華與夏就演變為具有相同意思的字,變成了華就是夏,夏就是華,泛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以炎黃為祖先的這一批人,這些人對外自稱華夏,到了現代就演變為華夏子孫。

華夏不僅是指炎黃子孫這一批人,而且還有地域上的限止,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炎黃子孫,後來又引申為繼承華夏文明的人,可以是中原人,也可以是外族人,只要繼承了華夏文明,並生活在中原地區,就是華夏子孫,也就是今天的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華夏是怎麼來的,先有夏後有華。】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夏朝的前面當然還有一個朝代,不叫“華朝”叫“象朝”。“象朝”是中國第一個城邦制國家,中央政府實行“推舉禪讓制”,地方政府實行“世襲分封制”,是中央和地方實行分權管理的民主統一國家。“象朝”的主體民族是“夏華族”,還有和“夏華族”文化較近的“九夷、九黎、三苗”,“象朝”早期的國土面積跟西漢早期相仿,“象朝”強盛時期的國土面積比秦朝略大,東至遼東、西到敦煌、北至厄爾多斯、南至交趾。

先有夏、後有華,夏、華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兩種圖騰。距今62000年,玉木冰期進入盛冰期,雪線驅趕著人類和動物南遷,一支智人部落從寒冷的北方遷徙到甘肅天水,這是一塊沒有完全被冰封的樂土,嚴酷的自然環境嚴重影響智人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部族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很低,這支智人部族的人口數量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就在這個嚴峻的時期,部族誕生了一對聖人、聖女,男的叫盤古(混沌)、女的叫女媧,當然這是他們的後裔起得名字。

部落的男性首領叫盤古,部落的女性首領叫女媧。強壯的盤古改進了“舊石器”,打磨出銳利的“新石器”,捕獵的效率提高了,族群的食物充足起來,族人的體魄更健康了。健康的女媧擔負著採集和生育的重任,營養的改善造就了健康的身體,女媧是一個生育能手,她一生生育了二十幾個子女,長大成人的有10個男孩、7個女孩,這個小小的族群人口增值了。四千年前成書的《山海經》對女媧和混沌(盤古)有相關的記載。

盤古、女媧的後裔們口口相傳著遠古的記憶,盤古成為開天闢地的大神,女媧成為造人的大神。青蛙、蟾蜍的生殖力非常強,夏天的時候,池塘滿是蝌蚪,青蛙、蟾蜍在“哇哇、呱呱”地叫著。原始的人類產生了生殖崇拜,人們崇拜生殖力極強的祖先,“祖”這個字是一個女性跪拜男性的陽具,生殖力強的女性被稱為“媧”,取自青蛙、蟾塗的叫聲,繁衍壯大的部族稱自己的“女祖”為“女媧”,自稱為“夏人”,就是夏天繁衍壯大的部族,夏族的圖騰是青蛙、蟾蜍。

距今35000年前,玉木冰期結束了,冰雪線向北極逐漸退卻,繁衍壯大的夏族人向四面八方不斷的遷徙,主流的遷徙方向是中原,夏族的後裔擴散到整個亞洲大陸。距今2萬多年前,弇滋氏的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這個偉大的創舉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的進步。夏族的弇滋氏進化出新的“光明之神”,生殖崇拜演化成“太陽神”崇拜,他們的圖騰標誌是“鴞”,光明之神崇拜不斷的擴散,結果,夏族中分化出“華族”。

夏華兩大部族也是不斷地向中原地區遷徙擴散的,部族的圖騰也是在不斷演化進化的。夏族的蛙類圖騰,進化成鯢魚圖騰,鯢魚圖騰進化成魚類、兩棲類圖騰,兩棲類圖騰進化成蛇類、鱷魚類圖騰,總稱為“魚龍”圖騰。華族的“鴞”圖騰,進化出“鷹隼”類圖騰,由鷹隼類圖騰進化成多種鳥類圖騰,多種鳥類圖騰又進化成吉祥鳥、玄鳥圖騰,玄鳥圖騰再進化出“鳳鳥”圖騰。同一民族的不同的兩大文化圖騰,在不斷地分化演進,相互之間也在不斷的滲透融合。

距今7800年前,夏族的主體部落在甘肅天水、平涼一帶,華族的主體部落在陝西寶雞、平涼一帶,華胥國的公主“華胥氏”,和夏族的首領結合了,華胥氏孕育誕生了一個偉大先皇:伏羲。伏羲誕生的神話是這樣的,華胥國的女兒華胥氏去雷澤,當時的崆峒山下是一片汪洋,在湖邊踐巨人跡而懷孕。這個故事在《竹書紀年》《列子•黃帝篇》,華胥氏踐巨人跡暗示這個男人是夏族的部落首領,兩人結合之後華胥氏誕生了偉大的伏羲。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生育人類,開創遠古人類的新紀元,因此諸多的民族都尊稱女媧是人類的始祖。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人工用火讓人類掌握了燒製陶器,人類從新石器時代進入到繩紋陶器時代,燧人氏被稱為上古天皇。伏羲是夏族和華族結合而生的,伏羲又稱為宓羲、庖犧、包犧、伏戲、羲皇,他畫八卦、創文字,制定男女婚嫁制度,發明漁網、陶壎、琴瑟,開創了夏華人類的新時代,伏羲被稱為上古“地皇”。

伏羲的偉大還在於他推廣農業,建立了夏華的第一個部落聯盟政權,夏華進入鬆散的部落聯盟國家雛形,中國人認為伏羲時代的到來,夏華進入到文明的社會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認為成熟文明三要素:文字、城邦、青銅。冷清先生認為早期文明的三要素是:文字、城邦、彩陶,彩陶的大量燒製和應用,是成熟文明的來臨必要條件,當一個文明能夠燒製800度的彩陶時,才會進化到燒製1200度的黑陶和青銅。根據考古發現,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有六項中國考古之最,其中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城邦宮殿式建築,說明伏羲時代的確進入了早期文明時代。

距今大約7800年前,伏羲建立第一個夏華部落聯盟政權後,在中國大地上先後傳承存在過15個部落聯盟政權,經歷了3000年的時間,推舉當選過91個大首領(皇),冷清先生考證,這15個早期政權如下:伏羲氏聯盟政權,有媧氏聯盟政權,柏皇氏聯盟政權、粟陸氏聯盟政權,皞英氏聯盟政權,尊廬氏聯盟政權、驪連氏聯盟政權,容成氏聯盟政權。大庭氏聯盟政權,赫胥氏聯盟政權。中央氏聯盟政權,朱襄氏聯盟政權,葛天氏聯盟政權,陰康氏聯盟政權,無懷氏聯盟政權。

從伏羲氏到無懷氏的15個部落聯盟政權,一共3000年的時間,就是夏華民族開發中原的過程,農耕的夏華民族逐漸散播佔據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夏族大部分居住在太行山以西地區,華族居住在太行山以東地區,和夏華文化相近的九夷居住在淮河地區,九黎居住在長江的下游,三苗居住在荊楚江湘。為什麼說九夷、九黎、三苗都是和夏華文明相近的族群,因為,這些族群都是早期夏族和華族的移民。

三苗是夏族最早遷徙到長江流域的移民,他們的圖騰崇拜由早期的魚龍圖騰演化成龍牛圖騰,光明之神的鳳鳥圖騰傳入的較晚,五千年前他們已經從狩獵、採集部落,進化成狩獵、農耕部落;九黎部落是八千年前遷徙到長江下游的燧人氏後裔部落,他們的圖騰是鳳鳥圖騰,這一點和華族是相同的,他們是和中原一樣先進的農耕民族;九夷是較早進入中原的夏族和華族後裔,他們的圖騰既有鳳鳥圖騰,也有魚龍圖騰,和夏華的區別在於他們是以狩獵為主的農耕民族。

公元前二十八世紀早期,山西寶雞誕生了神農炎帝,他的父親是山西的連山氏酋長。當時的婚姻制度是走婚制,就是男人必須到女方家結婚,等到孩子出生後,女方帶著孩子正式出嫁到男方家裡去。炎帝之母是寶雞有嶠氏之女,名字叫任姒,又稱女登,因為炎帝出生在姜水,所以就姓姜了。神農炎帝隨母親到山西連山氏(又稱烈山氏)。當時,部落聯盟政權執政的是“無懷氏”,無懷氏政權屬於有媧氏派系,故此稱為“少典”,“典”是祖宗之廟的牌位。

連山氏和無懷氏有血緣關係,最後一任連山氏薨(去世)後,部落聯盟按照規矩推舉16歲的神農為天下共主。炎帝執政後,推廣農耕、平息叛亂、與民休息,夏華出現未嘗有的繁榮,因此早期的神農被稱為“人皇”,神農是夏華的最後一個部落聯盟大首領。由於生活生產力的進步,部落城邦的大量存在,炎帝在平息部落叛亂的過程中,擴大了大首領的權力,建立了早期的中央政權,建立直屬中央的常備軍,發動了對斧燧氏的“貨幣戰爭”,把發行貨幣的權力收歸中央所有,天下歸心諸侯臣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城邦制國家政權誕生了,炎帝建立了“大象”帝國,神農是夏族圖騰和華族圖騰的結合體,因此神農被稱為“炎帝”,皇道缺而帝者興,神農炎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

黃帝出生在甘肅天水清水縣,他的母親是有嶠氏女,名字叫附寶,父親是河南新鄭的有熊氏酋長,有熊氏是以狩獵為主的農耕部落,黃帝出生在姬水,所以就以姬為姓了。黃帝出生後跟隨母親附寶東遷,給有熊氏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黃帝17歲時繼承有熊氏酋長位,黃帝母族有嶠氏也大規模東遷,黃帝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嶠氏結合後,發展成中原地區強大的部族。二十八世紀末期,由於炎帝已經七八十歲了,耽於征伐諸侯並起作亂,年輕的黃帝就興兵討伐諸侯。

黃帝的崛起威脅到炎帝的權威,炎帝就和黃帝在阪泉打了一仗,炎帝同意把黃帝推舉為帝位繼承人,而不是傳位給炎帝的兒子。南方九黎首領蚩尤在吞併了三苗、九夷之後,遂率兵北上爭奪帝位,蚩尤首先攻佔了涿鹿(彭城),繼續北上佔領炎帝都城空桑(曲阜),炎帝失去都城後,只好求助於黃帝派兵勤王。蚩尤的九黎八十一部勢頭很猛,在山東再次擊敗炎黃聯軍,炎黃聯軍只好退守到冀州(河北)。公元前2697年,炎帝在冀州正式向黃帝禪位,這是中國“禪讓制”的開始,繼位為天下共主的黃帝,正式向天下發出勤王詔令。

獲得天下諸侯支持的黃帝,一戰在冀州擊敗蚩尤,二戰奪回了空桑,蚩尤退守到涿鹿(彭城)。黃帝率聯軍追擊到涿鹿,天降大雨大霧,黃帝聯軍失利。經過休整,黃帝臣青衣女魃剋制風伯、雨師,風后製做指南車、力牧製做夔皮大鼓,應龍為先鋒攻破蚩尤九黎三苗聯軍,黃帝擒殺了蚩尤。黃帝鞏固了大象帝國,第一次以武力統一了夏華,後世稱為軒轅黃帝,象朝實行推舉禪讓制,帝位繼承人必須從炎帝、黃帝的後裔中推選輪流執政。

大象帝國存在了將近700年,傳承了13個帝、1個攝政:神農炎帝、軒轅黃帝、黃帝兒子某某攝政、黃帝四代孫某帝、炎帝八代孫某帝、黃帝七代孫某帝、黃帝九代孫某帝、黃帝十二代孫帝顓頊(帝顓頊和炎帝第十三代孫共工爭帝,共工失敗後,炎帝后裔退出帝位繼承)、黃帝十三代孫帝嚳、黃帝第十五代孫帝摯、黃帝第十五代孫帝堯、黃帝第十六代孫某某、黃帝第十七代孫帝舜、黃帝第二十代孫大禹,大禹是象朝的最後一個帝。(讀者見諒由於本人研究專著尚未正式出版,故此本人不能公開某些帝王的名字)

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的時候,途徑甘肅積石山縣,娶了有莘氏女修己。後來,鯀治水失敗了,虞舜繼位後,就把鯀流放到羽山(太白山),鯀死在了羽山。鯀被流放時,修己已經懷孕了,就逃回來了有莘氏。大禹出生時,手上寫著“文命”二字,大禹二十歲出頭時被諸侯推舉給虞舜治水。鯀治水是從下游冀州開始,大禹治水是從上游開始,也就是從青海甘肅交界開始,大禹治水第11年的時候,來到浙江會稽,碰到了塗山氏之女九尾狐(扎著八條辮子,戴著一條狐狸圍脖),生了兒子“啟”。公元前2070年,大禹巡視會稽駕崩,姒啟就廢除了“禪讓制”,自己做了天下共主“帝”,建國號為“夏”。

商的祖先是帝嚳又稱帝俊,傳說帝嚳出生時,手裡面寫著一個“俊”,甲骨文俊字是一個鳥首之人,說明帝俊是華族的人,帝俊是少皞軒轅氏的後裔,少皞氏是黃帝和太昊氏的結合體,少皞氏的圖騰是“鳳鳥”。帝俊有個兒子叫閼伯,被封為商君,他的封地盛產陶器,燒製陶器是要用火的,所以這個部落是華族派系。傳說帝嚳的妃子簡狄吞玄鳥蛋生了閼伯,閼伯是為商君,他就是殷商的祖先。

既然先有夏後有華,那麼華夏之說怎麼來的呢?《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殷商是華族派系,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之後,為了證明商湯代夏的合法性,伊尹焚燬了夏社,毀滅了夏朝的圖書典籍,伊尹做《夏社》一文對外宣傳說:“惟商先人,有典有冊”,典是祖先族譜、冊是國家的歷史,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中國上古典籍文化進行大規模毀滅的朝代。殷商坐天下以後,為了彰顯華族殷商就改稱夏華為華夏,這樣一來人們就以為先有華後有夏。

殷商一共統治中國554年,這麼長的時間人們也就習慣了華夏之說,另外,從發音的角度來講,華夏比夏華要叫的順口一些。周人是夏朝的遺民後裔,周武王伐紂以後,就再沒有糾正夏華還是華夏,周朝從一開始就致力於華夏的統一融合,因為,華族居住在東方,夏族居住在西方,周公輔政周成王時就在洛陽建設都城,這樣便於管理華夏,因此中國這個名詞誕生了。山西寶雞出土何尊上銘文中:餘其宅滋中國,自滋乂民。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我們自稱“華夏子孫”,是因為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而“華夏”一詞指的是華山和漢水(古稱夏水)所在的中原地帶。

”華夏“一詞出自《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蠻指的南方少數民族,貊指的北方少數民族,而“華夏”指的是中原地帶的華夏民族。

正因為“華夏”一詞,指的並不是夏朝,自然也沒有華朝一說了。

華和夏在春秋戰國時期,意思很相近,華代表著植物種植生長,而夏代表著農耕生產。

在上古時期,古人會以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的功績為其命名,其中最早推廣採摘種植的首領為“華”,最早推廣農耕生產的首領為“夏”。

因此,為了紀念先輩的貢獻,後人也用華和夏來代表中原大地。

《左傳》孔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後來,隨著朝代更替,華夏一詞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它由原本所代表的“植物生長”“農耕生產”“中原大地”,慢慢發展成了我們中國的別稱。

唐朝的文人,便已經用華夏一詞,來表達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此與別的文明相區別。

唐朝的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華夏”一詞: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的甲骨文寫法:

華的甲骨文,表示萬物生長。

夏的甲骨文寫法:

夏的甲骨文,表示耕作忙碌的人。

《説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

大意便是,夏,是中原以農耕為生的人。

大家好,我是沁書君,一個專注傳播傳統文化的人。


沁書悅讀


華夏二字解釋可謂繁多,但分開講,華即花即美麗,夏即大。

根據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教授研究,源自陝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六千前,分化出一支系(寶雞北首嶺上層為代表)在華山腳下的

元郡廟—泉護村遺址,該遺址陶器上繪有玫瑰花,玫瑰花就是花的代表,可能是先民的圖騰崇拜,所以先民自稱華,並把附近的山稱華山。仰韶文化分支的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的時代與炎黃的傳說基本重合,玫瑰花有可能是炎黃時代的圖騰。這是華的來源。

《說文》夏,大也。西漢楊雄《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人自稱夏,區夏,有夏。《史記•吳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夏,指周秦關中涇渭流域。

從以上分析,華與夏都源自陝西。周滅商,東部華夏化,華夏成為黃河流域諸民族的共稱,再後來成為全民族的共稱,秦漢以後華夏又稱漢族。


至樂無如讀書


為什麼中國人被稱謂為“華夏子孫”?其原因很簡單。

在上古時代母系社會的晚期,有一位中華民族的共祖,“華胥氏”。“華胥氏”被其後人譽為中華文明的始祖母。



華胥氏乃燧人氏之妻,伏羲氏女希氏(女媧)之母。



『女希氏被譽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

伏羲女媧之子少典,少典之子炎帝黃帝。



黃帝之子高陽(顓頊),高陽之子昌意,昌意之子崇伯鯀(夏鯀),鯀之子夏禹。



夏禹治水而得帝位,其後建立夏朝。

華胥是上古時代華胥國的建立者,華胥國因華胥氏而得其名。

華胥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因此“華”夏的“華”因她名而得。

三山五嶽之一的華山也因華胥氏而得其名。簡單的來說帶華字的山川及地域名,都因後人為紀念她而取之其名,其中就包括“華夏”。

夏禹帶領族人治水三十多年,跑遍中華疆域中所有山川、江河、湖泊,期間用腳丈量疆域版圖,上至長江黃河源頭,下至長江黃河出海口。

禹治水而得奇功,被諸侯萬眾推舉為王,建立夏朝,這就是夏的由來。

祖華胥與裔孫夏因此而得華夏。故疆域為華夏大地,華夏大地上的人隨國為姓,隨地域名稱氏。

如:中國人、華人、夏人、唐人;又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等,人之代稱;又或龍的傳人,華夏子孫,炎黃子孫後代等。


奚譽賢


題主應該搞錯了,我們說的華夏,不是因為有華朝,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但是我們說的華夏並不是指這個夏朝。

根據歷史的記載來看,華夏兩個字的意思就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也是因為周朝,禮儀之邦的意思就是有規範制度和法制的國家。當時周王室得了天下之後就大封諸侯國,當時眾多的諸侯國也被稱為諸夏。

不過慢慢的其實華夏兩個字指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在《左傳》裡面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其實這個華和夏就是一個意思,就是指中原。我們現在說中華,不說中夏,其實在以前是說中夏的,和中華是一個意思。一開始夏是非常崇高的,後來慢慢的發生了變化。到現在我們都只說中華,而不說中夏,或者說華夏。


中國歷史研究所


“華夏”與華國和夏朝無關,出現在夏朝之前。而且也沒有聽說過華國,或者和華有關的制度國家。再者,如果真的與帶“華”的國家有關,難道這個國家會籍籍無名,連傳說都沒有。所以我認為“華夏”二字,與“炎黃”二字就是一個代稱,同一個勢力。

中華民族,從上古到現在,一直都是不斷融合的產物。從炎黃合併,到今天的56個民族,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此,我推斷:炎黃戰蚩尤,應該是那個時代,部落融合中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融合,對後世的文明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華夏”二字,我更認為是他們部落聯盟的名字,“炎黃”是草創部落,也是最大的兩個部落,所以炎黃也可以代稱華夏。

炎黃聯盟,絕不是兩三個部落的融合,從其圖騰——龍,就是最好證明。

龍的描述,《本草綱目·翼》中,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可見炎黃聯盟,最低由九個,或者更多個部落組成。這個聯盟的名字,我認為就叫“華夏”。華夏,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所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認為最真實,可能當時華夏聯盟,邀請別的部落融合時,就是宣揚:我們有漂亮的衣服,和健全的禮儀,能對人友好,快來加入我們吧。

別小看漂亮的衣服,或許在今人看來,無關緊要。但當時,衣服可能是溫飽之餘,最大的需求吧。漂亮的衣服,可能如現在的黃金一般。恰巧黃帝的部落,就有養蠶織絲之術。他部落穿衣服時候,別的部落還穿著獸皮樹葉。

再我推斷,炎帝部落可能善於交際,有一套高雅的禮儀,讓人感覺很舒服。從炎帝部落主動和黃帝融合,我推斷炎帝部落行為高雅,愛好和平。任何時候愛好和平的人,都能與人友好相處。炎帝又可能比黃帝年長,所以就做個華夏的第一任盟主,故炎在黃之前,稱炎黃也更方便對外聯合。所以稱“華夏”和“炎黃”,都是一種宣揚,就像是宣揚自己的優點。

部落的聯盟,就像秦統一六國一樣,肯定要有些制度,所以整合之後,就創造出了文字,產生了各種技藝,和最原始的交易,還有曆法算術。這時候基本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文明,文明歸根究底就是融合產生的。

我不相信什麼華胥部落,什麼地理位置等原因,才稱“華夏”的。我們今天稱為漢族,和稱為唐人,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有一個強大的勢力或者國家朝代,才能讓後人驕傲和成為自稱。

我們的歷史和典籍,經過了無數次的摧毀,也遺失了很多歷史,有的歷史甚至靠傳說。我相信“華夏子孫”,肯定和我們自稱“漢人”和“唐人”一樣,已經深入骨子裡了,那怕沒有歷史記載,也同樣會如此稱呼自己。


奇葩歪佬


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中華!

中國的華夏文明!

中、華說的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文明,同一個國家!

中是中國,天下之中!只是鄭州登封的位置,中國古代曆法陰陽合曆都是在這裡觀測定立的!其他地方都不準,只有在鄭州這裡才是準的!古時中國,是指中間位置的國家,以中原河南中心的位置是指具體位置應該在現在鄭州登封、鞏義附近一代!鞏義清水河與黃河交匯於此,一清一濁,自然形成了太極陰陽魚兒的圖形(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陰陽圖更是在這裡立杆觀影,記錄太陽倒映位置記的得來的,其他地方根本是不可能是這樣的圖形!八卦圖是古代先人數學及理念直接反應!陰陽八卦配在一起,形成華夏文明的宇宙觀!

華是指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發源地在鄭州這裡!華可以解釋為美麗高雅的意思,更指華山,這個華山是古華山,也就是現在鄭州登封的嵩山!

夏是中國最早王朝!

華夏文明是最早東羌和東夷兩大族群在10000年左右開始在中原鄭州附近開始合流,最終在50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形成炎黃部落和華夏集團諸民族!中國官方說華夏文明5300年是以我們河南鄭州西山遺址時間基點的!西山遺址是華夏文明最早的城,沒有之一!之所以叫華夏文明的城是有規律的,要:廟壇殿堂冢齊備,外有修築環壕城牆,內有規劃道路廣場,才叫城!這樣模式和文化內涵中國一直傳承到20世紀!西山遺址並不是僅僅一個城而已,周邊同時代遺址十幾座,成環形圍繞,推定為黃帝時代都城或國家中心城市,你以為古代典籍記載黃帝築20城是說著玩的?陝西半胡雜也給我變出來個20個遺址來看看,沒有裝逼什麼黃帝呢,黃帝都住草棚地洞麼,楊官寨的半地穴也敢裝逼黃帝?石茆這樣4000年左右呢鬼方山戎跟黃帝差著幾百年呢還,陝西蛤蟆都敢裝逼是黃帝的城?呵呵,陝西人歷史都是體育老師教的,不光歷史盲,連地理也盲,簡直歷史邏輯混亂,黃帝是什麼時候都搞不懂還裝呢這!

華夏文明最牛逼是有文字!在8000年以上的賈湖遺址,就是出骨笛的那個,其實很牛逼的是已經有了文字,再到夏城二里頭也有文字傳承,再後在鄭州3600年的商城出土過了甲骨文、金文、朱書陶文三種同時!文字才是最高端的文物!你們陝西的黃帝后裔都不識字原來,我們河南的黃帝可是人文始祖,“文”字看見沒?要識字才行!!!蠻夷之地是沒有可能出現文字的!最後周人還是用了商(商是黃帝后裔)的文字,你就應該明白陝西有多麼落後了吧!

裴李崗和賈湖這樣8000年以上文化遺址你知道不?至少在8000年前中原地帶已經進入農耕時代的了,開始有了文字!陝西連商都沒有,更別說夏了,在洛陽二里頭夏的就有青銅爵這樣的高端青銅禮器祭器,比陝西堆早了600年!更有鄭州商城的杜嶺方鼎 這樣的高等級祭器還是一對,比陝西堆早400年以上!殷墟的後母戊大方鼎都不說了,那是舉世無雙的國器!關鍵是在8000年賈湖遺址已經有文字,只是數量少不能破譯,但跟甲骨文一脈相承!到了3600年前鄭州商城已經出土青銅器上已經甲骨文和金文,還有朱書陶文,中原地帶6000多年的文化遺址多的有一火車,隨便也幾百個,要是算到西周時代,遺址幾千個,都不好意思顯擺!三星石茆良渚河姆渡等等蠻夷胡虜顯得珍惜點,相比於華夏文明來說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從數量到質量還有智商都高出這些蠻夷之地一個時代!

華夏民族其實超級牛逼,有極強擴張慾望和能力,在軍事和文化雙領先的條件下,驅趕蠻夷三千年,追殺蠻夷三千里!北狄南蠻東胡西羌後裔就是早早在我們中原河南人驅逐消滅了蠻夷之一,根本沒任何傳承!用漢字講漢語的都是華夏子孫,都是炎黃子孫,都是我們鄭州人的孫子,那些陝西四川的孫子們跟種蠻夷之地不沾邊,跟西戎之地沒有任何關係,不要瞎認親戚,這是極其沒有文化的表現,很丟人的!

國家夏商周斷代史~華夏探源工程圈定的六大都邑全部在中原地帶,一個在晉南陶寺遺址推定夏早期堯之唐都,其餘五個都在河南,三門峽鑄鼎原遺址推定為夏中期軍事要塞用來防禦西戎,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推定為夏晚期都城,剩下三個都在我們鄭州,分別是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推定為夏早期禹的都陽城,鄭州新密新砦遺址推定為夏早期啟的出生地黃臺城,鄭州滎陽大師姑遺址推定夏為晚期軍事要塞防禦商人進攻!這還沒有算上鄭州新鄭望京樓夏商雙城遺址和鄭州中原區東趙夏商雙城遺址,還有鄭州新密古城寨這樣跨越2000年重要遺址,古城寨遺址從龍山時代一直持續到戰國,很可能就是黃帝的軒轅丘,順帶說一句,黃帝是我們鄭州人,軒轅丘現在的位置在新鄭和新密之間,古代都說是古新鄭,所以說黃帝故里在新鄭,黃帝是新鄭人!夏的核心區域在鄭州和洛陽、許昌之間,偏鄭州的位置!中國官方說的華夏文明5300年也是以鄭州西山遺址為時間基點的,鄭州西山遺址是華夏文明最早的城,沒有之一!

後來我們華夏文明向四面八方拓展,以天地之中自居,用中國、中華自稱,一直沿用至今!

另有,

剛才有個叫“公平7765”的陝西半胡雜楞是敢說華是來自陝西華胥古國!那就說說這個華胥國吧!華胥國是《列子.黃帝》最早記錄的,華胥國以華山而得名,古華山就是我們鄭州的嵩山,可不是現在陝西華山,黃帝是鄭州人在新鄭新密一代怎麼可能去陝西訪華山?另有記錄,黃帝問大隗,大隗訪仙就在鄭州新密大隗山?怎麼會是陝西?還有,列子是吧,列禦寇就是我們鄭州莆田人,怎麼可能敘述一個千里之外不著邊際的傳說故事?必然是他記錄熟悉的地理和人文才是真的!華胥氏,華胥國在哪裡你說?

還有叫“白石61”的陝西傻X,說了一百圈都不敢面對軒轅丘在哪裡,有熊(能下三點)國在哪裡!沒什麼文化這可怕!古姬水是由溱水洧水交匯而成,陝西半胡雜造假了姬水,那麼為什麼不敢造假溱洧?道理很簡單,溱洧現在還有,就在我們鄭州這裡,溱洧相匯形成古姬水,現在叫雙洎(ji)河!有熊(能下三點,讀ni或nai)國,是黃河下游才有黃河巨鱉,是非常兇猛食肉動物,身體碩大可以託十人以上,古代食物鏈得最頂端,傳說是龍種,更是黃帝部落的圖騰,所以叫有熊(能下三點)國!陝西也弄出來個有熊我看看?


eagles華夏


我們的偉大祖,在古代有過許多稱號,如中華、中原、神州、赤縣和華夏等,而較著名、較有意思的,要數華夏這個稱號了。中國何以又稱華夏呢?這個問題不僅是現在而且在幾千年前就雜說紛陳、相持不下了。

華夏二字,最早見於《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孔穎達疏曰:“華夏為中國也。”《說文解字》則這麼解釋:華,意為榮(華部);夏,意為中國之人(攵部),古時華夏族居於中央之地,故習稱中國。《左傳》雲:“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飾之美謂之華”。而《尚書》“華夏蠻貊”注則說:“冕服採章稱華,大國稱夏”,又是一種解釋。

怎麼看待上述紛歧雜立的說法,又怎麼解釋華夏二字?有人從《左傳》定公十九年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話裡,認為夏常與蠻夷和裔相對,華與夷相對。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裡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夏從夏水(即漢水)而得名,華以華山而產生。但是,查《漢書、地理志》,夏水只是江漢的一個小支汊。一條小小支流,怎能得到如此厚愛,竟成為一族的代稱?華山,在《尚書、禹貢》裡只作為梁州北界出現,在古書中常與別的山嶽相提並論,無甚獨特之處。《爾雅》有“華山有三”、“華山為西嶽”等幾條材料,都說明華山的地位並不算高,似很難成為一國全境的名號。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一冊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還含有雅、正、大等意思。比如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即雅詩,就是用西方人的聲音歌唱的詩篇。東方齊魯等國,本從西方遷來,所以東方諸國稱東夏,西方諸國稱西夏,東西合稱諸夏。周朝又崇尚赤色,大祭祀時常用騂牛(赤色牛)。晉國大夫羊舌赤字伯華,孔子弟子公西華名赤,都說明華含有赤的意思。凡遵守周禮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稱為華人和華族,通稱為諸華。華夏這個名稱,最基本的涵義還是在於文化。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而對文化低不遵守周禮的人和族按其方位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秦漢時期,各族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隨著中國範圍的擴大,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擴大,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都納入了華夏族的範疇。華夏,逐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寫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