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五代十國時期,在今天的四川地區出現過兩個短命的小王朝:存在三十五年的前蜀;經歷了四十年的後蜀。荒唐的是,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天險庇佑下,後唐出兵七十天而滅前蜀,北宋出兵六十六天而滅後蜀,所費時間相差無幾,彷彿是巧合一般。箇中緣由,著實值得玩味。

蜀道乃天險

宋代的張唐英在《蜀檮杌》裡說,“觀自古奸雄竊據成都者,皆因中國多故,而閉關恃險以苟偷一時之安”。這句話裡的“閉關恃險”講的很有道理。兩個蜀國立國,所“恃”者就是蜀地天險。巴蜀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圍的每個方向,都是崇山峻嶺。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裡就說,四川“自昔稱險塞焉”。

當然,唐代詩人李白所說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加道出了蜀地與中原道路的艱險。蜀道上棧道林立,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之說,在此棧道上行軍危險萬分,三國末年,魏將鍾會以十八萬軍隊伐蜀。鍾會“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許儀是曹魏名將“虎痴”許褚的兒子,許儀乃名將之後,因治道失誤,仍舊丟了性命。姑且不論鍾會是否別有用心,斬殺許儀足見蜀道交通的重要性與危險性。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四川盆地外有崇山峻嶺以為天險,內則有“天府之土”足以立國。李冰興建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灌溉良田千里,從此四川盆地便被稱為“天府”。《漢書·地理志》也稱讚巴、蜀、廣漢等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另外四川地多鹽井,獲利豐饒。所以到了諸葛亮做隆中對策之時,四川盆地所在的益州已經被認為是“天府之土”,“民殷國富”了。

前天有不足

五代時期的王建據有巴蜀之後,在十國之中,率先稱帝。但這個前蜀政權,與日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一樣,都有一個“前天不足”的問題。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前蜀與其他政權

問題來自統治者的出身。無論王建,還是孟知祥都不是巴蜀的本地人。王建本許州舞陽人(今屬河南),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刺史,以兼併西川帥陳敬宣而據蜀;後蜀政權為孟知祥所建,孟知祥本邢州人(今屬河北),後唐滅前蜀後,孟知祥為四川節度使,後來孟知祥兼併東川帥董璋而據蜀。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後蜀與其他政權

因此,兩個政權的軍事骨幹都是外來軍事集團。前蜀建立初年,由中原人組成的軍隊善戰較之中原王朝軍隊並不遜色。以至王建本人也發出感嘆,手下要是有幾個像韓信一樣的將軍,都可以去平定中原了。可是,當開國創業的精兵悍將隨著時間老去,四川本土卻無法提供類似的優秀兵源了。這在蜀地歷史上的割據政權裡其實是個普遍現象。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不顧國力孱弱執意北伐中原,除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原因,《後出師表》裡的另外一段話也是重要因素:“自臣到漢中, 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雲……等及曲長、 屯將七十餘人, 突將、 無前、 賨叟、 青羌、 散騎、 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 非一州之所有; 若複數年, 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諸葛亮所擔心的以巴蜀一地無法補充“糾合四方之精銳”的問題對於前蜀後蜀自然也是存在的。

偏偏五代時期的兩個蜀國,統治者見識遠不及諸葛孔明,王建的謀士就說,“陛下雄才大略尚不能得岐隴尺寸之土……願陛下無以中原為意”。前蜀、後蜀君主大抵安於割據,不思進取,這就應了顧祖禹的那句話,“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難以入中原

話說回來,即使前(後)蜀意欲進取中原,也絕非容易的事情。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四川盆地四面都是山,限制了外敵進入,當然也妨礙了本方出擊。對此最有感觸的當然就是諸葛亮了,要不是秦嶺山脈崎嶇難行,諸葛武侯何至於辛辛苦苦“六出祁山”,為了運糧還要發明“木牛流馬”呢?

另一方面,要進取,自然需要騎兵迅猛輕捷。一如五代前期的晉王李克用大將周德威所說:“吾所恃者騎兵,利於平原廣野,可以馳突。”而巴蜀偏偏在騎兵實力上遠不及中原。

五代時期,沙陀騎兵馳騁中原。他們在唐朝傾覆後,又戰朱溫、平幽州、敗契丹,終得天下而建立所謂“沙陀三王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唐莊宗、明宗、末帝、後晉高祖、後漢高祖、後周太祖都來自這個沙陀騎兵集團。沙陀人長居西北,騎術精湛,本為一支天然的精銳騎兵部隊。

反觀巴蜀,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根據史料記載,在王建尚未建立前蜀的公元903年(唐昭宗天覆三年),日後的梁太祖朱溫(全忠)命押牙王殷入蜀報聘,王建不想在騎兵方面示弱,於是調集全川馬匹,結果也不過一萬出頭。這個數字根本無法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當時的中原,後唐明宗就有馬3.5萬匹,倘以一兵一馬計算,也有騎兵3. 5萬人。

其實,蜀地產馬。三國時期,東吳曾經遣使至蜀求馬。但這種蜀馬,體格較小而緊湊,腿粗短,適用於山地乘馱,卻不適宜平原野戰。所以到了南宋,范成大就有“峽馬類黃狗,不能長鳴嘶”的說法。當時南宋騎兵依仗的就是蜀馬,范成大當然不會無端滅自己的威風。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無可戰之兵

儘管如此,以常理論,憑藉蜀地的險峻地勢,前(後)蜀自守仍應有餘。後唐滅梁後,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入朝,後唐莊宗問他吳、蜀兩國應先攻那個,季興回答說:“宜先蜀”。其實他的本意倒是認為蜀地險要,後唐可能無功而返。他更不願蜀國滅亡,因為“荊(南)、蜀成唇齒之形”。

結果事情的發展卻並不如他所料。公元925年,後唐發兵六萬進攻前蜀,其軍隊一開始就遇到了千里轉運,軍糧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若前蜀軍隊堅守堅壁險關,等待後唐軍隊糧盡時反擊,後唐軍隊勢必敗北。但是,此時前蜀的政治已經腐敗至極,前線守將竟不戰自降。後唐軍隊先後獲得55萬斛糧食,“軍食遂優足”。加上前蜀興州守將程奉璉降後唐後,“且請先治橋棧以俟唐軍,由是軍行無險阻之虞”。前蜀的險要地形根本沒有發揮作用,“二十萬軍齊拱手”,僅70日便宣告滅亡。只是後唐又無善策撫蜀,孟知祥當此之時,安定西川,平定東川,包舉山南,重新據有三川之地。故後蜀實際乃是前蜀割據的繼續。

到了公元964年冬天,宋軍出兵攻後蜀。宋軍分兩路進兵。第一路從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南下,這支兵要穿越秦嶺、大巴山的天險,是攻蜀的主力。第二路從歸州(今湖北秭歸)西進,這支兵要通過長江三峽地帶,行軍也不容易。兩路兵共計步騎六萬人。

蜀道難於上青天,為何五代時期的四川割據政權滅亡這麼迅速?

宋滅後蜀進軍圖

這次的情況稍有不同,後蜀組織了抵抗。問題在於,蜀中軍隊常年未經戰陣(果然碰到了當年諸葛亮擔心的問題),豈能與北宋軍中的百戰之餘抗衡。後蜀主將王昭遠從成都領兵抵禦,此人竟自比諸葛亮,狂言“奪取中原,易如反掌”。結果成了笑柄。宋與蜀軍主力交戰,三戰三勝,最後生俘王昭遠,進兵成都。從出兵算起,北宋只用了66天就滅亡後蜀。當年前蜀亡時,降後唐的降表是李昊寫的;這時後蜀亡時,這位先生居然還在世,又為後蜀修了降宋的降表。當時,蜀人夜晚在李昊家的大門上寫道:“世修降表李家。”這簡直是對前後蜀迅速滅亡的一個絕妙的諷刺。

參考文獻:

楊偉立:《前蜀後蜀史》,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杜文玉:《前後蜀兵制初探》,江漢論壇,2004年第11期

惠冬:《勢在中原: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之地位與宋初統一戰略》,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