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充電樁市場進入下半場,未來或只剩3-5家

從藍海到紅海,從紅海再到“死海”,這或許是每一個行業都要經歷的過程。

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隨著補貼效應的逐漸減退,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呈俯衝式下滑;

藉著新能源汽車正“火”的風口,動力電池行業逐漸成為了“眾星捧月”之地,但經過幾輪“腥風血雨”般的洗牌之後,目前只有幾家頭部企業能夠實現“穩賺不賠”,其他的底部公司仍徘徊在“生死一線間”;

隨即,市場又將目光投向了充電樁領域。自2013年進行初步試水後,便有一眾企業紛湧而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國充電樁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但不同於上述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淘汰洗牌,在這個領域只用了3年的時間。如今全國存活的充電樁企業僅剩100多家,與2017年的巔峰相比,死亡率高達90%。

但是顯然,慘烈的犧牲率並沒有擋住一些企業入市的野心。

充电桩市场进入下半场,未来或只剩3-5家

入市企業源源不斷

11月25日,廣匯汽車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國網廣匯(上海)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按照雙方計劃,國網廣匯將於2020年完成43萬個充電樁佈局,並計劃與恆大、萬科等地產商合作,推進社區新能源充電樁建設。

廣匯汽車並不是近期唯一一家宣告進軍充電樁領域的企業,而更加明顯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巨頭開始和“充電樁”掛上了聯繫。

今年7月,國家電網與恆大集團合資成立國網恆大智慧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並聯合碧桂園、萬科、融創等三家龍頭房企,共同簽訂一系列相關服務合作協議。

充电桩市场进入下半场,未来或只剩3-5家

此前,寶馬、大眾、戴姆勒等7家德系巨頭也聯合成立了充電基礎設施平臺,並與中國本土充電運營商簽約,計劃新增3.5萬根充電樁……

“這是電動車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各方都很重視這個問題。” 汽車投資分析師雲松令分析,他進一步表示,“目前電動車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保有量,因此未來幾年電動車想大力發展,就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星星充電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這個時刻還有很多企業選擇入市,似在印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這位負責人舉了新能源汽車的例子,“電動車銷量下滑其實是行業良性發展的過程。在補貼後時代,這是電動汽車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行業以及本土車企的考驗。在這個時候特斯拉還能進入中國市場,也恰恰說明,這個行業一定還是有巨大潛力的。”

充电桩市场进入下半场,未来或只剩3-5家

星星充電充電樁

特來電北京地區的總經理李彪對此還進行了補充,他表示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很好,政策扶持的力度非常大。”

按照財政部、科技部等無不為聯合發佈的《關於“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2016年-2020年,中國將持續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財政獎補。

根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上海、深圳、杭州、安徽等省市已經明確了充電設施補助標準,並且幾乎所有城市均設置了補貼上限金額。其中,深圳、宿遷市、安徽省等按照充電樁功率進行補貼,而上海、成都、溫州等按照實際投資額的30%或20%進行補助。

由此可見,國家補貼政策由“車”到“樁”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同2015年,很多車企為了補貼紛紛湧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樣,不得不承認,國家的財政補貼對於很多企業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

充電樁下半場剛剛到來

儘管進入充電樁行業的不少企業都有著“向死而生”的勇氣,但是目前“樁企”九死一生也是不爭的事實。

前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是充電樁行業難以盈利的最主要原因。

“充電樁在正常使用的過程中,收入只有電費+服務費兩方面。”雲松令向第一電動網介紹,“充電樁企業想要盈利,只能依靠投產公交、出租,以及網約車的專用充電樁,來提升利用效率,公共電樁目前很難賺錢。”因此,在這樣微薄的利潤下,企業想要盈利,只能與主機廠聯繫,將充電樁賣給車企,“賣樁比運營樁賺錢”。

賺錢難,想從國家的手裡拿到補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北京地區為例,按照北京市發改委相關文件規定:對於已經申報政府補貼,充電樁運營企業要保證充電樁至少5年正常連續使用。而5年的時間對於很多企業而言,錢還沒拿到,公司可能就已經破產了。

因此便出現了文章開頭描述的那副慘狀:2017年,中國還擁有1000家充電樁企業,而到現在就只剩100家了。而在這100家還活著的企業中,只有特來電等來了成立五年以來的首次盈利。

充电桩市场进入下半场,未来或只剩3-5家

特來電充電樁

此時的充電樁行業,猶如套在玻璃罩中的青蛙,明知前途光明,卻就是找不到出路。而對於那些目前已經苟延殘喘的企業,以及還在源源不斷入市的巨頭來講,充電樁行業究竟會向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雲松令認為,這個行業的未來還是會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這畢竟是個規模經濟的領域,規模經濟一定會出現集中化,也就是頭部企業得天下。”而對於更多企業而言,想要活下去,目前還是應該“生產+運營”雙管齊下。“再有就是綁定主機廠,或者和大型出行運營公司合作,形成大客戶優勢。”此外,他還認為,“公共樁也需要積極建設,利用APP用戶量的提升來發展各類生態。”

星星充電相關負責人則對行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接下來的幾年,充電樁行業會更加良性的發展,也會更加理性。同時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也都會得到更大地提升。”

“大浪淘沙之後,只有那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才能夠被留下來。”李彪預測,“按照行業的發展規律,最後應該只會剩下3-5家企業。”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046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