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覺得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用戶3981010308


銀行理財如今打破了剛兌,因此,很多人擔心,是不是銀行理財就不靠譜了,是不是不能買了?確實,打破剛兌一定意義上提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但是相較於我們普通個人,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一些專業的基金經理和投資人在操作,比起我們個人直接投資市場而言,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完成投資理財依然具有較高安全性。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現在當然能買!但是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你需要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品種及風險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以此確保你在承受最小的風險情況下,爭取較好的收益。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銀行目前一般都有哪些理財產品:

1.根據貨幣種類的不同分類:咱們的銀行理財就分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

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又分為傳統類和非傳統類理財產品。(1)人民幣傳統型理財產品收益率高、安全性強,主要有基金、債券、金融證券,目前,收益一般在4%左右。(2)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類產品(非傳統類)與匯率掛鉤,例如從本質上來講,它與外幣同類產品沒有多少差異,風險略高於傳統型產品。另外各大銀行紛紛推出外幣理財產品來回避短期風險,這種外幣理財產品往往具有短期、高息的特點。

2.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分類: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又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前者(保證收益類)又分為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簡單來講固定收益產品是指銀行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理財收益,銀行承擔投資風險。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則是由銀行給出一個最低收益承諾,其餘投資風險與收益則由雙方按合同約定共同承擔。後者(非保證收益類)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這兩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保本浮動就是指銀行承諾本金安全,但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簡單來就不保本啦,這種產品當然就面臨更高的風險,但收益也是較高的。

3.根據銀行投資領域的不同分類:理財產品又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Ⅱ型產品。①債券型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短期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以及協議存款等期限短、風險低的金融工具等等。②信託型理財產品資金門檻較高,最低為100萬,但收益較高、穩定性好是信託產品的最大賣點,簡單來將,信託理財就是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於指定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的專項信託計劃。③投資對象掛鉤型理財產品也稱為結構性產品,其本金用於傳統債券投資,而產品最終收益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例如與商品價格、匯率、股票指數等掛鉤,種類特別豐富。④QDII型產品,QDII是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縮寫,簡單說就是銀行將你買入理財產品的錢兌換成美元,然後直接到境外進行投資的一種理財產品,產品一般不保本,風險較大,適合能承受一定風險的投資者。

詳細瞭解了以上內容後,你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資金大小做一個具體的計劃,然後找到銀行理財顧問作進一步分析。

雖然銀行理財都會預期最高收益率,但不可否認收益率的實現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是應以“穩健型”的理財產品為主。好了,就解答到這裡了,如果還有疑問,歡飲你與我進一步的交流!

冥想自由頻道


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購買。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很多投資客戶對理財望而卻步。雖然仍有一部分人在購買理財,但心中也時有忐忑,生怕到期後本金會有所損失。

下面著重介紹,資管新規出臺後,大家可以在銀行可供選擇的幾個產品。分別為淨值型理財、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

1、淨值型理財

淨值型理財產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通俗一點,本金10000元,1元1份買入,買入10000份,投資結束後產品淨值高於10000元即掙錢了,低於10000元則賠錢了。

那麼淨值型理財安全嗎?

目前各銀行發售的淨值型理財都是趨於保守的,大都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即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一般在70%-80%左右,風險是可控的。淨值型理財還是比較安全的。


2、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一種存款,一般是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黃金、指數、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

簡而言之,它就是存款和衍生品的組合,這使得結構性存款既有“存款收益”,又有“衍生品投資的想象空間”。客戶所承擔的風險只是利息可能發生損失,而本金不會有任何損失。可以把結構性存款看作是原來保本理財的一種替代,其風險是低於淨值型理財的。

3、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屬於一般性存款,一般起點為20萬元,3年期,利率一般在3.85%~4.2625%之間。本息有保障,且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安全性高。如果不想承受理財的風險,大額存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還是可以購買的。資管新規下,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結構性存款,風險稍低,可以配置一些。如果可以接受3年期限,可以配置一些大額存單。


河小葵話理財


朋友們好!

當然能買了!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比較安全的理財產品,特別是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比其他銀行低一點點,但是也更加穩妥一點。下面來分析一下。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現在一般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雖然是中等風險等級,但是實際上延期支付的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年化收益率的產品,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此,從整體上來說,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購買。

現在雖然銀行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一般銀行都是不願意自己的理財產品出現延期支付甚至達不到預期收益率的。畢竟銀行的信譽是進行經營活動的基礎,因此,銀行對於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是會竭盡所能保證理財產品的安全的。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普遍是短期理財產品,一般一年期理財產品年利率也就是4.5%以下,現在一般大型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年利率為4.3%左右,中小型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在4.5%左右,這樣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不算高,一般來說銀行投資的底層資產還是比較安全的。這樣的收益率基本上也能夠基本保證安全。

因此,現在銀行理財收益率不算太高,而且銀行也是經驗非常豐富,因此,現在理財產品從整體上來說,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

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更穩妥一些

購買理財產品,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更加穩妥一些。一般來說,大型銀行資產規模巨大,營業網點很多,經營更加穩健。因此,一般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肯定更加有保障一些。

現在一般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非常全的,有按日開放的活期理財產品,還有按周開放的活期理財產品,還有各樣短期理財產品。可以說大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是非常齊全的。

而且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稍微低一點,一般大型銀行1年期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概在4.3%左右,比中小銀行稍微低一點。

一般情況下,大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低一些,但是大型銀行經營更加穩健,因此,理財產品可能安全上更有保障一些。

因此,如果想購買理財產品的話,購買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可能會更加穩妥一些。


綜上所述,理財產品當然可以買了。現在雖然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理財產品仍然是比較安全的,如果想更穩妥一些,可以考慮購買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我們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要知道都有哪些類型的理財產品可以在銀行夠買到。理財產品根據風險不同也會有多種類型產品:

低風險類型有:國債、保本理財(目前已無)、結構性存款、活期貨幣基金、類固定理財(預期收益)、保本浮動型理財(收益憑證)、保險理財產品

高風險類型有:信託產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

因此,能夠在銀行買到的產品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就要看大家如何去做選擇。下面聽一下個人建議:

  • 如果您是一位風險承受能力很低,而且資產量小,也就是幾十萬理財資金。個人建議,你的預期收益按照目前行情來講,一年4%—5%。國債不建議個人購買,雖然安全,但是時間長,收益低,流動性差。因此,結構性存款、活期貨幣基金、短期類固定理財就是你最好的選擇,目前按照當下行情,預期收益也就是4%—5%左右。

  • 如果您風險承受能力一般,資產量也不大,你也想追求較高收益。個人建議:你的資產需要配置,固定收益+浮動收益,比如你可以50%的資產購買類固定理財,剩下50%可以去夠買保本浮動型理財,這個就是浮動性理財一般收益是掛鉤某個行情指數,購買時機非常重要,也對銀行人士要求較高,會選擇產品。如果選擇正確,目前浮動收益產品在保本前提下6%—8%收益都是非常有可能達到。

  • 如果您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你資產量也一般,可以50%類固定理財+50%公募基金,對於公募基金推薦,我個人只是基於當下市場環境,目前股市點位在2800點左右,整體市場估值偏低,放長投資期限。3000點以下夠買公募基金,持有半年以上的收益率在10%以上,持有一年收益可達30%以上,持有三年收益可達100%。這個是公募基金數據分析出來的。

  • 如果您資產量比較大,幾百萬,上千萬。沒有一點風險承受能力就去購買類固定一年4%—5%,個人認為這連通貨膨脹都跑不贏。再高一些,去買銀行信託產品,預期收益在6%—7%。購買信託一定要穿透產品看本質,看所投項目。

  • 如果您資產量大而且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建議你可以配置信託+私募,目前有很多品牌私募也經歷了將近20年的發展,有的老牌私募甚至給國家隊都進行資產管理,相對穩健,收益可觀。可以配置一些私募和信託產品,綜合年化收益能達15%以上。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多信託少私募。信託雖然有風險,但是相對大級別銀行的產品風控還比較嚴格。

其實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非常多的,前提是你得自己瞭解都有些什麼類型產品,如果你什麼都不懂,銀行員工在給你推介時自己沒有判斷力,即使出現虧損,那這個也需要自己去承擔。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材疏學財


銀行理財如今打破了剛兌,所以,很多人擔心,是不是銀行理財也不靠譜了,是不是銀行理財也會虧錢?答案是:既然打破了剛兌,購買理財產品就有一定的風險,可能賺也可能虧,就如同買股票,明知股票隨時都可能跌,但是很多人還是會購買。所不同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多都是專門的基金經理在操盤,至少比啥都不懂的股民強,所以,銀行理財雖然也有風險,但整體來說還是可以購買的。



但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購買適合自己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有的是銀行自己發售的,有的是代售的,不管怎樣,其中都分很多風險等級,如果第一次購買還會對你進行風險等級測試。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購買R1\\R2的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高收益,那就自己買股票好了。



其次,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的選擇。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所以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用戶應特別注意保險類理財產品,就是固定每年交一筆費用,保險是保本的,但是收益就很難說了,這種跟偏向於保險,收益相對較低,所以你要問清楚,也不排除一些銷售人員糊弄,讓用戶稀裡糊塗就購買了。還有一些是基金類的理財產品,顯然風險是存在的,大家根據自己風險偏好選擇。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還是值得購買的,只要你不太貪,那些號稱收益超過15%、20%甚至更高的,一定要悠著點。


坤鵬論


我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現在不宜購買。

銀行的理財產品由剛性兌付到彈性兌付,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說理財產品到期,約定的年化利率不是保證兌付,而是根據所購理財產品的經營業績兌付。業績好,就按照約定的年化利率兌付,經營業績不理想,甚至虧損,也許客戶的本金都拿不回去了。在這個變化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以前購買理財產品門檻較高,曾經要求過購買20萬、5萬等為起點,現在購買門檻下降到了1萬元。可以剛性兌付時理財產品我沒有資格買,現在彈性兌付了,風險大了,反而讓我1萬塊錢去賣。想一想,這“餡餅”我還真的不想吃。

近期,有消息稱,銀行的理財產品逐步與銀行脫鉤,成立專門的理財公司獨立運作。與銀行脫鉤的理財管理公司,經營能力怎麼樣,風險有多大,有待進一步觀察。

現在理財產品五花八門,魚目混珠,投資者應該擦亮眼睛,小心觸雷,碰上就血本無歸。

我的資金我做主!寧可買股票,自己操作,自擔風險,也不要把錢委託給別人操作。沒有人會對你的資金負責,而且,不管盈虧,人家管理費是要收的。想想,有必要嗎?!


運籌財進


之前,國家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就是俗稱的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能發佈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不能剛性兌付,於是不少人會擔心,那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有虧損的風險?是不是不能買了?那倒未必。

1、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依然可靠

在市場所有理財產品當中,銀行的理財產品相對足夠安全和可靠,畢竟銀行家大業大,資金風控級別高,而且還受到了監管層更多的“關注”。這次之所以出臺這樣的意見,主要是因為要規範銀行的理財產品運作,規避銀行的資金風險。

銀行憑藉著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往對幾乎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承諾保本保收益,實際上就是不管產品虧錢還是賺錢,都照樣拿錢補貼,有的銀行還出現拆東牆補西牆的現象,這樣的操作明顯不規範,長期來說還不利於我國金融業的現代化發展。

更嚴重的是,一旦很多項目出現資金的問題,將會給銀行帶來很多風險,這將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所以資管新規對降低銀行的風險大有幫助,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維護了所有理財投資者的利益。

2、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可達4%以上

雖然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但還是給了兩年多的過渡期(到2021年)。如果網友們想買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依然還是可以買到。

哪怕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寶寶類”的貨幣基金產品,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可以達到4%以上,安全性也較高,適合大多數穩健的投資者。據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上週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35%,平均期限為177天。

對於不想長期定存的人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並沒有強制要求,既有短期,也有長期。從產品期限來看,上週3個月內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4%,3-6個月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4%,6-12個月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1%,12個月以上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3%。也就是說,在不佔用資金流動性的情況下,投資者還可以拿到很可觀的收益。

3、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一定收益風險

儘管銀行理財產品有這些優勢,但購買的時候還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點。不是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賺錢,可能有虧損的風險!要知道,現在理財產品的類型劃分為三類,分別是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在選擇理財產品的同時,一定要仔細看看產品屬於哪一類。

另外,由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產品說明書會給出預期收益率,但這個收益並不等於實際收益率,這個也需要留意。這就如那句老話,想要獲得高收益,那麼也將承擔對應的風險。


金十數據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還能不能買?與其風險沒有多大關係,主要還是看業績,即預期收益率,因為銀行系理財產品90%以上屬於中低風險產品。

銀行系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投資者慾望正在下降。2018年之前,銀行系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兩大類,而且保本型佔比還比較大,且6個月左右期限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5%區間,起購金額較大且期限接近一年的,收益率很多超過5%,遠遠超過同期定期存款和儲蓄國債利率,甚至大額存單利率也不如理財產品收益率,所以投資者購買慾望異常強烈。


但是自2018年以來,特別是資管新規出臺後,以及央行的連續多次定向降準和全面降準,釋放的流動性使市場得以保持適當充裕,資金需求減弱,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至今超過15個月連續下跌,最新信息顯示,目前平均收益率已經跌至3.8%附近,很難令投資者滿意。

縱比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產品,收益率偏高,對投資者具有一定吸引力。首先,這些互金平臺理財產品在風險等級上,由於都是保險或券商等金融機構理財產品,背景強大,實力雄厚,因此絕大部分都是中低風險產品,與銀行系理財產品幾乎沒有差異;其次,在同期限產品對比中,6個月以上保險和券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5%區間,部分超過5%,而起購金額一般1000即可,低於銀行理財產品起購1萬的門檻,這就形成對銀行系理財產品的對比優勢,勢必會分流部分投資者。


創新型存款產品也開始對銀行系理財產品市場進行蠶食。創新型存款俗稱智能存款,現在不僅民營銀行有,個別城商行和農商行也開始發力,這類產品無論在安全性、流動性還是效益性等方面,綜合性價比完全可以碾壓傳統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隨存隨取型(當日系列)利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定期型按月付息(金城)利率達到4.15%,180天付息(新網)利率為4.6%,從期限來講與理財產品基本一致,沒有超過一年,但收益率至少超過1個百分點,而且屬於存款類產品,按期支付,同是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屬於風險極低金融產品,低於理財產品風險。

創新型存款之所以現在不瘟不火,主要原因還是品牌和口碑影響力不夠,因為它們都是線上產品,無實體網點銷售,宣傳上也力度不夠,瞭解的投資者不多,達到信任的更不多,同時由於監管要求限量限價發售也有一定影響。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雖然已經陸續成立開業,淨值型理財產品陸續上市,但其風險和預期收益率究竟如何,相信眾多投資者仍在觀望之中。


龍門山財經


當然可以買。

我感覺題主問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傳統理財收益繼續降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資管新規的影響,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了。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資管新規。資管新規涉及到多種金融機構,涉及到銀行理財的,可以歸結到幾個方面:第一,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再承諾保收益和保本。第二,以後理財再沒有90天之內的產品。第三,淨值化,類基金,不是再像現在這樣是收益型。

許多投資者,哦,不,資管新規把現在的投資者分成了“合格投資者”和“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兩種,我們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範圍了。

現在大家不敢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恐怕是給嚇壞了。也是對資管新規的誤讀。資管新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的風險觀念,讓大家樹立正確的投資和風險意識。讓大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去投資。

投資銀行理財的風險,還是取決於產品投向。具體可以見投資產品說明書。資管新規的出臺,促使銀行根據不同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發行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去選購自己適合的產品。其實適合絕大多數人購買的產品和之前的,很多還都是一樣的中低風險。有需要的話,建議尋求專業理財經理諮詢。

建議大家正確瞭解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做資產配置,不要談理財色變。


理財經理李玉娟


隨著資管新規的發佈,銀行理財的性質跟以前不一樣。自從資管新規落地,很多客戶找我買理財時,都會多問幾句“保本嗎?安全嗎?”

看來大家投資理財的風險意識,又增強了不少。

其實,總的來說,國家出臺資管新規,目的是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讓投資理財越來越科學化、規範化,這對投資者來說,是好事。

第一:那麼具體的變化是怎麼樣的呢?什麼又是理財產品呢?

資管新規受影響的大小分別是:券商>信託>理財>私募>保險簡單來說,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日子,正式成為歷史。

保本理財和承諾收益的產品將消失,理財產品將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通過淨值化的管理,人們都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也將逐步建立起“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自營的也有代銷的。主要的看的是投資人是誰,一般銀行自營的產品,投資人是自己的銀行。所以這個是判斷的標準。

另外,理財產品指的是投資存款,債券,固定收益類產品以及信託計劃等等。

風險級別的話,為R2穩健型,就是投資的本金不保證,風險可控而且波動較小,收益浮動但也相對可控。所以的話,一般被稱作固定收益類產品。

很多人說做理財,其實指這個比較多。

第二:銀行理財的購買渠道

現在隨著手機銀行的推進,所以購買理財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網銀,手機銀行以及櫃檯,都是可以購買的渠道。

第三:風險評估

因為監管要求,首次購買理財產品的話,需要做一次風險評估。

通過做風險評估的選擇題目,獲取風險評估的等級,都是自己對風險的把控,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為了協助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

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超風險去投資產品,除非是按比例投資,這個是一定需要關注的。

第四:理財的特點

針對一開始提出的資管新規,理財的特點如下:

1、非保本:現在因為資管新規的推出,所以的話,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不允許保本,所以的話本金是存在風險的,但是目前為止,銀行自有理財的還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風險較低而且可控。不過一旦出現市場的過分波動,還是有概率出現本金損失的,只是概率很小。

2、銀行理財分為自有理財以及代銷理財,如果是代銷理財的話,需要注意投資的方向和風險。針對類似券商集合理財的話,需要留意風險的評級。合作機構的理財,也有可能出現問題,而且銀行只是代銷機構,是不負賠付責任的。

3、銀行理財有靈活型理財,也有定期理財。靈活型理財的話,就是可以隨時申贖的,針對的都是流動性非常強的資金需求。而定期理財的話,有7天,14天,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等等的理財,一旦起息,就是需要到期才能到賬活期上面。所以是不一樣的,需要分清楚理財的不同。購買之前還是要看清楚理財的情況。

4、利息以及稅務問題,目前的話,理財收益都是不收利息稅的。但是有區別的,目前新推出了結構化的理財,其中增加了衍生品的投資,所以這類型的產品需要交納一定的稅費的,所以的話,稅款將直接從理財計劃中扣付繳納,需要了解到期收益以及到手的收益是有一點點的差別的。

5、淨值化管理:現在理財還是以業績比較基準的方式去進行展示,類淨值化管理。但是在2020年以後,就是全部是淨值化管理了。那什麼叫淨值化管理呢?淨值化管理的話,就像是基金一樣,會有淨值的波動,它是打破剛兌之後,理財產品新的收益管理形式。

舉個例子,假設你購買一款理財,購買的時候淨值為1,你投入5萬,那麼得到的份額就是5萬份。下一天如果淨值上漲變為1.1,你的本金就變成了5.5萬。再下一天的淨值如果又跌到0.9,那麼你的本金就變成了4.5萬,就是這樣的一個變化過程。

類似基金,但是畢竟還是理財,所以淨值管理的話,會相對可控,一般都會比1會要高的,所以也不必過分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