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臟腑理論教學點滴談

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是緊密聯繫的。我在中醫教學工作中體會到,初學中醫的同志對此認識並不深刻,直到參加臨床工作後,才越發體會到基礎理論的重要性。我想以兩個成功和失敗的病案為例,聯繫中醫肺臟有關理論加以分析,意在說明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密切關係。

臟腑理論教學點滴談

在講述髒象學說中肺臟有肅降和通調水道的功能時,除理論上講清楚“肺為水之上源,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的道理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一些與此有關連的現象為例,如水壺燒開水時壺蓋上為什麼留一個孔?為什麼用手指按住盛了水的小管子上端時水不會流下來,放開手指,水就很快流下來?這樣取類比象的方法,對大家理解肺的肅降和通調水道的功能是有一些幫助的,但一聯繫到人的生理病理時,就有些迷惑和費解。為此,我舉了一個自己治療尿瀦留的病例:一老婦,病尿瀦留一週而入院,經腹部平片和靜脈腎盂造影等檢查,排除尿路結石,膀胱腫瘤和憩室,膀胱粘膜脫垂等病,經阿托品解痙和抗菌素消炎等治療罔效,而留置導尿。後請筆者會診,曾以導赤散、八正散、濟生腎氣丸等從心移熱於小腸、清熱利尿和命門火衰、陽氣內餒等方面治療而效不顯;又針刺關元、水道等穴也不應;嗣後又用《浙江中醫雜誌》1984年8期上介紹蟋蟀治療尿閉的經驗仍無效,最後反覆辨證,詳察病情,採用“開提肺氣,提壺揭蓋法”,重用桔梗而取得臨床效果(詳見江西中醫學院《新醫藥資料》1976年第三、四期),來說明肺有肅降、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這是中醫治療尿瀦留的一項變法,往往取得顯著療效。為什麼小便不利從肺治呢?這就是因為肺有肅降和通調水道的功能,在水液代謝中有重要作用的緣故。

臟腑理論教學點滴談

為了提高大家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興趣,我常在教學中對國內外科研動態作些介紹。如1975年8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化學年會上討論肺時,與會學者提出肺不僅是一個呼吸器官,而且還是一個活躍的內分泌器官,它可以分泌一種抗利尿激素,指出了小便利否與肺有關。這和中醫二千多年的傳統基礎理論——肺有肅降和通調水道功能何其相似!同時指出,中藥桔梗能夠開提肺氣,在治療因肺氣不宣而小便不利的作用機制中,是不是有抑制肺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臟腑理論教學點滴談

肺不僅與小便有關,而且與大便正常與否也有聯繫。這是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有吸收水分、傳送糟粕的功能。我在臨床上曾有一例忽視這些基礎理論的病案:一中年男性患者,每日大便二、三十次(其中晚上十次左右),經鋇灌腸等多種檢查,排除腸結核、腫瘤和其它疾患,認為是大腸功能失調,因久治無效而轉入中醫病房。我在診治時,先從理脾入手,用香砂六君子和理中湯治療,大便減少至一、二十次(晚上減至五次),後又兼加溫腎暖土法,大便減至每日十次左右(晚上有二、三次),此後病情一直不能進一步改善。適時正值早春,寒氣重,每晚起床登廁,容易受寒感冒咳嗽,但極少發熱,加用玉屏風散時愈,停藥又發。當時我認為患者在西醫內科已作胸透、鋇灌腸等檢查均無問題,因此未予重視。又過了一些時日,病情毫無進展,我因正帶畢業生實習,即給患者開了一張胸透申請單,報告為肺紋理紊亂,印象是氣管炎。後又申請作痰細菌培養,報告有結核桿菌。再申請胸片,才確診出浸潤型肺結核病,遂轉入傳染科抗癆治療。結果隨著肺結核病痊癒(未治大腸),卻獲得了大便正常的臨床療效。這個病例給我的教訓很深刻,我何嘗不知道大腸與肺相表裡的道理,而又為什麼不能把理論與臨床緊密地結合起來呢?一是受了西醫內科檢査的影響,認為他們檢查沒有問題,我們何必多此一舉?沒考慮到臨床上有漏診和誤診的現象。二是在中醫病房出現長時間外感咳嗽情況,由於第一點原因,片面地用患者大便次數多,體質差,尤其是早春天氣寒冷,晚上經常登廁容易感冒來解釋。沒有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用我們一句行話來說是沒有“治病必求其本”。三是對出現大便不正常的病因分析不夠全面:從西醫來講,肺結核病可以引起大腸功能紊亂;從中醫來講,肺與大腸相表裡,大便不正常的病因固然很多,但與肺的關係也很密切。由於忽略了肺的因素,所以溫腎健脾法只能取效一時,而不能根治,有效的原因是由於大便次數多,必然影響到脾,脾與肺是母子關係,培土能生金;溫腎既可以暖脾土,同時又主二便。而久治不能根治的原因是,病之根本原因畢竟是在肺,捨本從末,焉能取效?

古人說:“醫之病,病在不思”。我在長期的臨床和教學工作中,深刻體會到古人的這些經驗確實寶貴。

黃海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