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韓信為什麼不反劉邦?

明天更好72070


韓信不是不反劉邦,只是楚漢戰爭的時候,沒有反劉邦,但是劉邦定鼎天下以後,韓信又反了劉邦,而落個殺身之禍。

楚漢戰爭時,韓信為什麼不反劉邦

在楚漢戰爭後期,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徵調部隊攻打楚軍。項羽失掉龍且後,擔心害怕,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韓信,讓韓信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被韓信謝絕啦!

齊國人蒯通也曾規勸韓信三分天下,但是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漢王劉邦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劉邦奪取天下以後,韓信又想反了劉邦

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有人告發韓信造反,劉邦採用陳平之計,假意巡遊雲夢澤,召見諸侯。韓信本來想發兵造反,但是自己覺得沒罪,就想去拜見劉邦。於是被劉邦擒住,降為淮陰侯。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心有不滿。他以前的部將陳豨被封為鉅鹿太守,來向韓信辭別的時候,韓信就悄悄給他說:“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取得了。”

陳豨知道韓信的才能,所以就同意了。在漢十年,陳豨果然造反了,劉邦帶兵出征的時候,韓信稱病不去,並且秘密告訴陳豨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做你內應。”

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但被韓信家臣的弟弟告發,呂后和蕭何就用計抓住了韓信,然後殺掉,滅了韓信三族。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結語

韓信感恩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所以在楚漢之爭的時候,沒有反劉邦。但是在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因為被奪去齊王,改封楚王,心生不滿,有意造反,後被劉邦擒住,貶為淮陰侯,又密謀造反,最終被呂后獲悉,與蕭何用計將韓信殺掉,並滅其三族。應了那句話: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韓信一生中有三次能夠造反的機會,只要韓信能夠抓住任何一次機會,那麼劉邦的天下就坐不安穩。然而韓信的性格優柔寡斷,每一次都痛失良機,一直到了韓信被囚禁在長安,手中沒有一兵一卒的時候,韓信才開始想要造反。結果韓信造反的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施,韓信就被呂后設計殺死,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關於韓信不造反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韓信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韓信對於劉邦心存感激,不忍心造劉邦的反。在韓信和劉邦分兵之後,劉邦手下的軍隊全都打光了,只能過來奪取韓信的軍隊。

當時的韓信還在大帳裡面睡覺,等到他醒來的時候,劉邦已經把虎符拿到手裡。其實這時候韓信還是有機會反劉邦,畢竟這裡是韓信的軍營,很多人都是韓信的親近部下。然而韓信卻沒有選擇造反,而是拱手把兵權給了劉邦。

韓信攻佔齊國的時候,韓信身邊的謀士勸說韓信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項羽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來勸告韓信,希望韓信能夠跟項羽聯合,共同三分天下。韓信在拒絕項羽說客的時候說:“漢王把衣服和食物分給我,對我的計策言聽計從,我才有了現在的地位,我始終不會背叛漢王。”

從韓信的這番話不難看出,韓信不造反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韓信對劉邦存在感恩之情,不忍心造劉邦的反。在韓信擔任楚王的時候,劉邦趁著南巡的時候逮捕韓信,韓信事先已經察覺到了問題,卻仍然前去雲夢拜見劉邦,這主要都是因為韓信過於相信劉邦。

當然韓信不敢造反,還因為劉邦在韓信身邊安插了眼線,韓信手下的大將曹參和周勃都是劉邦的好兄弟,這些人在韓信的身邊,韓信造反成功的難度非常大。至於韓信為什麼在被囚禁後造反,筆者認為這是因為韓信看清了了劉邦的真面目,不再對劉邦懷有感恩之情。

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後,曾經路過樊噲的家,樊噲見到韓信後立刻參拜,韓信感覺到十分的屈辱,認為自己的地位本來很高,現在卻只能跟樊噲這樣的人平起平坐。

囚禁在長安的韓信逐漸看清了劉邦卸磨殺驢的本面目,因此2韓信開始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公,想要通過造反推翻劉邦的天下。然而關押在長安的韓信根本沒有多少兵馬,長安城裡面又遍佈著劉邦的眼線,韓信還沒有來得及造反,計劃就被洩露出去,韓信也因此被殺死。只能說韓信在道德上算是一個好人,不過他的政治智慧太低,所以才會死在婦女小人的手中。


史海泛舟擺渡人


韓信一直在猶豫,所以也就一直猶豫著沒有反,然後就是憤怒著準備反,再後就是悔不當初沒有反。

1.楚漢爭霸末期,韓信造反只是一閃念

濰水之戰,韓信報銷了龍且的20萬楚國精銳。這個時候,韓信就已經具備了造反的條件,要兵有兵、要地有地,還有名將之名。

同時,蒯通建議他擁兵自重,實際上這等同造反。後來,項羽派武涉出使韓信、尋求聯盟,這實際上就是在策反韓信。

但是,韓信抵住了這全部的誘惑,他只愛劉邦。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漢王遇我甚厚!所以,我韓信不造反,誓死也要忠於我的好主公劉邦。

2.徙封楚王之後,韓信很滿意

項羽亡將鍾離眜來投,雖是敵將,卻是曾經好友,於是韓信只能收留。

韓信之所以有這膽量,就是因為身為楚王的他有權力。大漢帝國的政治中心在關中,還管不到楚國是不是收留了一個逃犯。

但是,劉邦偏要管,而且管到了楚國的家門口。這個時候,擺在韓信面前的有兩條路:一個是為保好友,跟劉邦撕破臉,徹底造反;另一個就是殺了鍾離眜,獻首劉邦表忠心。

韓信選擇了後者,他還是想當劉邦的忠臣,但主要是想當楚王。

然而,劉邦卻一點兒也不仁義,在韓信覲見的時候,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韓信這個楚王給生擒了。然後,把韓信關在囚車裡,從楚地拉回長安。遙遙千里,韓信就在囚車裡風餐露宿。此等屈辱,韓信忍不了。

他能忍胯下之辱,因為大丈夫不可與人鬥狠而死。但是,他不能忍受項羽的不重視和劉邦的不信任。

3.貶為淮陰侯之後,韓信準備反

《史記》記載了韓信與新任鉅鹿守陳豨的一段對話: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韓信對陳豨說:你所在的趙地,盛產天下精兵。你現在是皇帝劉邦的寵臣,所以別人說你造反,皇帝肯定不相信。但是,別人再說你造反,皇帝就會將信將疑;等接著又有人說你造反,那皇帝肯定就御駕親征了。真要有那麼一天,我在長安、你在邊地,咱倆裡應外合、天下可圖。

所以,這個時候韓信已經準備造反了。

因為劉邦不信任他,他也就沒必要忠於劉邦了。

但是,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

劉邦領兵平叛陳豨,韓信以為長安空虛,自可從中謀事。但是,長安城裡有一個比劉邦還狠辣的角色,這個人就是呂后。

在韓信躍躍欲試、即將造反的時候,呂后與蕭何合謀,把韓信騙進宮中,然後也不廢話、直接幹掉,接著又滅了韓信三族。

4.韓信為什麼一直猶豫

韓信有成就功名的雄心,卻沒有當皇帝的野心。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原因就是他要成就一番大丈夫的功業。所以,絕不能因小失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絕不能讓小事兒耽誤了做大事的人生。

韓信百戰成名,他成就了他一直想要的功業。但是,做個齊王,就可以了,因為韓信的野心到此為止。

韓信沒有當皇帝的野心。

垓下之戰後,劉邦奪韓信軍,然後把他由齊地徙封楚王,韓信也能忍。

兵被奪了、王被遷了、地被徙了,富甲天下的齊地變成了經歷戰火的楚地,韓信還能忍。

原因就是他的底線就是一個王爺。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韓信沒有成霸主、當皇帝的野心,功業既成、富貴既顯,何必再要進取?

但是,亂世之中,皇帝劉邦對他的猜疑非常重。韓信可以忠誠,但是劉邦不相信。

韓信被殺的時候,也才30多歲。而韓信死後第二年,劉邦就病死了。垂暮的君王,怎麼能容忍一個正值壯年的名將在世。所以,從大利益分析的劉邦,一定不會讓韓信活。

有逐鹿天下的能力,有逐鹿天下的實力,但沒有霸佔天下的野心,所以韓信一直在猶豫。於是,猶豫著的韓信,就一直沒有反劉邦。

在退無可退之後,韓信想要反戈一擊,卻遭遇了呂后這個鐵娘子。所以,韓信造反,也就一直在猶豫中了。


減水書生


韓信不是不反劉邦,是他沒那麼高的實力,尤其是軟實力。性格決定命運,你還別不信,歷史驚人的相似,現代人文史知識不高,只認眼前實力,認為誰掌握軍隊這個硬實力誰就能稱王稱霸,其實不全是這樣,那也要看人看事,歷史上好多牛人在沒有軍權的情勢下依然扭轉了命運,比如三國牛人司馬懿,因為他能力強怕其造反,曹氏很早就剝奪了他兵權,司馬成一光桿司令,怕是翻不了身了吧,可一個高平陵事件卻讓掌握兵權的曹爽大都督丟了性命,眼界的高低決定了勝負,曹爽縱有百萬之兵也是失敗者。韓信也一樣,他是個頂尖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頂尖的政治家,他從開始目標就是當個王,而不是皇帝,只要滿足這個願望,他就可以為劉邦所用,說穿他根本沒稱霸天下的野心,後期英布,彭越的敗亡更讓韓信不敢有絲毫的反心了,對此劉邦心知肚明,有人在劉邦面前說韓信要反,劉邦出於謹慎,借雲夢之行,擒住了韓信,也沒有殺他,只是奪其兵權而已,也從側面證實韓信沒有反心,引申一步講,韓信不具備帝王的謀略,光有軍事才能是不能成大器的,這也是他不反劉邦的主要原因


窗外7500


韓信不反劉邦是有根據的。

韓信小的時候,父母早亡。他不會農耕,不會經商。混得連飯都吃不上,每日裡去朋友家蹭飯吃,嚇的朋友妻每天早早吃飯,韓信去的時候,人家都刷鍋洗碗了。

他去河邊釣魚去,也釣不到魚。還是一個好心的老婆婆賞了他幾次飯。他說,日後要報答人家。

儘管他每天看見得是世人的白眼,但是他還是長時間研讀兵書,為以後發跡養精蓄銳。

有一潑皮無賴公然挑釁,說你腰旋寶劍,你敢殺我嗎?你不敢殺我,就在我的襠下鑽過去,韓信不想和小人糾纏,就在眾人的鬨笑中在那無賴的襠下鑽過去了。這就是韓信有名的“胯下之辱”。他是多麼得忍辱負重啊!

沒有人會永遠倒黴,秦末暴政使得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披伏,韓信從容投軍。

他先投項梁,又投項羽,都沒得到重用,又跳槽到劉邦那,依然涼在一邊兒。

最後,是蕭何這個伯樂發現了這匹千里馬,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又發現他真是一個人才,才任為大將軍。漸漸的,他的帶兵應戰策略,開始了他的輝煌時代。

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領漢軍殺出關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三秦。

渭水之戰,他水淹楚軍。

亥下之戰,逼得項羽自刎烏江。

自楚漢相爭,韓信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當時,韓信可以說是功高蓋主,劉邦本來疑心太重,韓信對劉邦來說威脅太大了。最後,被蕭何和呂后騙回來,殺死在未央宮。落了一個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場。

韓信是一個仁義忠信之人,別人對他的小恩小惠,他都會銘記於心。何況劉邦對他有知遇和再造之恩。只是他功高震主,威望都壓過了劉邦,劉邦怎麼能放心呢。劉邦又是一個疑心太重,過河拆橋之人。

所以說,韓信不反劉邦。是韓信的鋒芒畢露讓劉邦殺了他。


愛好變成事業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窮開心的老爹:

關於韓信反叛劉邦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討論。

第一,在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韓信沒有聽從武涉的勸說和蒯通的建議,而是選擇忠誠於劉邦的原因。

第二,劉邦統一天下後,韓信的遭遇,促使韓信對劉邦的忠誠發生變化,最終反叛劉邦,但是失敗了。

01.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韓信沒有反叛劉邦的原因:

韓信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投靠的劉邦?

是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的情況下。而韓信這個人呢,又是一個非常有夢想的少年。在夢想和現實面前,最終還是選擇投靠劉邦。因為劉邦能給他實現夢想的機會,一個讓韓信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

這是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這個恩情對於一直懷才不遇的韓信來說,可謂是久旱逢甘露,意義太大了。

所以,在項羽派武涉來勸降韓信,以及謀士蒯通建議韓信傭兵自立的時候,韓信是一口回絕。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故此,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韓信沒有反叛劉邦,是因為顧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不相信劉邦日後會對他不利。

02.劉邦統一天下後,猜忌韓信,對他進行各種打壓,逼反韓信:

我們常說“同甘共苦”,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人?

劉邦也是如此,當初還在打天下的時候,可能還知道同甘共苦。可等到統一天下後,就沒有辦法繼續同甘了。

尤其是對韓信,這個軍事指揮才能,特別出眾,又有著封地的異姓王而言。劉邦從統一天下後開始,就一直對韓信進行各種打壓。

從最初的齊王改封為楚王,最後被降為淮陰侯。封地是不斷縮減,擁有的軍隊,也是不斷減少。即使這樣,劉邦還是不放心,擔心他會造反。

於是把韓信軟禁在劉邦的都城洛陽,將韓信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好方便監視韓信的一舉一動。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

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韓信在經歷了這麼多的事情之後,對於劉邦的忠誠,也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想當初為你打天下的時候,那是費盡心力啊,現在你統一天下了,卻是這般對我?

韓信最終被逼反,但是,謀反的消息走漏了,被蕭何誘騙至宮中,秘密處死。

因此,韓信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會反叛劉邦,是因為劉邦對他的猜忌和打壓。

綜上所述,韓信並不是自始至終,都沒有反叛劉邦。而是分為兩個時期,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韓信顧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才沒有反叛劉邦。在劉邦統一後,遭到劉邦的猜忌和打壓,最終被逼反身死。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話說


韓信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軍事人物。在整個中國軍事排行榜上,韓信必定是排名前列的。而且是前三之列,畢竟比他能打的人確實不多。很多人都說韓信非常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韓信最厲害的時候,權利已經超過了劉邦,如果他自己稱霸,那麼劉邦和項羽將會多一個強大的敵人。只不過韓信沒有這樣做,而是在日落西山之後才選擇造反,最後被一群宮女所殺,這個結局實在是讓他這個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名將蒙羞。可是,韓信巔峰之時,真的可以自立為王嗎?

韓信審時度勢,認為脫離劉邦自成第三勢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棄了。

韓信要想獨立於劉邦自成第三勢力,他手下的將領們,甚至他的親兵這一關就無法通過。

他從劉邦輕易就可以進入他的軍營,他的臥室,他不會不感到一旦背離劉邦,會有多大的危險。即使他冒險獨立,他也註定要失敗的。

所以,韓信沒有成為第三勢力,秦亡後沒有出現三國,不是因為韓信的“婦人之仁”,而是韓信“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韓信對於軍事人材應該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是,他未必善於控制部下。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確不會樹私dang、拉山頭,也沒有辦法識別部下是對他忠誠還是對劉邦忠誠,更不用說以某種辦法控制對他不忠誠的部下。

沒有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為開國之君,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聽了蒯徹的勸告,其結果只可能是悲慘的。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國人喜歡悲情英雄,從岳飛、袁崇煥、韓信都是如此!現在在世人皆以為韓信未反,而被呂后冤殺,然而,真實情況是——韓信真反了!

司馬遷《史記》記載的清清楚楚。

史記淮陰侯列傳:

……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輯),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沒有用來葬母親的錢,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學說謙讓的話,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一樣,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竟然圖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海納百川


1.知遇之恩

劉邦在韓信窮困潦倒的時候讓韓信帶兵,從而使韓信飛黃騰達。韓信因以前受老婦人一碗飯而記住一輩子,劉邦的恩情不可不說是阻止韓信造反的一個比較大的原因。

2.劉邦情商高

劉邦善於拉攏下面的人,一般而言領導者可以不會做事,但是必須會知人識人用人,劉邦善於施恩於人,這是一個原因。

3.韓信只會點兵

韓信不會點將,只會點兵,如果韓信反劉邦,手下一幫大將會聽韓信的嗎?估計如果韓信起兵,估計首先就要和張耳交戰,韓信的兵大多是趙人,而部將多是劉邦舊部。韓信沒有必勝的把握。

老泰迪講歷史,講不一樣的歷史。(創作不易,歡迎關注!)


老泰迪講歷史


韓信為什麼不造劉邦的反?因為韓信的國士之風不允許他在劉邦危急之時背叛!

為什麼韓信不造劉邦的反?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韓信在歷史上確實造反了,但不是在他當齊王的時候,而是被劉邦軟禁在長安之時。

有鑑於題目於事實衝突,我們假定原題目為何韓信在當齊王時不造反。

韓信是沒落貴族後裔,具有貴族精神

有很多人解釋韓信不敢反的原因是受到了劉邦安插在他身邊將領的掣肘。

但是這些都是客觀因數,韓信如果下定決心要反,那麼這些將領就是被清洗的第一批對象,而真正決定韓信不反的是他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描述韓信在投奔項梁之時隨身帶著佩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司馬遷從來沒有閒筆,他在著重說明韓信有著佩劍一定大有用意,那就是說明韓信的身份。

在戰國時代,佩劍只是貴族們玩得起的稀罕物,並且又可以從給韓信送飯的漂母呼韓信為王孫中可以推測出韓信很有可能出生於一個落魄貴族家庭。

家道中落使韓信不得不靠自己尋找一份足以謀生的工作,但是他又沒有門路當上秦帝國的官吏,也沒有經商的手段,並且秦帝國還重農抑商,當商人還要受社會歧視,所以他也不想經商。

所以韓信沒辦法,要想活下去就只有“常從人寄食飲”,翻譯得好聽點就是當門客,不好聽就是混飯吃。

所以心比天高但又有大才的韓信不是農、商、工,而是士。

劉邦對韓信的尊重讓韓信不願背叛

在戰國時代養士之風盛行,儘管秦一統六國,這種風氣在某些地方還是有著濃郁的殘餘。

而韓信身無別物,唯有心中帶兵韜略。

他只有選擇成為一個士,靠庇主的推薦當官而實現心中抱負,但是士於庇主之間並不是主僕的關係,而是在人格上相互平等。

並且庇主於士是雙向選擇的關係,如果庇主覺得士有用那麼就養起來,士在庇主危難之時出力,甚至“為知己者死“。

如果庇主覺得士沒用,那麼就各奔天涯。 所以說,士並非苛求物質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想要一種被尊重的精神需求。

而劉邦在年輕時很仰慕信陵君的為人,曾西行入魏想投入信陵君門下,但是當他到大梁時,信陵君以死,他於是投入信陵君的門客張耳門下,兩人遂結為知己。

正是有著這份遊俠經歷,使得劉邦很明白韓信他這樣的“士”所需要的是就是尊重。

於是經過蕭何的點撥之後,劉邦立刻用最隆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給足了韓信面子和尊重。

正是劉邦的尊重使得韓信甘心當劉邦的下屬,這也是他拒絕武涉遊說叛漢時說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這段話的原因之一。

也有很多人說韓信蠢,被劉邦的小恩小惠所收買,那是他們沒有處於韓信的境地。

打個比方在你二十多歲的時候,不僅一事無成還到處到朋友家蹭飯。

但是突然有一天阿里巴巴的蔡崇信找到了你,並向馬雲保薦你當阿里巴巴CEO,而馬雲沒有經過任何考核就以最隆重的方式聘請你當ceo,從此通過一系列手段一統互聯網江湖,走上人生巔峰,而此時你三十歲不到。

而在此之前你只是一個飯都快吃不上的窮小子,是馬雲無條件的信任才讓你有機會走向人生巔峰,名載史冊,這樣的你會不會為馬雲肝腦塗地?會不會雖死不易?

作為那個時代的最強王者,韓信豈不知劉邦對他的算計?但是他想同樣作為士,劉邦也應當受到士之精神的約束。

確實,劉邦遵守了士的精神,在別人告他謀反之時,也只是從楚王貶為了淮陰侯而軟禁起來。

劉邦對韓信的態度是曖昧的,即不捨得他死,但是又害怕自己死後漢惠帝不能駕馭他。

於是在聽聞呂后把韓信殺死後他的態度就是:且喜且伶。

所以不是韓信不反劉邦,而是劉邦的人格魅力讓韓信心甘情願的為劉邦賣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