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東南互保是什麼操作,為什麼要東南互保?歷史書上也沒有聽過啊?

達克Darker


東南互保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劉坤一、張之洞等東南督撫所策劃的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餘聯沅出面,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東南督撫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得到發展。


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是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擴展,抑止人民反抗鬥爭的產物,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既妥協又矛盾的產物,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之向心和離心兩個合力的產物。[3]既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並與之後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係密切。


東南互保是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擴展,

東南互保公然挑戰慈禧權威,李鴻章、張之洞等南方官員便和洋人們組成了“東南互保”條約,共同對抗慈禧。 慈禧這才意識到,中央已經無法再繼續掌控擁兵自重的地方高官了,所以慈禧太后不得不降低姿態,主動向違抗自己命令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示好,不僅沒有懲罰他們的抗旨行為,甚至慈禧海主動認錯,並表揚他們。


慈禧這才意識到,


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沅邀請各國駐上海領事舉行會晤,並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19]。從24日盛宣懷正式提出到 26 日正式訂約,前後僅三天,可見其速度之快,各督撫要求之迫切。當然,東南互保運動是各督撫長期醞釀、謀求自保的結果,也是列強為避免兩線作戰、



九條如下:


保障其在長江流域商業利益的選擇。[20]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簽訂《福建互保協定》。據盛宣懷的《愚齋存稿》記載,《東南互保章程》九條如下: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 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 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 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文文情感故事


東南互保的意義非常之大,可以說這是一個轉折點。

說明各地督撫已經可以在明面上和清廷中央抗衡,清廷中央已經對地方沒有控制力了。這個影響為後來的辛亥革命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簡單的來說,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事情的背景

義和團豎起“扶清滅洋”的口號以後,確實做了一些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事情,以至於西方列強強烈要求清政府剿滅義和團。但是因為義和團是“扶清滅洋”,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一直很曖昧,邊剿邊撫,以撫為主,所以義和團發展非常快。而等到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皇帝以後,她一直擔心西方列強不認可,害怕西方列強要幫助光緒復辟。實際上西方列強根本不在乎清政府誰在當家,他們只在乎在華利益,只在乎義和團。所以他們對慈禧太后的政權表現出很不關心,這種清政府和列強的認知差異導致了慈禧對列強的極端懷疑。慈禧太后深信列強有復辟光緒的企圖。

當義和團蔓延到京津後,公使團作出了一系列錯誤判斷和決定:在京的外國人並未受到威脅時就將衛隊召進北京;組織西摩遠征軍去解救尚未被圍的使館區;自作主張在京城內剿殺義和團;決定奪取大沽炮臺去解救遠征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列強發動了奪取大沽炮臺的戰鬥。至此,慈禧太后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 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同時宣戰。

各地督撫的情況

督撫在以前是沒有軍權財權人事權的。但是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以後,清廷沒兵,沒錢。於是就把權利下放給各地督撫,讓他們就地編練團練用來圍剿太平軍。洋務運動興起後,戶部被迫允許督撫就地籌款。同時清廷被迫重用漢人,下放部分權力。曾國藩、胡林翼等督撫積極改變舊制,掌握了軍權、財權和人事權,政令軍令得以統一而行。但隨著督撫權力的膨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失衡。於是,督撫勢力膨脹的局面開始出現。

宣戰以後東南督撫的密謀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當宣戰詔書下達到各省時,郵政大臣盛宣懷將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看到宣戰詔書以後,立即回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隨後,劉坤一、張之洞、 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稱東南互保,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協議,但是也是支持東南互保。

至此,東南互保的局面形成。

東南互保簽約圖

東南互保與列強的協議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 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 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 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大家可以看出,東南互保的協議是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東南督撫們能做出最好的與列強的協議了,這個協議裡儘量保全了東南各省的中國主權,例如,不許水手登岸,不能去上海製造據,火藥局巡邏。不能不經允許進入長江,如果擅自進入長江發生衝突概不負責等等。

在那個國力衰弱時代能有這麼個協議,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

最後結局

東南互保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建立,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因為西太后指派的練兵處襄辦大臣鐵良南下改革削弱了東南督撫的權力、核心人物劉坤一、李鴻章的謝世而瓦解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對於東南互保事件,無論後世如何評價,它都是一個標誌和信號,一半大清朝廷的封疆大吏公開質疑朝廷的聖旨,並且明確表示堅決不予執行,這無異於公然撕下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最後的遮羞布。

事件要從慈禧太后和義和團的聯合說起。本來最開始義和團興起于山東時,口號是推翻清政府,慈禧太后對其採取剿殺態度,而後期的義和拳則把鬥爭的矛頭直指洋人,他們打出了“助清滅洋”、“保清滅洋”、“興清滅洋”、“順清滅洋”、“扶清滅洋”的旗幟,這讓對洋人沒有辦法的慈禧眼前一亮,她決定藉助義和團的力量來對付洋人。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同時宣戰 ,並讓各地行省“支持義和團”對洋人的軍事行動。

問題先出在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這一環節,當時的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扣押了清政府召集義和團和宣戰的詔書,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

李鴻章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及 "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隨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共同與英國帝國主義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也持支持態度。這就是東南互保事件的來龍去脈。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事件,一方面與大臣榮祿有關,據說那份"宣戰"詔書一經決定,他就私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李鴻章得到這樣的私信,當然更是有恃無恐了。

另一方面是已經掌握了大權的漢臣集團對滿清政府的一次公開的對抗,是民族意識被長期壓制的一種表現。張之洞在擬定抗旨電文時,最開始想寫: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忽奮然擲煙槍道:“這老寡婦(指慈禧太后),要駭她一下!”,於是改成了: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那麼,東南互保事件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

第一是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受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

第二是使清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影響力大為下降,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

所以歷史上對此事評價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東南一派為維護自身利益,和洋人勾結,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而持反對意見一方認為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張之洞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保存實力的作用。

不知您是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