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代胡善祥皇后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为什么被废?

观景说史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不少观众都注意到了这一段明史。不得不说,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小姨妈”邓家佳扮演的胡善祥,演绎出剧中角色的前后变化。

剧中胡善祥在历史上确有原型,她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第一任皇后胡氏。只不过,历史中的胡皇后与电视剧中有些不一样。

明宣宗胡皇后

明朝选妃并不注重家世,胡善祥的出身也只是锦衣卫百户的女儿。历史上的胡善祥以贤名著称,被永乐帝看中,选为皇太孙妃。胡善祥的“贤”名并未让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高看一眼,因为他的心里早已有了与自己相伴长大的孙氏(孝恭孙皇后),即电视剧中孙若微的历史原型。

在朱瞻基心中,孙氏才是他心中的妻子,对突然“从天而降”的胡氏,颇为不满,但这桩赐婚是爷爷永乐帝指名的,他不敢反抗,只能接受,而他喜欢的孙氏只能为嫔。胡氏嫁与他之后,依然贤惠大度,没有过错。朱瞻基即位后,只能按理册封她为皇后,孙氏则为贵妃。

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只生了两个公主,作为皇后,一直没能生下皇子,且又不受宠,成为她被废黜最后的稻草。宣德二年,孙贵妃生下明宣宗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多年未诞下皇子又不受宠的胡皇后,多次收到明宣宗暗示上表退位让贤。宣德三年,明宣宗多番“筹谋”下,终于废黜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

胡皇后被废为什么引得同情后悔?

胡皇后被废后,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但宣宗的母亲张太后十分喜欢她,经常召见她,一些宴会也让她居于孙皇后之上。而之后宣宗也曾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的废后行为。这都是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说了,胡皇后出身不高,家世一般,因为其贤名被永乐帝看中,选为太孙妃。永乐帝不选孙氏为后的原因,多半因为朱瞻基对她的宠爱以及与张太后的关系,担心外戚干政。所以选了有贤名且出身一般的胡氏,故横空“插足”并非胡氏所愿。胡皇后不受宠,却还是遵守皇后本分,并未做出什么出格举动。无过而废,只因宣宗不喜不宠,对胡皇后来说,实属委屈。


若浅话史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绝对的根正苗红、来路正派,民间普通女子,从小养在皇宫,长大后以贤德闻名宫中,15岁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皇太孙妃,23岁被明仁宗朱高炽选为皇太子妃,等于说是被两辈人指婚给朱瞻基的原配,即位后立即封为皇后,史称胡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伴随好运而来的胡皇后似乎到头了,开始了命运不济,因为她不生儿子,接连生了2个女儿后让朱瞻基大失所望,对于一个快30岁的皇帝来说,连个儿子都没有,是挺着急的,恰好此时孙贵妃诞下一龙子,取名朱祁镇,让朱瞻基大为振奋,长吁一口气,于是开始宠爱孙贵妃,孙贵妃觊觎皇后之位,以胡皇后无子为由怂恿朱瞻基废后。

孙皇后画像。

朱瞻基有理由废后吗?如果按礼制,是没有的,尽管古代礼法有“七出”,就是夫妻如有7种情况,丈夫可以休了妻子,七出分别是:无子、淫佚、不事父母、口舌、盗窃、嫉妒、恶疾,不巧,胡皇后正中第一条,无子!但七出的前提下还有“三不去”,也就是为公婆服过丧、娶时贫贱后来富贵、有来处无归处,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死后,胡皇后以儿媳身份服丧守孝,做得井井有条,胡皇后就算犯了七出之一,但满足了三不去情况之一,朱瞻基不能休她。

胡善祥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将其以妃嫔礼葬于金山,在众上劝说下,恢复皇后位份。

朱瞻基找来朝中大臣商议,以内阁大臣杨士奇为首,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朱瞻基拗不过大臣,于是去敲打胡皇后,让其主动提出来让位,虽然有张太后为其撑腰,但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为了不违圣意,于是主动上表辞去皇后之位,于是宣德3年,胡皇后被废,居长安宫为道姑,依然享有皇后礼遇,以后张太后对胡氏照顾有加,在规格上仍凌驾于孙皇后之上,事后朱瞻基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意思,《明史》记载“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自己年轻做了错事。


图文绘历史


善良、美貌的胡善祥被废皇后,是因为曾被叔父玷污?是第三者插足?还是因为没能生皇子?但她生前死后两度成为皇后,在历史上也是少有。

被叔父朱高煦玷污?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有个镜头,汉王朱高煦府中,胡善祥衣衫不整狼狈的躺在地上,鞋子也被退去一半,而汉王妃也因此打了胡善祥一巴掌,被姑姑接回宫中,最闺蜜也和宫女嚼舌头,说胡善祥已经没了清白之身,结果被胡善祥毒死。于是有人猜测,后来胡善祥被废,是朱瞻基知道了叔叔汉王曾经玷污过她。

其实这是无稽之谈,胡善祥和汉王朱高煦没有半点瓜葛,胡善祥父亲是锦衣卫百户长,选入宫中和朱高煦没有什么关系,《大明风华》的编剧为了博取观众眼球,故意编出混乱不伦的情感关系,其实这都是宫廷戏的套路。

胡善祥第三者插足?

朱瞻基小时候,母亲就领回一个姓孙的小姑娘,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两个人可谓是青梅竹马。没想到的是,到了大婚年龄,他祖父明成祖朱棣看中了知书达礼,温顺贤良的胡善祥,让孙子朱瞻基娶她为太孙妃。皇帝一言九鼎,朱瞻基虽然心里有孙姑娘,但只能娶她当侧室。胡善祥不属于第三者插足,因为她根本没有与孙氏争夺正妻位置的权力和机会,她是皇帝赐婚的受害者。

没有生儿子而让位

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她一连生了两个公主,却没有儿子,在“母凭子贵”的封建时代,没有皇子,就会受到皇帝冷落。而朱瞻基宠爱的孙贵妃肚子很争气,生下皇子朱祁镇。

胡善祥是个很贤良的皇后,她自己很自责,认为没能生下皇子,没有后人祭祀祖宗;身体又虚弱,不能料理好后宫的事,自己不配当皇后,多次向明宣宗朱瞻基表示让出皇后位置。其实朱瞻基一直对没有让青梅竹马当皇后耿耿于怀,只是胡皇后的贤良得到大臣们的公认,没有理由废后。胡皇后要求让位的建议正中明宣宗下怀,于是顺水推舟,废黜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

后以无嗣多疾,上表请避位,从之,敕谕礼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间。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恳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退居长乐宫,事黄老清静之说。"遂更立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墓志铭》

朱瞻基后悔废胡皇后

胡氏被废皇后,就居住在长安宫当了道姑,赐号静慈仙师。

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认为胡善祥自动要求废后很贤德,就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宫廷饮宴时,都要请她参加,而且坐在孙皇后的上位。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

胡善祥没有过错被废的事传到民间,百姓们知道真相后,都非常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废后。明宣宗也为此悔过,对大臣说,这都是因为当时年少冲动。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传一》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哭不已,第二年也去世了,用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

明英宗执政时期,孙太后去世,当时皇后钱氏建议恢复胡善祥的皇后位号。明英宗就问大学士李贤,李贤说:“如果按照皇后的规格给胡氏修建陵墓,老百姓都会说皇上尊崇孝道。”

于是明英宗赐胡善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谥号,并按照皇后的规格修建了陵寝。

胡善祥是个很善良贤惠的皇后,得到大臣和百姓的尊重,后人不应该为了博眼球乱臆造历史,玷污她清白的名声。


聋王异史


目前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太孙妃胡善祥,其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善祥,也就是恭让章皇后。她后来被废后,退居长安宫当了道姑。

胡善祥废后之后,为何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又是因何被废后的呢?下面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一下。  


一、出身简历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的身世,根本不是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所演的那样,胡善祥并不是靖难遗孤,她有不错的家世。

她出生于洪武三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山东济宁人。


她的父亲名叫胡荣,初任锦衣卫百户,胡善祥当皇后后,先后任光禄卿、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事。大姐名叫胡善围,明太祖初年以才色选入宫,宫中任尚宫,是四朝女官。大哥胡安,任府前卫指挥佥事。二哥胡瑄,任府军前卫百户。


永乐十五年,因素有贤名,被选为皇太孙妃,仁宗继位之后,是为皇太子妃。洪熙元年,继位不满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太子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宣德元年,册封为皇后。

二、为人处世

据史载,胡善祥为人善良忠厚,天性贞一,心胸大度,举止端庄,毫无谄媚之态,是一个既无过,也没有被母族牵连,极为罕见的成为一个无过被废的皇后。


虽得太后喜爱,但是朱瞻基却不喜欢她。再加上她只生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没有生个儿子,就更难得皇帝宠爱了。当时朱瞻基最宠爱的女人是贵妃孙若薇,人长的漂亮又会来事儿。

三、废后原因

那么她为什么会被废呢? 目前公认的有两个原因:

1、墓志铭说

胡善祥墓志铭对于其被废的原因是这样说的:

后以无嗣多疾,上表请避位,从之,敕谕礼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间。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恳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就间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退居长乐宫,事黄老清静之说。”遂更立贵妃孙氏为皇后,事在国史。


从这段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 胡善祥皇后之所以被废,是她自己请辞的,理由是无嗣、多疾。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应该是朱瞻基为自己贴金的。

2、史料说

《胜朝彤史拾遗记》这样记载道:

“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故事册皇后用金宝金册,皇贵妃而下,金册无宝。时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孙氏,特为孙氏请宝于太后。”“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召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以上这段史料,则将朱瞻基废后的原因解释得很清楚。胡善祥因为时常劝谏皇帝,因而遭到皇帝不喜。而孙贵妃此人早在宣宗登基之前,就已经获宠,宣宗继位后,更是风光无限。后来孙氏将宫内宫女之子抱在自己膝下,伪装成自己亲生的孩子。宣宗有了儿子,心里高兴,再加上本来就倾向于孙氏,因而才有了后来的无过废后之事。

四、废后结局

胡皇后被废之后,奉旨退居长安宫,当了道姑。太后却很是怜悯胡善祥,经常召她入宫,宫里设宴的时候,太后让胡善祥坐到新任孙皇后的上边,这让孙氏感到非常不快。

太后死后,胡善祥哭得很伤心,太后死的第二年,即正统八年十一月初五日忧郁而死。

死后以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后来有人建议英宗恢复胡氏的皇后之位,于是在召见大臣,得到大臣支持之后,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胡善祥太过忠厚善良,不事谄媚之术,且中宫无子,尤其是时常劝诫明宣宗朱瞻基,这才遭到其嫌弃厌恶,最终导致被废后。


独钓秦时月


宣德三年,仅做了三年皇后的胡善祥被废除,尽管这个举动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但仍然没有能够阻止朱瞻基想要对废除胡善祥的心,那么一向贤良淑德,为文武百官,大臣所称赞的胡善祥到底哪里惹得朱瞻基不满?让他下定决心想要废后。这件事还要从朱瞻基小时候说起。

永乐十五年,朱棣在位时对朱瞻基甚是宠爱,从小便开始将他当做皇位继承人培养,自然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开始张罗着提朱瞻基选皇太孙妃,而这时贤良淑德,品性极好的胡善祥便被当做了最佳人选。这一点在《明史 列传一 后妃》和《万历野获编》 卷3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宣宗为皇太孙时,纳胡氏为妃,及居东宫,称皇太子妃,宣宗登极为皇后。这在众人看来是幸福的开端,但对于胡善祥来讲,其实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



其实,早在胡善祥入宫被选为皇太孙妃之前,就已经有一位女子,早她一步先入宫,和朱瞻基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可以称得上是青梅竹马。

明宣宗朱瞻基,其实喜欢的一直是被封为贵妃的孙氏,孙氏不仅长相好看还比胡善祥早一步认识朱瞻基,或许是先入为主的道理,又或是其他原因,总之朱瞻基心中满意的皇后人选其实是孙贵妃。明宣宗喜欢的孙氏,是山东永城县人。少年时期就颇具美色。当时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并时时出入宫廷,所以经常就会在张皇后面前说孙忠的女儿非常贤德。张皇后后来将此事告知明成祖,因此孙氏便得了入宫的机会,并由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



后来,朱瞻基大婚要下昭选妃,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朝廷中担任司天官职的人算出胡善祥才是命中的皇后,故上奏,最后册立济宁胡氏为正妃,而与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只能为嫔。但孙贵妃一直深的朱瞻基宠爱,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之后,随即便封孙氏为贵妃。按照当时的宫廷礼制,只有皇后被册封后才赐金册宝(印),但朱瞻基却特地为孙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


纵使给了孙贵妃无上的荣耀,朱瞻基还依然不罢休,想要胡善祥将皇后之位让出。可是明宣宗在对大臣提出废后事宜时却遭到了众大臣的否决,原因是以胡皇后无子,当然这并不足以成为废后的理由,所以朱瞻基便让胡善祥主动提出让出皇后之位,终于,宣德三年,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出家做了一名道姑。不过,张皇后却因体恤胡善祥,每逢宫中举办大事都邀请她来参加,位置居于孙皇后之上。

其实说到底,胡善祥被废的原因是因为朱瞻基的不喜欢,但是她那样一个安稳沉静,未经大事的性格或许也不是特别适合后宫之主的位置,我们都知道,正统十四年时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也因此陷入空前危机。这个时候是孙皇后采取的主战的策略,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才得以化解此次危机,胡善祥是很贤德,但遇到大事不一定会如此果断,况且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孙皇后是一个是经得起大事的人,毕竟当时亲儿子被俘,她要做的传位给庶子的决定也是异常艰难。


小姐姐讲史


胡善祥是大明王朝初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虽然没有什么过错,可惜在朱瞻基登上皇位之后不久,还是将她给废掉了。



胡善祥被废也就是印证了一句古话,叫做强扭的瓜不甜。胡善祥本来是锦衣卫百户的女儿,由于贤良淑德,所以被当时明成祖朱棣看中,赐婚给他最喜爱的皇太孙朱瞻基为正妃。可惜包办婚姻害死人,朱瞻基本来心中已经有了中意的正妃人选,那就是和他一起青梅竹马长大的孙氏。所以他对爷爷赐婚给他的胡善祥并不满意,但由于是永乐帝所赐,他也不敢不接受,而他喜欢的孙氏自然就只能当侧妃。



多年之后,明成祖朱棣去世了,而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也去世了。朱瞻基终于登上了皇位,这个时候他终于可以自己决定一切了。不过他想废掉胡善祥还是比较麻烦,因为胡善祥一直没有什么过错,并且贤良淑德,无论是在后宫还是朝臣中的名誉都非常的好。所以即位之初,他还是封了胡善祥为皇后,只不过他也封了他喜爱的孙氏为皇贵妃,并且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贵妃。后宫中,皇后有册有宝,而其他的妃子则有册无宝。但是孙氏作为皇贵妃也是有册有宝,事实上已经和皇后平起平坐。再加上皇帝宠爱她,她事实上是后宫的皇后,胡善祥反而在后宫没有什么权势。



即使如此,朱瞻基还是想废掉胡善祥,立孙氏为皇后。机会终于来了,孙氏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也就是未来的明英宗。胡善祥只生了两个女儿,没生下儿子,所以朱瞻基就以胡善祥无子为由,最终将她给废掉了,而立了生下儿子的孙氏为皇后。不过有小道消息说,这个儿子事实上也不是孙氏所生,是一个宫女所生,只不过孙氏把他据为己有而已。但是明宣宗朱瞻基默许了孙氏的这种做法,其他人也就无可奈何了,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刘娥也是这么干的。



胡善祥因为没有什么过错被废掉,所以引起了太后和一些朝臣的同情,不过朱瞻基可没有什么后悔的,因为这是他蓄谋已久的。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你的点评与关注!


平安读历史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描写了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胡善祥、孙若微这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胡善祥虽然是朱瞻基的原配妻子,但是朱瞻基并不喜欢她,朱瞻基喜欢的人是孙皇后,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孙若微。

胡善祥出生于1402年5月11日,山东济宁人,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她从小养在皇宫,长大后以贤德闻名宫中,15岁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皇太孙妃嫁给18岁的朱瞻基,23岁被明仁宗朱高炽选为皇太子妃,等于说是被两辈人指婚给朱瞻基的原配,即位后立即封为皇后,史称胡皇后。

据史载,胡善祥为人善良温柔,天性贞一,心胸大度,举止端庄,毫无谄媚之态,是一个既无过,也没有被母族牵连,极为罕见的成为一个无过被废的皇后。 胡皇后虽得张太后喜爱,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却不喜欢她。再加上她只生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没有生个儿子,就更难得皇帝宠爱了。当时朱瞻基最宠爱的女人是青梅竹马的贵妃孙若薇,她长得漂亮又风情万种。

明宣宗虽然不喜欢胡善祥,但直到宣德二年明英宗朱祁镇出生,明宣宗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而这,正好给了明宣宗废后的绝佳理由。

在明英宗出生之后,明宣宗随即以“无子”为由、逼胡善祥逊位!这真的是欲加之罪了,胡善祥并不是不能生育,她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了,假以时日,谁敢说她就一定生不出儿子来?但明宣宗不管,认定了胡善祥“无子”。

在明宣宗的步步紧逼之下,胡皇后被迫同意立朱祁镇为皇太子,相当于奉献了自己今后若有所出的话,她的嫡子的皇位继承权。 孙贵妃当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一再推辞,说是万一皇后以后有了嫡子,他才是最正统的的皇太子身份,自己的孩子可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皇太子,孙贵妃客气归客气,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国之主呢?

明宣宗自然是有所偏向的,第二年初,明宣宗便册立不到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皇太子。但他还是不满意,为让孙贵妃捞取皇后的宝座,为了朱祁镇以最名正言顺的身份当上储君,不被其他意外形势而左右,朱瞻基最终的选择还是废后。 原因无非就是孙贵妃长得更漂亮,而且与他更投脾气,更顺他的心思,而胡皇后一旦见到朱瞻基沉溺于玩乐,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游戏上,就会劝他注意身体,并且要操劳国事,切勿玩物丧志。

胡皇后这种善意的规劝,初时还好,碍着一层面子,后来朱瞻基越来越烦,以至于到张太后处告状,就是因为自己在玩乐的时候,多次受到胡皇后规劝和阻挠,觉得好烦。

为了这件事,朱瞻基找到自己的母亲张太后,想让张太后出面劝说胡善祥退位让贤,而张太后觉得,胡善祥本身并无过错,更拉不下脸来去找胡善祥,所以拒绝了朱瞻基的要求。

朱瞻基又找到了诸位大臣,没想到诸位大臣也是如此的意思,听了朱瞻基历数胡皇后所谓的罪过,都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而且并不算过错,凭这些事并不能让朱瞻基达到废后的目的。

朱瞻基几次三番的找到诸位大臣,大臣们也不胜其烦,朱瞻基一再解释,我年过三十,孙贵妃才刚给我生个儿子,自古母凭子贵,皇后不知如何处置?

杨士奇说:臣对于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胡后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他的儿子,哪有儿子议论废母的道理。

三杨只有杨荣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在转天朱瞻基再次召见几位大臣商议废后的时候,杨荣将胡皇后二十多条“罪过”,写在纸上交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刚看几行就勃然大怒,胡皇后何曾做过你说的这些事?

虽然明宣宗要换皇后,但并非和胡善祥一点感情没有,杨荣这样作践胡皇后,朱瞻基怎能不急? 最后无奈之下,眼见朱瞻基不达目的不罢休,废后目的坚决,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主意,就是通过规劝的方式,让胡皇后自己退位,张太后不去换人去就好。这样,孙贵妃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朱祁镇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安全无虞。

没想到,胡皇后还真的答应了退位的要求,朱瞻基还没来得及高兴,张太后得到了消息,替胡皇后打抱不平,所以朱瞻基,一再对张太后表示,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

胡皇后自己同意退位,张太后也没有办法,最后造成了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成为了孙皇后的结局。

其实胡皇后早已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是没有尽到为皇帝繁衍儿子的责任,这是家事,也是国事,而且她也看到了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偏宠,以及朱祁镇对于国本的重要性,所以她这么做,虽有贤淑的一面,却也是无奈的选择。

按照宋仁宗废郭后的先例,胡皇后被废为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而张太后同情胡善祥的遭遇,经常把她叫到自己的清宁宫里闲聊,本来胡善祥就比较孝顺,原先当皇后的时候也是主动陪聊,所以这方面一如既往,有时候在宫内设宴,还故意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上首,以显示胡善祥的超然地位。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

1435年1月31日,36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

公元1442年,张太后病逝,而胡善祥也因为极度悲伤,加上自己久病难愈,公元1443年胡善祥也郁郁而终,年仅41岁。

至于明宣宗后悔废后的说法,可见于《明史》的记载: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但是,《明史》的这段说法其实是清朝人根据明朝资料编纂的,问题出在明朝留下的资料出现了记述错误。 后悔废后一说,始于嘉靖年间的史书《皇明通纪》,这是明代第一部私修编年体史书。

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这段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逢迎者或以宣庙胡皇后为言,此与今日事体万万不侔。胡皇后乃宣庙在御之日,已让位于孝恭章皇后。今则先帝临御,未闻慈懿皇太后之尝退让也。且先帝于胡皇后,亦已复正尊号,增修陵寝,一依后礼矣。

根本就没有提到明宣宗后悔废后的事情。由此可见,所谓明英宗后悔废后一说,应该是《皇明通纪》的杜撰。


厚德载物49847


题主所说的这位明代被废黜的皇后叫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心血来潮,诏令给皇太孙朱瞻基选妃,当时执掌钦天监的太监就向朱棣禀报,说按星象所勘,皇太孙妃当出于济宁一带。对此深信不疑的朱棣就派人去济宁索寻,也就选中了胡善祥。

可是,朱瞻基此时是有孙爱妃在身边的,二人关系还极其绸缪,而且孙爱妃与朱瞻基还是打小一起长大,可谓之是青梅竹马

但是,由于新晋妃子是朱棣所选,朱瞻基对此不可能有所不同的表示,朱棣一去世,朱瞻基成为太子,太子妃必须是胡妃。又过了仅仅8个月,明仁宗朱高炽去世,朱瞻基即位,胡妃顺理成章,成了大明的皇后。

新皇帝朱瞻基自己当了皇帝,当然可以明确的喜欢孙贵妃了,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使得孙贵妃身价倍增,那就是,孙贵妃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叫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即位之后的朱瞻基也没有什么可掩饰的了,他就对大臣表达了他想废掉胡皇后的想法。

可是,这个动议立即遭到几乎全体臣僚的激烈反对,劝谏的奏本直如雪片一样送进朱瞻基的龙书案前,搞得朱瞻基焦头烂额,无从招架。

无奈之下,不知道是谁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让他自己直接去和胡皇后去谈,就这样,朱瞻基只能移动大驾,来至在坤宁宫,好言好语,讲清道理,大意无非就是请胡皇后自己出面,以书面的形式,要求皇帝废黜自己的皇后之位,理由呢,就以未能给皇帝诞生龙子为由。

要说胡皇后这个人,也真是贤惠到底,对于皇帝的要求,虽然心内悲苦,可是,还是长叹一声,答应了朱瞻基的要求。

大凡人家之事,都是从贫穷入富贵顺理成章,可是,从高位陡然下落,很多人都是不能适应,胡皇后虽然体谅朱瞻基,答应了自己让出皇后的位置,但是,内心还是凄苦悲凉,之后,就搬出皇后寝宫,自寻清静住处,做了一个道姑。

胡皇后的遭遇,在九重宫禁当中,首先就得到一个女人的深深同情。她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

张太后一向喜爱胡皇后的贤德、忍让,现在儿媳落到了这一步田地,做为太后,她也左右不了大局,可是,每当后宫之内有热热闹闹的大型宴会的时候,张太后必要派人把胡皇后接进宫来,挨着自己坐,用这个形式表达自己对儿媳的支持与肯定。

被废黜的胡皇后对此也感激涕零,同时,也感受到了皇家一息尚存的亲情与人性的真实存在。

胡皇后被废黜的事情,朱瞻基后期也有些后悔,自我解嘲;“此朕少年事”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朝野上下,对这件事情都感到失落和不平。

这位善良贤惠的胡皇后是在其婆婆张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也撒手而逝。到了明英宗一朝,形式上被恢复了皇后的地位。


子由拍案惊奇


由朱亚文和汤唯主演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播出之后人气非常高,这部电视剧原著《六朝纪事》连载时在网上就已经有很高的人气了,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自然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除了朱亚文和汤唯之间的对手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演员同样备受关注,比如:邓家佳饰演的胡善祥。邓家佳自从出道以来,她主演的很多都是现代剧,古装剧却是很少见的。这次在《大明风华》中饰演胡善祥胡皇后,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胡善祥是一个经历很神奇的女子。

根据明朝历史可知,邓家佳所饰演的胡善祥胡皇后的原型就是历史上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氏,很多观众在看完《大明风华》之后觉得朱瞻基、胡善祥、孙若微这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戏太玛丽苏,怀疑编剧篡改原著的可能。但是,历史上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戏确实就是这么狗血。胡善祥虽然是朱瞻基的原配妻子,但是朱瞻基并不喜欢她,朱瞻基喜欢的人是孙氏,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孙若微。

朱瞻基登基之后,其实他并不想封胡氏为皇后。但是,胡氏温柔贤淑,而且知性大方,并没有什么过错,后来朱瞻基被迫封胡善祥做了皇后。但是,朱瞻基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孙氏受到委屈,于是将大明金印都给了她,并且在孙氏的贵妃前面加了一个皇字,于是孙氏就成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后来孙氏生下为朱瞻基生下了朱祁镇。不久,朱瞻基就随便找个理由将胡氏给废了,重新立孙氏为皇后。

纵观胡善祥的一生,其实她是非常悲惨的,她是被迫包办婚姻嫁给了朱瞻基,并没有人关心她是不是喜不喜欢朱瞻基,她只是家族利益的一枚棋子。而胡善祥嫁给朱瞻基之后,也一直履行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但是最后还是被朱瞻基为了自己心中的爱情而废为了道姑。


公元前


胡善祥被废之后,她的婆婆诚孝昭皇后张氏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是事实。但是,明宣宗朱瞻基似乎并没有“后悔”,因为废后之事本来就是明宣宗与孝恭章皇后孙氏合谋的!明宣宗主导了废后事件,废后之后又“后悔”,这从何说起?

随着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明宣宗、胡善祥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三角恋”又被众人给扒了出来!剧中严重洗白了孙氏、黑化了胡善祥,似乎“孙若微”才是受害者……可事实上,胡善祥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从头至尾,无论被迎娶为“太孙妃”还是立后、废后,胡善祥都是被动接受,毫无一点主动权可言。

孝恭章皇后的前世今生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说“孙若微”是什么“靖难遗孤”,而且还是杀手出身。实际上,孝恭章皇后到底叫不叫“孙若微”都是有待商榷的!无论《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还是清朝编纂的《钦定明史》中都没有提及孝恭章皇后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姓孙,至于是不是名“若微”,无考!

真实历史上的孝恭章皇后孙氏也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什么杀手!史籍对孙氏出身的记载是相当明确的,她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只不过她父亲的官职不太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副县处级”——孙氏的父亲孙忠是明朝的永城县主簿。明清时期,主簿与县丞、典史同为县令佐贰官(副职),县丞为正八品、主簿为正九品、典史不入流,但都有“正式编制”,是在吏部备案的正式官员、不属于吏。

诚孝昭皇后张氏的生母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因此与身为当地官员的孙氏的父亲孙忠有所接触。恰巧明宣宗这位姥姥看上了自幼聪明伶俐的孙氏、想把她收作外孙媳妇,于是便将孙氏介绍给了自己的女儿诚孝昭皇后张氏。张氏见年幼的孙氏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也颇为喜欢,于是便将年仅十几岁的孙氏带回了太子宫中教习礼仪,准备将来嫁给自己的儿子朱瞻基(明宣宗)为妻,这里面颇有些“童养媳”的味道。明宣宗对此也心知肚明,加之孙氏也颇对明宣宗的脾气。一来二去,二人“青梅竹马”、感情迅速升温,明宣宗也将孙氏视为了自己未来的“太孙妃”。

废后胡善祥的前世今生

既然孙氏是诚孝昭皇后张氏选中的儿媳,那么胡善祥又是怎么“第三者插足”的呢?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彼时的明仁宗还没有即位、只是皇太子而已,因此明宣宗的婚事他这位亲爹根本做不了主,做主的是明宣宗的祖父明成祖!因为司天监奏请之故,明成祖来了个“乱点鸳鸯谱”,将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胡善祥指定为了明宣宗的正室。所谓司天监奏故,大概其是出于“八字”之类的理由吧,又或许是明成祖为了防止张氏外戚做大而刻意为之。总之,孙氏落选了。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周围本就有汉、赵二藩虎视眈眈,明仁宗和明宣宗是不可能公开违逆明成祖的!就这样,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诚孝昭皇后张氏内定的“太孙妃”孙氏只能屈居侧室,这也为后来明宣宗废后埋下了伏笔。

洪熙元年,明仁宗即位,胡善祥名分早定,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十个月之后,明仁宗驾崩、明宣宗即位,同样因为名分早定,明宣宗也不得不册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只能屈居贵妃之位。为了释放政治信号、也为了宽慰孙氏,明宣宗居然违反明朝“帝王侧室有册无宝”的祖制,给身为贵妃的孙氏也颁发了金宝!实际上,到这个时候,明宣宗废后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废后仅仅是时间问题,明宣宗缺少的也只是一个理由!

可胡善祥的大度、谨慎却让明宣宗无从下手,史载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换言之,胡善祥为人敦厚、不争不抢,以至于明宣宗根本找不出废后的理由。直到宣德二年,这一切才发生了逆转,这一逆转的节点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出生。

明宣宗废后的理由

明宣宗虽然不喜欢胡善祥,但有祖父和父亲在、有祖制在,明宣宗也不能过度冷落胡善祥,所以胡善祥和孙氏不相伯仲,都有孩子出生。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女孩,直到宣德二年明英宗出生,明宣宗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而这,正好给了明宣宗废后的绝佳理由。

在明英宗出生之后,明宣宗随即以“无子”为由、逼胡善祥逊位!这真的是欲加之罪了,胡善祥并不是不能生育,她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了,假以时日,谁敢说她就一定生不出儿子来?但明宣宗不管,认定了胡善祥“无子”。在明宣宗的步步紧逼之下,胡善祥不得不“主动”退位让贤……宣德三年,明宣宗正式废后,胡善祥退吕长安宫,而且被“出家”、成了道姑。同年,孙氏如愿以偿、“母凭子贵”成为了皇后。

诚孝昭皇后态度的前后反差

经历了废后事件之后,原本非常喜爱孙氏的诚孝昭皇后张氏都觉得儿子明宣宗和孙氏这事儿做得太过分了!她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事后,张氏经常召胡善祥到清宁宫陪伴自己、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为了表达自己对儿子明宣宗废后的不满,在清宁宫举办“家宴”时,张氏仍然按照以前的规矩,让胡善祥坐在孙氏的上首!搞得孙氏非常不悦。但张氏毕竟是自己的婆婆、而且好歹也是自己曾经的“伯乐”,孙氏有一万个不痛快,也只能咽下这口恶气。明宣宗自知废后理亏,自己的老娘这样做,他也不便多说什么……

在婆婆张太后的庇护之下,胡善祥虽然被废,结局却是历朝历代废后中“最好”的。即便在孙氏成为皇太后之后,因为有太皇太后张氏庇护,胡善祥依然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正统七年,张太后驾崩。胡善祥失去了最后的依靠,终日以泪洗面,一年之后便郁郁而终了。因为彼时孙氏已经成了皇太后,在她的干预下,辞世的胡善祥并没能获得应有的待遇,曾经的堂堂大明皇后仅仅被以嫔御之礼下葬,而且未能葬入明宣宗的景陵!

直到天顺六年孙氏去世之后,明英宗才于次年恢复了自己这位嫡母的皇后身份并予以追谥。因为生母孙氏已经升祔太庙,胡善祥虽然复位,却未能再升祔太庙。平心而论,明英宗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如果将胡善祥升祔太庙,自己的生母孙氏将如何安置?这是明英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明英宗也只能委屈自己这位嫡母了。

明英宗身世之谜

官方史籍对于明英宗身世的记载是相当明确的,他就是孝恭章皇后孙氏所生。但野史杂说中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说明英宗是明宣宗与宫人所生,是明宣宗与孙氏合谋、由孙氏抱养了宫人之子冒充亲子,简直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如出一辙”!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且不说孙氏是可以生育的,她完全没有必要抱养别人所生的儿子,大不了再晚几年,只要明宣宗“努力”,孙氏完全有可能生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是吗?真的多年都等下来了,为何急于一时、非要抱养一个?再者说,彼时即便明宣宗与宫人生下了庶长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框架下,庶长子是威胁不到嫡子的,只要胡善祥没有再度怀孕,这根本不是问题。明宣宗又为何要与孙氏合谋演这么一出大戏?更何况,如果孙氏再生出一个儿子,这个抱来的儿子将如何安置?

再就是“夺门之变”后明英宗的反应了,“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等人在孙氏的默许下拥立了时为郕王的景泰帝为君。“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将景泰帝定性为了“乱臣贼子”并杀掉了于谦等人,但与此事密切相关的孙氏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或许有人要说了,孙氏是明英宗名义上的生母、皇太后,明英宗不得不顾及“以孝治天下”。诚然,明英宗无法废黜孙氏,但用明宣宗的原配胡善祥压制孙氏还是可以的吧。可明英宗直到孙氏去世之后才恢复了胡善祥的皇后身份!再退一步,明英宗保留孙氏的皇太后之尊,将其变相软禁还是可以做到的吧。可明英宗同样没有!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孙氏就是明英宗的亲妈,所以明英宗才氏选择了“宽恕”,不是吗?否则这一切都很难说通。

综上所述,胡善祥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被命运裹挟的可怜之人,电视剧《大明风华》严重黑化了这位可怜的女人!相反,孝恭章皇后孙氏咄咄逼人,到头来却被电视剧给洗白得干干净净,似乎她才是“受害者”。现在的电视剧颠倒黑白的能力绝对不是一般二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