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Mis梁


内阁是明朝创设的机构,距离皇帝最近,与皇帝联系最多,对明朝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内阁制取代了前朝的宰相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下面我来简单聊一聊。

萌发期

洪武、建文时期,还没有内阁之名,但内阁的形态已经萌发。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太祖废中书省和罢丞相后,每天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事,于是当年九月设置了四辅官。所谓四辅官,是效法古代三公四辅的说法而设置的。

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四辅官废除,这一时期前后又对辅政形式做了新的尝试,除了设置“翰林院平驳诸司文章事”这一机构外,还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上图解缙,永乐时期的阁臣之一

创立期

永乐皇帝即位后,对洪武、建文时期的辅政形式稍事变通,创立了内阁制度。具体做法是,恢复洪武时翰林院的设置,继续用翰林官辅政,并使之制度化、固定化,辅政地点在文渊阁。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内廷,入直人员要在大内就餐,于是称为内阁。

此文渊阁指南京故宫的文渊阁。迁都北京后,北京宫廷中的文渊阁位置与南京相同。今日故宫的文渊阁,非明代文渊阁,为乾隆时所建。内阁最初也不是官署名,而是入直文渊阁的俗称,以后固定化、经常化,就成为文渊阁的代名词,并演变为官署名。

上图杨士奇,洪熙年间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发展期

洪熙、宣德和正统初年,这一时期内,内阁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仁、宣之后,以侍郎、尚书入阁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阁臣品秩大增高,内阁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正德年间。

鼎盛期

嘉靖、隆庆、万历初年,阁权向上下左右全方位渗透。内阁一般由五到七人组成,多时达九人,少时也有二三人,一人独在内阁的情况极为罕见。内阁多人,必有一人主持阁务,这就形成了首辅。一般说来,首辅以入阁先后,资历深浅,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来确定。内阁地位提高,首辅的地位自然更高。弘治、正德以后,只有首辅才能秉笔票拟,地位和名望与次辅、群辅有很大差别。嘉靖以后,更有一批首辅权力膨胀,成为权臣。

上图张居正

衰落期

万历中后期以及泰昌、天启、崇祯三朝,阁权从顶峰向下滑落。鼎盛期的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权力过重,给明朝高层权力运作带来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内阁权力必然要走向下坡路。

明初本来已经消弭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又有复张的兆头,《天府广记》引明朝人何良俊的话说:“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何良俊讲的“宰相”,就是指内阁首辅。杨廷和、张璁被迫去职。夏言竟然被杀于西市。严嵩罢官后被抄家。高拱被轰赶狼狈离朝。张居正死后被籍没。总之,前一阶段权力过大的首辅几乎下场都很凄惨。而且,内阁内部争夺首辅地位的明争暗斗日益突出,阁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

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中期开始的东林党议,与皇权和阁权的关系,以及阁权之争、阁部之争密切相关。从此,内阁的尊荣地位逐渐消失。到了天启年间,阁臣拜倒在权阉魏忠贤门下,蝇营蚊附,成为宦官的附庸。崇祯朝,阁臣身世沉浮变化莫测,17年间竟有50名阁臣先后在政坛上表演,多数阁臣成为皇权的牺牲品,内阁走到了下坡路的尽头。


陵西散人


朱元璋和朱棣埋下的祸根

内阁是明朝皇权专制的产物,而内阁弄权、太监擅权又是皇帝惰政的结果。

一、朱元璋怒罢丞相

明初是有丞相的,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暴发了胡惟庸,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并自此废除丞相,并留下祖训后世子孙也不得设立。这样从秦始有的丞相制度自此灭亡。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则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了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提到的罢丞相后设立的五府指五军都督府,是一个军事机构,只负责外出打仗时带兵,至于调兵权则属于兵部,并不在大都督职权范围内,由此则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失去了调兵权的将军,军权也就大大削弱了;六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罢丞相之前是设有中书省的,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直至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在唐时六部是尚书省下的六个职能部门,在六部之上有总其令的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的,但是现在中书省被废除了,也没有设立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类似的职位,只剩下六部,但六部也没有长官了,没有了头,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这样一切政令的总负责就成了皇帝,皇帝的行政权彻底强化。都察院是从唐宋的御史台演化来的,负责监督弹劾的,即承担监察职能。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大理寺负责司法的,主管平反,一切刑法案件最后判决不了的,都要可以到大理寺平反,但管司法的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机构,刑部、都察院都有部分职能,所以一些特大案件,一般有刑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会审,又称“三法司”会审。这样的一种中央机构设置,可见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比如户部是管不了吏部的,相反亦然。这就是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上面总其成的只有皇帝。皇权专制色彩由此可见。

二、罢丞相后的困境

罢丞相,固然是加强了皇权,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理解秦、汉、唐、宋一来一直设置丞相的本意。丞相一职,有两种身份,其一它固然是皇权的分割者,但更重要的它还是皇帝的重要辅助者 。它是百官之长,是政府的领袖,国家事务出了问题不能直接由皇帝负责任,丞相要负责任。现在丞相被废除了,是加强了皇权,但是辅助者也没有了。一切国家重大事务都汇集到了皇帝那里,皇帝事务之繁忙可想而知。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载:

洪武十七年九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章凡一千一百六十件,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平均算一下就知道了,朱元璋一日要看145份奏折,对411件事项做出裁决。这可不是看作文批作业呀,老师只写个“阅”画上几个对勾,加上两句评语就可以了。这可是国家大事,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不然也不会上奏中央了。所以

非精力过绝人者是不可承担事务之重的。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从小干农活、又在寺庙里挑过水、行过军打过仗,天下是自己打下的,精力能力还可支承。

三、内阁雏形

如此繁忙的政务迫使他也不得不效仿宋朝,在宫殿之内设立大学士于四殿(中极殿即之前华盖殿)、建极殿、文华、武英,两阁,即文渊阁、东阁。让大学士们在这里办公帮助他特侍左右以备顾问,奏章批答,传旨当笔。因为是在大内当差,故名内阁,但是内阁之称直到成祖永乐帝时才开始正式称呼的。从上面设立内阁的初始本意出发,可见

内阁的职能就是为天子襄理文墨的顾问,没有什么实权。

四、内阁始成

明成祖朱棣时才正式有了内阁的称谓。他从翰林院的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官中选拔任用,让他们参与机务。内阁大臣中最著名的就是纂修《永乐大典》的解缙

明成祖也是自己打来的天下(靖难之役,抢了自己侄子的天下),所以他的精力、体力、能力也是非常人可比的,内阁也无从弄权,只有老老实实的当好顾问,侍候笔墨。

五、内阁权势上升

1.其位之尊

内阁的官职是很低的,只是五品官,所以从官制论它不可能弄权也无法和前世的汉、唐、宋的宰相对比的。但是其位是尊的,因为慢慢的内阁大臣的选拔逐渐形成一种潜在的规则,就是让六部中的一些尚书兼职,还有另一个来源就是教过皇帝或太子读书的那些翰林中的经筵讲官,这样慢慢的内阁大学士与皇帝的关系就既尊又亲了

2.其权渐重

开国之初的皇帝在精力、体力、能力上还能应付繁忙的国事处理,还能每天早、中、晚的出朝与大臣见面共议国事,以下情上达。但是后代皇室子孙这些个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日晒,深居宫中大院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体力、精力及能力也渐渐不足了。加上继位的皇帝年轻,有很多事务都不懂,

不懂就得问内阁大学士,可是问得多了自己也害羞难堪起来,所以慢慢的索性就不和大学士见面了,也就是不去内阁大学士办公的场所了。这样就让内阁把每一事的建议写在一个小纸条上,贴在奏章上,由文书官送至皇帝处,再由皇帝处的太监转于皇帝,然后皇帝再看过斟酌好了,把条子撕下来,自己亲自用红笔批下,这便形成了正式的谕旨了。这里内阁大学士写的这个小条子,我们称为“票拟”权。这个是内阁权势上升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照常规逻辑想一想,既然皇帝因不懂惰政才让内阁写个条子进来,那他就极有可能直接把条子上的建议照样抄下来,这就形成了圣旨。而且实际情况也大体如此(不是绝对的)。但是这里内阁拥有的仍然只是票拟权,说到底皇帝采纳与否,采纳多少,都要以朱批为准。所以阁权最高仅止于票拟。

结合历史事实来讲

到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后,阁权渐重,内阁就慢慢有了票拟权。史书记载“至仁宗而后,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到英宗时,因其九岁登极,凡事要由太后做主,太后就让内阁议决,自此以后内阁票拟就成了定制了。

世宗时内阁首辅严嵩把内阁的票拟之权揽于自身,其他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在旁边瞪着眼干看的份,自此以后票拟就成了内阁首辅一个人的事,这样就出现了权臣,明史上除了严嵩还有著名的万历朝首辅张居正。虽然张居正治理能力是一流的,但是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其死后不久即被清算。因为按照法制,内阁的职责只是顾问,不得干预政府的正式机构六部的职权,六部只受皇帝节制,你做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干好自己的工作,在皇帝面前从容论思是你的,你不应该凭借这一点来出面干涉部院的事务,这样做是

越权了的。这就是法理上的规定。但是你张居正以相体自居,让大臣把奏章一式两份一送内阁,一送六科,这是违规的,是越权的,你的权力不是来自于法制的规定,所以你只是一个权臣,哪怕你的治国理政能再再强,与不免遭到非议。假设张居正在汉、唐、宋任相,那就是一能臣贤相了,可惜生不逢时。

六、宦官专权之由

从秦至清两千多年各朝各代中,数明宦官专权为重。细究其由也与废丞相设内阁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废除了丞相,另一方面也预防宦官干预朝政。洪武十七年铸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还规定了宦官不能识字。但是后世子孙只遵循了不设丞相的遗训,并没有遵循“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遗训。宦官被授予权力始自明成祖朱棣。宦官通文墨,由自宣宗时设内书堂始。

上文中提到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但是这个贴着条子的奏章还是要由宦官送至皇帝手中的。皇帝因为不亲自去内阁亲视政务,才让内阁大学士票拟的。同样懒惰怠政的皇帝如果再懒一些,连看一看票拟抄一下的事如果也不愿意做了呢?那就只有让身边的太监代之了。而这就是太监权势上升的关键。

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宪宗时的汪直、神宗时的冯保、天启时的魏忠贤这些都是明朝有名的专权的宦官。

如武宗时的,故意趁武宗沉迷于游戏时,去找皇帝奏事,皇帝厌烦,说什么事都来烦我,自此以后刘瑾逐步专权,阁臣的票拟任由他随意涂改,而后代为批红。可见在明朝实际的相权竟然归了一宦官,或者是君权(即批红权)为宦官所窃。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探究起来又自太祖废丞相始。自宦官干预政事、识字始。所以来讲,明朝政治之黑暗自太祖与成祖时就埋下了祸根。

自明成祖设东厂让宦官统领之后,宦官权势日渐隆重,逐步侵入军事权、财政权、行政权、司法权。

这种情况之下阁臣中想掌权弄权者不得不攀附结交司礼监太监。明朝政治黑暗可想而知。在黑暗的政治权势下,鼓荡出举世谄媚之风,不愿意与世同流合污的士大夫为了反抗又演化出党祸东林党即如此。

在东林书院讲学的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及至政治暗无天日,全国正人都卷入党祸,流寇四起,明朝也就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辰晨木


这个问题我简述下: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权力达到高度集中,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奏折文件过于多。朱元璋为了减轻负担,随之设置大学士(内阁的雏形),这时的内阁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负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等,没有实权。

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的多次远征,让他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朝事。随之设立了“助手”机构内阁。永乐年间,内阁权力渐重,可以监管六部,上升为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宣宗到仁宗时期,内阁权力进一步上升,表现是皇帝对于下面呈上来意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过目,让其草拟处理意见,以后再 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三杨辅政”就是最好的说明。

代宗、英宗、武宗时期,内阁权力及其大,已经成为可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世宗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嘉靖皇帝时期。内阁已经列在六部之前。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最好的例子就是严党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朝廷内在已经乌烟瘴气。

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时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而张居正的权力也几乎达到现在首相位置。

如果有的读者喜欢深入了解下,可以看下王其榘老师的《明朝内阁制度史》。


每天学点history


明朝内阁制度真正确立是从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明朝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顾问机构,虽然后来权势日大,但是因为没有决策权不得不受到司礼监太监的压制,内阁辅臣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

明朝建国之初并没有内阁,而是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胡惟庸等人都担任这些职位。但是丞相统领百官、权力过大,影响到了朱元璋的皇权,因此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诛,丞相职务被彻底废除,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大权独揽。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个人,难以凭自己处理全国政务,仿照宋朝制度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大学士辅助自己处理朝政,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一直忙着两件大事迁都北京和北伐蒙元残余,因此长年不在南京,为了不耽误政事不得不成立内阁,为了制衡皇帝执掌决策权,内阁执掌议政权,六部分掌行政权。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内阁开始参与批阅章奏,允许阁臣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最后呈送给皇帝亲自御批,称之为票拟;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因为内阁杨士奇、杨荣等人都是东宫的老人,因此加封内阁大臣为大学士,身兼六部官职,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宦官、勋贵两大集团受到打击,明代宗朱祁钰是文官集团一手捧起来的,因此内阁权力更大,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嘉靖帝继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的巅峰,内阁首辅张居正趁着皇帝年幼,拉拢大太监冯保让内阁成为真正的权力中枢,可惜张居正死后,内阁权力又被削弱了。

但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提高内阁职权开始,同时设立内书堂教太监们读书识字,让司礼监成为压制内阁的机构。内阁手下有三法司,司礼监有锦衣卫、东厂;内阁手下有总督、巡抚,司礼监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确保了明朝皇帝吃喝玩乐中依然掌控天下。


当狗容易做人难


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这其实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大部分的体制是沿袭了元朝,但是也做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事实上不能称之为“改进”,因为改变之后,运转上出现了严重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一直都是君相配合的体制,这里面存在君权与相权斗争的弊端,君主若强,丞相就是皇帝的秘书,君主要是弱了,丞相就成了老板了,皇帝反而靠边站。所以,后来,唐宋时期正式形成了宰相分权的办法,朝廷里面凡是参知政事的人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这样一来,君权得到了加强,而相权削弱了不少。但是,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宰相之间会相互扯皮、推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

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对中原王朝的管理模式一直比较外行,正因为如此,元朝时期相权反而比较强大,这是朱元璋后来取消中书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不使权力旁落,朱元璋直接取消了中书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这么一来,所谓的“相”就彻底消失了,皇帝是君相一体。

这种体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确实体现出了高效的优势,但时间长了,弊端也就凸显了出来:皇帝累成狗。一个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情,六部都直接呈报皇帝,即使十二个时辰不睡觉,其实也难以支撑这种工作量。朱元璋就差点被累趴下,这是历史史实。后来,朱元璋就想了一招,将一些才华出众,但品级较低的官员组成一个工作组,协助皇帝处理这海量的公文,这就形成了内阁的雏形。内阁形成初期,成员级别并不高,而且权力非常有限,老朱对这种情况非常满意。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同志的想法也逐渐被子孙们抛弃,为什么呢?还是那个字:累。干脆让内阁去管理大部分的事情,皇帝只是掌握最终裁决权,这样一来,内阁事实上又回到了中书省类似的地位上了。内阁首辅也不再是那个徒有虚名的秘书,而是变成了事实上的“相”。明朝中期以后,尤其到了嘉靖皇帝时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巨大的文官集团势力,君权再次受到了极大挑战。万历皇帝后来近三十年不上朝,也与体制有关,因为文官集团的势力实在太大,万历皇帝很多时候就直接绕过他们,对他们来一个置之不理。

鄙人不才,以上完全是个人愚见,姑且算是对题目的回答吧,不妥之处,欢迎留言指教、补充,谢绝语言攻击。再次感谢邀请。


猫叔说历史


明代内阁制度的起因

1380年农历正月十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并立下祖训,令后世子孙永不得设宰相。然而,朱元璋死后不到30年,明成祖朱棣就把内阁制度发扬光大,以开始代替丞相行使职权。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就要从丞相的职责说起了。丞相是百官之首,地位处在皇帝与百官之间,总揽朝政,平日里处理中央六部事务和以及全国各地上报的公文,可以说日理万机。丞相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每逢大事,丞相便负责向皇帝汇报,起到了上承下达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丞相的作用其实分担皇帝工作,就像是皇帝的助理和秘书。废除丞相后,朝政大事都需要皇帝一人完成。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有多少臣民,每天发生多少事,政界的、军界的,需要全部报往中央,再由六部呈送给皇帝,所有这些事情都等着朱元璋一一阅读和批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朱元璋在位的31年时间里从未休息过一天,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份奏疏。即使按每天工作18小时计算,也需要在平均5分钟之内看完一封奏疏,且给出决策和批复意见。在遗诏中,朱元璋自己也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任何休息和娱乐时间,这皇帝当的得有多累。明朝的后来皇帝使用内阁制来代替宰相制度的原因就在这里。

朱元璋绝对是中国皇帝中的劳模,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他。可是他的子孙们就没这么勤快了,他们吃不了这个苦。但既然太祖爷明言规定不得设宰相,总不能恢复宰相制,那就等于明目张胆的违背老爷子的意愿。明朝以孝治天下,继任者如果违背先皇的遗愿就是不孝不忠,严重地说会影响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没有谁会去冒这个险。但办法总是有的,那就是用内阁制代替宰相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

其实内阁制在建文四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第4年就出现了,不过那时的内阁仅仅是一个小办事机构,还远远没有宰相那么大的权力。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屡屡北伐,实在没办法常年呆在京城处理政务,于是将内阁职权扩大,以帮助分担自己的工作量。朱棣时期的内阁就像是幕僚,主要任务是议政和处理文书,决策权仍然由皇帝牢牢掌控。在明成祖的掌控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中央指令在通过十四万公里的驿道和两千处驿站传达到帝国各个角落,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转。明成祖执政后期,内阁开始影响六部,并慢慢成长为决策机构。但此时的内阁成员还都只是低品级官员,六部的高官们往往看不上他们,因此内阁的影响力有限。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杨士奇等进入内阁,由于两人都是东宫旧臣,辅佐了朱高炽20余年的太子生涯,所以朱高炽让二人以尚书衔进入内阁处理朝政,自此内阁的影响力才真正形成。可惜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也就是明宣宗。宣宗时期的内阁有三个著名的大臣,也就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说的明代最强内阁——“三杨”。“三杨”时期,内阁办事的流程趋于完善,各个机构上报的公文都由通政使司汇总整理,然后呈送给内阁,内阁阅读公文并给出处理意见,再由太监机构司礼监传达给皇帝,最后由皇帝做决策。这一套流程成为明代后来200年的中央办事规则。

景泰年间,六部中权力最大的吏部尚书王文进入内阁,使得内阁权力更大,内阁俨然成为文官首脑机关。到了明宪宗朱见深和明孝宗朱祐樘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官集团的代表,并开始拥有对抗皇权的实力。正德年间,明武宗玩乐成性,不问政事,朝政在内阁重臣杨廷和等主持下平稳运行,国家未出现大乱。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心当道士求仙,严嵩把持内阁20余年,此时的内阁虽没有宰相之名,但是已经有宰相之实了。


明代内阁制度的顶峰

明代内阁的巅峰要数万历初期的张居正辅政时期。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内阁首辅张居正跟司礼监冯保亲密合作,几乎拥有了皇帝一般的权利。在张居正的励精图治之下,明朝出现了复兴的转机。张居正辅政的十年时间,一切政令都有他一人下达,皇帝成了一个摆设和象征,这倒跟英国首相制度有些像。从这个角度看,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就像是首相了。


哈达博士


在明代以前,中央政府一直实行的是宰相制度,皇帝是元首,是统治阶级的总带班,宰相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名为“领旨办事”,实则国家的许多政事往往不与皇帝商量,甚至都不通知皇帝,自己就作出了决定,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再实施下去。

所以,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斗争主线,有这么一条,就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老朱同志精力旺盛,权力欲望强烈,掀起丞相胡惟庸的大案,借机废除丞相制度,并立下祖制,后世子孙不得再立丞相。

然而,尽管老朱是历史上有名的劳模皇帝,但也架不住每天要阅览上千件的奏章,审批200多份公文,所以老朱给自己搞了个秘书班子,从民间找了四位跟朝堂没有瓜葛的宿老,设立四辅官,协理政事。然而这些来自民间的辅臣因为不熟悉朝典政务,难以胜任其职,结果前后不足两年就撤销了,这是朱元璋废相后对中央机构改革的一次尝试。

事实上,内阁的雏形早在洪武时就已经出现了,它是一个顾问性质的机构,还不叫内阁,“掌献替可否, 奉承归 晦, 点检题奏, 票拟批答, 以平允庶政。”,一个秘书班子。到永乐时,这个班子进一步扩大,开始有了一定的品秩,有了大学士的身份,尽管只是一个连知府(正四品)的正五品官员。到明仁宗时,内阁的地位和职权才开始逐步发展。

仁宗时,内阁的发展是以永乐时期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权力的逐步增长为基础的,永乐时期,阁臣开始参预政务,仁宗时,诸大学士开始能够身兼部职(各部尚书),由此开始,阁职渐崇,声望益尊,不久便出现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趋势。从这时候开始,形成了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能入阁的规则。而且入阁加职衔,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阁权超越部权(六部之权)就起于仁宣之时。

到了景泰时,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礼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 而阁权益重。。在正统、正德年间,内阁巩固了自己的权威,阁权已经全面超过了部权,同时,内阁内部成员之间也出现了地位变化,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地位在这个时期日益显著。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在朝位次方面,“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各以以吏、户、礼、兵、刑、工的次序,排列先后,而且以坐部为尊。大学士加衔,本应屈坐部尚书之后,而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没有资格推补入阁。内阁设有制制敕房和诰敕房, 诏敕、制 诰等文书均由其掌管。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形低而实高,后来居上,明中叶以后,完全凌驾于六部之上,丝毫不比汉唐宰相逊色。

综上所述,明代的取代宰相的内阁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是明朝通知和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内阁是皇帝的助手,顾问,是实施独裁的有力工具,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

皇权需要内阁的辅助,内阁需要皇权的支持。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完全是一致的。但皇权的集中势必要控制内阁,内阁权力的增长又会反过来限制皇权。内阁地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阁臣信任度的高低。


江畔初见月


宰相的废止

唐代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职制;到了宋代,门下省退却无权,当时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到了明朝,中书省依旧是正式的宰相。

但是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因为身为宰相的胡维庸造反,太祖便废止宰相不再设立,并要求后代也不许设立,后来的明政府就没有宰相了。

接着明代的六部各自负责,六部首长各不相属,还有都察院、通政司、大理院,并称为“九卿”,这九卿之上,也没有首长,于是变成了多头政府,各个部门长官平起平坐,总其成的是皇帝,经过这样的改变,大权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内阁制的形成及职责

明代所有事都是皇帝总其成,但皇帝管不过来,便需要一个秘书处为皇帝分担,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秘书们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都在内廷,所以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朝廷的奏章批答,以前是宰相的工作,现在是皇帝的了,皇帝不便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所谓“传旨当笔”,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所以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不在大学士。

后来的皇帝或因为年轻不懂事、或因为不想与大学士相见,于是奏章先由大学士审阅,在纸条上写出意见,再由皇帝细阅决定,待皇帝自己看过,用红笔批下,名为“朱批”,批好拿出去,便是正式的谕旨。

内阁学士的官阶

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大学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书之后。

后来的皇帝偷懒,把政权交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阁权虽重,而官阶还是五品,因此内阁大学士通常由尚书兼任,所以明代的大学士以六部尚书或皇帝的老师来兼任,他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所以明朝的大学士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的本官还是尚书,大学士还是一兼职。直到明代亡国,大学士还是五品官。他们之所以尊,主要在本官而不在兼职。明代内阁大学士,职权方面是不及以前的宰相的。


WaterPhoenix


内阁相当于是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便是秘书。有明一代,内阁大臣对明朝的政治影响相当之大。探究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位。

丞相胡惟庸谋反失败后,朱元璋决意罢黜丞相之位,规定以后的子子孙孙不得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一职被废后,原本归其管辖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六部总管全国的政事,每天需批阅的文件数量非常之多。废除丞相后,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不得不亲力亲为。据统计,朱元璋平均一天得批阅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多件事情。如此巨大的工作量,长久以往,皇帝定然疲于应付。

于是朱元璋想了一个解决办法。他挑选出一些有文才、能办事的官员帮他批阅奏折。朱元璋遇有不清楚的事情,可随时向他们咨询,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朱元璋需要下旨时,便口授他们写出。

因为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殿、阁都在内廷,所以这批人就被称为“内阁大学士”。不过这时的“内阁大学士”更多的是按皇帝的旨意办事,充当的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在皇帝手中,他们未能对时政产生太大的影响。

明成祖时期将朱元璋这一办法制度化了,国家大事都集中到内阁处理。明太祖和明成祖精力过人、勤于政务,内阁大臣权力有限,扮演的是皇帝秘书的角色。到了后来的皇帝懒政的现象非常普遍,所有的政务都交由内阁处理,久而久之,内阁的权力就愈大,官位愈高了。尽管内阁大学士无过去丞相之名,却是事实上的丞相。这一制度影响了明朝的政治走向,甚至清朝都沿用了这一制度。


与书居


今天小编和大家说的是关于明朝的内阁制,我们都知道,他根本区别于西方的责任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建立,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皇权,作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迁都到北京,(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巩固政权都会采取迁都的做法,比如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到了洛阳。),二是成立内阁制。我们都知道,吸取元亡的教训,废除宰相制度,这样许多大事都落到了皇帝的肩上,即使皇帝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兼顾其他事务。这样,内阁制应用而生。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的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但即使是这样,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并不一样。

以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的决策权握在了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后来,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有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有六科校对下发。

说到内阁,那么文渊阁就不得不提了,明朝的内阁没在文渊阁,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这样就会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内阁就是明朝的宰相,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内阁并不是宰相,不知道各位是怎么认识的?欢迎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