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他們不僅是詩文唱和的詞人才子,更是意氣相投的莫逆之交。而當一夕回首,卻是“

人已去,詞空在”。秦觀的離世,留給師哥黃庭堅的是那滿城煙雨的愁思。黃庭堅只能把自己對師弟秦觀的無盡哀思寄託於詩詞之中,以情作筆,以憶作紙。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和下了秦觀那首著名的《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多年前處處失意的秦觀嘆春天逝去落花滿地,愁緒如海”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沉海”。數年後,悼念故友時,黃庭堅嘆物是人非,一腔愁緒無限感慨。近十年間,兩個歷盡滄桑的詞人,兩首不相伯仲的名作,見證了一段令人動容的友情,也道盡了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悲憫之心。那麼黃庭堅為什麼用了近十年時間才做出一首和詞呢?他與秦觀又是如何成為蘇軾弟子的呢?

黃庭堅為和詩費盡心思

我們現在都知道,蘇軾是北宋的大詞人,但是在北宋的時候,蘇軾是不是個大詞人,這是有爭議的。倒是他的兩個弟子秦觀和黃庭堅,那被公認為是“當代詞手”。這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當時詞壇的代表性人物,但是代表性的人物有兩個麻煩是不是也來了呢?因為我們都說文無第一,無第一,但不等於沒有競爭第一的心思。特別是如果其中一個人寫出了一首名作,那另外一個人暗地裡較勁的心思可能就更強烈了。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在蘇軾的門下,黃庭堅是大師兄,秦觀是小師弟。現在小師弟寫出了一首名作,老師蘇軾和了一首,再加上別人也和了幾首。那麼這種局面讓大師兄黃庭堅就有點為難了。他覺得這首詞不和說不過去。不僅要和,而且要和出水平,和出自己的才華。黃庭堅為什麼對和詞這麼講究呢?其實他也很清楚,在“蘇門”蘇老師雖然對詩歌那大拇指是給黃庭堅的,覺得黃庭堅的詩歌是一流的,但是如果說到詞的話,大拇指那是給秦觀的。那麼黃庭堅究竟想和的是秦觀的哪一首詞呢?這個詞就是秦觀的《千秋歲》。我們看一下: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首詞是秦觀在紹聖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95年,寫於處州,處州是什麼地方呢?也就是現在的浙江麗水。這首詞寫的什麼內容,後面再說。但是這個詞的最後兩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是宋詞中的名句。我們知道一首作品如果中間有了名句,這首詞的傳播速度可能是超越大家想象的。蘇軾和了這個詞,黃庭堅也想和。我們如果有詩詞創作體驗的人來說,來和一首詩詞那並不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黃庭堅為什麼一直沒和成呢?那是因為他對這首和詞的自我期待太高。我們說寫詩詞也許是容易的,但是寫一等的好詩詞一定是不容易的。那麼黃庭堅就想把這一首和詞來寫成一等的好詞。所以期待這麼高,導致了他和來和去,一直沒有和出來。

黃庭堅一直沒寫成,這不等於黃庭堅不在琢磨。其實他一直把秦觀的這個詞帶在身邊的。到了崇寧元年,也就是公元的1102年,黃庭堅擔任太平州的知州,治所在哪裡呢?在安徽的當塗。可能大家不知道黃庭堅擔任這個太平州的知州當了多少時間,我先把結論告訴大家,當了九天。可能就在這個九天,或者說此後的幾天裡面,黃庭堅跟當地的一個名叫郭功父見面的兩個人見面以後。從詩說到詞,說的十分地盡興,時間也不知不覺就從中午到了黃昏。可能這個郭功父他真的把自己當作當代的李太白了,其實他不知道在聊著聊著的過程當中,黃庭堅已經對他有了一種厭倦之心。但是你再厭倦,你可在人家的地盤上,這是第一。第二來說這個人可是當地的名流,你至少是不能得罪的。所以黃庭堅雖然心裡面不大爽,聊的不愉快,但是也一直陪著。

黃庭鏡就覺得如果要把這個天繼續聊下去的話,那在轉換一個話題。所以呢黃庭堅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首詞,是哪一首詞呢?就是秦觀的這首《千秋歲》,就當著郭功父的面一字一句唸完了。唸完了以後,就不斷讚賞說這首詞真的是個好詞,寫的太精妙了。我一直想和,但是和了很久也沒有和成,為什麼沒和成呢?因為最後一個字“飛紅萬點愁如海”,這個“”字韻太難押了。我寫著寫著就卡在這個字上面。郭功父一聽黃庭堅說“”這個韻比較難押。他馬上接口說“海”這個韻有什麼難押的,我給你貢獻一個“孔北海”不是一個挺好的“”字韻嗎?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曾經做過北海相,所以就稱為“孔北海”。這個人性格直率,經常批評時政,所以最後被曹操就殺掉了。

如果稍微懂詩詞格律的人來說,就知道“孔北海”這三個字,三個都是仄聲,放到句子裡面是很難安頓好的。所以黃庭堅一聽“

孔北海”,那肯定是不如意的,說這個不行。然後這個郭功父就繼續舉例,說了這個“海”,那個“海”,說了很多“海”。黃庭堅一個也不滿意。黃庭堅不滿意這個郭功夫還很得意很自得,所以黃庭堅對這個郭功夫的印象其實很不好。當天這個事情就沒有結果,就分開了。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第二天又見面了這個郭功夫就問黃庭堅說,你昨天回去有沒有把這個“海”字押這個韻想好啊?黃庭堅平常就是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他就對郭功父說想好了,想好了。我昨天回去閉目神想突然想到一句。想到了什麼?郭功夫馬上就追問,你說出來聽聽。黃庭堅說“羞煞人也爺孃海”,那麼這句話其實是一句大俗話,這個“”其實是一個感嘆詞,如果一定要跟這個句子結合起來的話,應該是加個口字旁的一個“”。郭功父一聽這話就知道黃庭堅是調侃的。所以這個話題當然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黃庭堅對秦觀的這首《千秋歲》確實很喜歡,時時帶在身邊,時時也在琢磨怎麼才能和出一籌,能夠代表自己水平的這麼一個作品。只是這個“海”字呢,確實不好押,所以這個事情呢,就一年一年就擱下來了。

黃庭堅突發靈感

黃庭堅與秦觀同為“蘇門”高徒,多年來同命運共進退。黃庭堅對於秦觀這首《千秋歲》的執著,又豈是僅僅在於一個“海”字?黃庭堅和的是秦觀“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的豪情逸興。嘆的是“攜手處,今誰在”的失意寂寥。他們太熟悉了,那些曾經一起經歷的意氣風發的日子,讓他們更能懂得而今彼此的壯志難酬。如此切膚之痛的感情共鳴,是外人所不能體會的。可是多年來一直沒有靈感的黃庭堅,為何會一夕之間完成創作呢?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到了崇寧三年,也就是公元的1104年,黃庭堅的職務又發生了變化,他被安排去了宜州,也就是現在在廣西河池。那麼要去宜州就要經過湖南的衡陽,衡陽當地的知州叫孔毅甫,這個人是秦觀的好朋友,當然也是黃庭堅的朋友。八年前秦觀被貶到郴州,也曾經經過衡陽,經過衡陽的時候秦觀就曾經把這一首《千秋歲》親手抄錄了一遍來送給孔毅甫。那麼孔毅甫就把秦觀的這首詞是若珍寶一直藏在家裡。八年後黃庭堅來了,那麼他把秦觀的這首詞就拿出來展現給黃庭堅看,這時候秦觀已經去世幾年了。看到熟悉的秦觀的筆記,他頭腦裡琢磨了那麼多年一直沒琢磨成的這首賀詞突然就有了靈感,所以他就揮筆就把這種和詞就寫出來了,所以你可以知道黃庭堅對這首詞付出了怎樣的經歷。我們看一下黃庭堅的這首和詞: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雲繞扇,趙舞風迴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遊改。重感慨,波濤萬貫珠瀋海。

"人已去,詞空在"這六個字,你就知道黃庭堅在這首詞裡面,抒發了怎樣深重的一種感慨。上闋主要是回憶他們同朝為官時候的快樂時光,在瓊林苑,金明池,他們度過了許多在一起飲酒賦詩聽歌觀舞的這麼一個快樂的時光。現在我們知道黃庭堅為什麼心心念念地要和這首《千秋歲》呢?因為秦觀的這首《千秋歲》其實寫出了他們當年共同的一段生活,黃庭堅就在這段生活之內。

黃庭堅對當年與秦觀同朝為官的時候的生活記憶非常深刻。他們當年私下裡在蘇軾家中的聚會當然很多,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呢?印象最深的是元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092年上巳節,也就是三月初三。這一天宋哲宗召集館閣二十六個人一起去遊玩了金明池,瓊林苑。尤其宋哲宗賜的花酒,讓各位大臣倍感榮幸。秦觀肯定是這二十六個人之一。從黃庭堅的追憶來看,黃庭堅也應該是這二十六個人之一。黃庭堅對這次的聚會的描寫的細節是比較清楚的。他記得那一天他們一起退朝以後,騎著馬,然後整齊有序的去了金明池,去了瓊林苑。然後一起聽歌,一起觀舞。這裡面用的“

齊歌”“趙舞”。這個是用了一些典故,因為齊國人歌唱的特別好聽,趙國人舞姿特別優美。其實不一定唱歌的,跳舞的不一定是齊地或者趙地的人,而只是形容當晚的藝術表演水平之高。這個酒宴持續到什麼時候呢?大家注意到裡面有“嚴鼓斷”,什麼叫“嚴鼓”呢?“嚴鼓”就是很急促的鼓聲,“”就是停了。這是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到了深夜了,所以這個喝酒喝到這個時候也該結束了。喝酒後來這麼長時間,除了與酒的品質有關,也與喝酒人的心情有關。所以我們知道,這一場上巳節的君臣之宴,應該說給大家都帶來了許多的快樂。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黃庭堅的這首詞其實主要就是寫了後來政治上遇到挫折以後的一個基本的情況,也寫進了這個詞裡面。他的核心的意思是什麼呢?“人已去”就是說秦觀已經死了,“兔園高宴悄"這個"兔園"就是梁園",梁孝王建的,也是一個遊樂和酒宴的場所。現在那個地方靜悄悄的,因為這批人都已經被貶到各個地方去了。也就是說,個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國家的這個局面和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黃庭堅當然還活著,但是秦觀已經去世多年了。所以”重感慨“就重重疊疊的感慨,想到這一生,經受的種種挫折,人生的感慨也就一層接著一層。

有個學者評價黃庭堅的這首詞說它什麼呢?這個詞上半部分是先寫了跟秦觀在一起當年的快樂,然後再寫了”長別之悲“,什麼叫”長別“?因為秦觀已經去世了,天人永隔的這麼一個狀況。上闋跟下闕其實是古今的一個對照,在對照當中,把自己的人生感慨都寫在裡面了。大家可能發現有一句我沒有解釋,哪一句呢?”

醉臥藤陰蓋“黃庭堅在寫這個詞的時候,在這個小序裡面還特別為什麼要把這句話寫進去的原因,把它補充說明了。

據說秦觀被貶到處州的時候,有一次喝醉了酒,然後就做夢,夢裡面填了一首詞,詞裡邊就有這麼兩句”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那麼這個詞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秦觀被貶到了浙江的處州,心情當然不好,所以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出遊,就把自己平時的壓抑的情緒給釋放。秦觀一高興就喝酒,一喝酒喝多了,一喝多就醉了,醉了就躺著一個古藤陰下,所以寫下了”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但是後人覺得這句好是好,但是好像是一個不好的預言啊,為什麼呢?因為秦觀最後就死在廣西的藤縣,所以他的命運跟這個”“是有關係的。黃庭堅把這個故事加進去,應該是知道了秦觀最後的這麼一個結局。

所以黃庭堅的這個詞。當然一方面抒發了跟秦觀之間非常深厚的一個感情,但是同時也是自傷身世。其實在寫完這個詞的第二年,黃庭堅也去世了。所以在這麼一個和詞裡面,把自己跟老友秦觀的感情,把自己對命運的感嘆都寫在裡面了。這個詞等了好多年,看來等的是值得。

攜手信初相見《黃樓賦》賦交秦觀

中國詞壇群星閃耀,論人格魅力,他是璀璨的明珠,他的民本思想,才學氣度灑脫達觀的情懷,讓千年之後的我們每每想起,都會發出親切溫暖的會心一笑。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為北宋文學成就的代表者,蘇軾的文學地位可想而知,要想成為他的門生門檻之高,要求之嚴格,沒有兩把刷子的人是不可能的。那麼秦觀與黃庭堅是如何成為蘇軾的門生的?在他們兩人結識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秦觀與黃庭堅都是蘇軾的門生,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認識的呢?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我首先說一個事實,秦觀與黃庭堅的認識都與蘇軾有關。元豐元年,也就是1078年。這一年秦觀進京趕考,要經過哪裡呢?徐州。當時蘇軾在徐州,蘇軾此前就已經讀過秦觀的詩文,再說秦觀這次來又帶著蘇軾的好朋友李公擇的手信,推薦信,所以對秦觀當然就特別的熱情,而且當時蘇軾剛剛建了一棟樓叫黃樓。蘇軾對秦觀說,你幫我寫一篇《黃樓賦》。你說對第一次認識的人,把這麼一篇重要的文章教給他,你也可以感覺到蘇軾對秦觀的一個重視。那麼同樣在這一年,黃庭堅開始給蘇軾寫信,所以我說秦觀與黃庭堅他們兩個人應該真的是有緣分的。他們在同一年與蘇軾建立了某種聯繫。

但是這一年,他們沒有見面。什麼時候見面呢?兩年以後,也就是元豐三年,公元的1080年黃庭堅改官太和縣,那麼要去太和縣,當然就要路經高郵。兩年之前,這兩個人冥冥當中好像已經有一種緣分。現在兩年後,這個緣分終於來了。

黃庭堅就到高郵去拜會了秦觀,秦觀當時其實身體很不好,他已經有七、八天吃不下東西。他生了病,什麼病呢?傷寒。體質非常地虛弱,但是此前就讀過黃庭堅的詩文,老師蘇軾也應該一再向他推薦,所以黃庭堅要來的話,清官就打足了精神陪了他兩天。當然因為秦觀者病中,他也沒有辦法來陪著黃庭堅好好的喝兩杯。當然他也沒有辦法帶著黃庭堅在高原的周邊轉一轉。那麼這兩天,他們就在家裡面聊天,聊詩詞,聊人生的理想,應該說聊的十分盡興。

黃庭堅臨走的時候,把自己的兩本詩集就送給了秦觀,秦觀也請黃庭堅把自己寫過的兩篇文章手寫一遍。為什麼要讓黃庭堅手寫一遍呢?因為黃庭堅可是很有名望的書法家。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天,黃庭堅和秦觀真的是有相見恨晚的這麼一種感覺。等黃庭堅走了,秦觀就把黃庭堅的詩集一首一首讀。根據他自己的描述,就讀得津津有味,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後來黃庭堅到了揚州,又把在一路上寫的詩歌寄給了秦觀,秦觀當然就繼續欣賞。到了年底的時候,秦觀給黃庭堅回了一封信。一方面,當然讚美他的詩歌,另外一方面也告訴他一些事情。比如說你當初給我寫的兩篇記,我已經寄到杭州方面去了,會刻石流傳下去的。在這個信裡邊,秦觀也一再感嘆,雖然我們已經見面了,但是下一次的見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啊。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其實為他們此後的友情發展,應該說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那麼“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逐漸形成,蘇軾對秦觀還是有點偏愛的。這個“蘇門”的弟子們都知道的。比如說蘇軾寫了一首詞,經常要問人我這個詞跟秦觀相比怎麼樣。他跟他相比,說明他不敢忽視他,雖然是自己的學生,但是才華他其實認同他的。黃庭堅一來,一定要拿出家裡最好的茶來招待這些自己的弟子們。所以“蘇門”作為一種文化力量,慢慢地在京城就引得人家刮目相看。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黃庭堅跟蘇軾的互動應該是最多的,比如說秦觀,我們讀他的詩詞,我們覺得好像是一個挺文弱的人,其實這個人是個大鬍子。黃庭堅就經常嘲笑他的大鬍子。對於秦觀的詩歌,黃庭堅也經常調侃。比如說有一次,他從別人的扇子背後看到了秦觀寫的一首詩歌,這個詩叫《秋日》,然後黃庭堅在另外一面,就把秦觀的詩歌的意思反著另寫一首。那麼後來這個扇子,這個詩歌就傳到了秦觀那裡。秦觀對黃庭堅說,你這個大師兄也是逼人太甚,我寫不過你。

觸目驚心的愁情

秦觀與黃庭堅都是志向高遠,才華橫溢的人,他們原本應該充滿鮮花與掌聲的人生之路卻因為種種波折,走的異常艱難。“人以去,詞空在”故人已經離開人世。回想當年他們也曾暗暗較勁,各展才華,也曾設想攜手一起,實現理想與抱負。可如今面對秦觀的遺蹟,想起種種未盡之時,想到有生之年恐怕難以實現彼此所願。黃庭堅不禁悲從中來。此時的他能做的只是完成這首賀詞,對秦觀是悼念,對自己是慰藉。那麼這首讓黃庭堅多年念念不忘的《千秋歲》,到底好在何處呢?黃庭堅與秦關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能寫下如此經典的詞句呢?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來看秦觀的這首《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在處州郊外,有一條河旁邊種了很多的楊柳,所以"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因為在郊外,春天來得早,當然走的也早,所以下面寫“花影亂,鶯聲碎”。這是已經到了春夏之交的這麼一個季節,然後“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因為飄零各地,很長時間以來也沒有興趣喝酒,再說顛簸流離,人也瘦下來了。所以就在非常惆悵的時候,他走著走著就剩下他一個人了,然後這個時候“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下闕就換了一個主題,他就想到現在的春天,我一個人為什麼一點也沒有春天的心情呢?為什麼有那麼深重的孤獨感呢?所以下闕就告訴你了,“”一下子就把這個筆就帶到了當年的這麼一個時光。所謂“西池會”,所謂“鵷鷺同飛蓋”,剛才我們分析了黃庭堅的和詞,其實他們寫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說是那年上巳節的君臣遊宴之會。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黃庭堅寫了很多的細節,比如說騎著馬走過去,然後馬上面的玉佩叮噹作響,這些都有細節描寫。但是秦觀只有五個字叫“鵷鷺同飛蓋”,“鵷”是一種鳥,“鷺”也是一種鳥,那麼這兩種鳥飛的時候都會排列的非常整齊,所以“蓋”其實也是形容車隊這麼一個樣子。當然,形成了百官下朝以後,整齊有序,快速的奔向遊宴之所的一個情況,所以五個字就把這一場宴會給寫完了。他當然也不想多寫,為什麼呢?寫的越多,心裡不越難受嗎。所以五個字帶過去就算了。“
攜手處,今誰在”在當年攜手同遊的人還有誰在呢?都被貶到各個地方去了,要再見面也不可能了。所以“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這兩句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津津樂道什麼呢?“春去也,飛鴻萬點愁如海”但是如果沒有這兩句,後兩句的感情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傷感到這個地步。“日邊清夢斷”“日邊”就是指的京城帝王周圍,就是說我要再回到京城,再回到帝王身邊,其實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我要再一次回到京城得到重用,這個夢已經沒有了希望。這個“斷”字說的非常的明確,徹底的絕望了。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這是一方面,在秦觀的感覺當中,已經走向了終點。另外一方面呢“鏡裡朱顏改”,自己的年紀也越來越大,想想自己的一生,所以那種悲涼的情感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所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春天已經走了,初夏經來了,花落的滿地,延伸到很遠。落花看上去無邊無際,就像一個大海一樣,而我內心的愁情也像一個大海一,。所以用無邊的落花來形容自己無邊的悲情。這個詩好在這個地方。一個人愁情像大海一樣,一個人去了大海茫茫四顧,可能方向也辨認不清。也就是說去了大海可能也失去了依靠,有可能最後就是葬身大海。所以這句話所透露出來的秦觀的絕望之心應該是非常強烈的。所以據說這首詞傳到了當時的丞相曾布手中的時候,他一讀這個詞,他說這個不好了,這個秦觀可能活不長了,哪有“愁如海”的人還能活下去呢?果然沒多久,秦觀就去世了,所以後人也把這個作為一種“詩讖”,也就是作為一種詩的預言。

其實這首詞裡面,剛才講的“人不見

”更多的側重的是寫當時遊玩的人失散了,見不到了。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當年同官的人也見不到了,這裡面當然就包括了黃庭堅,所以黃庭堅為什麼執著的要和這首詞呢?就是因為秦觀的這首詞裡面承載了黃庭堅共同的記憶。我們分析的秦觀的這首詞之後,你就能明白,他不僅僅是寫的他一個人的感情,而是寫的那個時代一群人的感情。這首詞在北宋的時候,被和的數量相當之多,我想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心累憔悴 難逃厄運

公元的1100年,這一年又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宋哲宗去世了,繼位的是誰呢?宋徽宗。那麼按照慣例一個皇帝上任要大赦天下,也就是那些被貶到邊緣地方的人,可以赦免他的罪行,所以秦觀跟黃庭堅好像等來了命運的轉機。當時秦關在哪裡呢?秦觀當時在廣西,當年的六月份,他接到了赦免的這麼一個通知。七月份開始起行,八月份的時候走到哪裡呢?走到藤州,也就是現在廣西的藤縣。我希望大家對這兩個字有點印象。因為秦觀寫過一首詞,叫“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所以八月份到藤州的時候,其實他的身體挺好的,但是到了八月十二號天氣特別熱,秦觀喝了酒,也喝醉酒,喝了酒的人,大家知道會特別口渴。所以秦觀對周邊人說我要喝水,所以周邊的人趕緊去端了一盆水,讓他喝。很奇怪的是,當這盆水端在秦觀面前的時候,他一口又沒喝,他只是看著水微微的笑著。笑完之後就死掉了,所以秦觀的去世也帶著一種很傳奇的色彩。大家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歷史就是這樣記載的。

黃庭堅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首《千秋歲》的和詞,這是為什麼?

同樣這一年,黃庭堅的命運好像也開始轉運了,朝廷給他任命了好幾項官職,這個官職我在這裡就不重複了。但是黃庭堅應該也是真正的心累的。他推掉了所有京官的名分,只要求到一個小的地方,做一個簡單的人,做一點簡單的事。但即便如此,後來他的命運還是發生的變化。

到了崇寧二年,也就是1103年,朝廷居然羅織一個罪名,什麼罪名呢?叫“

幸災謗國”,幸災就是幸災樂禍,“謗國”就是詆譭國家。以這個名義讓他編管宜州,又進一步的把它貶到永州。其實他都沒來得及去永州,他就死在宜州的這個貶所了。

我們簡單梳理了一下秦觀與黃庭堅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兩個人的認識得緣於蘇軾,無論他們每個人的命運有怎樣的變化,他們一路走來的友情並沒有遜色,反而是越來越純粹,越來越熱烈。所以在那個時代,秦觀與黃庭堅的命運,確實是悲劇性的,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感,那也絕對是非常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