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從幼兒園回家後,不少父母自然就會關心詢問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父母“三不問”

先不看文章,想一想,你最習慣問的是什麼?

飯吃完了嗎?/有沒有上廁所?

聽老師話了嗎?

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是不是很多人都會問這三大類?

而且不少父母真的是每天都會重複問這三大類問題,甚至一天內要重複問好幾遍。

為什麼?關心啊,而經常的孩子卻不回答;那父母更加著急,就盯著問更多。

如果說的正好是你,我個人非常建議大家可以停止。

父母的關注是陽光,陽光灑在哪裡,哪裡就會生根發芽。

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個問題,背後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 飯吃完了嗎?/有沒有上廁所?

這是關於生理類的問題,特別能理解。我家孩子當年2歲剛剛去上託兒所的時候,我最擔心的也是會不會餓著,有沒有尿褲子或者憋大便。

但後來我發現,如果孩子本身沒有這方面困擾的,你問了也沒啥。

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去了幼兒園後,就不適應,出現了不吃飯不上廁所的情況。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那麼你越問,他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

大部分孩子剛剛上幼兒園後,都會出現某些行為倒退,比如吃飯要餵了,尿褲子了、晚上入睡困難了等。這其實是他們入園不適應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面對較大的生活環境的改變後,他們就會失去掌控力。這時,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緊緊抓住自己還能控制的“救命稻草”,也就是吃喝拉睡。

我們眼裡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們應對入園焦慮的解藥。

所以你盯著這些問題沒用,反而更需要關注真正的源頭,疏導他們的入園焦慮。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 聽老師的話嗎?

這應該也很常見吧,至少我從小父母就會這樣教育我,“上學後要聽老師的話”

直到我做了母親後,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又看到了越來越多熟人猥褻的案件,我發現“聽話”這件事真的是個錯誤命題。

很多人也許第一反應還是不同意,不聽話不就是“熊孩子”嗎?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但聽話不等於講理,更加不等同於明事理,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需要因為某個“身份”而服從。

捫心自問,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是會犯錯的,當然大部分情況也都是對的。

但是我們更需要讓孩子關注的是,為什麼老師說的這件事我需要遵守?老師講的這個是否有道理?

管教的終極目標是激發孩子“自我管理”機制。

只有從小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長大後才能充分“自治”,也能有勇氣對於不合理大聲說不。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 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

這個也是人之常情,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寶,第一次踏入社會,我們無法隨時隨地跟著,難免會擔心孩子被人欺負了。

這些看似是關心,但卻是在和孩子傳遞“受害者”心理。

幼兒園生活是孩子的第一次人際互動,我們的反饋也會變成他們的社交體驗。

那不少父母會說啦,並不是啊,我問孩子“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孩子就會說有的,有時還能說出名字的。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要知道學齡前孩子語言發展並不成熟,想象和現實有時還會混淆。

我們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引導式的,孩子自然就進入了我們設置的場景。

我並不是說幼兒園就沒有欺負和霸凌事件,但我們要相信大部分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

更要相信,大部分情況下,我的孩子是有能力處理這些小小社交衝突的。

當我們自身帶著“受害者”心理和孩子對話,就會剝奪他們面對社交衝突的鍛鍊機會。

我們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無能,我們的詢問關心也是在增強他的無能,那麼慢慢的,孩子就真的“習得性無能”了。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父母“三要問”

那說完了“不要問”的三句話,再來聊聊可以問什麼吧。

  • 今天學到了什麼?可以教媽媽嗎?

這是我最經常問兒子的,從託兒所開始就會這麼問,一直保留到現在。

這也是我希望我兒子擁有的對於學校的印象:幫助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讓我成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人。

而當我們表示要從孩子那裡學習的時候,又能進一步激發孩子學習和分享的慾望,這樣就能正向促進了孩子上學的動力。

我家孩子從三歲不到就“教”了我很多,到現在的如何現場表達、怎麼進行自然拼讀。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 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

我們肯定希望瞭解孩子幼兒園發生了什麼,我是習慣性地用“好玩、有趣”這樣的詞語來提問。

積極情緒會感染,正面提問也會感染。

但也並不是所有情況,孩子都願意分享的。有時你問了就會“一問三不知”。

那我通常都會先和我兒子分享。當我和兒子分開的這一天裡,我做了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想念了孩子。然後再引導她分享。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 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忙的嗎?

當然啦,並不是說一味地只問“正能量”問題,孩子第一次獨立面對社會肯定也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與其預設“孩子被欺負”,我更願意選擇問開放式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我的主觀臆斷。

更加關鍵的是,它強化了父母的作用:

“你自己搞得定的,媽媽不插手;但任何情況,只要你需要,媽媽永遠在這裡會提供幫助”。

這個提問,我也是從我兒子去託兒所就開始問的。

說實話,當時2歲半的孩子,經常“文不對題”,比如你能幫我把鱷魚毛絨帶到學校嗎?明天可以不去學校嗎?

那時的他,大部分的關注點還是自己,不存在和同齡人互動產生的煩惱。

但我還是堅持這麼做,而且每次也都是非常認真地聽她說,分享她的煩惱,幫他想辦法。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聊天,家庭最好的課堂就是餐桌,和孩子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記得當年我家孩子第一次入托的時候,我就在自己的手賬上寫了一句給他的祝福:

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其實這句話不僅是送給我兒子,也是送給我自己和你們。

我們的提問不僅僅只是問題,更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我們的三觀會通過我們的提問,傳遞給孩子。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在孩子去幼兒園之前,要把去幼兒園只要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培養,瑤瑤今天種草的是生活常識的小繪本《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繪本》,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行為的親子繪本,圍繞孩子在成長中、生活中常見的主題,以簡潔有趣的故事、生動童趣的畫面,教幼兒學會諸多道理,養成好行為好習慣,例如:懂禮貌、勤洗手、打招呼、承認錯誤、自主獨立、安全意識等等。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這套書30冊,故事簡潔,適合小朋友與父母親子共讀,在讀書中培養孩子的耐性,樹立正面的行為習慣,先簡後繁用漸入的模式陪孩子反覆看,每過一個階段你都會發現孩子在面對問題上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之處。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年末優惠價】

注音版《爸媽不是我的用人》: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這套書,10冊,是一本從小培養孩子好習慣,父母正面積極教養,情商培養,書中就是把難理解的“大道理”變成“好聽的小故事”,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教育孩子為人處事,我感覺除了知識,沒有什麼是讓孩子受益的。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應有“3問”“3不問”,很多家長沒做到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年末優惠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