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老人與海》: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是自己

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

《老人與海》: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是自己

打敗自己的,是旁人嗎?不,是自己。

聚焦故事主題:與命運的搏鬥,其本質上是同自我的抗爭。戰勝自己,就是最大的勝利。

相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本書對於大家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老人與海》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最富盛名的作品。該書一九五二年首次面世,一九五三年榮獲普利策獎,一九五四年榮獲第五十四屆諾貝爾文學獎。它以簡潔有力的文字,講述了一個老人出海捕魚的簡單故事,詮釋了意蘊深刻的主題: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我們首先要戰勝自己,才能在與命運鬥爭的鏖戰中扳回一局。

《老人與海》以它樸素自然的文筆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最為經典的硬漢形象之一。聖地亞哥老人不服輸、大無畏的抗爭精神,也被一代代美國人奉為圭臬,視為“美國精神”的代名詞。

本書所講的故事並不複雜。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生活貧困潦倒,難以維持生計,但他從不曾放棄。第八十五天,他獨自一人划著自己的小船駛向更遠的海域,渴望捕到一條大魚。正午時分,他果真釣到了一條“真正的”大魚,可那條魚太大了,小船被大魚拖著,向遠方飄去。他死死的抓著繫著大魚的細繩,同大魚展開了三天兩夜的搏鬥。

《老人與海》: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是自己

聖地亞哥老了,是個實實在在的老人。他靠著頑強的意志力,用盡辦法維持著自己遠不似年輕時那般孔武有力的身體,運用在風浪裡錘鍊了幾十年的、高明熟練的捕魚技巧,賭上自己的生命同大魚搏鬥。當一個人賭上生命時,便再沒有什麼能讓他畏懼了。儘管現狀依舊令人感到絕望。

他嘴唇乾裂,手臂抽筋,手掌被細線割裂,渾身痠痛乏力。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頭腦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他不能休息,沒有充足的食物,沒有淡水。所能憑藉的,只有內心熊熊燃燒的勇氣,以及如鋼鐵般不屈的意志。最後,他終於戰勝了那條大魚。他緩緩的將大魚放到小船旁,用魚叉刺進了它鮮活跳動著的心臟,結束了這場戰鬥。

可是戰爭並沒能這樣順利的結束。回程途中,老人將大魚同自己的小船綁在一起。大魚身上不斷淌出的鮮血將鯊魚群吸引到小船身邊,那些鯊魚虎視眈眈的窺視著老人的大魚。

精疲力盡的老人又站了起來,他知道,新的戰鬥剛剛開始。他拿著魚叉跳起來同鯊魚搏鬥,魚叉沒了,就用小刀捆在木棍上繼續,木棍丟了,就用船槳接上。只要有武器在手,老人就相信自己不會輸。

他站立著、咆哮著、搏擊著,他是那樣的孤獨,又是那樣的偉岸。他用頑強的意志和力量,將一條條鯊魚沉入海底,但不可避免的是,大魚的魚肉也被撕咬的越來越少。最終,老人終於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了海灘,可是大魚被鯊魚吃的只剩下了光禿禿的魚骨。

在《老人與海》這個故事中,“魚”象徵著一切生命體必須面對的敵人,象徵著每個人都將遇到的磨難,象徵著我們必將進行的自我超越。

智慧的海明威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之旅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條或是幾條“魚”,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和它搏鬥,誰也逃不掉。而他又用聖地亞哥這個老人的形象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讓我們相信,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無論是否有人陪伴,無論那條“魚”多麼兇猛,都沒有什麼能把我們打敗,除非我們自己認輸。

生命的謎底如同繁星和海水一樣難以窮盡,每個人的際遇都是自己生命成長裡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都是自我最獨特的象徵。無論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又將往何處去,我們都終將或是曾經與那樣一條“魚”不期而遇。

它是那麼的龐大,甚至大過我們賴以生存的小船。它是那麼的神秘,它藏在幾百丈的海底,我們甚至不能看清它的模樣,只能通過海水的波動,確定它的存在。可是“魚”終會浮出海面,咆哮著向我們游來,它甩動著尾巴,將海水激起,無情地同我們戰鬥。那更像是“莎士比亞式的命運”——註定無法逃脫,我們不僅要同“魚”戰鬥,站在自己的小船上,找準時機,用力揮舞起我們的武器,爭取一擊制勝。更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像老人聖地亞哥那樣,鍥而不捨,不輕言放棄。

聚焦故事矛盾點:老人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最終取悅了自己。

“聖地亞哥老人真的贏了嗎?”這個問題一向在文學評論界飽受爭議。

一方面,看上去老人是“贏了”。他真真確確的戰勝了大魚,打敗了鯊魚,以勝利者的姿態結束了戰鬥。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老人無疑是“輸了”。最終他一無所獲,沒有任何犒賞,沒有任何歡慶,巨大的生存壓力依舊折磨著他的精神。他只能無奈地蜷縮著自己疲憊且傷痕累累的身體,在窩棚裡沉沉睡去。

這種悲劇性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它彷彿在說,生活中從來沒有贏家。無論你多麼英勇無畏,無論你有多麼熟練精通的技巧,終將在一個又一個敵人面前折損自己,變成泥土,變成海水,隨風消逝。失敗,彷彿是每個人不可逃脫的命運。由此帶來的深深的無力感,令人難以接受。


《老人與海》: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是自己

可是,老人真的失敗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王小波曾在自己的書裡這樣點評聖地亞哥老人:“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子,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無疑,王小波是深受海明威影響的作家之一。

我相信,沒有哪個作家可以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沒有受到過海明威的影響。而更令人信服的是王小波所傳達的、《老人與海》中所蘊含的深層精神: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並不一定代表著失敗。

有時候,我們很難像對數學中的某個概念下定義那樣精確的去定義成功的標準。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獲得獎賞是一種成功;同自身拼搏戰鬥,努力戰勝和取悅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老人捉到了大魚,雖然最後沒能得到魚肉,但並不能把這叫做失敗。老人為之爭鬥和想要保全的並不只是用來果腹的魚肉,而是自己本身的極限,是身為一名漁夫在捕魚這一事業範疇內的極限,是老人年輕時被稱為“冠軍先生”的尊嚴,更是老人不甘隨著軀體衰老而變得頹喪的精神。

老人猶如斯巴達勇士一樣搏擊在大海上,單是看其戰鬥的姿態,我們都不能說他是失敗的。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種難得的成功:他贏了,贏的漂亮。他挑戰了自我,保全了自己曾作為“冠軍先生”的尊嚴,有力地證明了他沒有向軀體的衰老和生活的壓力屈服。他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取悅了自己,精神上是豐盈而滿足的。

聖地亞哥老人擁有極其豐富多彩的一生。他曾在世界各個地方遊歷過,在海上目睹過海龜吞食水母,在非洲海岸看過慵懶卻威武的獅子。他曾在掰手腕大賽中歷時一天一夜打敗對手,被稱為“冠軍”先生,甚至在年輕時捕獲過比這次更大的魚。但是這個老人卻住在小小的窩棚裡,在他的精神像鋼鐵一樣堅韌時,物質卻極度匱乏。苦難與歡樂是並存的——想來,這就是生活的本真。

聚焦故事表達:極簡主義筆法所帶來的精神風暴,是不容小覷的。

除了激情澎湃的故事本身,海明威對故事的敘寫更是自成體系,諾貝爾文學獎便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老人與海》: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是自己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海明威幾乎全部採取平鋪直敘的表達手法,從而令故事擁有自身獨特的真實性和震撼力。在書中,我們很難看到辭藻華麗的修飾和形象有趣的比喻修辭,

只有波瀾不驚的直接描寫、平淡樸素的心理活動、身體機能的本能反應和人魚搏鬥的細節衝擊著你的腦海。

讀《老人與海》,我們無須再從故事中去探尋真實。因為,真實就在你的面前。

這種極簡主義筆法沒有刻意製造大量的鋪陳,帶給讀者的信息很少,卻將更多的想象空間交給讀者自行思索。從文本的敘事結構上來看,幾乎不存在明顯的高潮。一切動作、事件、心理活動都是娓娓道來的,各種情緒都只能讀者自行感受。

無疑,這種新型的描寫手法是開創性的,是成功的,藝術不一定高於生活,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藝術。當老人疲憊不堪,精疲力盡時,我們讀不到老人情緒的明顯表露,只能聽到老人低聲地對自己說,“一定要記得吃沙丁魚。”

一九五二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戰爭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還遠沒有褪去。當時的美國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正經歷著戰後的凋敝與創傷。大家都人心惶惶,害怕下一次戰爭的來臨,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在美國,這種現象尤為明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那一代人被稱為“迷茫的一代”。文明與文化像房屋一樣在戰爭中被摧毀殆盡,只剩下瘦骨嶙峋的身體暴露在冷冽的空氣中。那一代人迷茫著、彷徨著、又渴望著,想要衝破阻隔心靈的“薄膜”,重拾希望與勇敢。

海明威就是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進行創作,寫下《老人與海》的。他將聖地亞哥老人的硬漢形象帶到了人群中,將老人英勇無畏的拼搏精神留在了人們的心裡。這種精神像火炬一樣,一經點燃,就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海明威在書中這樣寫道。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一個需要時間重新站立起來的民族,一個飽經戰亂的國家。正是這種直面傷痛的文字,激勵著當時的人們敢於直面挑戰,敢於在迷霧中披荊斬棘而無懼黑暗。

聚焦故事啟迪:面對挫折和逆境,我們應該怎麼辦?

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猶如利劍一樣劃破黎明前的黑暗,將陽光撒進人們的心中,同時帶給了我們諸多啟迪。《老人與海》就告訴了我們,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需要去做的事情:

  1. 端正心態,不要被困難嚇倒。聖地亞哥老人面對那樣兇險的絕境都沒有選擇放棄,要知道,能夠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2. 樹立自信,尋找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善於利用工具。聖地亞哥老人同大魚搏鬥了三天兩夜,並非是徒手取得的勝利,而是藉助了魚叉、船槳等工具。因而,我們應該冷靜的對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並制定解決步驟和方案,另外還要善於借力(工具、他人等)。
  3. 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如果聖地亞哥老人沒有堅持三天兩夜,那麼很可能他會被大魚吃掉,而不能保住性命。有時候,逆境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所要解決的問題很可能也是複雜的。在這種時候,我們要說服自己堅持下來。堅持,就是勝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終其一生,我們需要戰勝和取悅的人,唯有自己。只有你弄清自己想要什麼,才能逐步向那個目標邁進。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懂得取悅自己,是行走世間的大前提。


杜荷語,一枚可鹽可甜的少女。可背起行囊四處行,也可圍爐夜話到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