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

原文@冬兒 載於中讀App

在一本書的封面上讀到一句話,來自卡夫卡:讀書,就一定要讀那種能給你的頭腦來一場風暴的書。我左看右看,這句話被我還原的都不好,很遺憾,這句話原來的樣子被我忘記了,但是大概意思是對的。我在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不算晴天霹靂吧,至少讓我的內心小小的顫慄了一下,我也算經常讀書的人了,而能給我帶來震撼的,猶如頭腦風暴的書,真的屈指可數。這句話來自卡夫卡,又印在一本書的封面上,就算不是真理,也算是一句被大眾認可的至理名言。

《老人與海》

很顯然,我作為一個小小的普通的讀者,不能與卡夫卡抗爭,可我不得不為小小的普通的讀者申辯一下,讀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從不相信誰讀了一本書就能改變原本的自己,原本的頭腦就能被風暴,這隻能說明讀一本書之前,讀者本人就有一種動機,然後被作者慫恿,或者說,作者的這本書恰好迎合了讀者本人的心而已。我這樣說,並不是說卡夫卡錯了,怎麼可能,就像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團的評委一樣,他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怎麼可能和普通大眾一個水準。我只是建議每一位正在閱讀和準備嘗試閱讀的讀者抱著一個平常心,千萬不要有那種讀一本書就希望獲悉世界的真諦,更不能站在卡夫卡的標準上,希望通過讀一本書就能給自己帶來一場頭腦風暴。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然也是個人進步的階梯,而這階梯,仍然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

本來,這段話,我應該放在文章末,不知怎麼了,沒有忍住先講了出來,今天我想寫的文章的主體,其實是一篇讀後感,而這篇讀後感被很多很多的大咖寫過,甚至我說的這部文學作品,真的把很多很多人的頭腦清掃的一乾二淨,這些人中,包括村上春樹、加西亞馬爾克斯、王小波等,我前面說的那些鋪墊,完全是我自己的心虛,那麼多大咖評論過,即便我也是要唱讚歌,我也害怕自己的嗓音太過晦澀。《老人與海》,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來自海明威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

此刻,我很想哭,鼻子酸酸的,淚在眼圈裡打轉,好吧,我承認,上午在一個公共的環境中閱讀時強忍著的淚水,已經滑落在臉頰。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在演講,不需要給聽眾說一句抱歉,要個三五秒的時間讓自己哽咽一下,平復一下心情再繼續,可是我還是很抱歉,因為我不僅說不下去,就連寫,我也寫不出來自己這莫名的傷感因何而來,當我讀到老人回到岸上的時候,當那個孩子哭著對著眾人說:“桑迪亞哥睡著了,你們誰都不要打擾他”的時候,我的心啊,就像老人手裡拖拽著大魚的魚線一樣,緊緊的嵌在肉裡,疼,真的好疼。

《老人與海》這本書,是我上高中時在學校門口“學與考”書店買的,印章還有,當然當時就讀了,就像我剛才那個理論一樣,一個掙扎在學與考的普通的高中生,怎麼能理解這本書的全部價值,可能我當時還非常的不解,為什麼老人不捨棄那條魚,為什麼要與一條魚殊死相搏,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收穫了,大不了又是一個尋常的一天,最終,拼死贏回的大魚,卻便宜了鯊魚們,最後只得到一副巨型的不值錢的魚骨,值得嗎?這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了還,憑什麼?唯一慶幸的是,即便我當時理解不了,我並沒有無知無畏,而是認定絕對是自己的水平問題,從這本書陪伴我走過十五年,就能證明,我相信自己有一天還會重讀,就像隨身攜帶一本打不開的密碼本,我深信那裡蘊涵寶藏,我是對的,今天我重讀了,我想哭,我心疼,我坐在這裡寫文,坐在這裡思考,我那被觸及的心靈,正在獲得啟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老人對自己說,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兒?因為我是一個漁夫,那條大魚,是一條大魚。”

哦,我的桑迪亞哥,你是我的英雄!

王小波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說:“什麼是失敗,人去做一件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就是失敗。”失敗,畢竟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兒,可是,細數所有的失敗者,都至少擁有讓自己失敗的勇氣。而那些遠遠的躲在自己能力所承受的極限範圍以內的人,當然沒有資格獲得失敗的機會。如果這樣去理解,失敗,豈不是一種巨大的榮耀。老人出海出的遠了,超出了他自己的極限,他也一直在重複,可是他從沒有流露出後悔的神色,出的不遠,就不會捕獲如此巨大的魚,運載這樣的大魚回來,也勢必受到鯊魚的圍攻。失敗,在出海遠了這個前提下,就已經註定了,老人的極限在老人試圖成功的過程當中一次次被衝破,他可以不吃不喝,可以日以繼夜的廝守,可以通過海水治癒傷口,可以與群起攻之的鯊魚周旋,一個個的關隘,老人一一闖過,他一點點計算魚肉被鯊魚撕咬後還剩餘的價值,因為老人始終相信,明天將是新的一天。漁夫,就該在大海上與魚周旋,沒有誰對誰錯,即便被魚拖垮吞噬,這也是他的宿命。他是一位戰士,一位不屈不撓信念堅定的戰士。海明威成功了。

老人熟睡了,他遍體鱗傷,醒來後,他沒有跟孩子說那驚心動魄的四天四夜,只是淡淡的計劃那副魚骨的去處,他也不覺得自己失去了多少,沒有為那些被鯊魚撕咬掉的魚肉扼腕嘆息。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失敗本屬平常,人,肉體凡胎,可欲望總凌駕在能力之上,對本不屬於自己的,或者已經失去的,總是念念不忘,不僅徒勞無效,而且是一種自戕。

面對極限,我們要敢於挑戰,面對失敗,我們要坦然面對。這句話說起來好簡單,做起來真的好難。我想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很多的難熬的瞬間,每個人,咬緊牙關堅持的瞬間,都是桑迪亞哥老人的縮影。如果生活強加給你太多困難,讓你一次次失敗倒地,別介意,生活的面貌本就是如此的殘酷。面前的大魚,牽引著你,最終,那可能就是一個副白骨,但是,追逐這條大魚,與大魚生死相搏,本就是我們的本能與命運,當這場在所難免的戰鬥來臨,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和老人一樣,拿出極限以外的毅力與堅韌去博弈。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讀的積累,通過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後同讀一本書,我相信,再有一個十五年,我再重讀這本書,或者任何一本曾經讀過的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更加靠近真實。我想起一款簡單的遊戲,叫貪吃蛇,以前在諾基亞的手機上玩,現在好像有了進化版,無論玩家如何高明,貪吃蛇最終都會因為太貪吃而殞命,人不也是這樣嗎?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生存的技能,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可我們誰都不會放棄去撿拾一個又一個希望,至於如何去撿,如何撿的更有意義,老人桑迪亞哥,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