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在《午後之死》一書中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簡單來說,海明威強調文學作品要文質兼備、虛實相生,好的作品應該像海上漂浮的冰山一樣,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讀者在接受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閱讀感受去挖掘隱藏在冰山下的意義,以達到讀者與作者的共鳴。以上姑且作為對海明威“冰山理論”的闡釋,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老人與海》最能體現“冰山理論”。

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一、 冰山上的八分之一

(一)真實的故事改編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

1930年,他曾救起在暴風雨中遇險的海明威,從此以後,兩人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6年,富恩斯特出海捕到一條很大的魚,但因為魚太大了,他在返程的途中被鯊魚襲擊,回來後只剩下一副骨架。

同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報道了此事,並給他留下了深深地觸動,他堅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小說素材,但他遲遲無法動筆。直至1951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終於一氣呵成地寫下了驚世駭俗的《老人與海》。

我們可以看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情節故事非常簡單,就如同那冰山上露出的八分之一一般,主要講述了20世紀中葉的古巴,有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人出海遠航,久久無法捕到理想中的魚,終於在第85天的時候掉到一條身長18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魚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里拖了3天。

在這場搏鬥中,老漁夫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只有不服輸的意志,經過一番生死搏鬥後,他終於戰勝了大魚,當他興致勃勃地把魚栓到船邊,許多鯊魚又來搶奪他用生命獲取的戰利品。

儘管老人奮力抵禦,依舊抵不住眾多鯊魚的圍攻,等他再次回到海岸時,老人拖回來的僅是一副魚骨頭。

這部小說的內容簡單明瞭,主人公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小說的背景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小說講述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獨自一人在深海中與魚搏鬥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為引子,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真實可感、活靈活現的聖地亞哥,這即是“冰山理論”中所謂的“八分之一”,即是通過作者的語言文字令讀者可真實感受的“實”的部分。

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二)真實的硬漢形象

海明威,他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他本人是一個曾經參加一戰的負過重傷的老兵、一名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戰士,同時還是一位熱愛戶外活動、有著諸多人生追求的“硬漢”,這樣的背景加深了他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漢”形象。

在《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是讀者最能夠顯而易見感受到的硬漢形象。在小說的開頭,海明威就為讀者塑造了一個消瘦憔悴,脖頸皺紋很深,臉腮上長滿褐斑的老人。這個老人的形象能夠直接帶給讀者視覺衝擊,他身上的一切都很古老,也很孤獨,似乎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背景。

書中有句話被聖地亞哥反覆唸叨“但願這孩子在這兒就好了”,這句反覆自語的話,渲染了老人身單力孤的淒涼。不僅如此,聖地亞哥的遭遇更像是一場真實的悲劇,貧窮與飢餓困擾著他,倒黴的噩運始終伴隨著他,他獨自一人在深海中漂泊84天,卻依舊一無所獲。

當第85天的好運來臨時,卻依舊逃不過鯊魚的襲擊。命運似乎一直在捉弄著這個孤獨無援的老漁夫,但恰恰是面對命運的幾番波折,他依舊敢於與命運鬥爭,這就是“硬漢”。

《老人與海》中老人聖地亞哥的“硬”主要表現在他與成群結隊的鯊魚鬥爭上,他用“堅定的力量和狠毒無比的心腸,在幾乎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與鯊魚搏鬥”,在幾乎沒有勝算的情況下,本已是精疲力盡、風燭殘年的老人,依舊拿起自己最後的武器與鯊魚搏鬥,儘管最後他拖回來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魚骨頭。

從人的精神層面來看,老人聖地亞哥是勝利者,他用頑強的意志,奮力地拼搏,戰勝了兇悍無比的鯊魚群。在困境和危險面前,他是勝利者,他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鬥士,是一個永不言敗的硬漢。

上天或許早已註定了聖地亞哥的悲劇命運,但聖地亞哥卻能以硬漢形象坦然面對,在平凡的人性中展現著最為真實的美,可以說,他是海明威所塑造的眾多硬漢形象中的最佳代表。

正如黑格爾所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面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海明威多次寫到鯊魚的兇猛有力,側面襯托出老人的頑強不屈,成群結隊鯊魚的貪婪兇殘與年邁體衰老人的殊死搏鬥的強烈對比,真實而又耀眼地煥發出聖地亞哥“硬漢”的精神光輝。

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一)真實情感的隱藏

海明威用簡潔明瞭的故事情節,質樸自然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真實具體可感的漁夫形象。但文學作品中極為重要的是塑造一個內心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一般情況下,作者都會用大量的篇幅來描繪人物的心理,但在《老人與海》的敘述中,海明威將人物的心理描寫降到最低,人物的的悲傷、孤獨、輕蔑、傲慢甚少用語言直接敘述,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供給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賦予讀者填補人物真實情感的能力

比如《老人與海》中有一段老人與小孩的對話:

“它們把我打敗啦,”桑提亞哥說,“真的,它們打敗了我。”

“沒有,它沒有打敗你。那條魚沒有打敗你。”

“是的,的確沒有。可是後來鯊魚打敗了我。”

……

“海洋那麼大,一條小船,很難看到的。”老頭兒說。他心裡很痛快,因為現在有人和他說一說心裡話,他不用自言自語了,不用對海講話了。“這幾天我真想念你,”他說,“你捉到幾條魚?”

獨自出海的老人,一個人孤獨地漂泊在海上,拼死與鯊魚鬥爭,那時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既有惶恐、驚險,又有痛苦、無奈,但這些心理的描寫,海明威都沒有直接敘述,而僅僅用了“後來鯊魚打敗了我”。

寥寥一語,所蘊涵的是老人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他雖然承認了鯊魚打敗了他,但他並沒有被真正擊垮,仍然充滿信心,迎接著下一次的挑戰。

這就是海明威德高明之處,他用極盡客觀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老人與魚搏鬥的全過程,這種真實是不帶作者的主觀情緒去描繪的真實,恰恰是這種客觀冷靜能給讀者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

看過《老人與海》的人,都會被老人捕魚鬥鯊時的所自言自語的一句話所感動,他說:“要是那孩子在這多好呀!”簡要的一句話,就真實再現了一個孤獨寂寞的真實心境。可當他返回後,見到孩子時,他僅說了一句“這幾天為真想念你。”

海明威將一個人多變、複雜的情感,隱藏在老人的動作與對話之中,這種被隱藏的情感是讀者自己去感受體會的。“冰山下的八分之七”,隱藏了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


從《老人與海》的視角,解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二)象徵意象的暗示

《老人與海》之所以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代表作,不僅體現在精妙的敘事方法,還集中於它高度的象徵意象。

馬林魚象徵著人類要達到的目標;大海是一望無際、深不可測的,象徵著不可捉摸的命運;鯊魚是成群結隊、兇狠貪婪的,象徵著不期而遇的噩運;獅子是聖地亞哥處於絕境時的勇氣和堅韌;孩子是他情感意義的連接者,象徵著希望和力量;老人則象徵著一種高度哲理化的硬漢精神。

似乎《老人與海》中的每一個形象都有其社會意義,“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或許是作者有意所隱藏的,但讀者卻可以根據書中的每一個意象來解讀其深刻的內容與主題。

海明威認為,冰山若沒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也就不成其為莊嚴雄偉的冰山。《老人與海》塑造的是活生生的聖地亞哥,但這種真實不是繁瑣冗長的語言敘述,而是作者用客觀冷靜的敘述手法,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文中省略的部分自然而然地補充出來,就如同在你的身邊,有這樣一位捕獲到大馬林魚,並與鯊魚群搏鬥的老人。


【小結】

“冰山理論”就如同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虛實論”,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逼真的外部形象,這就是“冰山上的八分之一”。


而“冰山”下卻隱藏著具體的思想內容,或是具有極大的張力,由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自覺地去填補空白,由實入虛,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這便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