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和孩子溝通,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一件小事都能引發大爭吵。

下面這個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

你把飯做好了,叫孩子吃飯,可他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窩在沙發裡玩手機。

你有些生氣,可還是耐著性子說:“吃飯了,把手機放下吧。”孩子這才懶洋洋地看了你一眼,收起了手機。

可是,剛吃了幾口飯,孩子又把手機拿了出來,邊吃飯邊玩手機。

你敲了敲桌子:“說過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天天就知道玩手機,怎麼學習時也沒見你這麼積極……”

結果,孩子把碗一推,筷子一放:“不吃了。”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孩子都不喜歡被家長說教,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在這裡,我們直接講方法,讓溝通更有效。

只有先保證溝通可以順暢,才有瞭解孩子,發現並幫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孩子聽都不願意聽你說,那教育更無從談起。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Dr.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特別溝通法,叫“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又稱NVC。

非暴力溝通是專門用來解決溝通矛盾的方法,不僅可以運用到親子、夫妻、同事、上下級的溝通中,還可以運用到解決國際紛爭的外交領域。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首先,瞭解非暴力溝通的構成要素

非暴力溝通有4個構成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也構成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步驟,分別是觀察事實、表達感受、表達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

是什麼意思呢?

下面我就用孩子玩手機的例子,將這4個步驟具體解釋一下。

  • 第一步,描述我們觀察到的事實:我看到你坐在沙發上玩了一個多小時的手機了。

(這就是事實,孩子也不能否定。)

  • 第二步,表達感受:你這樣做,讓我有些生氣了。

(這就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 第三步,表達內在需要:(我認為)這樣對你的脊椎、視力都不好,我擔心你的健康,也擔心影響成績。

(這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生氣的原因。)

  • 第四步,提出明確的請求:你以後玩手機時,最好玩半個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就算寫完了作業,玩手機的時間也儘量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

(提出請求,具體而可行。)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接著,瞭解非暴力溝通的具體運用規則

非暴力溝通的構成要素,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還有點老生常談的味道?可是,在裡卻隱藏著很多的限制和利用要點,這也是很多人學不會非暴力溝通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就分四部分,配合實例講解一下。

一、觀察事實

不少家長以為,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特別好,因為孩子一有點風吹草動,一犯了錯,他們就能立刻觀察到。

可為什麼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卻極力否認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將觀察到的事實與評論混為了一談。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我來舉例說明:

比如,家裡已經有很多文具了,可是你看到孩子又在文具店買了很多花裡胡哨的小本子,也許你會說:“買這些東西有啥用?太浪費錢了!”

你以為,“浪費錢”就是自己觀察到的事實,不是的。"浪費錢”是你對孩子行為的評論;“買了很多小本子”,才是事實。

又如,你看到孩子同一道題,在一週內做錯了3次,你可能會說:“你真笨。”

“笨”,並不是事實,而是你對孩子的評價;“同一道題一週內做錯3次”,才是事實。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不知道你從這兩個例子中發現沒有,當我們表達意見時,習慣於用評價代替事實。然而,評價並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將事實加工以後形成的意見。

可是,我們很容易把評價當成事實,並要求別人也接受。而當別人進行反駁時,我們還大為不解:“我說的是事實,你為什麼不接受?”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可評價不是,但如果我們只是進行評價,或者將事實和評價混在一起,孩子更容易從中聽出指責與批評,產生逆反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所以,當你和孩子說:“你太浪費錢了。” 的時候,在孩子耳中,你是在說:“你真不懂節約,真讓人操心。"

結果,認為自己受到批評的孩子會奮起反抗:"我哪裡浪費了?這些小本子我以後都會用到。”就算他知道,自己是說謊,也會理直氣壯,他反抗的不是評價,而是評價中隱藏的批評。

所以強調觀察,就是強調把評價和事實分開。事實裡並沒有評價,也就不會有評價所造成的憤怒、委屈,誤會減少,更有利於溝通。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二、表達感受

表達感受能幫助我們疏導情緒,也是消除隔閡、增進關係的好方法,讓我們和孩子的心離得更近,親子溝通更順暢,避免衝突。

表達感受的要點是,要學會區分想法和感受。因為這兩者非常接近,所以經常有人把想法等同於感受。

我來舉例說明:

比如,你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和伴侶一起去參加公司組織的旅遊了,結果孩子說:“你們出去玩不帶我,我覺得不公平,也覺得委屈。"

“不公平”是想法還是感受呢?是想法,而且還帶有評價。而“委屈”,則是感受。

又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你說:“這麼簡單的試卷,你都沒考好,你是不是最近都沒有好好學習?我真的感覺特別失望。”

“沒有好好學習”是想法,“失望”才是感受。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為什麼我們要區分想法和感受呢?因為想法夾雜了很多個人的主觀判斷,如果表達不好,很容易像評價那樣,影響關係和溝通。

可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感受,提倡隱忍、喜怒不形於色,所以也導致了我們很難主動開口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要多提醒自己,一定要多表達感受。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三、表達需要

表達需要前,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就是指一種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有第二步的感受。

比如,孩子玩手機,我們表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很生氣。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有疑問了:我玩手機,你為什麼生氣?

這時,表達需求就解釋了這一點:因為擔心孩子的身體和視力健康,也擔心孩子因此影響學業。

表達了需求以後,孩子才會明白,原來父母是這樣關心自己。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但是,當需要面對孩子表達需要時,你會怎麼做呢?

比如,你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到家,發現孩子正吃著餅乾看電視,還把餅乾渣掉得到處都是。你完全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我覺得很累,你一會兒可以把餅乾渣收拾一下嗎?”

可是,你更有可能對孩子說:“我工作一天,都累死了,你還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兒心、讓我休息一會兒嗎?”

可是這種表達,其實就是一種指責。

孩子可能會反駁:“我也上了一天學,也累死了,吃點餅乾休息一下,怎麼就不行了?”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我們大多數家長,總是喜歡用批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擔心、關心,而不是直接說出來,這也是我感覺到特別遺憾的地方。

有時候,即使我們說出了自己的需要,也會在這之前,先進行一番長篇大論。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過於重視孩子的反應,把關注點都放在瞭如何說服孩子,而不是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

可是,當我們把關注點放在說服上時,就已經在心裡認定,孩子和我們是對立的,不會被輕易說服。可是我們忽略了,孩子拒絕的未必是我們表達出來的需要,而是需要背後的指責。

所以,我們在表達需要時,要將自己的需要和對孩子的期待分開,只表達需要,而不去想孩子會怎樣回應。這樣,反而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四、提出明確的請求

提出明確的請求,就是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但是這裡要注意兩點:

第一,提岀請求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答不答應是別人的事情,不可強求;

第二,請求不等於命令。

如何分辨是請求還是命令呢?

  • 當我們提岀請求時,如果給人的感覺是:只要你敢你按照我說的做,我就一定讓你好看!那麼,不管說這話的口氣多麼溫柔,都不是請求,而是命令。

命令是用來遵守和反抗的,即使對方懾於壓力,按照命令或要求的去做了,也可能因為反抗心理故意不盡全力。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還是舉個例子進行說明。

當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是不是看一眼手機時,你可能會說:“拜託你了,你好好寫作業行不行?”說這話時,你是在請求,還是在命令呢?

我想,命令的成分更重一些吧。因為我們很容易想到,如果孩子不配合,你很有可能採取更嚴厲的懲罰措施。

但是如果你以一種請求的方式提出來,說一句:“你可以把手機靜音嗎?這樣做可能會讓你更專業。”那麼即使孩子不配合,也會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所以,當我們提出請求時,最好能夠直接說出來,而且越具體越好,越有可操作性越好。這樣對方才能瞭解,我們到底想讓他做什麼。

如果總是使用一些抽象的語言,或者把意思表達得含糊不清,對方就很難了解我們的真實意圖,也就很難配合了。

其實,這也是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談話的目的。千萬不要為了圖一時口快,在最後一個步驟時,讓非暴力溝通失敗。

為什麼你說話孩子不愛聽?因為你一開口就錯了:正確開頭是關鍵

和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而非暴力溝通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而它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我們容易受制於習慣的影響,不經意間走上暴力溝通的老路。

所以,我們要時刻用溝通的目的提醒自己,在必要時使用非暴力溝通,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