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文|趙曉璃


一、

過年這段期間,新型肺炎的疫情,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

學校延遲開學、公司推遲上班、各種集會取消......每天,當我們打開手機,看到患病人數不斷攀升,內心的恐慌情緒日益嚴重。

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說法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

  • 朋友圈裡的劉姐(化名)過年期間發了一條動態,圖片上是一家人其樂融融舉杯喝酒,同時配上了這麼一段文字,大意是——聽說喝酒能消毒,是時候展示白酒的威力了,讓我們遠離病毒;
  • 還沒多久,朋友圈裡又興起了一種說法,大意是——每天泡上兩粒VC泡騰片可以增強肌體免疫力,防止病毒侵入;
  • 還有熱心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家裡最好備些抗生素,畢竟,這次肺炎來勢洶洶......

更有聳人聽聞的謠言讓我們真假難辨,例如:

  • 此次肺炎與2018年發現的冠狀病毒有關;
  • 其他地區大米要出現搶購風潮了;
  • 新型病毒20℃以上會“熱死”......

一時間,整個網絡媒體乃至朋友圈都瀰漫著一股空前焦慮和緊張的氣息,各種說法讓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人說,怎麼感覺這次疫情如此嚴重呢?看著每天患病的人數都在增加,實在讓人心驚膽戰。

不知道你可曾出現了這樣的感受或情緒,那就是:

一開始你還特別關注每天新增的疫情人數,關注每條朋友圈關於疫情的動態,可幾天下來,你會感到莫名的疲憊,你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看不進去,每天只知道過幾分鐘拿出手機看一看,看看那些增加的數字,越看越無力,越看越沮喪?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緒或感受,小心,這可能是你的“同理心”趨於過載的信號了。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二、

有人說,如今的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特別是社交網絡興起之後,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被不斷放大、不斷刷屏,而每一件不幸的消息,更是會隨著社交網絡的運行被無限放大和重複。

正如有個觀點說的那樣,消息的流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社交媒體上到處充斥著帶有情緒化的、個人化的、未經證實的消息,長期刷下來真的會給我們個人帶來相當大的心理負擔——尤其那種“儼然大難臨頭我好像什麼也做不了”的無力感,更像會不斷放大這種焦灼與恐慌的情緒,而這種心理負擔對於敏感的人群來說,可能後果會更加嚴重。

因為過多的信息,正在消耗我們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說起“同理心”,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一種情緒:我們會因為他人開心而開心,會因為他人深陷痛苦而感到焦灼,恰恰是這種“同理心”,使得我們人類具備了體諒、合作、互助等特質。

但問題是,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想看,每天你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成千上萬條疫情信息的轟炸,正在不斷地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讓我們倍感無助乃至恐懼。

在這種情形下,有些人會選擇關閉自己的感官,變得麻木;有些人開始出現一些精神強迫症,比如連續的失眠、食慾不振、不斷地搜索疫情信息停不下來、莫名的焦躁,無緣無故地生氣、總疑心自己也會中招,經常上網比對症狀查詢,等等;更有人陷入了強烈的恐慌情緒中,表現為焦慮地刷手機、看久了感覺自己也呼吸不暢還有胸悶、無法正常地學習或睡眠,等等。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疲勞”,嚴重者可能會誘發強迫症乃至恐慌,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適當地收起這份有限的“同理心”,不是說不關心疫情,而是多去體察下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畢竟,每個人的同理心都是極為珍貴和有限的,它應該保留給你自己,以及你身邊最親近、最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越是在這個危急的關頭,你越要正視“同理心過載”這件事,學會處理這些情緒和感受,或許會對你我有所幫助。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三、

什麼是“同理心過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想必大家都去過醫院,按說“白衣天使”們應該是最具備同理心的一群人,但問題是,面對每天痛苦的病人,這些“白衣天使”為何都是一張冷冰冰的面孔?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作者、歷史學家卡拉·喬伊森(Carla Joinson)在醫院為寫作取材時,就發現這些被譽為“白衣天使”的醫護人員,常常會陷入冷漠、無助乃至憤怒的境地。

後來卡拉發現,原來,這些醫護人員每天重複目睹著病人的不幸,經常會有竭盡全力依然無能為力的情況發生,這讓他們的心理很難承受,於是卡拉將這種心理現象命名為“同情疲勞”。

要知道,同情本身就是一項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動。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同情”,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他人遭遇不幸的時候,大腦會不自覺地將我們自己放入對方的感受中,或者有意地站在對方角度去感受,將自己代入角色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付出情感資源和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敏感,那麼這種消耗尤其巨大。

一旦這種消耗讓我們的情感資源和認知資源瀕臨枯竭,我們的大腦就會啟動防禦機制,促使我們遠離刺激,否則我們會在不斷的刺激中漸漸麻木乃至失常。

也就意味著,雖然現在的你我沒有經受疫情的迫害,但是他人的痛苦也能給我們自身帶來不可小視的傷害。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四、

事實上,“同情疲勞”這件事情不光是在一些事件中得以顯現,在一些職業中,它更成為了自帶的職業特點和屬性,例如醫護人員、心理諮詢師、救護車人員、為弱勢群體辯護的律師,等等。

對於這一點,我的建議是:

  • 如果你想從事這些極易“同情疲勞”的職業,光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以為的那麼一點愛心畢竟有限,如果你光靠愛心維繫,你將會持續處於同情帶來的壓力中,從而造成心理、生理乃至情緒上的枯竭。

說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轉型之前,我曾經考慮過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那個時候的我通過一次活動,正好認識了一位心理諮詢師,於是我提出去諮詢室做志願者,這樣更便於我全面瞭解這個職業的特點和諮詢師真實的工作狀態,便於我決定是否要往這個領域轉向。

在做了幾個月的志願者之後,我發現運營一家諮詢室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同時心理諮詢這份工作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光鮮。

當時那位老師花了錢做了“114熱線”的推廣,再把這些電話轉接到一部手機上,由一名全職工作的姑娘負責記錄對方信息,便於後面回訪,邀約上門,乃至簽訂諮詢合同成單。

但問題在於,當時不止一家心理諮詢室做的這項推廣,所以100個電話裡,分流到這家諮詢室的不到10個,這10個名單裡,有至少一半的比例都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剩下的5個裡,有2-3個就是單純地想吐槽,不願意掏錢做心理諮詢;還剩2-3個裡,願意上門瞭解的最多1人——也就是說,本來的名單就少,成單率更少,所以一個月下來,諮詢室能有2-3例諮詢,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這2-3例諮詢的錢,還不夠工作室日常房租水電的開銷,所以後面老師決定,將工作室的另外一個教師租給其他機構,靠每個月的租金才能勉強維持。

除了運營艱難之外,諮詢師的“同情疲勞”也是顯而易見的。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記得有一次,老師在接待了一例諮詢者之後,在辦公室又是摔東西又是罵罵咧咧的,最後竟然放聲大哭了起來.......

可想而知,這份職業需要從業者每天都要面對其他人的負面情緒,而諮詢師的同情也是有限的,當積累的負面情緒壓力讓自己受不了的時候,諮詢師也需要宣洩的途徑,才能恢復平靜。

在真實體驗了之後,我並沒有選擇轉向心理諮詢這條路,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我見到了“同情疲勞”下諮詢師真實的狀態。

五、

而在公共事件到來的時候,媒體的天性又是什麼?

它們天生就是為了博取關注而生,媒體的屬性驅使著它們用各種方式獲取關注:所以你會發現,一個新聞刷了一遍又一遍,不斷地由不同的媒體推送到你的眼前;一個事件被人寫了一遍又一遍,不斷地讓人轉發傳播;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數不清的媒介會把一個又一個新聞展現在我們面前,運用文字、視頻、語音等各種方式的信息轟炸,讓相同的災難一遍又一遍地浮現,乃至“刷屏”。

我很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災難面前,受害者固然值得關注與同情,但我們也要自己給自己一定的關注和同情,不要一味地被新聞牽制,從而陷入到焦慮恐懼的陷阱中。

因為無節制的同情,會讓我們的心理超載,更會逐漸壓垮我們的判斷力。

那麼,在現階段,我們該如何做呢?

  1. 定時關注疫情最新進展,最好通過官方渠道,不要輕信小道消息;
  2. 和身邊人討論可行的方案,並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讓自己和家人做到:出門戴口罩、每天進行必要的消毒、勤洗手、儘量不吃生鮮及活禽類,等等;
  3. 如果可以,儘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儘可能減少一切聚會,等等;
  4. 越是在這種相對空閒的時間裡,越要留出一定的時間用來讀書、思考和學習,放心,你過幾個小時再刷新聞,並不會耽誤什麼事情;
  5. 做點讓自己愉悅的事情,比如,精心準備一頓午餐,在在家陽臺上種種綠植,也可以在家打打遊戲或者安裝上跳舞毯蹦躂蹦躂,不必有負罪感,等等。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總而言之,在非常時期,照顧好自己和家人,不給社會添亂,又何嘗不是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呢?

希望我們都能保持良好的信心、做好充分的防範措施、同時多充電多學習,以積極的心態度過這個難關。

以上。

PS:文章部分內容源於果殼網,特此感謝!


越刷武漢新型肺炎越恐懼?小心,你的同理心可能過載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