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皇帝為什麼傳位給雍正?

歷史追溯者


說到康熙晚年的儲位爭奪戰,先是有早些年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再有後來各種通俗說史,一直都是坊間熱點話題。

至於說康熙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雍正作為接班人,這不能單純從康熙角度來看,立儲是個雙向的過程。如果沒有雍正的積極而有分寸的爭取,也不會有康熙的抉擇。打個比方,你在單位能不能獲得提拔,主動權在上司,但是你如果不去爭取,也不會輪到你。

在康熙諸子中,四阿哥胤禛一開始並不顯山露水,相反予人一副修仙求佛的超然模樣。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常理,這帝位原本就與他無緣。最有可能的是赫舍裡皇后所生的胤礽,他老早就被立為太子。

儲君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很微妙,一方面儲君是皇帝心儀的繼承人,另一方面儲君又是皇帝的威脅。胤礽沒有處理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捲入了朝廷的黨爭,結果落得個兩次被廢的下場。

胤礽出局之後,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呼聲漸高。胤禩在朝廷內外有不錯的群眾基礎,但就是太有人望,分寸又過了,也引起他那多疑父親的警惕。結果也是出局,當然胤禩那個“辛者庫賤婦”的母親,也為他減分了。

胤禩出局了,十四阿哥胤禵成奪冠大熱門。孟森先生也說過:“聖祖末年,諸王大臣所默喻上意,知為將來神器之所歸者,乃十四阿哥胤禵。”

這恰恰是最危險的!諸王大臣自作聰明,以為康熙要傳位十四阿哥了。老皇帝在世,能讓大臣猜出這種心思嗎?人望越高,胤禵離皇位也就越來越遠。

下面談談為什麼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能勝出,成為最大贏家。

雍正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他能裝,這不是裝逼的裝,而是要裝淡泊,裝孝順,也就是兵法上的示弱。另一方面,暗地裡又要悄悄積累自己的勢力。

胤禛手下有個謀臣叫戴鐸曾經給他設計過一個精妙的奪嫡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讓他要裝!

戴鐸先是分析了康熙的性格,“皇上有天縱之資,誠為不世出之主”。康熙不是一般帝王,所以“處英明之父子難”,當他兒子很難,既不能太出色,又不能太蠢。不能讓他懷疑你不軌,又不能讓他覺得你不上進而放棄你。

戴鐸給胤禛獻上了一個方案:“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讓老爹覺得你是個孝順又有大局觀的皇子!

不管是奪嫡,還是做生意,信息極為重要,尤其是要掌握皇帝的信息。所以戴鐸建議,“至於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優禮也。一言之譽,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讒,即可伏禍之根。這一招當年唐朝隱太子李建成用過,只不過他遇到了敢於鋌而走險的李世民,所以才輸得那麼慘。

除了裝和收消息,戴鐸還建議胤禛千萬別貪財,“不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

在實踐中,胤禛做的其實比戴鐸建議的還要好。在父親、朝臣和一眾兄弟的視野裡,胤禛是個老實人,而且很有情誼,對於朝廷的政治鬥爭似乎毫不在意,完全超然其外。

昭槤的《嘯亭雜錄》中記載:“理密親王(即胤礽)時為儲位,上(胤禛)事之最敬,而王先受宵小言,待上甚薄。及王被罪,聖祖將王縛置空廬,不許人渴見。上親持湯羹以進,守者遏之,上日:'吾惟知盡昆弟之情,不知顧己之利害也。'聖祖聞而善之。”

胤禛最終能勝出,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能以一副仁孝面目出現,而把政治鬥爭的那些陰謀全放在桌面下面做。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之後,他自己也不無得意的說:

朕蒙皇考慈愛教育,四十餘年來,朕養志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


朱言文史


歷朝歷代為了那把金龍椅、那坨玉印把,都是搶得頭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斷子絕孫。而最驚險的莫過於康熙的九個兒子,拉幫結黨,明槍冷箭,即便是一奶同胞的親哥倆,也弄得你死我活,故而給歷史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典故——“九子奪嫡”。

康熙的這九個兒子,確實個個都超牛,雖然結成了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也是更顯身手,精彩紛呈。

康熙帝

史說皇長子胤禔長相極為俊美,在諸皇子中較聰明能幹的。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可惜,他的生母只是一個年紀較大的庶妃,遠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后受康熙寵愛,故而他有野心。康煕曾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皇二子胤礽是赫舍里氏皇后給康熙生的嫡出長子(也是次子,但因胞兄幼殤而得福),剛滿週歲就被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儒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但因做久了儲君,操之過急,而被二度廢立,最終被棄。

皇三子胤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表現都是極突出的,備受康熙喜愛。遺憾的是,其表面無心追逐儲位,但水下激流湧動,他的十六弟莊恪親王胤祿說:“胤祉乖張不孝,暱近陳夢雷、周昌言,祈禳鎮魘,與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黨附。其子弘晟兇頑狂縱,助父為惡,僅予禁錮,而胤祉銜恨怨懟。怡親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

胤禩

皇八子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其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在朝野有“八賢王”之譽。胤禩在康熙朝眾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終是諸皇子內最好的一位,稱讚他“樸實”、“極正氣”。裕親王福全曾向弟弟康熙舉薦:“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平心而論,雍正和胤禩都夠格當皇帝。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胤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裡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後,曾多次說過:‘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而最後康熙最後選擇了皇四子胤禛,使之成為了後來的雍正帝。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其實,他一直以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康熙後期吏治鬆弛、貪腐普遍、戰事不斷、國帑空虛的庸政格局,也唯有胤禛的制度治理方可改變。

雍正上位,完全是以制度取勝。可以說,沒有他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深度改革,我們今天也未必能知道史上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實則康雍乾盛世。雍正在位時間不長,但“雍正一朝,無人敢貪”,雖然有各種傳說,稱其死於呂四孃的劍下,或死在春藥作用,而實質是累死在勤於政事上。康熙帝傳位於胤禛,應該是早有準備,他認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以禮觀書


一、雍正適合做帝王,雍正雄才大略,是個鐵腕人物,敢說敢幹,又能兼顧左右,大清沒有立嫡立長之說,在大清創業和入主中原前期,基本上誰優秀讓誰繼位!

二、比雍正大的幾個阿哥都不著調,有的急於掌權,有的碌碌無為。康熙很失望,把阿哥關進宗人府不商量。

三、比雍正小的老八、老十四也是人選,但不是最佳人選。老八舞文弄墨,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在大臣中有八賢王之稱,引起康熙警惕。老十四能打仗,但太年輕,缺乏歷練。

四、雍正有個好兒子,叫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康熙很喜歡,相當於康熙有了一個“好聖孫"。雍正即位,他有個好兒子,因此雍正當皇帝順理成章。當然雍正心機重,又有貴人指點,繼位為必然。

那些雍正篡改遺詔,什麼傳位於什麼的不可信,那時遺詔有漢文滿文兩種文字,改得了漢文改不了滿文,那時沒簡化漢字,要不你改改試試。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雍正是個合格的皇帝,至少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書華36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朝內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征葛爾丹,大大小小的陣仗無數,打仗打的是什麼?錢!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康熙做了一輩子皇帝,對這些不清楚嗎,他必須找到一個,能夠真正管理這個國家的人才,繼承自己的大位。

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都有哪幾位皇子

比較有資格繼承的,就是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禔,先說老八胤禩,此人內外兼修,在朝廷結交權貴,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朝廷外門人遍佈,結黨營私,形成八爺黨。康熙晚年疑心很大,太子被廢后,特別對於朝廷內結黨營私,更是大忌。

再有就是老十四胤禔,老四和老十四胤禔是一母所生,康熙封他為大將軍王,統領西北大軍,也是寄予厚望,但是,能打仗不代表會治理國家。武人定邦,文人治國。老十四胤禔性格暴躁,處事不冷靜,沒有大局觀,多次頂撞康熙,也不是皇位最好的繼承人。



老四胤禛人稱冷麵王,做事不留情面,處理是雷厲風行,很得康熙賞識,太子被廢后,各位親王阿哥們,擦拳磨掌,對皇位信誓旦旦,太子二次被廢后就不再設立太子了,他就是要看一下這麼多皇子中,哪一個是真心實意幹事的人,老四胤禛埋頭苦幹,繼續為皇上分憂解難,處理朝廷大事,康熙看在眼裡,自然心中有數。

太子被廢后,為什麼不再重新設立太子

康熙臨終前之所以留一份遺詔,也是怕雍正登基前被害,當初太子,就是被人下了厭鎮,變得瘋瘋癲癲,他知道他這些兒子,沒幾個是省油的燈,好不容易選定一個大位繼承人,他們兄弟相殘給殺了,那就徹底歇菜了!


旭日中天7


說起康熙,大家都能想到很多標籤,什麼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什麼年少有為,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葛爾丹等等

這麼一位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人,最終選擇了四阿哥胤禛作為接班人,大跌所有人的眼鏡,這甚至在後世,都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團。

說起雍正,大家都很熟悉,當然,這少不了熒幕的功勞。

很多人都知道,雍正是一位勤勉做事的好皇帝。在位十三年,留存下來數萬件奏摺,甚至,有的奏摺批示高達上千字。

試想一下,現代人一天寫4000字的小說,堅持日更都是一件很有毅力的事情,更何況雍正數十年如一日。



雍正在很多事情上都親力親為,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兩個時辰,在世的時候又累又忙的,如今,300多年過去了,雍正在屏幕上忙的也是一塌糊塗。

當然了,之前他是忙前朝的事兒,現在呢,主要忙後宮的事兒,家事兒,私事兒......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就是各種事兒,各種忙。

如果大忙人雍正黃泉下有知的話,也真不知道,是哭還是笑?是歡喜還是悲傷?



說了這麼些調侃的話,言歸正傳。

康熙很多兒子都很優秀,這可讓他犯了難,可以說,他晚年一直為繼承人問題操碎了心。



繼承人問題關係到國家命運,社稷安危。龍椅只有一把,到底給誰好呢?

康熙可能心裡想說,優秀的兒子太多,朕也很煩惱啊!

至於他最後為什麼選擇了雍正作為接班人呢?我們不妨來試著分析一下。

自從太子胤礽二次被廢以後,眾皇子中有希望繼承大統莫過於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這裡說明一下哈,康熙的廢太子胤礽可不是現在電視屏幕上的無德無才無腦的紈絝子弟,相反,他德才兼備,這在康熙親征,南巡,留下太子監國,處理政務井井有條,經常得到康熙讚賞就可以看出端倪。當然這裡不做延伸,以後有機會再專門講一講。

十四阿哥在軍事上很有天賦,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性格乖張,電視劇《雍正王朝 》裡康熙對他的評價很中肯,治軍尚且謹慎,治國必然壞事,這裡不再詳細贅述,只著重來說一說康熙將八阿哥排除在皇位之外了。



康熙後期,官員貪汙腐敗,地方嚴重虧空,國庫日益空虛

  • 康熙前半生,打仗頻繁,耗費國力

眾所周知,打仗打的是錢糧,康熙年間一直都在打仗,像我們熟悉的平三藩,收tw,滅葛爾丹,戰沙俄,當然了,可能還有一些鎮壓反清復明的開銷,怎能不耗費巨資呢?

  • 康熙後半生,貪腐橫行,國庫空虛

康熙素有以仁政治天下之稱,對官員難免有些放縱,再加之繼承人問題導致的九龍奪嫡,耗費了康熙很多精力,無暇他顧,導致國庫空虛,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患,朝廷卻都拿不出錢來治河。



老八的執政策略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 老八和康熙一樣,也是一個寬厚之人,至少表面上是

為了組建利益團體,老八集合了很多官員。可是,這些官員為什麼要跟著老八呢,無外乎封官許願嘛,既然許願,除了少不了錢、權,還要的就是要寬仁待人。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清朝國庫虧空、政治腐敗,邊境又戰事不斷。康熙老了,沒有精力去除弊病,只能得過且過,以俟後賢了。 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在眾多兒子裡面,選擇一個可以託付重任之人。

老八胤禩雖然賢明,也很有實力,可是他執政太寬,如果選擇他為繼承人,那他繼位以後,清朝的政治可想而知,好一點呢,可能會維持目前腐敗的狀況,萬一一不留神,可不得葬送清朝基業嘛。



所以說嘛,國家需要仁君,但是也要看是什麼時候。想學習宋仁宗,也要看看有沒有那樣的政治環境呀。 康熙選擇接班人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魄力,能夠扭轉局勢。由此可以看出,用排除法來選,老八就出局啦。



老四胤禛踏實做事,懂得不爭是爭的道理

  • 與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優勢很明顯

老八一直忙著籠絡人心,老四卻一直都在踏踏實實、勤勤懇懇肯地為康熙辦實事,這種 做人低調、做事高調的策略,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想當皇帝的蛛絲馬跡。 對康熙這樣一個精明的帝王來說,像老四這樣一個實幹家,康熙作為一個精明的皇帝,當然知道選擇這樣一個人來繼位,更利於國家的發展。



  • 事實證明康熙選對人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抄家皇帝老四,也就是雍正上臺以後,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怕得罪士紳,不怕得罪清流,更不惜承受生前身後罵名,最終把大清墮落的局勢給拉了回來。

如果沒有雍正留下的厚實家底,蓋章狂魔乾隆哪裡能夠心安理得、揮金如土滴敗家呢~


aTalks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生有35個兒子,可是真正活到成人有資格競爭儲君的是12個,公元1722年,康熙駕崩,享年69歲,康熙去世後,雍正登上了皇位,於是很多人好奇康熙皇帝兒子眾多,為什麼傳位給雍正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雍正本身德才兼備,行事低調

康熙的兒子們都很優秀,可是雍正的才能更出類拔萃些,做事情果斷,為人低調,在其他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時候,為皇位打破頭的時候,雍正坐在書房裡精研佛法,一派閒雲野鶴的風範,表現的很沉穩,不爭不搶,韜光養晦,一個勁的做實事,這是身為一個君王最基本的條件。

況且當時的清朝國庫還是有點虧空的,縱觀皇子之中,真正倡導節儉和有幾把刷子的只有雍正,雍正在戶部那幾年一直是兢兢業業,政績卓著,康熙有時候臨時交給他差事的時候,44歲的雍正都完成的迅速周到,康熙也看在眼裡,雍正從不玩虛的,從來不結黨營私,對滿漢官員一視同仁,對貪贓枉法絕不手軟,當時清王朝初期的爛攤子需要一個實幹家來擔當。

第二:康熙特別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

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必須多算幾步,而不是僅僅看眼前,康熙喜歡弘曆無疑給雍正登基增加了砝碼,當時康熙第一次見弘曆的時候,就驚的放下了自己手中的酒杯,弘曆敏捷得體、沉著冷靜、靈氣逼人,憑著閱人無數的經驗,康熙確定這位弘曆不是等閒之輩,接著考了下弘曆的學問,康熙就認定這是所有孫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於是康熙下令把弘曆的八字拿到宮裡親閱,後來看到弘曆的命格也是福澤深厚、貴不可言、壽元高厚,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他的八字顯示他是個長壽的人,在康熙眼裡,認為他的八字一定可以當個皇帝,因此再次下令把弘曆帶回宮中養育,這是極大的恩寵了,因為康熙眾多孫子中,只有弘曆養育宮中,康熙還經常教授弘曆讀書,因為喜歡自己的孫子而傳位於雍正,這的確合情合理,因為當時的雍正已經44歲了,古代人壽命很短,如果雍正駕崩,皇位理所應當是弘曆繼承,確實是康熙傳位給弘曆的理由。

第三:其他皇子並不適合做皇帝

雖然和雍正競爭的皇子很多,可是最強力的對手就是老八胤禩了,不過胤禩有個硬傷,就是和大臣們走的太近,和滿朝文武關係不錯,依靠別人做事,如果當了皇帝,想改革或者觸動文武大臣的利益是做不到的,如果動不了這些利益集團,那改革就是一句空話,而雍正可以,雍正是冷面冷心,很多人都被他得罪光了,即使很多人私心罵他,他還是一心勵精圖治,這點也是康熙看重的地方。

綜上所述,雍正可以當皇帝,確實是康熙深思熟慮的結果,事實證明,康熙沒有選錯人,在康熙皇帝去世時,清朝的國庫裡只有700萬兩銀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時,國庫儲銀超過5000萬兩,可見雍正確實是位實幹家,不負眾望!


小聰歷史客棧


這個問題問的,如果沒傳位給雍正,估計不會有康乾盛世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影視劇集搬上熒幕了,真正的正史記載是穿位於四阿哥的,畢竟這不同於兒戲,也沒有重大的事件記載傳位時候的風波存在,過多的只是一些野史記載,而野史的記載或許源於雍正對於國家的熱愛從詆譭或者禍及了文人的一些生活!

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時候文人墨客又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或者很多的交通工具去雲遊世界,或者更多的時間存在於生活和公堂的來回穿梭之間,記得嬴政的記載過多的詞彙,人們記得的或許更多於殘暴,不仁,等等,其實越來越來的事件發現其實他的功大於過,或者一個時代的進步,必然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犧牲一些人的利益,焚書坑儒確實對於後人研究當時的歷史存在了很多坎坷,不過文字的統一,文化的統一,貨幣政策等的規範,更多的利於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所以這裡議論傳位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說沒有康乾盛世的存在,如果沒有雍正勤勞的國政,如果他只是一個平庸的昏君,或者如果他沒有得罪天下人,或許就沒有現時代的雍正王朝的熒幕電視,也沒有人們的猜忌紛紛,畢竟留下來的正史我們不認可,那麼野史也只存在於鄉間的書生記載,至於百姓的想法,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考究,我們只知道現時代中國的發展必須基於國家的穩定,民生的富榮,盛名的遠播,邊境的安定,列強的不敢侵犯,國泰民安,都基於一代代領導者的努力,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熱愛這樣的生活,那麼對於GDP同樣暴增,國泰民安的雍正王朝,我們只能說,祝福那時候的老百姓生在了那個時代,而不是破破慌慌的清末民初時代!


216562211


九子奪嫡的結局是四阿哥

胤禛

繼承大統,年號

雍正

  為什麼

康熙

會傳位給四阿哥呢,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爺。

  首先我們要清楚最有實力的9位皇子中,誰對

四爺

的威脅最大?

  我個人認為是太子和八阿哥。

太子

主要是被八阿哥拉下去的,八阿哥應該算是康熙眾多兒子中最優秀的一個吧,但是他沒有贏得這場精選賽的冠軍。

  四爺能獲得最終的總冠軍,我覺得絕不是運氣,而是實力。接下來,我簡單的分析一下四爺最終成功的原因,以及剖析關於

雍正

篡改詔書繼承大統的荒謬性。


 成功法則一、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康熙是一個偉大的

皇帝

,毋庸置疑,但絕非一個好父親,家庭教育搞得不太好,對於這樣的

大人物

來說,處理家務事還不如讓他去收復臺灣來的容易。眾多兒子為了皇位爭的很厲害,什麼兄友弟恭,什麼手足之情都被扔到一邊去了,康熙一直很反感他的兒子們爭權奪利,但是又沒辦法制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不怎麼入康熙法眼的四阿哥

胤禛

就經常閉門不出,整日拜佛唸經,裝的一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超然物外之態,當然是裝的。但是裝的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康熙看到了,康熙看到他們的兒子們每天爭來爭去,很反感,看到四阿哥看淡一切,就漸漸的對他的印象變好了,開始關注他了。四阿哥就是靠這個辦法在眾多出色的競賽者中脫穎而出。

  康熙開始關注四阿哥後,對於一些國事政事,會時不時的考察一下他的這個四兒子,雍正對於康熙提出的問題,都能很好的解答,讓康熙逐漸看到了他的四阿哥的政治才能。倘若四阿哥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即便做人再地調,如果做事高調不起來,照樣是失敗的,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都要向雍正,我們的四爺學習。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成功法則二、一個好漢三個幫

  四爺在競爭皇位期間,他的十三弟是他的堅實後盾,沒有他的十三弟,他估計也很難最終拔得頭籌,奪取皇位。

  成功法則三、左臂右膀:

年羹堯

、隆科多

  四爺能多的皇位,康熙除了欣賞他的品行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他的接班人能不能坐穩皇位,能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四爺當時有年羹堯和

隆科多

的鼎力支持,一文一武,當時在朝堂就屬四爺和八爺的政治根基最牢固。這也是康熙會考慮四爺接位的重要原因。

  關於雍正篡改詔書繼承大統傳言,主要是

野史

說雍正把“傳位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於”,於是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阿哥”,看起來似乎有那麼點道理,但是仔細分析,很荒謬,為什麼,我講三點理由:

  1、古代用的是繁體字,我們不能用簡體字的

思維

來妄斷。“於”的繁體字是“於”,十的繁體字是“拾”,怎麼改也不能把“於”改成“拾”。所以改詔書是不可能的。

  2、詔書原文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其中寫明“雍親王皇四子

胤禛

,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除非重寫一份,否則是在原詔書上塗改是絕沒有可能的。

  3、康熙的傳位詔書放在“

正大光明

”大匾的上面,駕崩後當眾取下宣讀詔書,沒有篡改的時間。


侃侃君Er



康熙自8歲登基,終年69歲,共在位61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差點就後無來者了,中間經歷了擒鰲拜,除三番,收臺灣,對決沙俄勢力,在文治武功上超越了歷代清朝皇帝。



要說康熙的遺憾就是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作為一個優秀的皇帝必須有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作為皇帝的接班人必須能力出眾且勢力又不能太大,可惜太子胤礽做太子時間太長,最後更是昏招跌出,導致出現了九龍奪嫡的慘劇。




四子胤禛康熙曾派遣他查江南貪腐一案,鐵面無私,雷厲風行,給朝堂文武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康熙很是認可他的能力,並且素有冷麵王之稱;

做為一個老人,晚年,哪怕他是皇帝,他也需要親情,在所有的皇子極力表現自己的能力時,四子胤禛卻放棄手裡的權力,全心全意回家吃齋唸佛去了,轉明為暗;



最後胤禛帶了他的兒子弘曆見了康熙皇帝,康熙對弘曆這個孫子十分看重,居然留在身邊親自教導了好長一段時間;


綜合來看,四子胤禛要能力有能力,且拿的起放得下,最主要的是在胤禛之後更有康熙看好的孫兒弘曆(乾隆皇帝)作為接班人,所以沒有人比當時的胤禛(雍正皇帝)更合適的成為接班了人!


一元復始


康熙在位60餘年,在整個掌權時代,智除鰲拜、平底三藩、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注重與民生息、開創康熙盛世!但是在位後期,吏治或許寬厚仁慈。在著兒子為奪權,明爭暗鬥,他也未曾採取好的措施,任期發展。在整個康熙後期,朝廷吏治比較腐敗。各個勢力相互之間爭鬥不熄!在著國家幅員遼闊,加之封建體制機制問題,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出現問題。人民雖然表面生活安康和諧,但是地主,官僚,民眾之間也是暗流湧動。因此在九子奪嫡中,唯有四阿哥胤禛沉默內斂,冷酷無情,善於改革創新,最重要的是是一位難得的實幹家!作為權力巔峰的一代雄主康熙,自然知道國家的弊病,需要怎樣的人接手整頓!作為父親,知子莫如父。因此查看歷史記載,會發現康熙在自知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有意的在培養著四阿哥這個兒子。尤其是後期將年幼的弘曆招進宮,自己身體力行親自培養,可以看出他是將整個國家的治理和守城寄於胤禛這一脈。因此,縱觀整個國家的當前現狀以及隱藏的弊端。康熙皇帝深知誰可以接手帝國的大印,革除弊端,延續盛世,以期王朝可以萬世傳存,聖明的選擇了四阿哥胤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