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與疾病診治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與疾病診治

黃帝說:陰陽,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也是 切事物新生、成長、變化、毀滅的動力源泉,所以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以陰陽為根本去進行考察。用自然界的變化來比喻,陽氣積聚而上升,就成為天;陰氣凝聚而下降,就成為地。陰主靜,陽主動;陽主生髮,陰主成長;陽主殺伐,陰主收藏。陽能化生為力量,陰能夠成就萬物的形體。寒達到了極點就會生熱,熱達到了極點就會生寒。寒氣的凝聚能產生濁陰,熱的升騰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在上,如果不能上升,就會發生洩瀉症。濁陰之氣在下,如果不能下降,就會引發脹滿之病。這就是違背了陰陽運行規律,因此疾病也有順證和逆證的區別。清陽之氣變為天,濁陰之氣變為地。地氣蒸騰上升而成為雲,天氣凝結下降而成為雨。雨從天而降,但卻出自於地氣,雲由地氣形成,卻出自於天氣。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之氣出於耳、目、口、鼻等上竅,濁陰之氣出於前、後陰下竅。清陽從腠理髮散,濁陰內注於五髒。清陽使四肢得以充實,濁陰使六腑能夠相安。

水主陰火王陽。陽是無形的氣,陰則是有形的味。食物進入身體中的胃府,經過腐熟化能化牛水谷中的清氣。清氣進入五臟而與五臟精氣結合,而化生.出人體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精依賴於水谷清氣的補養,形體依賴於飲食無味的補給。食物經過生化而成為精精氣化後用來充養形體。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損害形體,氣偏盛,也會損傷精。精血充足,又能夠化生為氣,五味太過又能夠傷害氣。

屬陰的五味從下竅排出,屬陽的真氣從上竅洩出。五味之中,味濃厚的屬純陰,味清淡的屬陰中之陽;陽氣之中,氣醇厚的屬純陽,氣薄弱的屬陽中之陰。五味之中,味濃厚的會使人洩瀉,味薄弱的能使腸胃通利。陽氣之中,氣薄弱的能滲瀉邪氣,氣堅厚的能助陽發熱。陽氣亢盛能使元氣衰弱,陽氣正常能使元氣旺盛。因為亢盛的陽氣會侵蝕元氣,而元氣有賴於正常的陽氣,所以過盛的陽氣會耗散元氣,正常的陽氣能使元氣增強。氣味之中,辛甘而有發散作用的屬陽,酸苦而有湧瀉作用的屬陰。 如果陰氣偏勝、陽氣必然受到損害而引發病變。同樣,如果陽氣偏勝,陰氣也必定受到損害而引發病變。陽氣偏勝就會表現為熱性病,陰氣偏勝就會產生寒性病。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象。寒邪能夠損害人的形體,熱邪能損傷人的真氣。真氣受傷,會引發疼病;形體受到損害,就會因為肌肉壅滯而腫脹。所以,凡是先痛後腫的,就是因為氣病而傷及形體;凡是先腫後痛的,就是因為形體先受到了損害,然後影響了真氣體內風邪偏盛,形體就會動搖、顫抖,手足痙攣;熱邪偏盛,肌肉就會出現紅腫;燥邪偏盛津液就會出現乾枯;溼邪偏盛,就會出現洩瀉。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產生了寒、暑、燥、溼、風五種氣候。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產生出喜、怒悲、憂、恐這些不同的情志。所以,過喜過怒,都會傷氣,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大怒會傷陰氣,大喜會傷陽氣。如果氣逆上行,血脈阻塞,就會神氣浮越,脫離形體而去。如果喜怒不節制,寒暑不調適,就會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說,陰氣過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而為陽。陽氣過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而為陰。因此,冬季感受的寒氣太多,到了春季就容易患上溫病;春季感受的風氣太多,到了夏季就容易患上飧洩症;夏季感受的暑氣太多,到了秋季就容易患上瘧疾;秋季感受的溼氣太多,到了冬季就容易發生咳嗽。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與疾病診治

黃帝問:我聽說古代聖人,談論人體的形態,辨別內在的臟腑;審察經脈的分佈,聯繫會通六合,各按其經絡循行起止:經氣所注入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稱;肌肉及骨骼相連接的部位,都有各自的起點:連屬於骨骼的谿谷,都有各自的起點;分屬部位的逆順,各有它們的條理;四時陰陽的變化七,都有一定的規律;外在環境與人體內部的對應關係也各有表裡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岐伯回答說:東方生風,風能滋養木氣,木氣可以生酸味,酸味可以養肝,肝血能夠養筋,而筋又能養心。肝氣與目相關聯。它在天為風氣,在地為木氣,在人體中為筋,在五臟中為肝在五色中為青,在五音中為角,在五聲中為呼,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握,在七竅中為目,在五味中為酸,在情緒上為怒。大怒會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憤怒;風氣能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氣;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

南方生熱,熱能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能滋養心氣,心生血,血養脾。心氣與舌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中為血脈,在五臟中為心,在五色中為紅,在五音中為徵,在五聲中為笑,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憂,在七竅中為舌,在五味中為苦,在情志的變動上為喜。過喜會損傷心,但驚恐能抑制喜悅;熱氣能損傷氣,但寒氣可以平抑執食苦味會傷害氣,但鹹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溼,溼能使土氣生長,土能產生甘味,甘味能養脾氣,脾能夠滋養肌肉,肌肉強壯能充實肺氣。脾氣與口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溼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中為肌肉,在 五臟中為牌,在五色中為黃,在五音中為官,在五聲中為歌,在人體的病變中為乾嘔,在七窮中為口,在五味中為甘,在情志變動上為思。思慮損傷牌,但怒氣能抑制思慮;溼氣能損傷肌肉,但風氣能抑制溼氣;過食甘味能夠損傷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氣旺盛,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充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洞澤又滋生腎水。肺氣與鼻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中為皮毛,在五臟中為肺,在五色中為白,在五音中為商,在五聲中為哭,在人體的病變中為咳嗽,在七穿中為鼻,在五味中為辛,在情緒上為憂。憂慮損傷肺,但喜能抑制憂;熱能損傷皮毛,但寒能物制熱:過食辛味能夠損傷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氣,水氣能產生成味,成味能充養腎氣,腎氣能滋養骨髓,骨髓又能養肝。腎氣與耳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中為骨髓,在五臟中為腎,在五色中為黑,在五音中為羽,在五聲平為呻吟,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戰,在七中為耳在五味中為成,在情緒上為恐。恐懼損傷腎,但思慮能平抑恐懼;寒氣損傷血,但燥氣能平抑寒氣;過食鹹味會損傷血,但甘味能抑制鹹味。

所以說,天地上下是負載萬物的區宇;陰陽是化生血氣形成女生命的本源:左右右是陰陽運行的通道;而火則是陰陽的徵象;陰陽變化是一切事物生長的原動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有陽作為它的衛外;陽在外,有陰作為它的輔佐。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與疾病診治

黃帝問:人該怎樣取法於陰陽呢?岐伯說:陽氣太盛,身體就會發熱,腠理緊閉,呼吸困難,俯仰反側。手腳厥冷汗出不來並且發熱,牙齒乾燥,心中煩悶,如果還出現腹部脹滿的現象,就是死症。患者能夠耐受住冬天,而經受不住夏天。陰氣太過身體就會發冷,出汗較多,身體時常覺得冷,常常打寒戰,最後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的現象,手足厥冷之後再有腹部脹滿,就是死症。患者能夠耐受。

黃帝問:那麼,怎樣才能使陰陽調和呢?

岐伯說:能夠掌握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調和;如果不知道借用七損八益,就會提早衰老。就般人而言,到了四十歲,陰氣已經減損了一半,起居行動上就會顯得衰老了;到了五十歲,就覺得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陰氣痿弱,腎氣大大衰減,九竅功能減退,陰虛於下,陽浮於上,還會不時出現流鼻涕、消眼淚的現象。所以說:懂得了這個道理去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強健;不懂得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樣都出生和生活在世上,結果卻不相同。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洞察一般規律;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只知道身體衰弱時和強壯時有所不同。不知道調攝陰陽的人,常感到精力不足;注重調攝陰陽的人卻感到精力有餘。精力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即使身體本已衰老,也可以變得很健碩,本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壯了。所以,聖人順應自然而不做無益於養生的事情,以恬靜快樂為旨趣,在清虛的環境尋求最大的幸福,因而能延年益壽,與天地同壽。這就是聖人的養生方法啊!

天之陽氣在西北方是不充足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與天氣相應,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銳。地之陰氣在東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左邊的手足也就不如右邊的靈活。

黃帝問: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虛弱,所以才會出現耳聰目明,手足卻不便利的情況。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虛弱,所以才會出現耳不聰目不明,而手足卻靈活有力的情況。所以,同樣是感受了外邪,如果是在上部,身體右側就會病得較重;如果在下部,身體左側就會病得較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分佈均衡,而人的身體也有陰陽盛衰的區別,所以邪氣才能乘虛侵襲並滯留在人體。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的節序,地有五方的佈局。因此,天地能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陽氣輕清而升於天,陰氣重濁而降於地。因此,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以陰陽的變化莫測為綱領的,因而能使萬物的生、長、收、藏,循環往復,永無休止。只有通曉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氣來養護頭顱,順就地氣來養護雙腳,依傍人事來養護五臟。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木之氣與肝相通,雷火之氣與心相通,溪谷之氣感應於脾,雨水之氣滋潤於腎。六經好像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就像水流灌注的地方。假如以天地的陰陽來比喻人身的陰陽,那麼人的汗,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人的氣,就好像天地間的暴風。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雷霆;人的逆上之氣,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養生如果不符合天地之理,疾病就一定要發生了。

所以,邪風的到來,就像暴風驟雨一樣迅猛,所以善於治病的醫生,在病邪剛侵入皮毛的時候,就給子治療;醫術稍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肌膚時才治療;醫術較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脈時才治療;醫術更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治療;醫術最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五臟時才治療。如果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那麼治癒的希望與死亡的可能性就各佔一半。人們如果感受到了天的邪氣,就會傷及五臟:如果感受了飲食的或寒或熱,就會損傷六 ;如果感受了地的溼氣,就會傷害皮肉筋脈。

所以,善於運用針刺的醫生,要觀察經脈虛實,有時要從陰引陽,有時要從陽引陰。取右邊的穴位以醫治左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以醫治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從表面的症狀去了解內在的病變,這是為了觀察病的大過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看清了哪些病是輕微的,哪些病是嚴重的,再用以指導治療實踐,就不會失敗了。

善於治病的醫生,觀察病人的氣色和按察病人的脈搏,首先要判斷疾病屬陰還是屬陽審察五色的清注,就能瞭解病變發生在哪個部位:通過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聽病人的聲音從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時不同的脈象,從而瞭解疾病生於哪一髒冊;診察尺膚的滑澀和寸口的浮沉,從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這樣,治療的時候就可以沒有過失了,診斷也不會出現失誤了。

所以說:病不在剛發生的時候,用刺法就可治癒;在病邪盛時,就需要等邪氣稍退後再去治療。月所以,病情較輕的時候,要加以宣洩:病情較重的時候,要加以攻瀉;在病邪衰退正氣也虛的時候,則要用補益的方法去治療。形體贏弱的,應當設法溫暖其氣;精氣不足的,應該用味道濃厚的食物 。如果病在膈上,可以用吐法;病在下部,可以用疏導之法;病

在中部,胸腹脹滿的,可以用戶瀉下之法:病牙在體表的,可以用湯藥浸漬的方法發汗;病邪在皮膚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洩:病情發展大重的,可以用抑收法;病屬實證的可以用散法或瀉法。診察病的陰陽,來決定用柔劑還是用剛劑。病在陽的,也可治其陰;病在陰的,也可治其陽。判斷病邪在氣還是在血,防止相互紊亂,血實的就用瀉血法,氣虛的就用升補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