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媽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非常值得父母關注,比如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不能吃果凍、布丁等容易嗆到氣裡的零食,此外一些有許多小部件的玩具需要遠離兒童,避免誤食。有時父母怕孩子亂吃東西,就故意說一些話:吃泡泡糖會黏住腸子,咽肚子裡的瓜子會發芽

男孩誤吞口香糖,哭著求媽媽看醫生

最近網上傳出一個視頻:一個小男孩哭著給自己媽媽說,自己快要死了,趕快去醫院,媽媽一聽就十分驚慌,問:孩子怎麼了? 小男孩繼續嗷啕大哭說救命,要看醫生。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直到最後才問清楚了原因:原來小男孩一不小心吞進去一顆口香糖,搞得媽媽哭笑不得,趕忙安慰孩子,沒事的,口香糖不會黏住你的,最後帶他去看了醫生,醫生說沒什麼大礙後,孩子才漸漸平復心情。

看了這個視頻後,許多人就有了疑惑,小時候騙孩子的謊話,到底是真的嗎? 當然是假的。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體內的腸子內壁是非常光滑的,其上會不停的產生一些粘液,這些粘液的黏性與口香糖相比,簡直是綽綽有餘的。

此外,人體每天攝入的食物在進入到消化器官裡後會直接把口香糖“推”出去,從而很容易就能排出體內,不會像謊話裡的那樣“黏住腸子”。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說到這,並不是說吞食口香糖是完全沒有害處的,萬一孩子在嚥進口香糖時剛好卡在了喉嚨處,上上不來,下下不去。就很難處理了,並且如果身體在此期間有不適的感覺,那麼家長就得提起注意了,趕緊去醫院看醫生,以免留有後患。

所以,這就先給家長們打了一個預防針,那麼以後在給孩子買零食玩具時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給零食分“級別”

零食在營養與健康等方面也分三六九等,譬如有些零食不易多吃,多吃無益。而有些零食則是富有較多營養的。常見的可分類為:限制級、可適當食用級以及可經常食用級。

可樂薯片、漢堡炸雞,這些就為限制級別的零食,而那些稍作加工,提高了點口感的零食比如滷蛋,火腿,香腸等等可適當入口。

最後一些與蔬菜水果有關的零食:煮甜玉米、杏仁核桃、芒果哈密瓜營養富含量高,又味道可口的零食就可以多吃一些,但也不能當做主食。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二、檢驗玩具要合格

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玩具時要注意構造和合格度。許多玩具貼著“三有,”的標籤,實際上則是假冒偽劣、某化學元素超標。

孩子有時候喜歡將玩具放到嘴裡吃,如果是三無的玩具或者有小部件小汽車等都會給孩子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三、零食、玩具的安全隱患

不要只看某些零食表面的花裡胡哨,或者口感特別香甜,其實,這些零食很有可能有“色素超標、香精超標”的嫌疑。

除此之外,在給孩子玩某件塑料製品的玩具之前,一定得做好消毒工作,也要檢查該玩具是否有細小的零件,以避免孩子接觸玩具後感到不適或者誤食部件而卡住食道。

“媽,我快死了”,小男孩誤食口香糖,哭著讓媽媽帶自己看醫生

或許對於一些父母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用另一種方法會換來更好的結果,如果一味地像上述案例中的父母那樣“欺騙”孩子,以免孩子做了一些禁止的事情,那麼孩子只會獨自擔驚受怕半天,甚至成為心理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