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崇祯御驾亲征会怎么样?

京东李达康


估计不咋样,此人长于深宫,并没有军队生活经历,对行军作战可谓一窍不通,如果这样的人去御驾亲征估计下场和当年的明英宗差不到哪里去,只是丧师辱国一败涂地罢了,历史上但凡能御驾亲征的皇帝是从小在军队历练有丰富带兵作战的实战经验,比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他们的作战指挥水平并不当时的名将差,所以才能御驾亲征,打仗不是儿戏战场形势复杂转瞬即逝很考验指挥官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让不懂军事的人指挥军队就是注定了要失败的,反观对面的皇太极李自成等人,虽说也不是专业的军事将领,但毕竟是长期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有着很高的实战经验,才能指挥部队,带领大军御驾亲征,崇祯皇帝的水平肯定是玩不过他们,毕竟不在一个档次,最后只能是失败了,


—只道是寻常


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会如何?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类比。明朝是我们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历史上最刚强朝代,留下古代汉族人最耀眼的铮铮铁骨般的骄傲。为防蒙古反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明朝276余年历史中,书写着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与和平的诗篇。明朝历史上御驾亲征的有三位皇帝,一是成祖大帝,二是被俘的英宗,三是亲手杀一敌兵的武宗。结果英明神武的成祖,以强盛的国力和武力只能击溃敌军;武宗打跑敌军;英宗及50万大军成为俘虏。那么崇祯御驾亲征会怎么样呢?击溃、打退还是战败呢?看完下面历史,大家自行评判?

一、二代强人亲自统兵作战,打遍天下无敌手,马革裹尸还——朱棣五征蒙古的汉家辉煌

(一)“饮马克鲁伦河”,大败鞑靼阿鲁台——报一箭之仇的第一次亲征

在明朝“靖难之役”前后,明朝陷入军事斗争,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减轻,且明军集中兵力征服安南,无暇北顾。在这15年的时间里,蒙古休养生息,且不断试图一统。代为北元的继承者,鞑靼蒙古盘踞北元故地,占地最广,实力最强,屡屡挑战明朝正统。朱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公元1409年派丘福领兵十万草原鞑靼。不幸的是,丘福把蒙古当成15年前的“软柿子”,轻敌致败,全军覆没。

作为第七、第八次北代统帅、朱元璋精神的继承者朱棣绝对要维护汉人荣光,不遗余力地剪灭北元势力。在公元1409年丘福损兵折将十万人之后,朱棣怒不可,大骂曾经的“靖难”英雄。但是望顾前朝英烈,徐达、常遇春、冯胜、蓝玉、汤和、李文忠、傅友德、沐英、邓愈等一众大将都已凋零,仅存的老将郭英、耿烦文等“靖难之役”中去世,“靖难”张玉、朱能等战阵能臣也已战死,朱棣无不感慨,又从不感伤,不得不自任统帅再次出征。次年5月8日,朱棣追至克鲁伦河(朱棣改名为“饮马河”),侦探到到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及丞相阿鲁台出逃。朱棣终于找到往日的成就感,敌人望风而逃,秘诀只有一个“追”,于5月13日赶上斡难河(成吉思汗的发际之地)再次战胜雅失里。这里,朱棣阵营分为两派,一派要求“擒贼先擒王”追杀雅失里灭亡鞑靼政权,一派“好大喜功”好大喜功积极向东扩大战果。朱棣作为一为战将的经历多,战略规划的经历少,无疑天平指向“好大喜功”派,也无悬念地杀敌无数,战胜阿鲁台于兴安岭,驱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但是,明军缺水、少粮、不得不班师回朝。鞑靼部臣服于朱棣,失掉面子,恢复实力。经过两年恢复,鞑靼又驰骋草原。

(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瓦剌部迅速崛起——朱棣“遇神灭神”的第二次亲征

在朱棣战胜鞑靼的第二年,即公元1410年,蒙古瓦剌部却发展壮大。偏偏“才人多骄傲”,瓦剌部硬是撞枪口,于是朱棣大帝于1414年2月,再次出征。朱棣,率50万大军,拥有“马革裹尸还”的战将情怀,让成年的太子监国。6月3日,朱棣乌兰巴托击溃瓦剌蒙古的部分游后,进至兰忽失温。此时,瓦剌蒙古的战争潜力爆发,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将3万人分为左中右分队,以逸待劳,吸引朱棣明军。朱氏皇族在与元蒙之战中深悟蒙古诱故之术,作为战术军将朱棣将计就计,派出孱弱骑兵出战。瓦剌蒙古军人以为得计,越出山势,策马奔袭。不料,朱棣是战争行家,已经重用为炮,步骑炮相互接合,狙敌于阵前。瓦剌逃走,朱棣亲率骑兵起直取中军,一如成吉成思汗的“猛虎掏心之术”。瓦剌部丢尸数千人,亡命天涯。朱棣无奈,只得小胜而归。

此后,瓦剌以少数兵力游击明军,兵力损失与明军相当,实力未损,长期与明军打“持久战”。朱棣不得不奔波作战,顾此失彼,赢得面子失了里子(战争物资)。

(三)“面子比里子重要”,撞枪口者死——朱棣屈虎赶蝇的第三次亲征

朱棣“屁股没有坐热”,鞑靼又趁瓦剌消停的第二年,袭扰大朝,进而冒犯明朝边境重镇。第六次郑和下西洋之后,万因来朝,明帝国光芒万丈,朱棣不忍受蒙古部的骚扰。但北伐将领凋零的局面没有改观,且朱棣北征时臣属崛起的不“明显”,朱棣还是更相信自己,于是在1422年3月,朱棣墨守成规地沿袭以往的北代路线,大军浩浩荡荡,一点“声东击西”的姿态都不做。毫无意外,鞑靼在阿鲁台统领下逃跑,消失在茫茫草原。朱棣唯一的安慰就是在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表面上统一中国东北草原、山脉及河流。

(四)战胜眼前的敌人,成熟未来的大敌,鞑靼蒙古成为历史——朱棣痛打落水狗”的第四次亲征

朱棣的脾气一点不比“乃父”小,绝对地选择“枪打出头鸟”,于是取得战役的胜利,战略的失利。

鞑靼蒙古也是如“苍蝇”般挥之不去,奈何为生存犯边再次触怒朱棣。公元1423年朱棣想也不想出就征了,9月祖到达河北张北。此时阿鲁台的鞑靼兵败如山倒,部署大都投降瓦剌蒙古,只有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朱棣没有意识到更为强大的敌人瓦剌即将崛起,在10份降服鞑靼王子也先土干部后班师回朝。此后,瓦剌在漠北草原没有敌手。

(五)鞑靼蒙古人“疲故战术”胜利,瓦剌蒙古人“渔翁得利”——朱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第五次亲征

鞑靼蒙古阿鲁台在扮演挥之不去的苍蝇”角度何其成功,以致朱棣引以为天敌。修整3个月后,1420年正月,朱棣不顾身体欠安,执意北征。此时,内有唐赛儿起义,外有安南躁动,朱棣不为所动。4月3日,出征。4月25日,战胜鞑靼阿鲁台,驱逐其逃往蒙古哈剌哈河下游。在长达2个月的追缴中,鞑靼蒙古人的运动游击战优势暴露无遗,以致消失的无影无踪。6月17日,朱棣渐渐感到身体不支,时岁无多。为避免秦始皇后秦军乱世,朱棣写好遗嘱,安排重臣联系监国的太子及太孙。一个月后,朱棣结束如父亲操劳的一生,但是朱棣的军事素养较乃父相差较远,间接促进瓦剌蒙古一统草原,为大明留下一个强敌。

朱元璋八次出兵北代猛将如云,战果辉煌,消灭及俘虏蒙古兵达百万之多,将庞大的元帝国压缩到成吉思汗之前的军事水平;朱棣的五次北伐将帅一肩挑,打成击溃战,对蒙古形成军事压迫,每次歼灭敌有生力量不足万人。究其原因,朱元璋用兵战略上讲究“谋定而后动”,以致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歼灭战为战役目标,战术上讲究奇正结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朱棣五次北伐出兵线路基本相同,战前对蒙古兵的布局分析不足,往往以五十万大军击溃敌游击部队,战役目标以驱逐边境为要,对部将战术授权较小,大军在统一进退的情况下,无法赶上蒙古的退却的速度。

二、明朝英宗皇帝的被俘黑暗时代——瓦剌蒙古的崛起

明代“仁宣之治”十年是明朝难得的“治世”,可惜两任皇帝尽是短命皇帝,相继11年辞世,不得不由九岁的“长子”朱祁镇继位。宣宗为了缓解民族矛盾,恢复财政经济,收缩军事防线,东南从安南撤兵,允许其自治,北方将9边卫所内迁,做完成之君。朱棣重用宦官,加强专政的举措,被宣宗继承及扩大。英宗时,由宦官执掌锦衣卫。

时光荏苒,距朱棣第五次北伐又过18年,1438年瓦剌已统一蒙古草原,实力强悍。十年之后,瓦剌兵强马强,明朝升平日久,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到1449年,明朝前期强势皇帝特务制度的弊端已暴露无疑。朱祁镇,作为一个深宫长大的天子,自然而然依靠王镇等内侍,志大才疏以为亲征无故(如宋代第二皇帝赵光义),以致酿成“土木堡之变”,50万(一说20万)军队陷入埋伏,从君到将沦为俘虏,以张辅为代表的前朝战将悉数战死,明朝由盛转衰,此后100年,转入对蒙古的防御期。

三、“成化犁庭”,大明王朝的“满血满模”复兴——明朝与蒙古相对均势下的武宗亲征

鞑靼和瓦剌彼此崛起之后都鼓动已降服明朝的兀良哈蒙古对抗汉土。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称汗蒙古,陷入长达70余年的内战。瓦剌部陷入分裂,“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人也趋势再度崛起,蒙古草原相互征伐的岁月又开始了。蒙古人忙于内战,无暇东顾,故扶持兀良哈蒙古人及外兴安邻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抗击明朝。

在苦难中长大宪宗朱见深及孝宗朱佑樘的努力中兴大明,一定程度上延缓明朝衰亡的进程。但有内乱和外争耗费了大明中期的太多财政,1467年,明朝宪宗朱见深集中力量消灭建州女真部族首领爱新觉罗.董山。

1467年,建州女真入侵新宾苇子峪镇、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等地,俘虏明朝军10万人。同年9月,朱见深兵分两路,汉人正面迎敌,又令朝鲜侧面进攻,占领建州,“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杀伐及俘虏女真首领及军队,16岁以上的女真人沦为俘虏。东北女真大量减少,休养生息100余年才重新崛起。

11年后,漠西蒙古再次崛起。1488年,朱佑樘封哈密忠顺王,控制新疆。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再次反叛。1497年,朱佑樘时著名大将马文升袭击并收复哈密、控制吐鲁番地区。

农民起义不断,倭寇袭扰东南,女真崛起东北——明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

明朝武宗即位之后,改变父辈的对外策略,变防御为出击。武宗远离皇宫,住在军营,训练军队,帅军对抗蒙古小王子,亲自上战场,军队士气空前高涨,经过半日之战,蒙古出现溃退,明军乘胜追击。

(四)政治腐败下的帝国悲歌——不是亡国之君而最终为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

皇帝彻底对蒙古作战失去兴趣,对内政也力不从心。“嘉靖”时期,严嵩乱国,国势剧烈下滑。此后又经历明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耗尽了王朝实力。以“万历三大征”为胜利标志的明朝最后的回光,也标示明朝“政局腐败,党争形成,内无宁日,外有入侵”的局面形成。崇祯即位后,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部东北女真政权崛起,加上崇祯皇帝的猜忌功臣而自毁长城,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做到了,留给我们无限荣光,在内耗中消亡。蒙古与明朝旷日持久300年战争中,民族分裂,相互征伐,一步步衰落,既战胜不了明朝,也不能为明朝所战胜,最终消亡在新兴政权满洲清政权的手里。

大家觉得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会怎样呢?


南渡唐后人


崇祯皇帝优柔寡断,也没有魄力来实施御驾亲征 。再加上大臣反对!朕今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俱诣军前听用,以歼丑逆,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这是他最后的亲征 可惜没人来啊 人心散了




草上肥猫


崇祯如果不杀袁崇焕,让袁崇焕带兵可以低挡皇太极的清兵,崇祯自己召集关内和南方的军队对抗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大军,到时可能做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至于死的这么惨?


隐者康司马


明朝灭亡是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历史必然结果:一、天灾小冰河期粮食签收直接导致大批饥民起义。二、党争阉党和东林党内耗严重削弱内部力量。三、缺钱,军队打仗需要粮草物资,几次与满清的关键战役(松锦战役、萨尔浒战役)都因朝廷无法负担军费而催促军队在时机不成熟下出击而遭受灭顶之灾。即便崇祯御驾亲征还是无法挽回局面的,让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御驾亲征除了鼓舞一下士气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因为瞎指挥导致全军覆灭(参照明英宗亲征瓦剌)。


想到好名字再来换


到底打李自成还是后金。打李自成可以,应该可以调集资源,一战平定。打后金就算了,那一定是灾难。皇帝御驾亲征的意义在于鼓舞士气、现场决断、资源调集迅速无阻碍。缺点是皇帝乱指挥导致混乱、过于保护皇帝而造成军力分散或成为弱点被牵着鼻子。李自成毕竟无力打正面战,也无力游击牵制。四面围之,这时候崇祯坐镇大家不敢怠慢。打后金就成了弱点


历史与现状


明末,大明王朝四面楚歌,外有皇太极的“鞑虏”强悍叩关,内有闯王李自成的百万农民起义军步步紧逼,崇祯面临灭顶之灾,如果听取王承恩的建议,御驾亲征主动迎击,或有一线生机。一则或许能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农民军致命一击;一则不计也或许能趁乱冲出包围,与各路勤王军会师,再重整旗鼓,杀个回马枪,或可反败为胜,也未可知啊!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韩I949


没有什么改变,这已经不是一个人或某些人能改变的了的了。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无法改变,只能说崇祯生错了时代。让他做了这个亡国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